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節
看來,林純鴻那邊早就算過一筆賬:既不會讓朝廷一下子陷入絕境,又不會讓朝廷有余力擴軍備戰! 更讓人憤怒的是,林純鴻打著治理黃河的旗號,誰要是反對,就是與天下百姓過意不去! 更為致命的是,誰知道林純鴻以后又會想到什么借口,再次克扣朝廷的錢糧? 朱由檢、周延儒及大臣們滿肚子的火,卻被憋得發不出來,該有多難受就有多難受! 正當滿朝文武一籌莫展時,楊一仁突然上奏,自靖國軍團、薊遼軍團起身向南之后,滿清韃子蠢蠢欲動,請朝廷關注韃子的動向。 朱由檢、周延儒大急,將近日軍情翻出來細細一看,方才發現韃子確實有動兵跡象。 朱由檢、周延儒急令關遼一線小心戒備,著力打探韃子動向。 至于靖國軍團、薊遼軍團是否調回,朱由檢和周延儒則猶豫不決,既怕韃子攻破防線,又擔心失了朝廷的臉面。 皇太極在明廷中自有眼線,當他得知楊一仁上了奏章后,立即偃旗息鼓,退兵返回沈陽。 朱由檢和周延儒知悉后,松了一大口氣。 人總是習慣于好了傷疤忘了痛,朱由檢在周延儒的誘導之下,居然懷疑韃子與荊州相互勾結,合伙唱了一出雙簧戲,目的就在于讓朝廷調回靖國、薊遼軍團。 周延儒比朱由檢清醒得多,打死他,他也不愿意相信荊州會與韃子勾結。之所以誤導朱由檢,無非就是為了自己的位置而已。 周延儒憑借著與林純鴻對抗的態度上位,只要朱由檢覺得不宜與林純鴻對抗,他的政治生命就走到了盡頭。 所以,不惜一切代價鼓動朱由檢對抗林純鴻,就成了周延儒不二的選擇。對抗林純鴻,也使得他在舊官紳中擁有崇高的人望,一旦他學著楊嗣昌容忍林純鴻,他就失去了政治支持者。 時至今日,周延儒已經沒有任何退路,只能一條道走到黑。 周延儒、吳昌時、董廷獻沆瀣一氣,開始從邊關、舊官紳兩處入手,琢磨著算計林純鴻一道,改變前段時間的頹勢。 第六百八十七章 搜刮商賈 周延儒將靖國軍團及薊遼軍團調至南方,朝廷內部不是沒有反對聲音,跳得最高的非洪承疇莫屬。 洪承疇率兵作戰十多年,對實力的敏感性遠遠勝過朱由檢和周延儒。他認為,朝廷想要在軍事上對抗林純鴻,勝率幾近于零。朝廷要想延續,唯有分一部分權力給林純鴻,利用大義名分限制住他,然后勵精圖治,整軍備武,以待局勢劇變。 這個思路,與楊嗣昌差不多。 楊嗣昌提出整編軍團的方略,深合洪承疇的口味。洪承疇本就欣賞林純鴻的治軍理念和建軍模式,于是,他雷厲風行,抽取陜兵精華,又通過各種手段從密云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處謀得數名良將,耗盡心血組建了薊遼軍團。 哪想到,薊遼軍團組建之后,還未歷一戰,就被朱由檢一紙調令調到南方。 靖國軍團出自京營體系,洪承疇想管,也管不上??墒?,薊遼軍團是他的心頭rou,是他半輩子沙場的精華,豈能隨周延儒隨意折騰? 但是,朝廷有令,洪承疇不得不遵從。他一方面令曹變姣緩緩往南挪,另一方面,他又不停地上書朝廷,極言薊遼一線兵力空虛,恐被韃子所乘。 洪承疇做了大半輩子的官,豈會不知此舉犯了周延儒的大忌?不過,洪承疇現在也顧不上這點了。畢竟,得罪了周延儒,周延儒充其量就是下下絆子而已,但是,只要一個韃子兵出現在京師周邊,他就有掉腦袋的可能。 袁元素、盧建斗殷鑒不遠,洪承疇頭腦清醒得很。 韃子入侵,并非不可能。往年,荊州軍在北方部署了重兵,還在旅順堡放置了一個軍團,韃子當然不敢輕舉妄動,可是現在,韃子只需要派出兩支偏師牽制住武衛軍團及旅順堡的一個軍,就有足夠的時間攻打薊遼一線。 屆時,禁衛軍團、關遼兵被宣大防線、關遼防線牽扯,直面韃子正面壓力的,只有薊遼一線。 薊遼一線精華被抽調至南方,僅靠唐通、白廣恩這兩個夯貨,如何能防得??? 洪承疇想來想去,又去書遼東巡撫方一藻及宣大總督王繼謨,試圖說服他們一同上書。 初,方一藻巡撫遼東,吳三桂著力巴結,拜入他的門下。方一藻剛開始時還頤指氣使,不可一世,后來被吳三桂、祖大壽擺了幾道后,徹底認識到,若不與吳、祖武將世家搞好關系,遼東巡撫的位置根本就坐不穩。 因此,方一藻放下了身段,令其子方光琛締盟為忘形交,徹底成了關遼武將世家的代言人。 當方一藻接到洪承疇的信函后,慌忙召來吳三桂及祖大壽商議。 吳三桂、祖大壽當然清楚,朝廷組建三軍團之后,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將關遼兵整編,徹底斬斷他們在關遼將士中的手腳。 這是吳三桂和祖大壽無論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靖國軍團、薊遼軍團南下之后,朝廷的整編計劃自然落空。吳三桂和祖大壽恨不得兩軍團與林純鴻拼個你死我活,哪里愿意如洪承疇所愿,說服朝廷調回兩大軍團? 因此,方一藻不僅沒有按照洪承疇的意思上書,反而積極告之朝廷,韃子業已退兵,無一絲興兵跡象。 至于王繼謨,自持有武衛軍團、禁衛軍團在一側,哪里會犯政治錯誤,當然對洪承疇的建議委婉拒絕。 洪承疇知悉方一藻及王繼謨的態度后,氣得大罵道:“豎子誤國!” 正當洪承疇擔憂薊遼防線之時,突然從登封縣傳來了叛亂消息。無獨有偶,蒙城亦傳來了叛亂的消息。 登封、蒙城的地理位置頗為奇特,都在林純鴻的控制范圍內,且與朝廷的控制范圍接壤。 更為奇特的是,登封、蒙城分別離靖國軍團、薊遼軍團的駐地禹州、鳳陽不遠。 叛亂初一爆發,朝廷便急不可耐地宣稱暴民作亂,而將發動叛亂的一幫人紛紛封官。 不問可知,周延儒在靖國軍團、薊遼軍團抵達駐地后,挑動當地的大地主、大鄉紳發動了叛亂。 然而,令周延儒萬萬想不到的是,荊州方面早就在這些交界區域做好了準備,叛亂初一發動,弓兵便迅速行動,將叛亂扼殺在萌芽之中。 這個時候,朝廷的封賞令還在路上,離登封、蒙城還有老遠。 南直隸大理使司及河南大理使司駁回朝廷的封賞令,并將一幫叛亂人士斬首的斬首,服勞役的服勞役,并且還指責朝廷不經調查,胡亂封官。 朝廷鬧得個灰頭土臉。 這是一出鬧劇。 洪承疇聽聞后,對周延儒鄙薄萬分。他甚至懷疑周延儒這些年是不是沒有出過門,難道一點都沒看出林純鴻對地方的控制力? 洪承疇覺得,朝廷再這樣繼續折騰,不用多久,就會把楊嗣昌前幾年苦心聚斂的一點資本揮霍一空。屆時,除了讓林純鴻收拾殘局,別無其他選擇。 他開始認真考慮與林純鴻接洽的可能性,以求在韃子入侵時,林純鴻能夠拉他一把。 洪承疇沒有看出周延儒的用意,不代表林純鴻看不出。林純鴻知道,周延儒壓根就沒想著在蒙城、登封占到什么便宜,他極力挑撥雙方的關系,無非想營造雙方緊張的氣氛,使他自己的位置更牢固而已。 所以,林純鴻當然不會隨著周延儒的指揮棒跳舞,對叛亂一事冷淡處理,一切按照自己的計劃,有條不紊地完善荊州內部架構。 周延儒一再撩撥荊州團體,荊州居然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讓朱由檢的信心越來越足,隨之,朱由檢對周延儒更加信任。 不過,信任是信任,周延儒前后折騰一通,將朝廷的收入減少了八百萬,這是朱由檢無論如何也不愿意看見的。 朱由檢一再詢問周延儒有何方略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周延儒囁囁嚅嚅說不出所以然,只能建議朱由檢詢問陳奇瑜。 陳奇瑜一時間哪有什么好辦法,再加上他對周延儒看不順眼,當然把責任都推到周延儒身上。 周延儒深恨陳奇瑜,卻又無可奈何。陳奇瑜理財數年,功勞顯而易見,朱由檢對他的信任非周延儒所能動搖。 同時,周延儒又非常緊張,畢竟,如果他想不出辦法彌補八百萬的缺,這個首輔位置怎么看都有點不穩。 周延儒與吳昌時、董廷獻議來議去,覺得可以拿宣府、天津、登州等地的工坊主及商賈征收重稅,補朝廷所用。 甚至,周延儒覺得,根本不需征收重稅,只需在宣府、天津、登州仿照林純鴻征收營業稅、增值稅,就足夠了。 周延儒、吳昌時和董廷獻挑選三地,無疑費了一番思量。 當初,黃渤考慮到宣府、北京及天津優越的地理位置,繆力在三地發展毛紡織業。黃渤的心血沒有白費,宣府迅速成了僅次于東勝的羊毛集散地,而北京、天津的毛紡織業僅次于西安,毛紡織品不僅暢銷華北大地,甚至遠渡重洋至印度、東非及歐洲。 江南、荊州、福建、廣東等地的商人資金實力雄厚,借著黃渤的東風,迅速掌控了華北范圍內的毛紡織業,每年向朝廷繳納不菲的稅收。 與此同時,林純鴻在旅順開放了與滿清的貿易往來,作為離旅順最近的海港城市,登封近水樓臺先得月,理所當然地成了山東的貨物集散地。 也就是說,宣府、天津、登封等地有油水,那里又都是一些擁護林純鴻的商賈,周延儒不搜刮他們,難道還勸解大官僚、大土豪納糧? 周延儒還算謹慎,親自試探了陳奇瑜的態度。當陳奇瑜聽聞周延儒欲在天津、宣府、登封三地試點以營業稅、增值稅代替以往的商稅征收辦法后,一眼看穿了周延儒的企圖。 不過,出于公心,陳奇瑜堅決反對周延儒魯莽從事。他苦苦勸阻周延儒:“征收營業稅、增值稅需要專業的財稅人員,還需要一整套的類似荊州的財政制度,方才能順利從事?,F在朝廷沒有任何基礎,貿然推行,勢必將三地攪得一塌糊涂。到頭來,收上來的商稅恐怕還不如現在的卡稅和門稅?!?/br> 周延儒覺得陳奇瑜是楊嗣昌的人,對陳奇瑜的勸阻混不當回事。 他又派幕僚試探了在三地有著直接經濟利益的一幫官僚和鄉紳,讓周延儒吃驚的是,這幫官僚和鄉紳也堅決反對。 反對的理由五花八門。若論實質,就是他們通過卡稅和門稅獲取了極大的好處。 周延儒這才認真思考改變商稅征收方式的可行性,最終放棄了這個打算。 不過,周延儒從三地搜刮油水的既定政策,永遠不會變。 周延儒指示董廷獻上奏章,說宣府、天津、登州三地的商賈則窮奢極欲,時值朝廷財計艱難之際,理應讓這幫商人為朝廷貢獻更多的稅收。 董廷獻建議,在三地增設門卡,提高商稅稅率。 周延儒立即票擬,送至通政司,連與朝臣商議的意思都沒有。 朱由檢見到奏章后,對董廷獻描述的商賈奢華生活,越看越生氣,拿出紅筆,狠狠地畫了一筆,批紅完成,只要給事中不封駁,就會馬上生效。 增設門卡,提高稅率,無疑提高了眾多官僚、鄉紳上下其手的機會,此奏章除了陳奇瑜反對了幾句外,幾乎沒有聽到反對聲音。 來往于三地的商賈,就這樣被朝廷當做了砧板上的rou,試圖狠狠地切下了一大塊。 第六百八十八章 天津事變 商賈是不是砧板上的rou,這點有待商榷。至少,對商賈自身而言,他們并不認為自己是砧板上的rou。 這些年,林純鴻對商賈頗多遮護,慢慢將他們慣出了壞脾氣,在海外,在大明境內,稍有不如意,就上告至監察府,請青天大老爺做主。 商賈資金豐富,由于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商賈的案子多以他們勝利而結案。因此,一般的鄉紳及底層官僚,還真不敢惹大商賈。 不過,這個壞脾氣也非常有限。比如,前些年林純鴻一聲令下加稅,商賈們雖頗多怨言,卻也不得不乖乖納稅,脾氣好得很。 至于登州、天津、宣府三地,情況則與荊州控制區有點不一樣。 這三個地方,確實是賺錢的好地方,商人們猶如鯊魚嗅到血腥味一般,紛紛聚攏在這些地方,縱橫捭闔,賺取豐厚利潤。 嚴格說來,這三地的投資環境差得很。治安很差,敲詐勒索的人很多,關卡門稅多得不得了。商人們早就對三地的治理不滿,一直呼吁三地官府借鑒荊州治理地方的經驗,來一次徹底的改制。 當他們聽聞朝廷欲在三地增加關卡門稅時,一下子炸了窩,紛紛聚攏在衛衙、府衙門口請愿,反對加稅。 關卡門稅一事,是通了天的大事,天津、宣府、登州的地方官哪里敢有絲毫怠慢? 尤其是登州,十多年以前就鬧過兵變,地方官更是緊張異常,立即采取霹靂措施,將商人們驅趕一空,而且還大索全城,到處捉拿領頭之人。 商人們一下子炸了窩。 他們在林純鴻控制范圍內,規規矩矩,不敢亂來,在登州這個地方,可受不得半分委屈。 鑒于北方匪盜一直比較多,一些大的商賈都有全副武裝的護衛隊。更為致命的是,登州的海商比較多,這幫海商船上的水手都是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主,惟恐天下不亂。 更為致命的是,即便是商船,船上亦有火炮和炮手。 地方官強力鎮? ??,引起了商人們劇烈反彈,他們率領護衛隊、水手,聚集在登州城外,試圖脅迫登州府取消亂命。 這幫家伙,受不得委屈僅僅只是原因之一,甚至不是主要原因之一。他們心中認為,林純鴻這段日子與朝廷斗得難分難解,一旦他們把事情鬧大,林純鴻必定為他們撐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