第135章 【番外】虛境的夢魘(1)
前言:這是一篇克蘇魯童話,是我結合了安徒生的黑暗童話和其他幾篇小說而寫的,不敢說是完全原創,畢竟還是有不少直接引用的地方。設定上這是許明山寫的,不過考慮到他也是我創作的人物,所以作者其實還是我。心血來潮連發3章。 一自白亦是序幕 從很小的時候起,我的心靈中就萌發出種種奇怪的想法,它們深深地根植于靈魂深處。當我站在鏡子前的時候,鏡中的人影就像是位熟悉的陌生人一般,無法勾起絲毫“這是我”的念頭。 從表面上看,這種不同尋常的現象似乎是“自我概念缺失”,但我本人卻十分清楚其中內在的原因:名為“我”的存在,或者說意識之類的東西,在這具身體里躁動不安,無法克制地夢想著要掙脫出去。 這個想法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我在閱讀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書籍時,它——請容許我用這么一個中性的量詞予以稱呼——就像怪獸般吞食著知識而成長。我并不認為自己是什么天才,身邊亦不乏在學術上碾壓我的人,但即便是真正的天才,在青春期發育前便將高等認知能力發展到成年、而且將會繼續發展下去的那種天才,他們依然受限于緩慢神經信號傳遞速度,以及分布演化而來的、原始的腦。 我時常在想,身邊的親朋好友,或者說人類中的大多數,是否會刻意停頓下來,去回想那些偶然出現在夢境里的重要蘊意,或者回想那個它們所依附的隱晦世界。遵從常識舊談,我們夜間夢境的絕大部分不過是些依照清醒時的經歷而產生的奇妙虛影,是發生在快速動眼時期的一種主體經驗,是人在某些階段的睡眠時產生的想像中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但弗洛伊德曾用他的童年象征主義學說反駁過這種論調,因為有某些東西——某些我難以確認真切的記憶中亦存在的東西——并不在此列。它們脫俗而又飄渺的特質無法用普通尋常的觀點進行解釋,而它們所帶來的、讓人隱約覺得興奮與不安的影響也可能會讓人短暫瞥見一片屬于精神的領域。 就我自己的經歷與感受而言,這片領域的重要性一點兒也不亞于現實生活,卻被一道幾乎無法翻越的屏障隔離在現實生活之外。盡管我那頑強的理智選擇了將這一切依物質論的觀點歸結為某些尚不明確的神經活動,但是就親身的經驗而言,我無從質疑弗洛伊德那在現代心理學看來有些過時的理論——也許,當人們失去了塵世間的意識后,便會旅居在另一個與我們所知的生命形式完全不同的無形生命中,而當我們醒后卻只會留下些許最為細微與模糊的記憶。 我們也許會從這些模糊而又破碎的記憶里推論出許多東西,卻無法用與生俱來的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索的成熟范式進行驗證。我們也許只能猜想,在夢境里,生命、物質還有活力,這些人類所知道熟悉的東西,并不一定是恒定不變的:思維的載體遠不局限于大腦這種由細胞構成的低劣器官,而時空也未必像我們清醒時所認知的那樣以符合數學模型的精密形式存在著。 有些時候,我相信,這種更缺少實在感的生活是一種更加真實的生活,而我們在這顆水陸相間的小星球上所度過的空虛時光則是次要的,或者僅僅只是某種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器官——甚至連它們本身都是一種幻覺——的虛假現象而已[1]。 我曾詢問過一位作為認知科學家的朋友,是否應該將這些事情寫下來。但他對此不置可否,似乎不愿意過多涉入我的這一段往事。然而,考慮到有些事情或許在科學與哲學研究中有著無可比擬的重要意義——同時可能也是我作為渺小凡人這輩子留下的最有價值的遺產,我決定將所有事情,所有關于另一個世界的“我”的事情,全都敘述出來。這不僅僅是為了尋求自己內心的平靜,也為了提供一種新的角度看待人類——至少是我這個人類個體——的奇異絢爛的夢境。 二回溯往日記憶 伍德福德是蘭里卡洛東部地區一個頗有名氣的小鎮。郊外連綿不斷的莽莽森林提供了品質上佳的木材,而那條蜿蜒穿過小鎮邊緣的河流又使得木材的運輸變得極為方便。每年春夏季節總有很多商人到這里購買大批的木料,然后沿河運走。 對于生活在現代的我來說,這個處于工業時代之前的小鎮要算是一個美麗的幻想鄉般的存在。要不是因為周圍的人文環境實在是平淡無奇,而且離開相對繁榮的海港城市森圖有一段距離,它可能還要更可愛一點。但是,當一個人在這里真正住慣了的時候——我的意思是,對于這個世界的“我”來說——他總會找到某些能夠帶來歡樂的東西,留下值得珍藏的回憶。 在伍德福德鎮的外圍,在那條流向大海的名叫馬布賽特的河的兩岸,有幾個簡陋的小花園。每到初夏風和日麗的時候,這兒的風景是很美麗的——這是我和我的鄰居,一位名叫妮娜的女孩的共同感受。我們躲避大人和其他粗野的孩子們,彼此相會,繞開紫羅蘭和鈴蘭盛開的廢棄花壇,穿過黑穗醋栗和醋栗叢,在接骨木樹和蕨類植物的間隙草坪上一起玩耍。 一般而言,做這種夢的那一天通常是狂風暴雨。盡管我并不討厭在惡劣天氣窩在溫暖的書房里,點起日光燈暢游書海,聆聽雨水拍打玻璃隔音窗發出的連綿不斷的響聲,但是這種晝夜截然不同的體驗讓我體會到極大的樂趣。我仍然能夠從記憶里回憶出當時的感受,各種植物的氣息融合成淡淡的芳香,頭上的樹葉發出難得聽清的、催人欲睡的沙沙聲。有時我們感到疲倦,便并肩躺在樹蔭之下,自然而然地合上雙眼,靜靜地感受著這美好的一切,陶醉在這未經工業污染的大自然之中。 往往在這些時刻,我的呼吸變得悠長而平和,口鼻之息若有若無;心臟雖仍舊有力的跳動著,頻率卻比常時要慢上一些——身體完全放松下來,進入了一種妙不可言的境界:聽覺、嗅覺仿佛被開發到了極致,甚至皮膚的觸覺也異常的靈敏。我可以清楚地分辨混雜的鳥鳴聲,花兒的芬芳與青草和泥土的濕潤氣味,柔軟的草尖扎著皮膚所帶來的與偶爾一只小蟲子在手背爬過的一絲麻癢,甚至是遠在數百尺開外、隔著人工栽培的荒廢樹墻的行人通過聲。我現在回想起來的時候,還為那種靈敏到極致的感官而震驚。 不知不覺中,一切都似夢幻一般,那些感知的東西都漸漸遠去了,像是清晨漂在河中的樹葉,消失在河面遠處的淡淡的霧中。我睡著了。 …… “哎,怎么睡著了?” 在某天醒來時,我伸了個懶腰,明亮的陽光讓我不由自主地瞇起了眼睛,好一會才適應過來。抬頭一看,太陽高高地懸掛在蔚藍的天空,前上方那一片密集的枝葉間隙中閃爍著金色的光芒。 我直起身體,環顧四周,只見大大小小的光斑星羅棋布地投影在林間的草地和小路上,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特殊的干爽的新鮮氣息。 身邊的人影不知所蹤,我決定去尋找妮娜。沒走幾步,前方小徑的拐彎處,濃密的、足有一人高的灌木叢后面冒出一個手持花籃的少女。少女身材高挑,僅僅比我稍矮半分,一頭烏黑柔順的長發垂至腰際,前額處的青絲編織成兩縷,在長發之下是精致的容顏:水靈靈的眼睛,五官端正而富有立體感,肌膚如白玉胭脂一般。是妮娜。 在那一刻,我十分清楚——而且確信,我見證了完美的造物。如果有神靈存在的話,眼前的女孩就是祂所締造的、鐘愛的最為珍貴的藝術品。我迫切地希望這一刻能夠永恒,但我的理智——或者說我在夢境中僅存的理智,告訴我永恒實非凡人所能企及。 …… 偶爾我們會去郊外的森林里探險——我指的是,那個年紀的孩子們所謂的“探險”。在密林深處,陽光穿過茂密的樹冠,灑下零星的亮光,林子里顯得比平時更幽暗陰冷。森林里的地面崎嶇不平,到處是露出地面的樹根和大塊的巖石,偶爾可見一兩塊歪斜的橡木路標。那些稍微平坦一點的地方,就成了所謂的路。 在稍微開闊的地方,橡樹那挺拔而粗壯的樹干傲然屹立,榛樹和花楸樹的葉片在陽光下呈現出一種金燦燦、亮晶晶的色彩。鷂鷹、青鷹、紅隼在靜止不動的樹梢下飛來飛去,鳴聲不絕,五顏六色的各類啄木鳥使勁地啄著厚實的樹皮。對于生活在現代化都市的我來說,這實在是一段奇妙而美好的體驗,即使是父親帶我到鄉間旅游時也未曾經歷的那種體驗。 有一次我倆結伴踏青的時候,妮娜突然笑嘻嘻地湊過來對我說道:“嘿,你絕對猜不到我做了一個怎樣的夢?!?/br> 夢里的人物居然也會做夢?意識到身處夢境的我不禁愣在原地?;蛟S是因為被無視,女孩氣鼓鼓地抓住我的肩膀狠狠地晃了晃,然后拉著我坐在草坪上向我娓娓道來。 “那是一個晴朗的早晨……” 妮娜的嗓音很動人,但我聽在耳里卻有種如墜冰窖般的陰冷感覺。那是我曾經的夢,現實中的我做的,很多細節在記憶中已經模糊不清的夢。 我醒了,在臥室的床鋪上。我坐直身體,黑暗的房間里十分安靜,從兩扇窗簾的縫隙中透過的是對面樓梯間的微光。 事后我偶爾回想這個夢的時候,還會用“自我喚醒潛意識中的記憶”安慰自己。 這段時間真是人生最美麗的季節,無論是對于夢境世界的“我”——姑且假設在我清醒時,他的日常生活還在延續——還是對于現實生活中尚處童年的我,但不能永遠是這樣。妮娜的母親因病去世了,現實中的我囫圇吞棗看的那點醫書根本就不頂用,即便是向當醫生的叔叔伯伯們發問——他們只當我是好奇,并沒有過多懷疑——也毫無辦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工業時代之前的小鎮,連赤腳醫生的醫術都難以施展。 妮娜的爸爸打算遷到60多里外的蘭德里城,重新討一個太太,找到一個更體面的職業。當年的我并不了解維持生計的艱難,更不知道這背后那位平民父親的不平凡的決定。我們流著眼淚彼此道別了——醒來的時候我又哭了一次。不過兩家的長輩都答應一年最少通信一次。 我做了一個工匠的學徒。盡管相對落后的夢境世界沒有義務教育,一個逐漸長大的孩子也不能再像童年時期那樣隨意玩樂。這時我已經開始自學中學的物理,加上本來在現實中就是個動手能力頗強的熊孩子,這些技藝在我眼中并不是什么難事。我因此得到了師傅的夸獎——這似乎和“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古話不相符。這個世界,至少我所處的國家,有著還算不錯的傳統制度,我因此被推薦給雷克斯伯爵,也就是這里的領主。 “小家伙,你想不想到學院進修?” 雷克斯伯爵看起來很像是西伯利亞人,盡管如今臉皮有點下垂,眼角也密布亮閃閃的皺紋,但仍然能看出他從前端莊英俊的容貌。在見識到我不同這里尋常小孩的見識——尤其是邏輯和數學后,他讓我宣誓成為他的追隨者,然后送我到另一座城市的某個學院。 之后發生的事情有些難以描述,我的記憶似乎出了某種問題,銘記在思維中的信息雜亂無章。我需要好好地整理一下,然后再進行合乎人類閱讀習慣的記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