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節
陜西如此,河南自不必說,也有向洛陽一帶移居的趨勢,如此龐大的移民,已經慢慢超越了荊州的承受能力。 林純鴻接到熊文燦的上書后,百思不得其解。按照經濟學院的預估,陜西移出百萬人口后,即便有災荒,也能養活余下的人口,為何移民會越來越多呢? 林純鴻琢磨不透其中的原因,慌忙令經濟學院組織精干力量至陜西調查。 經濟學院的人馬抵達陜西后,稍稍深入,便敏銳地察覺了原因,先期向林純鴻匯報大致情況后,然后繼續采樣、調查,以便為荊州方面提供詳實的數據。 原因讓林純鴻有點哭笑不得:圈地運動、羊吃人。 林純鴻本以為,中國北方有著廣闊的草原,能夠為毛紡織業提供足夠的羊毛,不會類似英國出現所謂的圈地運動。哪想到,經濟利益的驅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就正如江南人總有一股改稻為桑的沖動一般。 黃渤當初算的一筆賬,認為在山西貧瘠、干旱之地養羊比種地要劃算得多。這筆賬,黃渤會算,當地的地主老爺也會算,心里都有了養羊的沖動。 在毛紡織業尚未形成產業時,養羊無非為了吃rou,其收益顯然不及種地。當羊毛開始暢銷時,既能剪羊毛獲利,又能宰羊吃rou,其收益就非種地所能及了。 只是,多年來養成的習慣,以及對未知事物的本能恐懼,讓他們有點遲疑不決。待到黃渤在朔州以北大肆開辟草場,蓄養戰馬和綿羊后,地主老爺終于下定了決心。 榜樣的力量,總是無窮的。 尤其在陜西延州、榆林一帶,多年干旱,僅僅在河谷等灌溉方便的地方,才能收取少得可憐的糧食,地主老爺們早已窮得和佃戶沒什么區別,就差逃荒了。當他們得知黃渤養羊賺了大錢后,義無反顧地將耕地全部改為草場,從朔州買來了大量的綿羊。 草場所需要的勞力,連耕地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于是,陜西以北多出了無數的勞力。這幫勞力無事可干,自然也無糧食可吃。 若虎嘯軍團、龍武軍未駐扎在陜西,這幫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跟隨李自成,將大明攪個天翻地覆。只是,現在龍武軍和虎嘯軍團嚴厲打擊匪盜,只要哪里出現一點占山為王的苗頭,立即往死里剿。攝于荊州軍之威,已經無人敢揭竿而起。 可是,人活著總要吃飯,延州、榆林一帶的佃戶,開始自發地往關中平原逃荒。 關中平原的境況比延州和榆林也好不到哪里去,佃戶們依然找不到足以果腹的糧食。當他們聽聞弓兵招募勞力前往河南的消息后,自然將此作為了救命的稻草,拼死也要把握住。 于是,由陜西前往河南的勞工團體越來越壯大,逐漸脫離了熊文燦的控制。 隨著意識到養羊比種地掙錢的地主老爺們越來越多,被逐離陜西的佃戶只會越來越多。 大明版的圈地運動,正式上演,羊雖未吃人,卻占據了人的生存地盤,稱為羊吃人,也不為過。 不過,大明地大物博,各地經濟差異極大,非英國彈丸之地可比,自然與英國版的圈地運動大大不同。如,林純鴻知悉這種狀況后,立即將張道涵、黃渤、顧繡興喚來,商討解決辦法。 “將關中全部變為草場?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無論是張道涵、還是黃渤和顧繡興,聽聞林純鴻實行順應其勢,縱容改糧為草的政策后,大為吃驚,呈癡傻狀。 在他們的認知中,關中歷來是漢族核心區域之一,應該是阡陌相連、糧食作物遍布的景象,現在居然要全部變成草場,這個簡直太駭人聽聞了。 要知道,秦國據關中,吞六國;劉邦入關中,開創兩漢之基業;隋唐二代,關中也是全國之中心。要是秦始皇、劉邦、李世民得知他們賴以爭霸的豪富之地,居然被改成了草原,會不會從墳墓里跳出來? “事易時移,不要老抱著老黃歷,陜西經過幾千年的透支,也該休息休息了?!绷旨凐櫴掷锬笾环莘桨?,邊翻邊說道,“經濟學院整理歷史后,發現,陜西的氣候變得越來越干燥,早已不像唐代時雨量那么充沛,反應在具體上,比如,隋煬帝開鑿運河時,經揚州可一直乘船至西安,現在已經做不到了。唐代時,黃河尚可通航,現在也做不到了。氣候變了,我們也得做相應的調整,否則會遭到老天爺的報復。近十年來,陜西亂成一鍋粥,這就是老天爺在報復過度開發?!?/br> 這點是實情,三人遲疑地點了點頭,表示認同。 林純鴻接著說道:“從治理黃河的角度出發,陜西也應該種草護地,不能再種地了。黃土高原上,溝壑相連,土壤都到哪里去了?不用問,都被沖到黃河里流到下游了。黃河水患頻繁,含沙量太高就是直接原因。若將黃土高原全部種上草皮,黃河的含沙量就會逐年降低,減少水患。當然,非百年功夫,難以見到成效。我們現在做,子孫后代會感激我們的?!?/br> 張道涵默然半晌,遲疑道:“都督說得確實有理,只是,驟然多出幾百萬人口,何處可安置?我們從哪里弄到糧食養活他們?不能解決這兩個問題,一切努力都是白費功夫?!?/br> 林純鴻點頭道:“對,張府令說得有理,我們今天就要解決這兩個問題?!?/br> “首先是糧食問題,常平倉的儲糧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境地,更值得警惕的是,糧食入不敷出,若不能擴大糧食來源,糧食安全就無從談起。你們想想看,有沒有什么好辦法?” 三人跟隨林純鴻已久,熟知林純鴻習慣于集思廣益。因此,林純鴻提出問題后,三人皆冥思苦想。 稍稍思索片刻,黃渤說道:“草原上流入朔州的獸rou不少,若陜西真的變成遍地牛羊,也能提供不少rou食,腌制后,足以保存很長時間,這算不算一條辦法?” 張道涵駁道:“杯水車薪,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漠南漠北,面積如此廣闊,游牧民族的人口從未超過四百萬,草原所能養活的人口極為有限?!?/br> 林純鴻點頭道:“確實,不能寄希望于草原養活多少人?!?/br> 黃渤又道:“目前有將近一百五十萬人聚集在洛陽周邊,若能說服兩成的人口去廣東,就是三十萬,制作魚干的勞力必然增加,魚干供應量上升,也能解決一部分糧食問題?!?/br> 張道涵道:“這是個辦法。只是,養活人口,根本還在于糧食啊,魚干、獸rou只能作為補充?!?/br> 張道涵提到糧食乃根本,讓林純鴻無不感慨。中國人以谷類為主食,也是不得已的選擇。相比較能量轉化而言,直接吃谷類,比經動物轉化后吃獸rou,能量利用效率顯然要高。 大明雖然地大物博,但背負起龐大的人口后,并不廣闊。 拓展生存空間,勢在必行,南洋就是好地方,種植水稻,產量可比湖廣高多了。 想到拓展生存空間,林純鴻的思路逐漸開闊起來,漸漸有了定算。 林純鴻道:“提高糧食產量,肥沃的土地倒有,閑散的勞動力也有,目前的難題是如何將土地與勞動力結合在一起?!?/br> 林純鴻的話音剛落,張道涵三人立即醒悟過來,問道:“都督莫非說的是呂宋島和爪哇島?” “正是?!绷旨凐櫫钊藬[上南洋輿圖,接著說道:“豈止呂宋島、爪哇島,婆羅洲、棉蘭老島、蘇門答臘島,都是好地方??!在那里種植水稻,一年可以三熟,產量非湖廣所能比?!?/br> 想到呂宋等島優越的條件,又想到這些島嶼基本都在荊州軍的控制之下,包括張道涵在內,都興奮起來。 張道涵道:“若真能將人口遷移至南洋,解決糧食問題僅僅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將大大拓展華夏文明的覆蓋范圍,將整個南洋變成華夏文明的固有之地。只是,要說服饑民前至南洋,談何容易?除非采取強制手段!” 林純鴻搖頭道:“強制手段不足取,數百萬人口遷移,若要采取強制手段,需要多少軍隊參與其中?又需要投入多少資金?這顯然不劃算。而且,若因為強制,致使移民怨恨荊州,這就更得不償失了?!?/br> “這……” “我琢磨著,提高湖廣及江南等地的糧價,讓商家從南洋運糧食至江南、湖廣變得有利可圖?!绷旨凐櫝烈鞯?。 張道涵大驚,強烈反對道:“都督,萬萬不可!糧價的上漲及下跌,其牽涉面甚廣,具體會引起哪些連鎖變化,風險根本不可控。而且,按照都督一貫的說法,價格能交予市場決定的,就交給市場,絕大多數人為的干預,都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為何涉及到糧食這樣最根本的物質,都督反而要人為干預呢?” “這……” 林純鴻被張道涵說得啞口無言,議事廳內一時陷入沉寂之中。 顧繡興一直在工商司紡織部任職,曾主持了棉紡織業對江南的反擊,為荊州棉紡織業的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對市場之類的玩意非常熟悉。 見一時冷了場,顧繡興說道:“屬下認為,不如直接為運送糧食者發放補貼。當初,與江南棉布商人競爭時,就采用這種辦法激勵荊州商人將棉布運至江南,效果較好?!?/br> “補貼?” 顧繡興肯定地答道:“正是。發放補貼比提高糧食價格來得更直接,更容易激起商人從南洋運送糧食的積極性?!?/br> 第六百一十三章 紡織業的前景 荊州的常平倉一直由張道涵親自掛帥主管,因此,涉及到糧食安全,張道涵自然得全程參與。 另外,陜西的問題還涉及到人口安置,黃渤和顧繡興與會,張道涵還以為,林純鴻會通過棉紡和毛紡織業來安置人口。 現在,顧繡興居然提出補貼的建議,不免讓張道涵懷疑林純鴻早已有定計。 不過,林純鴻是否早有定計,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補貼一策,是否真的可行。 張道涵指出,雖然荊州財政狀況好轉,若大規模補貼糧食輸入,相當于為整個大明輸血,很可能會把自己拖垮。 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深思。 三人議來議去,最終,林純鴻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下達了命令: “……著力提高魚干的產量、加大獸rou的輸入量,令薛一謙組織船隊至安南、占城及暹羅購買糧食,補充常平倉的缺口,以解燃眉之急?!?/br> “令經濟學院立即調查,補貼多少,才能激起商人輸入糧食的積極性。視情為糧食輸入提供補貼……” “逐步提高糧食價格,借此來彌補補貼的虧空……” “在工程院下設立農技所,研究如何提高農作物產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無論是水稻,還是小麥,提高單產的空間還很大,選種、培育優良品種,勢在必行?!?/br> …… 幾條命令,既考慮解當前之困,又著眼長遠,為大明的糧食安全做了長遠規劃。張道涵將其整理成冊,準備以上述幾條擬定具體方案,再拿到閣幕屬討論施行。 糧食問題的討論,暫時告一段落,緊接著,就是艱難無比的人口安置。 在宏觀上解決了糧食供給問題后,人口安置便轉化成為數百萬人口找到工作。筑鋼軌路基,只能是暫時的,? ?竟,荊州既沒有財力、也沒有必要一直保持高速修筑鋼軌路。 果然,正如張道涵所料,林純鴻把希望寄托在移民和紡織業上。 林純鴻說道:“最完美的方案,當然是將人口全部轉移至南洋,只可惜,這個進程只能逐步展開。我的意見是,中書府新設民政司,專事管理人口及推動移民。移民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非數十年功夫,難以見到顯著成效。往后,移民目的地不僅包括南洋,孫蘭洲也要納入其中?!?/br> 南洋?孫蘭洲?張道涵、黃渤及顧繡興想想就覺得興奮,一旦漢人在這兩個區域占據主體地位,無異于再造了兩個大明,華夏文明的拓展,開創了歷史上最為迅速的時代。 這是一個大時代! 這是一個后人頂禮膜拜的時代! 張道涵激動地應了聲“諾”,聲音甚至帶著一絲顫抖。 林純鴻接著說道:“短期之內,數百萬人口還得大明內部消化。荊州這幾年的實踐,你們也看到了,工坊、貿易所能安置的勞力,遠非農牧業所能及。所以,我們的精力還得放在發展工坊及商貿上?!?/br> 說到這里,林純鴻將目光轉向黃渤及顧繡興,肯定地說道:“相比較其他產業,毛紡和棉紡,所能容納的勞力更多,近期安置人口的重任,需要你們兩個挑起來。前段時間,我和黃渤商討了在天津發展毛紡織業相關事宜,若天津真能發展起來,吞下百萬人口,不在話下。另外,鋼軌路鋪設至西安后,運輸費用將大幅降低,西安靠近羊毛產地,發展毛紡織業的前景甚至比天津還要廣闊,我的設想是,西安毛紡業的市場,主要面對湖廣、內陸,至于天津,則主要面對江南、廣東及西洋、大西洋?!?/br> “至于棉紡織業,目前主要集中在江南和湖廣。受限于棉花產量,現在江南和湖廣的棉紡織業發展速度逐步慢下來。所以?以,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棉花產地。按照工程院的研究,除了湖廣、兩淮區域外,河南、北直隸、山東也適合植棉,可以和小麥輪種,對糧食產量影響不大。所以,往后要逐步引導華北等地的農民植棉。借助棉花的種植,河南、山東、北直隸地區的棉紡織業也能發展起來?!?/br> 林純鴻頓了頓,將眼睛盯在了孫蘭洲及西域上,說道:“實質上,孫蘭洲和西域,非常適合植棉,這里作為遠景規劃吧?!?/br> 林純鴻動不動就說紡織業吞下百萬人口,還要將棉花種植拓展至華北,甚至還要在極度偏遠的孫蘭洲、西域植棉,這太瘋狂了! 這將要生產出多少衣服?如何找得到市場? 顧繡興問道:“都督,會不會引起紡織品的滯銷?” 林純鴻非??隙ǖ負u了搖頭,道:“不會!紡織品遠遠不夠!” “這……” 林純鴻的話超出了三人的認知范圍,呈目瞪口呆狀。 且聽林純鴻說道:“華夏華夏,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故稱夏。華夏子民,就要穿最為華美的衣服。民間之百姓,新年時都要穿新衣,一年之新衣,怎么著也應該有兩套吧?算上被子、床單、毛巾等物,再算上其他用途,比如繩索、船帆等,每年至少需要毛紡、棉紡織品該有多少?” 張道涵、黃渤、顧繡興心里顯然沒什么概念,說不出話來。 林純鴻道:“經濟學院曾做過一項有趣的調查,在荊州采樣千余戶,發現,一人每年消耗的紡織品達到十斤,若讓大明所有人都達到荊州的水平,足足需要二十億斤,若再算上工坊消耗,三十億斤也不止。三十億斤,夠開多少家棉紡、毛紡工坊?按照現在一家工坊的年產量,數千家、數萬家都不止!這還不包括海外商貿?!?/br> 什么事情,一旦擺在臺面上計算,既直觀,又有說服力。至少,張道涵等三人不得不承認,荊州紡織業的發展,極為廣闊。 尤其是黃渤與顧繡興,心中的震撼用言語無法形容。 張道涵好好整理了一下思路,說道:“紡織業吸納的,不僅僅是紡織工人,還包括相關配套的服務人員。而且,大力發展紡織業,對鋼鐵、木材及交通行業都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只是,大明境內,婦人多從事土布紡織,工坊發展起來,實質上奪走了婦人的工作,這個需要計算在內?!?/br> 林純鴻點頭道:“的確如此。黃渤、顧繡興,你們兩人這段時間費點神,對紡織業的發展做出長遠規劃,其中,對吸納的人口、產品的銷路要有詳細方案?!?/br> …… 糧食、移民安置等問題,經張道涵整理,提案至閣幕屬后,正式通過,成為荊州近期乃至中長期的行政方案。 這一切忙完之后,林純鴻得以將目光重新聚焦到湖州。 弓兵入駐湖州鄉村,核心在于利益爭奪,這與陜西、河南的饑民完全不同。饑民完全是累贅,是地方官眼中的燙手山芋,恨不得他們全部消失,眼不見心不煩。 唯有林純鴻看到了饑民的價值,并且有能力發揮饑民的價值。因此,林純鴻在陜西河南不停地折騰饑民時,當地的地方官、甚至是朝廷,大部分冷眼旁觀,不理不睬,更有甚者,還會主動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