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節
朝廷的動態,林純鴻洞若觀火。 楊嗣昌失去圣眷,這是林純鴻絕不愿意見到的。楊嗣昌雖非救時之臣,但有統籌全局的本事,有楊嗣昌在,朝廷的脈絡顯然要清晰得多,不會做布朗運動。雖然楊嗣昌給林純鴻造成了一些麻煩,但相比較布朗運動的不確定性,林純鴻更愿意與楊嗣昌這樣的清醒者打交道,免得鬧得不可開交,給華夏民族及荊州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現在周延儒上位的呼聲最高。林純鴻對周延儒并不了解,但是,周延儒若真能上位,憑借的就是批評楊嗣昌的容忍,這樣的人,一旦身居高位,會做出什么舉動來,可想而知! 根據軍情司相關情報,林純鴻判斷,楊嗣昌十有八九無法安其位,至于周延儒目前能否上臺,還在兩??在兩可之間。 林純鴻覺得有必要采取斷然措施,讓朱由檢和朝廷從盲動的泥淖中清醒過來。 崇禎十四年九月初三,林純鴻下令,在汝州舉行軍事演習,演習由宣武軍團主導,南陽、襄陽、鄖陽、汝州、裕州、洛陽諸州府弓兵協同。 一聲令下,整個湖廣南部、河南西部的兵馬立即動了起來。 不到十日功夫,四萬余弓兵集結在汝州周邊,按照地域進行編組,開始進行協同訓練。 將近兩萬余宣武將士的動作更快,通過鋼軌路,幾乎在兩日之內,由洛陽、方城集結至汝州,嚴陣以待。 汝州幾乎成了一個大軍營,一下子集結了六萬多全副武裝的兵丁,到處都是將士,到處都能聽到馬嘶人吼。 弓兵很少在一起訓練,集結過程中,理所當然地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但是,荊州在短短半月之內,居然一次性集結了這么多兵力,將開封府、歸德府等等府縣嚇得夠嗆。 與此同時,林純鴻下令武衛軍團舉行秋狩行動。 張鳳儀立即號令東勝、鹿城、湖城、三娘子城數城弓兵集結,并責令諸多依附之部落率兵協同。 同樣,在不到半月時間內,張鳳儀以萬余騎步軍為核心,率領三萬余輕騎兵,浩浩蕩蕩向著沽源進兵。 沽源在宣府和錫林格勒之間,在沽源狩獵,目的不問可知。 一南一北,緊急軍情猶如一陣風一般,飛入京師,抵達兵部及朱由檢的案臺。 直到現在,朱由檢方才意識到,所謂的虎嘯軍團、武衛軍團等十余個軍團僅僅只是野戰軍團,而弓兵才是林純鴻的地方駐守兵。 照這樣計算,林純鴻的陸上兵力絕不止三十多萬,而是百余萬! 任何有關林純鴻中原、兩淮兵力空虛的想法,都是極端錯誤的。 朱由檢一下子從信心爆棚的極端跌落,心情可想而知。 正在他失落萬分時,曹化淳忽然進言:為何皇上剛冷落楊嗣昌,林純鴻的反應就這么激烈呢? 這話欲置楊嗣昌于死地!曹化淳一直恨楊嗣昌將手伸入京營,這次逮住了機會,還不狠狠地踩幾腳? 大明內閣首輔被斬首,亦有先例,比如嘉靖朝的夏言。朱由檢失去理智后,將如何處罰楊嗣昌,誰也說不清楚。 朱由檢雖然惱火楊嗣昌一直忍讓林純鴻,但說到楊嗣昌與林純鴻秘密勾結,朱由檢頭腦還算清醒,一百個不相信。 朱由檢雖然不信,但也改變不了楊嗣昌墻倒眾人踩的局面。 高起潛對宮內的情況非常熟悉,覺得再這么下去,楊嗣昌非得重蹈夏言覆轍不可,立即派人秘密告知楊嗣昌,希望他馬上主動請辭。 楊嗣昌猶豫數日,最終在李紹翼的力勸之下,上了請辭表。 朱由檢未加挽留,準了楊嗣昌的辭呈。另外,朱由檢令周延儒進京,以備咨詢。 局勢已經非常明顯,周延儒能否上位,就看朱由檢對他的方略是否滿意了。 這一切,讓林純鴻始料未及。 他萬萬想不到,一南一北兩處軍演,雖然成功地壓制了朝廷的盲動,卻加速了楊嗣昌的倒臺。 他不由得嘆道:“朝廷就是一混沌系統,誰也不知道,加入一點外力后,會最終演變成什么局面!” 不過,朝廷無論怎么變,對荊州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林純鴻不再關心朝廷作何動作,下令在河南一部及其他控制省份內進行地方官制改革。 周延儒罷官回家后,在宜興家居將近十年,親眼目睹林純鴻如何在江南興風作浪,一步步收取江南士子之心,最終通過一道命令,讓秀才、舉人、進士補缺,終于將大部分士子納入彀中。 周延儒擔任過內閣首輔,當然知道掌管整個大明帝國的難度,因此,他對林純鴻把握全局的本事心服口服,對林純鴻的實力甚至比瞿式耜更為清楚。 然而,周延儒是個官迷心竅的人,對官位的執著遠遠甚于錢謙益和瞿式耜。他從心里認同楊嗣昌的容忍政策,但是,為了能夠重新上位,容忍政策一下子成了犧牲品,成了他猛烈攻擊的要點。 當他接到朱由檢的召喚令后,與吳昌時、董廷獻等人商議已定,便踏上了北上之路。 周延儒覲見朱由檢后,也不知道與朱由檢說了什么,朱由檢心情明顯好轉,立即任命周延儒為吏部尚書,加中極殿大學士,然后進行閣推,順利將周延儒復位,接替楊嗣昌成為內閣首輔。 周延儒成為內閣首輔后,立即票擬,免除拖欠之稅款、召回被楊嗣昌貶斥的部分言官。一時間,滿朝稱善,周延儒聲望大增。 緊接著,周延儒又與朱由檢密切溝通,建議朱由檢昭告天下,明確反對林純鴻的官紳一體納糧政策,痛斥林純鴻巧取豪奪、掠奪良民土地,勸林純鴻立即改弦更張,回到忠君愛民的老路上來。 朱由檢頗有點猶豫。 此舉無異于公開與林純鴻唱反調,一旦林純鴻發瘋,朝廷可承擔不起后果。 周延儒力勸道:“林純鴻強力推行官紳一體納糧,得罪天下,現在正好通過昭告天下,收攏民心。林純鴻不理不睬,倒也罷了,一旦他試圖興風作浪,則是與天下為敵。朝廷財政狀況好轉,編練了三個精銳軍團,實力今非昔比,又加上收攏了民心,林純鴻豈敢胡來?” 朱由檢聽了之后,糾結了老久,最終,他想到林純鴻對朝廷步步緊逼,遲早會將繩索勒到他的脖子上,才狠狠地咬了咬牙,同意了周延儒的建議。 崇禎十四年十一月初八,朝廷按照周延儒的意思,昭告天下。 此昭一出,天下轟動,各大報紙,一時竟然失聲,不知如何應對。 全國各地,一幫守舊的官紳奔走相告,有的甚至向北跪下,泣不成聲,直喊老天爺有眼,朝廷沒有忘記他們。 大多數官紳已經在荊州集團內部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聽到昭告之后,心里五味雜陳。能夠在荊州任職,大多已經將土地售賣給了荊州,或者置換成了工坊產業。但是,他們心里總是有點擔心,總覺得沒有土地不是長久之計?,F在朝廷明確昭告天下,他們倒希望林純鴻能夠良心發現,重新讓他們贖回土地。 至于一些新貴及底層百姓,則陷入惶恐之中,惟恐失去正在耕種的土地,再次陷入食不果腹的境地…… 周延儒的計策夠毒,一下子讓荊州控制區域內民心大亂。 第六百八十六章 治理黃河 土地政策乃荊州的核心政策,任何反對官紳一體納糧的舉動,都在挖林純鴻的墻角,勢必遭到林純鴻的猛烈反擊。 僅僅在朝廷昭告天下一日后,荊州通過遍布天下的報紙,宣告天下:土地政策乃荊州既定政策,不容絲毫更改,任何試圖反對官紳一體納糧政策的舉動,都是與荊州為敵。 林純鴻的政宣司可不是擺設,通過遍布城市、鄉村的說書先生,將荊州的政策宣傳至每個角落。 緊接著,各大報紙又相繼刊登土地政策詳文,明確告知天下,荊州的土地政策的核心在于官紳一體納糧。荊州將通過時價贖買,逐步將土地收歸官府所有,然后分配給百姓耕種,百姓只需要繳納一定的稅收。 每名成年百姓,可分配六畝土地,若愿意至南洋諸島耕種,每人可分配兩百畝。 在荊州控制范圍內為官的鄉紳徹底拋棄了贖回土地的念想,嘆了口氣,按照荊州方面的指示,投入工作中去。 不過,他們到底無法舍棄土地的誘惑,一部分官紳聽說南洋諸島可購買種植園后,開始投入重金至南洋諸島購買土地。 至于新貴和底層百姓,則徹底放了心,有了荊州強大的武力和無孔不入的控制力背書,他們并不擔心地主老爺搗亂,開始一心一意地擺弄手頭的田地。 朝廷的宣傳力和執行力差荊州不是一星半點,許多百姓甚至在聽到了荊州的宣告后,才知曉朝廷有那么一出鬧劇,紛紛一笑置之,根本不當回事。 周延儒絕非平庸之輩,昭告天下之后,顯然還有后招。 崇禎十四年十月二十,兵部下令,黃得功率領靖國軍團南下至禹州駐扎。 與此同時,兵部又令曹變姣率領薊遼軍團南下,至鳳陽駐扎。 鳳陽乃朱元璋的老家,被稱為中都。林純鴻取江南時,向北至鳳陽而止。因此,鳳陽是朝廷與林純鴻勢力的分界線,以北,由朝廷統轄,以南,則歸林純鴻。 現在,朝廷派遣重兵至鳳陽,其用意頗為耐人尋味。 是想對荊州用兵?還是想借鳳陽的重兵為江南的官紳鼓氣,挑動官紳起身反抗林純鴻? 先是用土地政策挑戰林純鴻的底線,現在又出兵向南,天下人幾乎已經看到了林純鴻的怒火。 有識之士擔憂局勢滑向深淵,無不憂慮地盯著荊州,惟恐林純鴻一聲令下,從此半個大明兵連禍結,生靈涂炭。 可是,荊州這幾日無一絲動靜,就連一向作為荊州喉舌的揚州時報、荊州時報也盡是一些花邊新聞,無任何實質內容。 哪想到,過了五日之后,荊州時報、揚州時報同時刊登一則啟事:招募天下精通水利之士,共商治理黃河大計。 啟事之后,還刊登了一幅工?幅工筆畫。不過,這幅工筆畫可不是什么藝術品,而是一個巨大的模型:黃河水系模型! 按照人們早已熟識的飛鳥圖,百姓們判斷出,這個水系模型居然長達千尺,寬達三百多尺! 工筆畫之后,有文章專門介紹水系模型。文章宣稱,崇禎九年始,江陵侯投入十萬圓,令行知書堂派人至黃河水系勘測地形、獲取水文資料。歷時四年,終于,行知書堂、荊州都督府先后付出數萬人次的代價,方才獲取了黃河水系的第一手資料。 然后,行知書堂投入巨資,歷時一年,在洛陽制作了這個黃河水系模型,用于探索治理黃河的辦法。 文章宣稱,黃河能否治理好,關系到黃河沿岸千千萬萬生靈的性命和福祉,還請天下精通水利的人士前往洛陽共商大計,江陵侯將發放薪資。對于研究出眾者,予以重獎。 此招募令一出,天下轟動,甚至超過朝廷下達的昭告天下書。 黃河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也是華夏民族心中的痛??梢赃@么說,黃河治理得好,足以讓一個朝代興起,若黃河泛濫,足以讓一個朝代走向衰弱。 更讓華夏民族心痛的是,自宋室南渡后,女真人掌管北方,對黃河疏于治理,以至于黃河奪淮入海,造成淮河沿岸千里沃野成澤國,富庶的兩淮迅速陷入赤貧中,造成華夏民族的巨大損失。 朱元璋能從鳳陽走出,最終定鼎天下,無非因為貧窮。若窮追原因,恐怕與黃河奪淮入海也大有關系。 治理黃河,是華夏大地上中央政府當仁不讓的責任! 現在,大明朝廷四處調動兵力,大有煽風點火之勢,而林純鴻作為一個地方軍閥,居然在崇禎九年時就未雨綢繆,力圖治理黃河。這中間,高下立判! 天地之間有桿秤,老百姓是那秤砣。 朝廷在干什么,荊州在干什么,老百姓自然得掂量掂量。老百姓看得見的是,自從荊州勢力到了他們這兒后,修了無數的路和溝渠、架了無數的橋、修了無數的碼頭…… 尤其是河南、山東、北直隸的百姓,聽聞荊州方面準備投入巨資治理黃河后,無不奔走相告。 荊州團體是個工程狂,老百姓早已熟知。他們知道,荊州為了方便運輸物質,曾投入數千萬圓修筑了從方城至西安的鋼軌路。若為了治理黃河,荊州的投入豈會比鋼軌路少? 有了幾千萬圓,黃河治理起來大有希望!他們及他們的子孫后代,將會永遠遠離水患災害! 更何況,林純鴻組織大型工程時,不僅不會加重徭役,反而還會為民夫發放工錢,這意味著,今后數年之內,他們都能在農閑時掙點零花錢。 治理黃河的消息傳來傳去,最終傳到了楊嗣昌的耳中。 楊嗣昌已經告老,但并未還鄉。他的家鄉在武陵,屬于林純鴻的控制范圍,他哪能回去任人說閑言? 楊嗣昌也未定居在京師,而是在保定府尋了一塊地,安臥于鄉野之間。 最初,他知悉周延儒一改他的容忍策略、千方百計地撩撥荊州后,每日提心吊膽,惟恐聽到林純鴻揮兵向北的消息。 當他聽說林純鴻準備治理黃河后,不由得大松了一口氣,嘆道:“看似劍走偏鋒,實則正大光明。能掌控天下者,非江陵侯莫屬。但愿祖宗保佑,能讓大明逢兇化吉,延續國祚……” …… 朝廷接報后,朱由檢、周延儒和大臣們瞠目結舌,不知如何應對。 在最初的驚愕之后,朝堂陷入憤怒之中,紛紛譴責林純鴻搶了朝廷的活計。正當滿朝文武一致聲討林純鴻時,忽然又從荊州傳來消息:從今年秋稅開始,將從湖廣、四川等十數省的稅收中抽取百分之三十用于治理黃河、修筑官道、整治水道等大型工程。 百分之三十,一年幾乎有將近八百萬圓!朝廷驟然少了八百萬圓的收入,這可是天大的事! 少了八百萬,不至于要了朝廷的命。畢竟,當年朝廷收入只有幾百萬圓的時候,照樣挺了過來。 可是,如此一來,朝廷如何擴軍,如何繼續利用軍隊與林純鴻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