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頁
甄應嘉和王子騰一個流放,一個問斬,太宗皇帝一時有些傷感,就想見見比之這二人更加出挑的史鼎。既然老保齡侯夫人病了,就招史鼎回京一趟吧,既是述職,也是盡孝。 這個消息都不用司徒卓傳遞,畢竟史鼎任職的地方在邊境,又是一地總督,掌一地軍機大事,招史鼎回京,自然是要在朝堂上商議的。 史鼎此次回京,是只是述職,然后繼續回粵海任他的總督,還是粵??偠骄痛藫Q人,史鼎的職位以后另行安排,這些都需要在朝會上商議。 若是戰時,自然臨陣換帥是大忌,別說老保齡侯夫人只是病了,就是真的有個什么,史鼎也只能以軍國大事為重。但是現在不是非戰時么,自然兩個方案皆可,主要看雙方拉鋸的結果如何。 太宗皇帝這個人,經歷過奪嫡,政治素養是有的,但是多疑的弱點也很明顯。自從上回在大朝會上,關于海貿專營的事引得眾朝臣露出真面目,太宗皇帝的疑心病就越發的重了。 粵??偠绞莻€重要職位,在朝堂上討論是否換人的問題,必是要引起一番爭論,太宗皇帝便欲借此再觀察一番眾兒子和臣子的態度。 于是招史鼎回京后,粵海防務問題如何解決這件事就被放在在了朝會上討論。 太子聽到這個,還真暗戳戳的搓了一下手:誘人吶。不過一想到林如海和賈敬對自己千叮嚀萬囑咐,別覬覦這個,依計行事,太子又恢復了常色。 以前太子覺得承恩公府是自己的外家,那承恩公府的那些姻親手握兵權,相當于東宮手握兵權,太子并未覺得不妥。直到三年前鐵網山圍獵,查出自己的親信侍衛竟要行刺皇上,陷自己于絕境,而被安排救駕的人正巧是自己九弟的親信侍衛,太子才發現承恩公府雖然是自己的外家,但也不是自己一個人的外家。 從那以后,太子對兵權就執著了。當了二十多年儲君的人,到頭來發現母后過世之后對自己十分照拂的姨媽竟然一直在算計自己的儲君之位,是一件多受打擊的事。 而且就算礙于太宗皇帝的威嚴,自己能夠順利繼位,但是只要兵權握在這位野心勃勃的姨媽手里,自己的皇位坐得安穩嗎?太子只是想想就覺得遍體身寒,自然,這種對未來的恐懼變成了對兵權的過分渴望。 于是當京營節度使有可能出現空缺的時候,太子就有些過于急切了。還好林如海、賈敬各種分析勸慰,連黛玉和賈敏入宮,都跟林清分析了利弊,林清也勸過太子,太子終于忍住了沒在京營節度使一職上出昏招,賈敬也如愿得了京營節度使一職。 現在太宗皇帝突然在朝上說要詔史鼎回京,各王公大臣也都嚇了一跳。這件事太宗就沒跟任何人商量過,后宮也沒透出一點兒風聲,文丞相也毫不知情。 人在突然被問某個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往往是這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而經過謹慎思考之后的答案,則極有可能已經掩蓋了真實想法而是經過分析,得出于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當然,能上大朝會的,就沒有一個城府淺的,但是至少太宗皇帝給的思考時間越短,越能測試眾人的立場。 這個時候,林如海就在佩服黛玉,而太子就在佩服林如海和賈敬。 即便太宗皇帝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問出這個問題,也是黛玉和林如海已經商議過的,不但如此,林如海還已經跟太子商議過了此事。應對方式就是以大局為重,并不輕易動粵海守軍。 這是怎樣的未卜先知?當然,叫黛玉說,只要多花些心思分析局勢,揣度人心,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這不叫未卜先知,這叫對信息整合,經過縝密分析之后得出概率最大的結論。 太宗皇帝突然提出要詔回忠靖侯,確然在朝堂上放了一個驚雷。但凡有偏向的官員,都在思索如何應對是對己方最有利的,同時也不會激怒皇上。 第一個舉著笏板出來說話的依舊是文丞相,這就是不偏不倚以大局為重的好處,因為沒有私心,什么都可以直言。文丞相道:“啟奏皇上,臣以為此次都察院率隊南巡,巡按隊伍傳回來的消息,粵海地方治理尚可,忠靖侯雖然在海貿一事上略有小瑕,但本職防務工作上無可挑剔,只罰奉懲戒,依舊令其在粵海好生當差,將功折罪為好?!?/br> 文丞相這話自然附議者眾。畢竟史鼎犯的事確然不算大事,天子在文武百官的任用上,也要張弛有度。若是史鼎這種程度就要被詔回,丟了官職,那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在差事上畏首畏尾,也非朝廷之福,百姓之福。 太宗皇帝沒有說準奏,也沒說不準奏,又問:“其他卿家以為呢?” 這話就難倒了重臣,因為不知道太宗皇帝的意思,也沒人敢亂發言???尤其太宗皇帝上回在朝堂上使了一回請君入甕之后,誰知道太重皇帝這回是真心想詔回史鼎,還是又是拿話試探群臣的態度啊。 要說班列中,最是不安的就是保齡侯史鼐。史鼐是史鼎的嫡親兄長,太宗皇帝說的是詔回史鼎,但是誰知道是不是試探史家的態度呢?再想到之前長康宮已經對保齡侯府起疑的事,史鼐都覺得心中發毛。也不知道是不是小鐘妃覺得史家已經不可靠了,在太宗皇帝身畔吹了耳旁風還是用了別的手段,想趁機拿回粵海的兵權。 史鼐本事不如弟弟,但是絕對稱得上是個明白人。就像黛玉說的那番史鼎被小鐘妃綁上賊船的話,史鼐經過上次被長康宮懷疑的事也想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