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節
同時,新皇還對京城做了一個很重大的決定——取消內城和外城之間的那道門禁,不再在那個城墻上駐軍,從今后,京城里的內門和外面就一樣了! 這個消息在全國沒有什么,和大家的切身利益都沒有什么關系,可是放在京城里那可是無異于一顆重磅的炸彈??!大家立即就炸開鍋了! 同時,大家也紛紛亮起了眼睛,外城里離城墻最近的那些地段不就值錢了嗎?于是大家紛紛出手豪購那些地段的房產,卻愕然地發現——外城東面城墻邊那一整溜的房屋,起碼有一半被趙家的某一個不起眼的庶子媳婦兒給買下來了! 聽說,這家人是新來京城的李家,買了那些金蛋一般的房屋才不過幾個月! 這可是不得了??!小小的李家頓時印入了京城各世家的眼簾之中,立即就發家了——土豪??! 一時間,不少聞到腥味的世家們都紛紛試探李徽,想要從她手中攫取利益,讓她心中慌亂。 李徽在李鴻過走之前也好好地和他談過,問他做什么生意好。李鴻過認真思考了幾番,對李徽說道:“大姐,如果你信我的話現在先不用投錢做什么生意,趕緊把我們家周邊的房子、地多買一些屯起來,我估摸著這一片地很快就會漲價的?!?/br> 李徽雖然讀過一些書,但是僅僅是詩詞歌賦而已,對于經濟、政治這些還真不怎么懂。但是她全心全意都相信自己的弟弟,覺得李鴻過是個聰明絕頂的人,聽他的決計不會出錯!再加上她和李蔡氏等人樸素的觀點——還是要投資點兒房子、田地,有這些實際的東西放在手里才安心!因此便將手中的活錢全部用來買地了。 剛開始的時候,她這么做自然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她的資產在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內翻了至少一百倍,也算是京城里的名人了! 雖然京城的頂級豪門世家的人對她這樣的暴發戶是不怎么看得上眼的,但是請注意一下李徽的交友圈——她在京城人生地不熟,交友只有兩個方向,一個就是通過大嫂蔣琬認識的各種閨閣小姐、夫人,另一種就是通過自己的夫君趙慶誠認識的各種他的同窗的夫人們。在她的圈子里,她的身份完全就水漲船高了好么?一下子就從一個堪堪夠到這個圈子的小透明,忽然間變成了當紅的人! 至于那些鄙視她的豪門大戶,反正她和那些人也沒有什么來往,管她們作甚? 對于以后的投資方向,她征詢過自己丈夫的意見,也寫信給了李鴻過,問他征求了一下意見,對于自己的突然爆紅,她總是有一些心虛的,不敢輕舉妄動。 趙慶誠驚訝于自己的小舅子居然眼力這么好!或者說是運氣這么好!當時李鴻過去看地段買宅子的時候他可是也親眼所見的,沒有想到短短幾個月就翻了一百翻!于是他覺得自己的這個小舅子是一員福將,眼光精準,他也愿意信任他! 再說這點兒錢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東西,雖然對他這個身份來說有些多,但是他還有趙志剛那樣一個爹,趙志遠那樣一個大伯,趙家那樣的龐大世家撐腰,等閑的人也不會為了這些蠅頭小利來對抗整個趙家,于是就不愿意給自己的妻子太多的這方面意見,還是讓她問問李鴻過,隨便她想怎么隨意發揮都好。 李鴻過這段時間要專心備考,自然也不可能過多的糾結在這個上頭,只是給李徽指了一個路子——買京郊小湯山村子附近的各種田莊,然后看著靠譜的人結交,把鋪子慢慢轉手出去,盡量更多地和別人一起做生意。不過生意伙伴要挑好,最好是選一些自己考科舉的舉子夫人,不要選豪門世家,至于做生意的門類,自己琢磨去吧。 李徽得了李鴻過的信之后,就咨詢了自己丈夫的意見,找了些丈夫看得上人家丈夫的人品,自己看得上人家妻子人品的人合作,想一些營生來貼補家用,然后將京郊小湯山附近的連片的田莊都大手筆的買下,之后最多就是和大嫂蔣琬一起做生意了,她的那些閨蜜朋友們,如果家中清貴的就一起可以合作一下,出身豪門的就一概謝絕。 反正那些豪門小姐們也不怎么看得上李徽,她的這種做法也不過是讓那些豪門小姐對她多了一些惡感而已,沒有太大的變故。倒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讓那些清貴的女子們覺得李徽是個不攀附權貴的,著實是個清高的人,值得她們相處。再加上李徽本來就識文斷字的,和她們來往也不會沒有共同語言,漸漸地,竟是讓李徽好好地融入進了她們的圈子之中,再也不是被當成一個特立獨行的“外來戶”了。 李徽這邊做得風生水起,李妍那邊也沒有閑著,要知道,李蔡氏當初可也已經放出口了,那些宅子都是李妍的嫁妝,讓她自己處置,學著做生意。 她對母親和jiejie只知道不停地買地的保守作風早就心中不滿了,此番地價漲了之后,就將其中一塊地賣了,得了很多銀錢,然后將以前就有的幾家鋪子好好裝修一番,重新開業,也賺了不少錢,一時間也漸漸聲名鵲起——當然,是能賺錢的名聲。 李妍作為李家人,有著這么一個會賺錢的jiejie,自己又這么能掙錢,一時間在京城里面也成了一個香餑餑,聞訊而來想要向她提親的人也多了起來。 李蔡氏也是愁??!以前是愁著怕沒有人過來提親,李妍嫁不出去,現在則是怕提親的人太多了,她萬一挑中了一個差的,豈不是害了妍姐兒一輩子。 不過好在李妍也才十六,翻了年之后才滿17歲呢,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議親,還是等自己的小兒子鴻哥兒參加完今年的科舉之后再說親吧。 萬一鴻哥兒今年中了秀才,和妍姐兒議親的人家檔次不就又可以提高一層了么?現在聞訊而來的人家里面雖然也有一些好的,但是她心里總覺得有些不得勁兒,總覺得是沖著錢來的。 第34章 考中秀才 第三十四章考中秀才 與此同時,一同暴富起來的方寶英就沒有那么惹人注意了,主要還是因為她此時人不在京城之內,沒有卷入這些風風雨雨的漩渦之中,李家的人也沒有刻意放出風去還有部分房產雖然在李徽手里,但是所有人不是她。 方寶英自然也從李徽、李妍的來信之中知道了自己在京城的投資漲了一百多番,她自然也是激動不已,但是還不至于為了錢趕回京城去做什么,她現在最喜歡的事情還是待在家里為借住在她家中的李鴻過準備飲食,好好地為他做好后勤工作,希望李鴻過在秀才試之中能有好的表現。對于她而言,錢財什么的都是浮云,好好鼓勵自己未來的夫君上進才是正經事! 于是她的各種房子、鋪面還是放在李徽手上,李徽自然不會急著變賣她的那些財產,幫方寶英把財產捂得緊緊的呢!外人也不知道有方寶英這么一號人。 同時,因為趙季氏沒有跟來,趙志剛家中沒有一個主持中饋的人,照顧李鴻過就沒有那么方便了,于是李鴻過一直是借住在方家復習的,只是每天都會雷打不動地到趙志剛家中去向他請教學問。 李梅幾次來送湯食,想要留在方家照顧李鴻過,但是都被他婉言謝絕了。每次他拒絕以后,李梅都是眼淚汪汪地看著他,甚至有時候還明確地鼓起勇氣問道:“少爺,梅兒到底是做錯了什么?你以前不是這么對梅兒的!” 可是讓她失望的是,無論她怎么做可憐狀,李鴻過只會冷冷地看著她,然后淡然地說道:“我不需要你伺候,我在方家過得很好,寶英把一切都安排得很好?!?/br> “可是方小姐畢竟不是李家人,方家畢竟不是李家??!”李梅悲憤地怒道。 李鴻過說道:“這有什么區別?寶英很快就會嫁進李家了,我從來都把她當做一家人的?!?/br> 無數次的失敗之后,李梅的母親根嬸也發現了苗頭不對,因此將李梅拘在家中,不讓她再去打擾少爺的功課了。少爺可是李家唯一的希望,這次恩科對少爺和整個李家都特別重要,她怎么也不可能讓女兒成為罪人的。 但是李茂祖從縣學里面跑回來要和李鴻過一起住,李鴻過沒有拒絕,他和李茂祖已經有多年的默契了,住在一起還能得到李茂祖的照顧,復習起來更加得心應手,他心中也是滿意的。 李茂祖只有十三歲,僅僅是在縣學里面念書而已,今年的恩科中他還沒有資格參加童子試,因此他過來和李鴻過一起住也耽誤不了他什么。再說了,李茂祖今年才進學的,雖然以前做李鴻過的書童打下了一些基礎,但是并沒有系統地學習,如果進學不到一年就能考上童子試,那么他就是比李鴻過還厲害的神童了,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倒是李鴻過不時地在李茂祖念書的時候提點他一些,讓他甚至比一個人住的時候學習進度更快了。對此,李茂祖心中也是感激不已的。 轉眼間秀才考試的時間就到了,照例還是李茂祖和方忠坐著馬車送李鴻過去縣學里面赴考的。 因為今年秀才試和童生試是在一起考的,所以在縣學門口的人比起李鴻過參考童生的時候更加的多了,李鴻過好不容易才在李茂祖的護送下擠到了縣學的門口。 照例是縣令大人和學正大人發表了言論后,考生們就入場了,與之前不同的是,學正大人看著站在前排的李鴻過對他點頭微笑示意,惹得他旁邊的士子們對李鴻過羨慕嫉妒恨。 考童生試的學子們排的隊伍比較長,而考秀才試的學子們就少多了,只有小貓兩三只而已,李鴻過不一會兒就檢查完了拎著自己的籃子進去了。 雖然都在縣學里面考試,但是考童生試的學子們和考秀才試的學子們分坐貢院的最東最西兩邊的房屋之內,互相不會看見、也不會干擾。 童生試照例是考四天,考四科,可是秀才試反而只考兩天兩科就可以了。這倒不是說秀才試比童生試簡單,只是因為在秀才試中只考經義一個大類,減少了很多其他的科目的內容。但是對于經義一門而言,從以前童生試的考一天一門變成了考兩天,而且試卷難度也提高了很多,再加上很多都是些主觀題,根本不容易出彩,和主考官的批卷官的喜好也有很大的關系,反而不容易把握,不容易考中。 第一科是基礎的經義對答,與考童生試時候的經義一科類似,都是些填空題或者是解釋大儒的經義原文意思的題目,比較簡單,只要憑自己的記憶力去考試就行了。不同的是童生試之中的經義范圍比較小,而秀才試之中的經義題則涉獵的書籍較多。所以大秦朝才規定童生試和秀才試不在一年考,因為當年考上童生的人完全沒有可能在幾個月內看完其他的那些書本,考上秀才的! 當然,李鴻過這個前世里就苦讀過各種為了考上秀才而設置的偏門參考書的人例外。 李鴻過記憶力很好,而且對于他這種年紀的人來說,腦子也會比成年人好使得多。這種背誦默寫的東西對于李鴻過來說沒有什么難度,很容易就答完了,而且這一次他答完以后只是認真檢查了一遍就早早交卷了,并沒有像考童生試之時一樣等到一覺睡醒之后再檢查幾遍。 因為秀才考試與童生考試不同,童生考試是有一個分數線設定的資格考試,只要你過線了就可以成為童生,沒有什么很大的區別,排名只是一個名譽而已。 但是對于秀才考試則不一樣,它是一個淘汰制的選拔考試,有著名額的限制,排名就比較重要。你交卷的時間會在你的試卷被密封之后寫在試卷外面,而且秀才考試之中的排位比較重要,大家都會紛紛去爭“案首”,因為如果能夠考中一州的“案首”,那么當年去參加舉人試一般都不會落榜。 而秀才考卷之中主觀題這么多,又沒有一個可以量化分數的標準答案,在兩份試卷都很好的情況下,點誰做案首呢?自然是約定俗成的比試卷上面的交卷時間了!誰做得快,誰就是案首! 當然,這種比較也要在內容上不相伯仲的基礎上才能比較,如果兩份答卷內容差別太大,那么答得差的那一份就算再快也不可能名次高過答得好的那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