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頁
史鼎若是被詔回的,那葉弘德調任粵海,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葉弘德當年可是賈代善手下一員猛將,就是四王八公一系的人,也不得不承認,論真本事,葉弘德在石光珠之上。 此言一出,附議者也不少。當然,支持葉弘德的,多半是文官。譬如文丞相這種以大局為重的,御史臺、翰林院這種研究理論的官員。 但是在武官的任命上,文官說話的分量往往較輕,譬如人家一句紙上談兵就將你的話頭堵住了。這還不算,若是辯論激烈了,武官會問當地的水文地理、民風民俗。文官們自然也是飽讀詩書的,也都知道邊疆風情地貌,但是畢竟不曾親至,這種辯論往往都是文官敗下陣來。 第71章 今日朝堂上這輪辯…… 今日朝堂上這輪辯論, 差不多也是這種結局??傊?,支持石光珠的多,支持葉弘德的少。 這個時候, 太子出來表態了。 然后群臣就聽到太子說了一番驚掉下巴的話。 太子說:“啟奏父皇,兒臣覺得從目前的消息看來, 忠靖侯雖然有小過, 卻也于國有功。且忠靖侯在粵海頗受百姓愛戴, 可繼續勝任粵??偠揭宦?。然,忠靖侯外放多年不曾回京, 如今奉詔回京后于公可以述職;于私可以探母, 以全忠義孝道。但兒臣以為待得老保齡侯府人身子大安,忠靖侯可以南下依舊任粵??偠?。至于忠靖侯回京期間,一切公務由副總兵石光珠將軍暫代?!?/br> 挺兩全其美的, 有理有據的法子。百官之所以覺得驚掉下巴是,三年前那場圍獵之后, 群臣也都隱隱察覺承恩公府一系的武將在太子和九皇子之間有所搖擺。在此等情況下,忠靖侯究竟是哪邊的人不好說,但是葉紅德百分之百是支持東宮一系的。 葉紅德是賈代善的舊部, 能有今日, 受榮國府恩惠極大。而寧榮二府是什么立場呢?寧國府的賈敬是太子伴讀, 現在是京營節度使;榮國府的賈赦么,那就是個老紈绔,雖然襲了一等將軍, 但是實缺都沒有任一個, 上朝都沒資格;但老紈绔那也是太子小時候的玩伴,曾經半途而廢的伴讀之一。 如果葉紅德任了粵??偠?,那是妥妥的東宮嫡系。 所以太子這話驚倒了一片。別說百官, 就是九皇子也吃驚不小啊。于九皇子而言,粵海格局上選自然是石光珠頂替史鼎;中選是史鼎繼續連任;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葉弘德頂替史鼎。 朝堂辯論,都是各有思路的,譬如田忌賽馬,也譬如謀其上而取其中。就拿今日這個事舉例子,長康宮一系肯定是極力推崇石光珠,但是史鼎留任,也是長康宮和九皇子能夠接受的結果。于東宮而言,最好的結果當然是葉紅德任粵??偠?。但是朝堂辯論的話術上講,太子這話就落了下乘。 就是民間討價還價,也不會一口叫破自己心中的底線,而是先叫一個高價,留個砍價還價的余地。朝堂上,各路老狐貍各顯神通,更是一個個漫天要價,底線藏得死死的。這太子直接亮出底線是什么意思? 當然,九皇子算得上是真正的聰明人,聰明人一條思路想不通的時候,馬上就會轉換思路。然后九皇子就反應過來了:他皇兄此舉雖然在爭奪粵??偠竭@個職位上落了下乘,但是在招攬人心、展示格局上卻占盡優勢。 旁的不說,太子這番話調子起得多高多得太宗皇帝和群臣的好感啊。 雖然從東宮立場上來說,太子這番話在當前討論的議題上并非利益最大化,但是維持史鼎做粵??偠降脑瓲?,東宮也談不上損失。但是從長遠來說,太子這番話得多得人心啊。 做臣子的所求是什么?一求名望,二求富貴,三求平安。史鼎的錯不算大錯,光是太子這分給人機會知錯就改的寬厚,就收攬了多少人心。能上朝會的哪個不是高官厚祿?他們是希望的未來君主是太子這樣臣子不是犯了極大錯誤的情況下會給機會改的?還是九皇子這般為達目的可以犧牲部分臣子利益的?答案不言而喻啊。 群臣的態度是我固然要求富貴,但是前提是我得有命享受富貴。 當然,但凡大朝會上圍繞一件事進行利益爭奪,許多人都容易囿于眼前利益而因小失大,九皇子系的武官系統之前為了讓石光珠頂替史鼎而據理力爭也情有可原。但是朝堂爭斗上,向來刀光劍影,殺人不見血,誰管你是否情有可原呢? 總之在雙方爭得面紅耳赤的時候,太子適時的出來表現出了寬厚大度,不但招攬了一部分文臣的人心,就是有些武官也得掂量掂量,儲君現在表現出如此仁君品質,且太子殿下是元嫡皇后所出,我為什么要舍正統而冒著抄家滅族的風險去求什么從龍之功呢? 在各人各種復雜的心思下,太子這樣的提議附議者眾。 首先站出來的就是文丞相。文丞相不但附議,還直言夸贊了這種行為,在朝堂上就直說了:“啟奏圣上,臣以為太子殿下之法恩威并施,賞罰分明,是為治國正道?!?/br> 這高度就拔得高了,氣得九皇子倒抽一口涼氣。 怎么,東宮走的正道,難道長康宮走的就是歪門邪道?叫文丞相說,還真是:畢竟元嫡所出的太子一無大錯,二不愚鈍,那怎么也輪不到你長康宮所出的九皇子。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文丞相一句拔高的‘治國正道’給這件事定了調子,那還有什么好爭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