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節
王繼謨估計,上任后,面臨的首要難題就是塞外聚集的數萬韃子。韃子雖然在武衛軍的打擊下吃了虧,誰又能保證他們不會趁著臨陣換帥的時機到宣大一線晃蕩? 而且,王繼謨深知,朱由檢讓他擔任宣大總督,還希望他在維護宣大防線的同時,繆力推廣銀票! 大敵當前,驃騎軍和武衛軍在一側虎視眈眈,要推廣銀票談何容易! 更何況,宣大一線內,還有孫傳庭一手一腳帶出的萬把多陜兵?,F在,孫傳庭被執,陜兵會不會犯上作亂,還在兩可之間。 這個時候的宣大總督,怎么看都是燙手的山芋! 不過,王繼謨沒有拒絕的權力。按照朱由檢的習慣,看中一人,不行也得行! 王繼謨萬分不情愿地至宣大赴任。初一至陽和,便宣布孫傳庭之罪狀,由錦衣衛將孫傳庭押解至京師。鄭嘉棟、左勷等將不服,就要拍案而起之時,幸虧孫傳庭深明大義,及時喝止諸將,方才未釀成大禍。 如此一來,王繼謨用腳趾頭也能想到,往后,鄭嘉棟和左勷會以何種態度來對付他。 至于王樸等三總兵,以王繼謨官場歷練半輩子的經歷,哪里會看不出這幫混蛋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嘴臉? 王繼謨只覺得自己舉步維艱,日夜苦思,不得計,一時惱怒之下,恨不得掛冠歸去。 想來想去,王繼謨認為,應付眼前的數萬韃子才是當務之急。聯想到孫傳庭因不知韃子的目標在朔州,方才惹來牢獄之災,王繼謨從未像現在一般渴望獲取真實的情報。 要得到最新、最真的情報,捷徑當然在朔州方面。 王繼謨顧不得維護官威,正準備派人至朔州聯絡時,忽然接報:黃渤抵達陽和,遞拜帖求見。 正所謂想睡覺,就有人遞來枕頭,王繼謨大喜,令人將黃渤帶進來。 兩人客氣一番之后,黃渤歷數宣大邊軍因情報滯后、協調不夠而遭致重大損失的過往,最終,黃渤提議,在大同設立參軍聯席署,以共享情報、協調諸軍之間的行動。 王繼謨怦然心動,不由得感慨,這天上,真還有掉餡餅的事,黃渤共享情報的提議,不正好解了他的心結么? 不過,王繼謨為官多年,深悉欲擒故縱之道,哼哼唧唧地就是不表態,而且還在言語中不停地套問韃子最近動向。 黃渤雖不知王繼謨的真實態度如何,但好歹知道,手中的最新情報,就是最大的憑仗,哪里肯露半點口風? 他翻來覆去地說一句話:“督師大人,待參軍聯席署設立,一切自然知曉,何必急在這一時?” 兩人玩心眼,一時居然陷入僵局之中。 第六百九十三章 聞令而動 孫應元、周遇吉接到了田楚云的信函,這才突然明白:韃子退兵之后,大明朝廷的命令恐怕已經出不了北京城了。 孫應元、周遇吉雖然后知后覺,現在也不得不思考禁衛軍團的將來。 稍微有點能力的武將、或者率兵打過仗的武將,都是清醒的現實派。孫應元、周遇吉當然知道,朝廷絕無與林純鴻對抗的實力。 而且,像孫應元、周遇吉這樣有追求的武將,無時不刻都期望著遇到一名英明神武的統帥,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戰方案,給他們帶來一場又一場勝利,最終立下赫赫戰功,光彪史冊。從這點出發,兩人希望朝廷來統帥他們,還是希望林純鴻來統帥他們,不言自明。 然而,孫應元和周遇吉兩人忠心耿耿,讓他們兩個公然背叛朝廷,甚至反身與朝廷作戰,這個顯然不可能。 對兩人而言,最好的結果便是:皇上依然是皇上,朝廷大策卻由林純鴻來主導。 這些心思,若用來處理田楚云信函一事,關鍵點就落在了朝廷是否認可田楚云的做法上。 孫應元和周遇吉不能決,最終決定由監軍陳奎來定策。陳奎本就是皇帝的代表,有誰能比陳奎更適合決定此事? 陳奎沒有像孫應元和周遇吉這么猶豫,爽快地決定:以打探消息的名義,派出一名參軍至破虜行營。 唐通、白廣恩、曹變姣接到信函后,當然不敢擅自決定,不約而同地將球踢到了洪承疇腳下。 洪承疇混了半輩子的官場,他的政治敏感性只會比陳奎更強。像洪承疇這樣的人,心思靈敏,為人圓滑,既不像盧象升一般滿腦子忠君為國的思想,也不像孫傳庭一般視功名利祿為糞土。 洪承疇奮戰沙場十多年,吃了無數的苦,cao了無數的心,當然以追求功名利祿為先。若能順帶著光彪史冊,那就更完美了。 朝廷岌岌可危,即便能延續,也無法繼續提供追求功名利祿的舞臺! 同時,洪承疇懼怕身后之罵名,不敢對朝廷公然不利。 左右考慮之下,洪承疇答復三將: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唐通、白廣恩、曹變姣都是粗人,十有八九不明白洪承疇的意思。不過,他們手下都有捉筆的師爺,一番解讀之后,三將不約而同地下令:以打探消息的名義,派出一名參軍至破虜行營。 田楚云見四將都派出了參軍,大喜。 軍議時,田楚云稍稍擺出了點商議的樣子,隨后便直接公布了作戰計劃: 遼東半島上,金吾軍團向耀州(今營口)施加壓力。實質上,早在滿清韃子大軍南下之前,鄭福林就關閉了旅順、復州周邊的貿易,興兵向北。 鄭福林的攻勢甚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蓋州,三日之后破城,進入蓋州。 蓋州以北,地形開闊,適合騎兵縱橫馳騁?;侍珮O令多鐸率領七千重騎兵與鄭福林周旋于平原之上,雙方你來我往,互相廝殺得不亦樂乎。 宣府、烏蘭察布一線,田楚云令禁衛軍團押送五千石糧草至沽源,匯合武衛軍團及草原弓兵,以張鳳儀為統帥,兩部互為犄角,協同進兵,從西邊伺機攻擊韃子后路。 薊遼一線,令唐通、曹變姣、白廣恩謹守防線,令雄威軍團第一軍、第二軍分別從龍井關、墻子嶺出防線,以營為單位展開運動戰,不計一城一地得失,以消滅韃子有生力量、破壞補給為目標。 洪承疇率先得知了田楚云的作戰計劃,不由得嘆了一口氣,道:“非不想,實無力也!” 洪承疇打的仗可比田楚云多得多,他當然知道憑借關墻防守滿清韃子并不是最好的選擇。 滿清韃子手頭火炮眾多,關墻的作用已經大大降低。除了延長韃子進攻的準備時間及讓守軍在地形上占據一定優勢外,已經不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最好的防守措施當然是在運動中進行大范圍穿插,為消滅韃子創造戰機。 洪承疇想得到這點,卻不敢付諸實踐。他懷疑,一旦命令手下的軍隊進行穿插作戰,恐怕不等韃子來攻,自己都要把隊伍跑散。 田楚云顯然對雄威軍團的情報、體力、指揮體系有著相當的自信,而且,洪承疇認為,雄威軍團的確有這樣的能力。 田楚云能派兵出邊墻直面韃子,而且還把后路交給他,洪承疇當然沒有反對的必要,遂令屬下放開龍井關及墻子嶺,讓雄威軍團北上。 孫應元知悉田楚云的計劃后,正納悶糧草從何而來時,忽然黃渤派人求見,說五千石糧草已經準備完善,就在宣府城中,讓孫應元盡快派兵搬取。 孫應元大驚,派人一看,發現黃渤早就通過商人在宣府囤積了將近萬石糧草。孫應元放下心來,令禁衛軍團押送糧草向沽源靠近,等待張鳳儀抵近沽源。 雄威軍團穿越洪承疇的防線,顯然在濟爾哈朗的意料之外,猝不及防下,吃了大虧。待濟爾哈朗醒過身來,派遣重兵圍剿雄威軍團時,雄威軍團卻與韃子在崇山峻嶺內兜圈。 雄威軍團的前身雄威營,兵員來源于巴東的崇山峻嶺中,有著良好的山地作戰傳統。后來雄威軍團抵達仙霞關后,又時時展開山地戰訓練。而且,他們的統帥田楚信本就是長途奔襲和打運動戰的高手。 韃子如何是雄威軍團的對手,在雄威軍團營級建制的持續調動下,疲于奔命。雄威軍團又創造了數次戰機,給予韃子毀滅性的打擊。 濟爾哈朗無法,只好令鰲拜和準塔暫時退兵,與邊墻脫離了接觸。 與此同時,張鳳儀率領武衛軍團,協同禁衛軍團,互為犄角,越過沽源,從西邊壓來,隱隱有威脅韃子后路之勢。 濟爾哈朗飛報皇太極,皇太極令濟爾哈朗退兵。 自此,濟爾哈朗將薊遼周邊搶掠一空后,迅速退回遼東。 韃子退兵,算得上崇禎十五年的開門紅,然而,朝堂之上一片愁云慘霧,沒有絲毫慶賀的意思。 形勢依然嚴峻。韃子退兵后,雄威軍團第一軍、第二軍回撤,分別停在了龍井關和墻子嶺,第三軍則駐扎在薊州城外,沒有挪窩的意思。 虎嘯軍團借遮護糧道之機,駐扎在香河、寶坻、三河等地。京師的百姓,甚至能隱隱約約聽到虎嘯軍團的馬嘶人吼。 朝廷當然可以下令下屬軍隊進攻荊州軍。姑且不論能否打得過,這幫軍隊是否聽令還值得商榷。 也難怪朝廷會產生這樣的懷疑,畢竟,這些軍隊前段時間沒有接到朝廷命令,就與田楚云配合密切,還取得了不少的戰功。 正當朝廷一籌莫展時,楊一仁再次提出了參軍聯席署的議案。 此參軍聯席署非彼參軍聯席署。以前,楊一仁僅僅著眼于抵抗韃子入侵,這次,楊一仁著眼的是整個大明! 楊一仁將整個大明的陸上武裝力量分為三級。 最低層、最基礎的,當然是遍布每個角落的弓兵。弓兵來源于最低層的百姓,農閑時訓練、巡邏,維持鄉村治安,在一定程度上發揮鄉村自治的作用,為其余武裝力量提供優秀兵員。 相對應的,各縣設立弓兵處、各府設立弓兵署、各省設立弓兵司,最后由大明軍事統轄機關統一管轄。 中間層次,則是地方駐防軍。各省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在戰略要地或人口眾多的大城市駐守常備軍隊。地方駐防軍多配置輕武器,部署少量火炮及戰馬,主要用來應付轄區內各種不測。 高級層級,當然是遍布大明各地的精銳野戰軍。野戰軍按照性質進行劃分,虎嘯、武衛、天武、驃騎、宣武、金吾、靖國、禁衛、薊遼等九個軍團,再加上神刃軍,屬于平原、沙漠、草原野戰軍,負責華北、西域、草原、遼東的防務,保護深入草原、沙漠及遼東的大明利益。 天策、神衛、驍衛三軍團,加上背嵬軍,屬于叢林、山地野戰軍,負責西南、華南等地的防務,將大明利益往云南、交趾、廣南之外延伸。 雄威、神機、霹靂三軍團,負責東南、中原腹地的防務,必要時,可作為機動力量對各個方向提供支援。 龍衛、龍虎兩軍團,屬于海軍陸戰軍團,隸屬于海軍,負責南洋地區的防務。 這些內容倒也罷了,最讓朝廷心寒的是,楊一仁提出,在大明建立樞密院,作為唯一的軍事統帥機關,管轄所有武裝力量,發出作戰指令。 樞密院設立樞密使,負責動員、后勤、軍政、軍務等諸多事務,管轄所有武裝力量的日常建設、運作。 同時,樞密院內部還成立參軍聯席署,由各大軍團、海軍各大艦隊派出數人參加,負責擬定戰役級別、戰爭級別的作戰計劃,發出作戰指令。 至于樞密使、參軍聯席署對誰負責,楊一仁沒有明說,但所有人都明白,樞密使、參軍聯席署只能對林純鴻負責。 正當朝堂心寒于林純鴻試圖奪取朝廷軍事大權時,鄭夢帆、鄭鴻逵、洪齊云等等光祿大夫聯袂向朝廷、荊州發出提案:《大明中央改制議》。 第六百九十四章 中央改制 幾乎所有人都相信,這份《大明中央改制議》出自荊州的手筆,基本上與鄭鴻逵、鄭夢帆等大商人無關。 《大明中央改制議》首先旗幟鮮明地聲明,大明一切土地、山林、礦藏均歸大明皇帝陛下所有,大明皇帝陛下受命于天,對大明子民進行管理。 為了協助大明皇帝陛下對帝國進行治理,成立大明內閣,大明內閣設內閣總理一名,閣幕使九名。遇有重大事宜,內閣可召開閣幕擴大會議,成員由大明從二品以上官員組成。 內閣對皇帝陛下負責,權力來源于皇帝陛下的授權。 內閣之下,設中書府、監察院、大理寺、光祿院、樞密院等機構,首腦除了光祿院以外,均由內閣總理任命,在內閣的領導和監督下開展工作,分別執掌大明行政、監察、司法、顧問、軍事等權力。 中書府之下,與前段時間的地方改制相對應,成立主管禮法、職官、稅收、工商、工程管理、教育……等等功能相同的職能部門。 樞密院將大明兵部的權力一分為二,作戰指揮權歸屬參軍聯席署,其余權力由樞密院設立的后勤司、軍政司等等部門瓜分。這與楊一仁的奏章并無不同。 …… 上述機構設置,基本上與荊州現有的中樞機構差不多,即便有所改動,亦非根本性的改變。最為關鍵的地方在于,內閣如何產生,如何協助皇帝陛下對帝國進行治理。 這涉及到皇帝陛下的權力大小,任何改制,都無法繞過這個難點。 《大明中央改制議》提出,內閣總理由閣幕擴大會議推舉產生,然后由皇帝陛下任命。 這點最為關鍵,意味著內閣總理與皇帝沒有多大關系,只是象征性地保留了任命權。 內閣總理產生以后,監察院、大理寺、樞密院長官由內閣總理任命,自動成為閣幕使,其余六名閣幕使亦由內閣總理任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