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楊家老屋
楊家老屋,面西靠東,背面是一片綠色的高坡地,在那片地里,我的祖父、曾祖、太祖種棉種麻,最惹人羨慕的是一大片橘林,約有數百株,每到金秋,累累果實,映亮了周圍的一片天地。這是我祖上幾代人最為驕傲和自豪的。 門前是一丘丘水田,種稻植蓮,呈南往北走勢,漸漸低去,連接著一灣碧水。這灣碧水,穿過何婆橋,注入碧蓮河,波浪滔滔七八里,注入沅江水,匯入西洞庭湖。 俗話說:屋后有靠,門前有泡,乃風水寶地。我的祖上至少算得上是有審美能力的農民。站在楊家老屋的禾場上,南眺,武峰山、金牛山、雪峰山,山山相連,翠峰挺拔;北望,碧蓮河、曹家湖、沅江水,水飛魚躍,碧荷連天。山映水,水托山,甚是壯觀。 向西,越過這一片水田,是緊鄰的鄧家灣、汪家灣、山上灣,入眼而來的是一望無際的田野,旱澇保收的良田,其間團團樹竹,如一座座山丘,風起時,又像大海上的波浪。田野的盡頭,是太陽山、武陵山。從山之間涌來深受屈原喜愛,得到李白、杜甫、劉禹錫揮毫贊美的滄浪水?!皽胬酥遒?,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笨梢姕胬酥嵌嗝吹纳袷?。這水也因了文壇老祖宗的贊美而名揚天下。滄浪之水滋潤的糧棉豐盛,養育的人才眾多,最有名望的,也就是載入了中華史冊的屈原、伍子胥、楊幺、帥孟奇…… 我的祖上是何年何月在這里安居樂業的,我不知道,我的父親、我的祖父也無從準確回答。在方圓近百里地界,就這里有一村楊姓人,為數并不多,如今約200多口,所占地面不到一平方公里。與之為鄰的是鄧姓、張姓、胡姓、汪姓、王姓,以鄧姓居多,鄧楊兩姓相處甚好,因而聯姻的較多。楊氏家族何年何月從何處遷徙來此,無可考據。我知道的有兩種傳說。一說是宋代楊繼業之一翼,因受朝廷迫害,萬里逃命,過洞庭湖、君山,在此避禍。一說是朱洪武年間,因祖上戰功顯赫,受封于此。傳說是信不得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公元1135年,這里曾是常德軍所在地。當年的古城墻遺址皇城尚存,2003年已被常德市政府列為市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楊家灣里,我們這一支是繁衍最盛的,被稱之為“大房”,就是說我的老祖宗是眾多兄弟中最大的一個,一代一代的繁衍下來,后代人最多,輩分也就比同年紀的人低了許多,以至于我如今回到楊家灣,見了三五歲的童男幼女,我都要彎腰呼爺爺俯首喚奶奶。 搬離楊家老屋,到何婆橋去發展,是我太祖作出的偉大決策。用如今的話說,這是與時俱進的創舉。何婆橋一色青石板鋪成,長度僅八尺,寬度不足五尺,浮在一灣碧水上,毫不起眼。但卻是聯結常德、漢壽兩縣的咽喉要道。我的曾祖率先在橋的西側建起了一棟四縫三間帶一偏的瓦屋,開設家庭旅館,供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過客住宿、歇腳。盡管搬到何婆橋去發展,但楊家老屋并沒有搬,稻田、麻園、橘林依舊。農商并舉,解決溫飽。1956年陽春三月的一個晴日,我的曾祖在何婆橋的家中吃了早飯,對我父母親說回老屋看看??傻桨磉€不見回何婆橋。我父母親就去看看,途中有人說:敬爺爺的鼾聲好大。我父母走進老屋時,我的曾祖楊業敬那高大魁梧的身軀躺在金黃的稻草堆上,晚霞照到他的國字形臉上,一副睡得極安好的神態。他老人家就這樣永遠地睡去了。 我們自從搬離楊家老屋后,已搬了好幾處新的地方,但我們幾代人,逢年過節都要去楊家老屋,尤其是每年的春節、清明節,我們都要隆重的回到楊家老屋。因為我的曾祖、我的太祖就長眠在楊家老屋后的那片橘園里。我們去送火、掃墓。每逢我家有重大喜慶,我父親還要帶著我們去朝祖。1999年8月,我兒子被北京工商大學錄取,我父親就率領我們到這里舉行盛大的朝祖儀式。我兒子、侄兒侄女們,每年的大年三十,無論天晴天陰,還是刮風下雪,都要到這里給祖上拜年,燃放各種各樣的煙花鞭炮,點燃紅綠黃白各式各色的紙片,這叫給祖先送錢。 我們四代人工作在世界各地,但我們的根在楊家老屋。始終記住自己的根,才算是有良知的人。如今,我兒子已拿到了薩里大學的無條件錄取通知書,即將踏上留英之路。他說:他拿到工學碩士、博士學位之后,他會考慮回到自己的祖國,發揮所學之長。他的根在這里。他要回到根之所在地,壯大、結果。 2004年3月3日12時10分-13時50分 于長沙至??诘哪虾?906航班2c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