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節
趙春花也沒有從小養育自己的繼子,沒有養恩,所以張家的那位繼子直接就把趙春花給趕出去了。 雖然趙春花也又跳又罵的,可是人家根本就不管,她這種身份,丈夫死了,人家繼子這樣做,大部分人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何況,趙春花非要嫁到這樣的人家家里去,那是自作孽不可活。 何壯看到親生的母親這樣,也不能把人放在外面,所以跟祖父母商量了一番,就把趙春花送到鄉下的房子里,找了個婆子專門伺候她起居了。 這樣說來,對趙春花還算是好的了。畢竟當初她拋棄了自己的子女,何壯沒有把人直接趕走,都是仁慈了,這樣還給她吃的住的,那絕對是有心了。 只是李梨花從張蕓兒的信里,卻知道,京城里的老趙頭知道了自己唯一的女兒的這個事兒,所以心思動了起來,覺得趙春花現在的處境太不好了?!暗先思蚁氚掩w春花接到京城里去住,只是礙于我們,不敢直接接過來,二嫂你要有個心理準備?!?/br> 張蕓兒是給李梨花通風報信來的,她自己本身也不希望趙春花被接到京城里來,如果是孩子,她就是每年多花點銀子,也無所謂,至少不鬧騰,可是這個趙春花,她要來了,那簡直對趙家的人來說,是災難。 原來是老趙頭下了狠心不認這個女兒的,并且也同意了把趙春花出族,可是到了現在,看趙春花一個人孤苦伶仃的,老趙頭就不忍心了,說到底,趙春花是他的女兒,又隔了那么多年了,原來的錯事兒,好像在心里已經不那么深刻了,只想到現在趙春花多么的凄慘。 眼看著何壯也要成親了,人家都說好了,聽說何壯只是把人送到了鄉下的地方,卻沒有看過趙春花,老趙頭這心里就實在是難受,為了這個事兒,還病了一場。 京城里,趙金生和趙土生為這個,也著急上火,他們根本不想讓趙春花過來,可是老趙頭頗有些不讓趙春花過來,他這病就好不了的意思。 就是趙春花的女兒何蓮過來和老趙頭私底下說了話后,也只是看著何蓮哄著眼眶出來了,最后才知道,老趙頭說何蓮這個孩子不孝順母親,她娘以前是做錯了事兒了,可是都這把年紀了,還能有什么不能原諒的?難道真的看著她孤苦伶仃下去? 把何蓮都說哭了。還能怎么樣? 趙金生和趙土生覺得老趙頭現在有些胡攪蠻纏,年紀大了,人更執拗了,說什么都不聽。 所以沒有辦法,只能找趙水生來想想辦法,看看能不能阻止趙春花過來京城。 他們覺得,不讓趙春花過來,就是他們自己出錢,把趙春花養在老家也好,只是何壯本身就做的夠好的了,可是老趙頭還是覺得何壯委屈了趙春花了。 趙水生看了信,也回了信,趙土生接到了自家二哥的信,就去找老趙頭說話去了。 趙土生說道:“爹,不是我們不樂意把大姐接過來,而是當初已經把人給出族了,要是把人接過來,俺算怎么回事兒?趙家族里的人還不說我們說話不算話啊?!?/br> 老趙頭很要面子的,尤其是在趙家族里那邊。 老趙頭嘆道:“我這把年紀了,還有幾年活頭?就是希望看著你們幾個都好好的,你們三兄弟我不擔心,可是你大姐,都也四十多歲的人了,當初做錯了事兒,也受到了懲罰,如今我著想親眼看著你們好好的?!?/br> 還是想把趙春花給接過來,“我不想我連死的時候,都見不到你們幾個一面?!?/br> “爹,我知道你當父親的心,可是你想一想,何壯那邊,讓人怎么說他?本來他自己賺錢養活自己的祖父母了,現在大姐回去了,他又不是不管她,可是我們要是強行把人接過來,那不是說何壯自己不孝順嗎?那樣,他還怎么在自己的家里過活?不是讓人戳脊梁骨嗎?您總得為何壯想一想,他還要在老家娶親,讓別人說他不孝,他以后怎么能活的下去?弄不好,說好的親事都沒有了?!?/br> 老趙頭有些猶豫,但是說道:“我正是怕影響了孩子的婚事,所以才想著把你大姐接過來啊,要是他定親的人家,知道家里有這樣一個娘,那還會同意婚事嗎?” “爹,你說這話,為我們著想了嗎?你把大姐接過來,難道就不影響我們了?要是讓別人知道我們趙家有個這樣的姑奶奶,我們家的子孫后代還怎么過的下去?只有大姐是你的孩子嗎?我們都不是?珝哥兒幾個您的孫子,難道以后就不娶媳婦了?您真的讓我們趙家成為京城的笑柄嗎?爹,我真的是很難過,你這樣對待我們,我們無話可說,可是您幾個孫子,以后還是會繼承趙家的香火的,您忍心這么對待他們嗎?” 把老趙頭說的是啞口無言,他要是還堅持把趙春花接過來,那就是之要自己的女兒,而不要這些孫子了。所以老趙頭聽了這話,就沒有再繼續堅持下來這病也好了起來。 大家都松了一口氣,包括何蓮都一樣,外祖父那樣說她,她不傷心是不可能的,可是她就是不想讓自己那個娘過來,過來了,她都不知道怎么面對她,心里不知道恨了多少遍了,不見面還好,見面了,她真的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 張蕓兒看老趙頭開始喝藥了,也覺得很奇怪,問趙土生,“你是怎么把老爺子給說服的?” 趙土生說道:“我哪里有那個本事,還是二哥寫信給我值得招,不然咱們說不定真的扛不住,把她給接過來了?!?/br> 張蕓兒說道:“寧可給那邊送些錢財,也不愿意她過來?!壁w春花就是個攪屎棍,來到這里,肯定會不消停的,她一想到她還嫁給了自己的族叔過了幾年,這心里就膈應得慌,真是不知道自家老爺子是發了什么瘋了,非要想一出是一出的。 都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女兒都潑出去兩次了,怎么還想著收回來呢?早就干了吧。 “要是二哥和二嫂他們能回到京城就好了?!闭f起來,二哥和二嫂都出京好幾年了,大概應該會回來了吧。 趙水生還真是快要回來了,因為他的任期也快滿了,在安州任按察使期間,西南省的案子沒有出現過一例冤案,而且最近趙水生他們還破獲了一起盜取官銀的案子,直接抓到了賊首,上報了朝廷,皇上是龍顏大悅,很是獎賞了西南省的官員。 官銀可是關系到國庫的問題,那么多的銀子,竟然被人神不知鬼不覺的給盜走了,當時皇上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都恨不得把人都給押解回京來審,后來還是任命趙水生直接下到州府去查案,經過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把案子給破了。 原來是州府的官員監守自盜,分批次的把官銀給挪出去了,而那新上任的知府是個脾氣執拗的,和這些州府的同僚關系不怎么樣,于是就悲劇了。 人家瞞著他把銀子給盜了,到時候找不到銀子,他就是給拖出去頂罪的,畢竟誰讓他是一把手? 又不識時務。當初銀子被發現盜了,這個知府就第一時間被下了大獄。 等趙水生帶著人從通判家的別院的火墻里把銀子搜出來的時候,那知府是熱淚滿眶,一是因為自己沉冤得雪,二是趙水生等人明察秋毫,不然他一個一把手,就要被通判等人給陷害死了。 李梨花說道:“這個錦州知府是怎么當上知府的?” 做官做到他這一步,也是不容易啊。 ☆、第一百六十八章 剛正 竟然被通判等人給合伙陷害了,而通判等人當初有不在場的證明,還人為的制造了一些證據,表明是這個知府自己把官銀給藏起來的。假借是盜賊給弄走的。要不是真的有人給查清楚了,這個知府就成了替罪羔羊了。 按說作為一個州府的一把手,不應該做人失敗到這一步。 趙水生說道:“錦州知府的脾氣呢,太過正直了,所以做了快二十年的官了,都一直在知府這個官位上沒有進一步,這次到了錦州,也不過是從別的地方平調到這個地方,他到了錦州,什么禮物也不收,冰敬炭敬從不收一丁點,他自己這樣,也要求自己手底下的人也這樣,所以惹惱了那些人,才弄出那么一出?!?/br> 錦州的官員,在這位知府上任之前,都是會私底下收些東西的,畢竟,光靠俸祿,是養活不了全 家的??墒沁@位知府一來,就什么都盯得緊,他自己不要這些就罷了,還不允許別人也要這些,不然在考評的時候,就給他們弄個差,或者還讓人舉報誰收了不該收的東西,弄得錦州的官員個個都不滿意。 而錦州通判以前就有貪污公款的事情,他生怕這個知府給查出來了,所以就想了這么一出陷害的伎倆,要把這個知府給弄下去,他就安全了。 本來以為是天衣無縫的,可是誰知道被按察使的人給查了出來,這下子坐大牢的就成了通判等人。 所謂的水至清則無魚,這位知府斷了人家的財路,所以大家會想辦法把他給弄下去。 不過,李梨花說道:“這樣的人該到御史臺去,干什么要做這個地方官?”完全的不合適,不夠圓滑,能活下來,真是不容易。 太剛正不阿了,自己都保不住了,還能為民做主嗎? 倒不是李梨花覺得當官的一定要收受這些東西,可是實情是這樣,在有底線的前提想,適當的收一點兒,大家彼此才更放心。 你真的想剛正不阿,那得等你做到更高的位置上再說。 但是,就是皇帝,想要查*現象,也會被人聯合的擠兌,歷史上也不是沒有這樣的事兒的。 還有的皇帝因為這樣的原因,被趕下臺的都有。 觸碰了絕大部分人的利益,且到了一定的程度,那這絕大部分的人絕對會想辦法反抗起來的。 趙水生說道:“你說對了,這件事過后,朝廷就要把這個錦州知府調回京城,御史臺那邊正好缺一個御史?!?/br> 這樣的人當了御史,那肯定是咬著誰都不會放的,不過御史臺本來就是彈劾百官的,只要沒有做錯什么事兒,也不怕被人彈劾。 何況,也不是說御史們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得要有依據,而被人彈劾的官員,也可以進行自辯。 不然這御史的權利也太大了。 皇帝做錯了事兒御史臺的御史也可以上折子指責的,比如皇帝做出了荒唐的事兒,太過奢侈之類的,都能成為御史彈劾的內容,端看這當皇帝的能不能聽這些御史的勸諫了。 歷史上有那些撞柱死諫的言官,成就了美名,所以才有人前赴后繼的做這些不怕死的事情。 趙水生和李梨花也決定了,這次進京述職,就要想法在京城里了,畢竟也出去五六年,再過幾年,楚楚就要及笄,然后就要嫁人了。 而別看田家比他們晚出來,可是跟趙水生的任期是一樣的,這也要進京述職。 趙水生從座師溫如庭那邊已經得到了消息,他這次十有八、九是要留在京城的,不是在六部,就是在大理寺。以前趙水生在戶部呆了幾年的,但是他本身是按察使,和大理寺密切相關,這次又破了官銀被盜案,名聲就大了起來,端看大理寺有沒有空出來的職位了。 他現在是正三品,而大理寺最高職位的大理寺卿也正好是正三品,從地方到京城,雖然同樣是正三品,可是京城的正三品比外任的正三品要值錢多了,就像大家公認的那樣,是高出了半級。 趙水生又不是失誤回京,所以不可能降了他的品級,那么也就是說,趙水生進京后,要安排職位,最低也是正三品了。 要是在六部任職,那就是左右侍郎,因為左右侍郎也是正三品。 越是品級高的職位,越是不好安排,因為輕易不會少了人,除非是致仕了,或者按錯誤被擼了下去,更有是過世了?;蛘呤侵匦略O立了一個新的官署,但是朝廷的官職都是固定的,很少有機會是多設立一個的。 剩下的就是光有品卻沒有具體事情的閑差。 田夫人那邊,對于回京城,也是期盼的,出來這么幾年,大家的目標都是最后在京城安定下來。 在外面雖然比當京官來錢容易一些,可是到底是四處的輾轉,沒有個定性。只有到了京城,才能真的定下來。 像他們這種,出了京城,當了幾年外任的,一般回到京城當差,就極少有可能再派外任的。 李梨花和田夫人對目前這個園子都挺喜歡的,所以都打算就是回了京城,這園子也不賣了,當成是家里的私產,留一房家人,在此處守著。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有空過來一趟了。 大戶人家,并不是說所有的園子必須有人住,才留著,很多都是空閑在那里,派人守著有時候十年十幾年都沒有人住,可是卻能作為家產一代代的傳下去。 李梨花的打算是,把這個安州的園子最后當成是楚楚的陪嫁,以后嫁到田家后,和田家的那半邊的園子就能合到一處,成為一個大園子。她留給自己的孩子也好,怎么處理,就是楚楚自己的事兒了。 而被趙水生洗冤了的錦州知府,在知道自己要去京城任職后,也沒有什么欣喜若狂的表情,不過他的夫人還想著,是不是去一趟安州,上門找趙家,去表示感謝。 可是這位錦州知府卻說道:“趙大人本身就是按察使,查出案情的真相,本來就是他的責任,上門感謝,倒成了我們巴結他一樣,很是不必!” 這位的意思是,他本來就是被冤枉的,趙大人的職責就是洗冤的,如果他沒有查出案情的真相,那就是他的不稱職。所以根本就不用特意去感謝。 畢竟趙大人就是拿這份俸祿的。 知府夫人聽了,再次為自己丈夫的倔強而感到無力,他這次都吃了這么大一個虧,還不知道改變一下。 雖然說趙大人的指責就是那個,也沒有說錯,可是這當官的,有好有壞,那些壞的,管你是冤枉還是不是冤枉的,到時候就是認準了是你干得事兒,看你怎么辦。 你就是清清白白的,可是人家就認準了你,看你怎么辦。 知府夫人正要再勸幾句,知府大人說道:“我正要到京城的御史臺當御史,跟趙大人那邊來往的頻繁了,反而被人說成我和趙大人親近了,這對我們都不好,還是各自安分一些,比較好。只要大家都好好的當官,也沒有什么需要相互幫襯的?!?/br> 這個倔驢,知府夫人不知道說什么了。 她想偷偷的去找趙夫人,跟趙夫人說聲感謝,可是丈夫卻催著要出發去京城了,這里離安州還是有段距離的,從西南省回京城,坐水路是最快的,而走水路最近的地方就是林州了,根本繞不到安州去,于是只能作罷。 她想著,等到了京城,要是有機會見面,那么她再去趙府表示感謝。這份人情,可不能忘了。 而在安州的趙家和田家,終于等到了上頭的公文,公文里有了接下他們差事的新的按察使和副使,也就是說他們要回京城去了。 這次來接替他們的,分別是皇后的族兄和別的一個省的按察副使?;屎蟮哪锛沂敲T望族,又是有爵位的人家,她的族兄過來這邊,也沒有什么奇怪的,官場上,裙帶關系很正常。 這位皇后的族兄不是進士出身,可是因為有個好的家族,所以才入官場就比別人起步要高,又做了這么些年的官,現在成為正三品的按察使,也不出乎意料。 雖然有些人為趙水生可惜,覺得他現在是給皇后的娘家人騰地方,好不容易趙大人把這西南省的按察使司給弄好了,結果是別人接手了。 這三年的辛苦反而成全了別人。 趙水生不置可否,人心隔肚皮,這些人表面上這么說,等新的按察使來了之后,他們絕大部分都肯定要巴結起來,畢竟皇親國戚,多少人想見都見不到,更何況是皇后的娘家人? 家族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而孩子們呢,一聽說要回京城了,比大人們要高興的多,瑾哥兒對京城記憶猶新,因為離開京城的時候,他都五歲了,只有瑜哥兒那時候還小呢,才一兩歲,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對京城的向往。 “娘,我們回去還是住在原來的地方嗎?”楚楚問道。 “是啊,怎么了?你不愿意?”李梨花問道。那個宅子是御賜的,不住也不好,雖然和現在的宅子比起來,是小了很多,可是京城本來就是寸土寸金的地方,能有那么大的宅子,已經很不錯了。 ☆、第一百六十九章 回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