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節
麥芽看著天色不早了,便起身跟哥哥告辭回去,二妞一直把他們送到大門口回家去了。 路上,麥芽想著今天發生的事,忍不住笑了起來。 冬生不太高興,悶悶的道:“你還有心思笑,那何秀連咱娘都不敢去招她,就你還去跟她干仗,你別看她人沒多壯,可干起架來,那也嚇人的很,以后你還是離她遠點,這二妞也真是的,一個女娃子三句話說不上就去跟人動手,以后嫁到王家,只怕也過不安寧?!?/br> “哥,你說啥呢,”麥芽忍不住要替二妞辯解,“兩個人打架,哪能是一個人的錯,我瞧二妞忍何秀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早晚得干一架,再說了,誰碰上何秀那種難纏之人不生氣,我是慢了一步,要不然,我可能也會去跟她干架呢,我告訴你還別不信,她要真把我惹毛了,我絕不會對她手下留情,到時候就這樣這樣……”她拿手在空中瞎比劃。 冬生本來還有些郁悶,被她一鬧,倒還逗笑了,“就你還去跟她打架,你可別忘了,以后你嫁了元青,你倆就是妯娌,你還準備跟她斗一輩子哩!” 麥芽無所謂的道:“那有啥,人不都說活到老就到老,也可以活到老打到老嘛,嘿嘿!” 她沖哥哥嬌憨的笑了。 頭頂上的月兒已由圓月變的少了一角,接下去就該越來越細,最后消失不見,等它再度慢慢變圓時,就該到中秋了。 麥芽又問了孫夫子的情況,他之前不是去送了南瓜餅嗎? 聽哥哥說,孫夫子的學堂明兒就要開課講學了,紀安山已經通知下去,村里的小娃們都可以去聽聽課,至于束脩可以等收了稻子再說,要是家里沒錢的,拿些魚啊,山貨啥的,也可以代替。 過了幾日,李元青家的房子就要正式動工了,那天他又用驢車去把李太公請來了。 因為李家地方小,沒地住,他干脆就住到田家了,雖說不太合規矩,但田家新蓋的房子,地方也大,也敞亮,還省的他老人家兩邊跑。 或許是看見李太公來了,何秀一頭鉆進家里,極少再露面,她也許是怕李太公要到她家去住,畢竟李元木也是他孫子。原本何秀發現自己上當了,黃二妞根本啥事都沒有,第二天就活蹦亂跳的,在村里晃悠。她是想找黃家麻煩的,可一瞅見李太公來了,一聲不吭的跑回家,把門一插,帶著兩個娃躲在家里,放鵝啥的都由李元木去干,反正院里有菜地,關上個三五天也餓不著。 李家蓋房具體的地點,是李太公親自選的,而且他還給了李氏不少銀子,也算做他對孫子的一點心意,當初李元木成親時,他可是一個子都沒掏,也是他看不上李元木,在遇上個不講理的婆娘,他連個屁都不敢放。 可這一回,老爺子態度完全不同了,繃著個臉把錢往李氏手里一塞,還是冷著臉,對她道:“別啰嗦,趕緊把你家房子蓋好嘍,趕緊把親事定下來,以后我見天的就來住了個把月!” 這還是李太公頭一次對他們娘倆這般好,李氏感動壞了,捧著錢,一時連話都講不出??梢惶а?,李太公就往田家去了。 麥芽專門給他老人家收拾了間屋子出來,房間的窗戶朝著屋后,跟冬生房間是一個方向,雖然房間不大,可麥芽收拾的很利落,床單被褥都換了新的,鄉下人講究孝敬長輩,像李太公在家族中有些威望的人,不管是不是一個姓氏,都對他敬重的很。 開工之后,李氏也搬了東西,跟田氏住到一起,要方便燒飯嘛,你請人干活,自然得管飯。 李氏這回是把老本都拿出來了,全用在蓋房子上。惹得躲在家里的何秀跟李元木,氣的眼紅。 李家請的人,還是上一回,給田家干活的,乘著地里的稻子還不能收割,就得趕緊把房子蓋起來。 兩家的房子并不是緊挨著,中間還隔了一塊地。這樣其實是最好的,并不是兩家并一家,才叫親近,彼此多一些空間,才能更好的相處。 蓋房子的同時,家里的鹵rou生意也不能耽誤,如今麥芽跟林大姑都談好了。由她提供千張,豆腐干,以及其他豆制品,給田家做成素鹵。因為有了田家這個大客戶,林大姑生意也越發好了。 每天上午,都是田家最忙碌的時候,這時李太公也會幫著他們看稱,然后再記下來。每天上午,小二也會準時把新鮮的豬下水送來,然后田家院里就擺滿了大盆小盆,大桶小桶。 林氏跟黃氏也常過來幫忙,只要家里沒事,他們就過來。有時林翠跟二妞,也會一同來幫忙。 村里人就是這樣,一家有事,百家幫。比如哪家要辦喜事了,不用催請,誰有空誰都過去幫襯著些。 李太公真的是惦記麥芽做的菜好吃,跟她講話也有趣,她不像其他女娃子,除了縫縫補補,就是洗洗涮涮,連個主意都拿不定,可麥芽不同,他觀察的這些日子,發現這女娃子主意大的很,卻從不咄咄逼人,總是先問過別人的意見,才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 這天中午,田氏去河邊洗豬大腸,院里只有麥芽跟李氏在掛刮洗豬耳朵。 李太公瞇著眼睛,像是忽然想起一些事,就跟李氏說道:“前幾天還有人問我,元青親事定下沒有,說起來咱家跟他家還有些淵源,他家住毛家壩子,就是元青大伯的岳母家,那地方臨著大河道,你以前聽過吧?” 李氏正在埋頭干活,一時沒聽白他為啥這樣問,便心不在焉的接了話,“毛家壩子我當然知道,剛才來進鹵rou的人里,就有毛家壩子的,他問我家元青干啥?” 李太公點點頭,心想你終于問到點子上了,“李和他舅舅家不是有個閨女,也跟麥芽差不多,早些年,他家女娃子見過元青,對他上心的很,他上回見到我,就問元青親事,你說說,我該怎么回他?” 李氏終于聽出李太公話音不對了,抬眼瞧他道:“爹啊,你管他家事干嘛?我家元青跟麥芽都要定親了哩,他跟著瞎參合個啥!” 李太公卻只是笑,并不接她的話,反正把目光轉向麥芽,“田家丫頭,你說這事咋辦呀?” 麥芽一直聽著他們講話,不想聽也不行啊,李太公聲音那么大,分明是故意說給她聽的嘛。 她知道這個問題不好回答,若是她表現的過于大度,就會叫人覺得她不在乎李元青,也因為不在乎,所以才不去在意。若是她一口拒絕掉,或是生氣,或是吵鬧,又會顯得小家子氣,處事不夠從容,不夠大方。不得不說,姜還是老的辣。李太公這心眼,比那姜太公也不差了。 李太公靜靜的等著她的回答。 麥芽抬起頭來,笑顏如花的回道:“太公,這話你應該去跟元青說,跟我說干啥哩?至于要咋辦,那也是他說了算,我不發表意見!” 她幾句話,就將問題推給李元青,是啊,就算李太公說的真有其事,那也是李元青的問題,他要是愿意跟別人結親,她指定二話沒有,一不鬧,二不哭的把他放了。話了這么些年,淺顯的道理她還是懂的,強扭的瓜不甜,強結的婚更不會幸福。 李太公哈哈大笑,李氏沒聽明白他倆之間說啥,不過,卻也瞧出些許的不同。 田氏在河邊洗完了豬下水,便交給麥芽去收拾,如今家里十幾個大老爺們吃,這做飯也是按大批量去做,也不求有多少好吃,只要能給他們填飽肚子就行,麥芽只在能力范圍之內,把菜做的可口些。 李太公又坐了會,就去隔壁查看工程進度。中途,冬生回來拎了茶水過去,都是泡的粗茶,拿了個大瓦壺裝著,麥芽覺得大家都用一個茶杯不干凈,便多拿了幾個碗過去。 田氏最近又新添了不少的碗蝶,足夠用了。 麥芽早上在屋外的圍墻邊上,發現冬瓜秧上結了個大冬瓜,大概有三四十斤重,她正愁著沒菜炒,這下可解決燃眉之急了,這冬瓜,加rou紅燒,或是燒湯,都鮮的很,特別是自己家種的,都是天然的生物肥料,結出來的冬瓜,都帶著甜味。 田氏還咕噥著今年可惜了,沒種西瓜,要是在菜園地里種了一壟兩壟的,現在不正好有西瓜吃? 今兒小二的送豬下水里,還有新鮮的豬后座rou,給錢也不要,說了陳掌柜給的,叫他們盡管吃。 麥芽也不客氣,中午就拿后座rou燒冬瓜,另外,再蒸上兩鍋饃饃,燒一鍋湯,再有一個辣豬腸,這一個中午的菜就齊了。 現在干活,一般都管兩頓飯,如今天短了,就中午一頓,傍晚一頓,他們有些飯量大了,要是家里做飯遲,還能再吃上一頓。 家里有大柴,麥芽也不用田氏她們幫忙,只管把火點上,人站在鍋臺上炒菜就成。 她先是把饃饃做好,擱進鍋里蒸,再把下一鍋的饃饃也做好,放在一邊,然后趕緊洗了手,汆湯豬大腸,再切成小塊,做平辣豬腸。 這回要做的豬大腸,會很竦,所以得先爆炒紅辣椒,今年,她家也曬了不少的紅辣,都用紅繩串著,掛在廚房門口。雖然不是那種越南特級辣椒,但爆炒出來的辣味,卻也足的很。 大鍋燒干之后,鍋里下菜油,將菜油燒滾之后,再倒進切碎的干紅椒,因為先要炒辣椒,所以她改了小火炒。 冬紅椒炒出香味,跟辣味來,就得趕緊把它們撈出,空干油,鍋里只留辣椒油,這時再把清理干凈的豬大腸倒進去爆炒,辣味就能毫無保留的融入豬大腸里,等炒到一定功夫,再添些調料,最后加水,小火燜燒即可。 她炒好腸豬大腸之后,大鍋里的饃饃熱氣已經頂上來。一般來說,在饃饃沒蒸熟之后,都不能開鍋看,主婦就憑著熱氣上升的程度,估摸著時間,算出饃饃大致有沒有蒸熟,不過,要是有表就更好了。 一鍋饃饃蒸好,夾到竹扁里裝著,麥芽又得趕緊下另一鍋饃饃。 然后添上大柴燒火,再乘著這會功夫,把豬rou跟冬瓜切了,等饃饃蒸好,再用這口鍋燒豬rou。 竹扁里的饃饃,上面蓋了層紗布,防止饃饃變冷。 麥芽就喜歡把時間抓的緊緊的,一刻都不敢浪費,忙完這邊,忙那邊,她一個上午,就跟陀螺似的,轉個不停。 兩鍋饃饃都蒸好了之后,就得再抓緊時間燒豬rou。 炒豬rou的秘決跟要點就是,rou一定得炒久一點,炒到肥rou皮變軟,瘦rou收縮,再擱進醬油,醋,生姜,這些調料,將豬rou燒入味。 這里的豬rou都是農戶自己家養的,沒有打瘦rou精,沒有用豬飼料,更沒有用餿水喂的,雖然豬成長的時間慢了點,但rou質卻是極好的。也沒有夸張到,肥rou一層,瘦rou一大膘,真正家養的豬,哪來那么些瘦rou,除非那豬是放養,成開在山林間,跟個兔子一樣的養,否則絕不可能。 但是對于干重活的人來說,吃肥rou是最解饞的,而且干活也更有勁。 因為不加飼料,豬rou不是很硬,燉個十幾分鐘,就能爛了。這時再把切好的冬瓜放進去,冬瓜在鄉下人眼里也是好東西,有素聞肥rou之稱,可見這東西吃了對身體也是極好的。 秋末了,菜園里的青椒少了許多,田氏后來又栽種了十幾棵遲辣椒,也結青椒,可跟夏季的時候比起來,結的又小又少,不過自己家里吃也夠了。 等冬瓜燒rou出鍋時,放入青椒跟大蔥,稍微翻炒幾下,那香味立馬就出來了,地道的農家香味。 連離了幾十米之外,正在干活的人,都聞見香了。 不得不說,在農村里生活,標志性的氣息,一個是做飯時的香味,還有另一個就是鄉間燒柴草的煙味,純生態??! 為了讓干活的人,多休息會,這飯是得送過去的,除了李太公要回來吃之外,其他人都在工地上吃。 李氏腿不方便,田氏便叫她留在家里,由她跟麥芽去送飯。 大竹扁里裝了饃饃,兩樣菜,除了留些在家吃之外,其他的都裝進瓦壇里,送到隔壁去了。 另外,麥芽早上還炒了些泡豇豆,以及醬菜,也能就著饃饃吃。 因為聞見香味,那干活的人早眼巴巴的盼著送飯人的身影。 一見她倆進來,忙上去幫著接過東西。 林德壽咧著嘴,呵呵笑,“我就喜歡到你們家干活,能吃上麥芽做的飯,這干活都有勁哩!” 其他幾個干活的人也跟著樂,其中有些人,麥芽并不認識,不過也有上回給她家蓋房子的,比如錢滿倉。 吃飯的時候,麥芽問他,家里怎么樣了,小娃還好不? 錢滿倉一聽有人問他家里的情況,樂的合不攏嘴。 林德壽打趣道:“他如今正春風得意呢,一下來了兩個男娃,能不高興嗎?” 錢滿倉謙虛道:“兩個男娃好是好,可也麻煩的很,以后娶媳婦,蓋房子,都得準備兩份,我這命苦啊,一輩子就能他們兄弟賣命了!” 麥芽明白,在鄉下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很嚴重,也無可奈何,誰讓男娃子力氣大,長到十歲左右,就能幫著家里干好些活,有些能干的男娃,連犁田這種活都會干??膳蘧筒恍?,力氣小,除了放放鵝,干些不賣力的事情之外,就是縫縫補補,而且長到十幾歲,就要找婆家,嫁了人之后,就是婆家的人,為人家干活賣力去了。 但要是男娃多了,也要苦了父母雙親,得掙下多少的家業,才夠給他們安家呀!所以錢滿倉的擔心不無道理。 黃年安慰他道:“你擔心個啥?你家兩個娃都還小呢,不像我們,眼看著娃們就要成家立室,可我們有家業嗎?不還是一窮二白,啥也沒有,要我說呀,我們能養大他們就不錯了,以后的路,還是要靠他們自己走,總不靠老子,靠一輩子吧!” 林德壽現在都顧不上說話了,嘴里嚼著豬大腸,辣的他眼淚汪汪,可還是忍不住去下筷子,邊就饃,邊吃菜,沒一會功夫,就塞下去兩個饃饃。 田氏打趣道:“他林叔,你至于急成這樣嗎?饃饃多著呢,麥芽蒸了兩鍋呢,那行,你們在這慢慢吃,我們先回去了?!?/br> 元青忙道:“嬸,待會我再把東西送回去?!?/br> 麥芽道:“你別送了,待會我過來拿就行,你們吃過飯歇歇吧!” 李太公在一旁,催的急了,“丫頭啊,你太公快餓死了哩!” 麥芽噗嗤笑了,心想,人說,老小孩,老小孩,越老越像個小孩,這話可真是一點不假,“行了太公,這就回去了?!彼哌^去攙住老人家,跟田氏一塊往家去了。 在田家吃飯的時候,李氏心中一直壓著塊大石頭,總覺得麻煩田家太多了,心里過意不去。 李太公呵斥她道:“就你事多,如果現在你去請人幫忙,再回去請人燒飯,麻煩不說,又得費多少錢?要是再去借錢,那以后等兩個娃成親,這筆賬不還得得他們還嗎?現在苦一點,以后就能輕松一點,這點賬你都算不過來,還在這瞎掰扯!” 麥芽對這位老人家是由衷的佩服,此番話算是說到點子上了。 田氏一手拿著饃,一手拿筷子夾菜,沖李太公直點頭,“太公說的在理,他嬸子,你覺得咱倆家能掰扯的清嗎?退一萬步說,就算沒有兩個娃的事,你我就能算清啦?” 這兩個女人有很多共同點,算得上同病相連,都是寡婦,也都帶著孩子。要說不同,就是田氏比李氏看的開些,許是因為李氏病了這許久,風濕病把她折磨的,關節都變了形,加上長年灌藥,坐久了都站不起來。她羨慕田氏能跑能干,家里家外都能伸上手,可她呢?只是給孩子們憑添了麻煩而已。 面對著好菜,李氏有些食不知味,麥芽心想她可能是哪里不舒服,家里蓋房子這么大的事,她哪能不急呢! 吃罷飯,李氏就被麥芽趕回床上歇著了,她也叫太公回去歇歇,畢竟年紀大了,坐的時間久了,腰也撐不住。 田氏也去放鵝,順便摘些皮樹葉回來喂豬,李元青忙的也顧不上喂豬,李氏回去一趟又不容易,所以這幾日喂豬都由田氏去幫忙。 自打上回麥芽第一次放鵝,還惹出事來,田氏就再不敢叫她去放鵝了。 可李氏哪里能睡下,田氏一走,她就起來,慢慢挪著步子,去院里給麥芽幫忙。 三天之后,地基挖好了,接著就是砌磚,這回李元青家蓋的房子,比麥芽家蓋的還要大些。農村人,蓋一次房子不容易,當然得往最好的蓋。 紀安山中間來了一趟,看了看工程進度,也跟李元青說了,有啥困難,就叫他提出來,村里能幫忙的,都盡量幫忙。 不過,有李太公監督,而且這回又是他親孫子蓋新房,他可比給田家監工時,還要上心,用料的時候叮囑他們物盡其用,監督質量的時候,也是精益求精,一點都不允許馬虎,所以在工程快要完工時,他也曬黑了,臉都瘦了一大圈,不過好在,有麥芽天天給他做好吃的,老爺子胃口又好,身形雖瘦了,可精神卻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