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
賈敏嘆道:“去了,咱們在京城里,離二jiejie家遠得很,也只能讓下人們走一趟?!?/br> 林如海點頭不語,雖然知道賈敏痛失姐妹傷感,但到了各地官員進京述職的時候,他如今做官已將三年,考績極不錯,就是不知道自己是留在京城升職,還是外放出京,按著他的意思,必然是后者,哪怕外放出去品級不高,也比做這勞什子修撰強。 翰林院清貴,但也清閑,沒有正經實職,林如海常做的是替宣康帝寫圣旨,一筆字練得越發好了,縱然不及二王顏柳,也比一般人強十倍,十道圣旨里有八道是他親筆所寫,消息也較他人靈通,常有人前來打探,幸而他知曉厲害,從不曾吐露半分,令宣康帝十分滿意。 不等他的前程的如何,程勝卻被外放到云南做知縣了。 林如海想起沈傲之在云南,今已連升二級,圣旨前兒才發下去,程勝外放之地便在他的麾下,給程勝餞別時忙將書信一封并些禮物托他捎給沈傲之。他們都知道三年一任,今日一別,相隔千里,通信來往十分不便,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見,便是程勝再回京城他也未必仍在京城,因此餞別宴上難免有些傷感。 程勝也知道云南蠻夷雜居,民風剽悍,常有官員折在那里,今日自己所得的職缺便是縣令不曾安撫好異族死在任上,方點他過去,因此并沒有掌權一方的喜悅。 林如海道:“兄莫如此,我輩讀書人豈能知難而退?何況云南一帶四季如春,風景如畫,只需善待百姓,調解各族紛爭,待得三年一滿,未嘗不是一件功績。另外,我已在信中托了表兄,他在云南已有三年,想來有些經驗,到時你持信過去請教,定會傾囊相授?!?/br> 程勝謝過,心中感激不盡,道:“不知兄將何處去?” 林如海搖頭道:“我尚不知,還沒有消息呢,無非是留在京城,或是外放?!?/br> 程勝道:“圣人素來看重,不管是留在京城,還是外放出京,以兄之本事,定然會胸有成竹,只盼你我將來能有在京城相見之日?!币运麄兊钠芳?,即便是任滿,也未必能回京,須知外放官員三品以上方能進京述職,余者皆由上峰考察。 林如海笑道:“定有那一日?!?/br> 當下,兩人飲盡杯中酒,程勝獨自上路不提,云南之地艱險,他不敢帶家眷同往,便托林如海夫婦在京城中對他們多加照應。 送走程勝不久,林如海一如往常地上班應卯,昨日林睿一夜不曾好睡,無故驚醒了幾次,啼哭不止,他和賈敏只此一子,愛若珍寶,忙著請醫問藥,好一陣子忙亂,夫婦二人不敢入睡,皆守在床前一夜,至清晨林睿安穩些了他方匆匆出門。 因此林如海不免有些困倦,只強打著精神處理公務。 他在翰林院已當差足足三年了,本就是有手段的人,除了寥寥幾個人依然妒忌外,余者皆同他好,何況圣人重用,旁人更加不敢對他如何了,因此他在翰林院中竟是如魚得水。 李恂從朝中回來,見狀,把他叫到跟前,問道:“怎么說昨兒你們府上請了大夫?” 林如海忙道:“勞大人惦記著,犬子小恙,故忙了一宿,但不敢耽誤公務?!?/br> 李恂知道林如海夫婦如何疼愛林睿,雖知此時說這些極為不當,仍忍不住問道:“大夫怎么說?如今可好了?” 林如海點頭道:“吃了藥,今兒早上便安穩些了?!?/br> 李恂點點頭,不再多問,反而說起別的話來,道:“今日圣人問起你了,大約已經有了你的去處?!彼呛擦衷赫圃簩W士,下面所有官員的考績都出自他手,宣康帝若要重用林如海,自然要詢問李恂,而非自作主張,免得他人心中不忿。 林如海感激道:“多謝大人提點?!?/br> 少時,他并未等到圣旨,反而等來了大明宮的內侍盧新,他常出入大明宮,自然認得是宣康帝跟前的盧新,盧新不曾捧詔,只走到上面,道:“圣諭:宣林海覲見?!?/br> 林如海忙磕頭謝恩,領旨隨之前去。 林如海與盧新極熟悉,言語之間也不似旁人那般不自在,但他已從李恂處得知消息,便沒向盧新打聽,且前往大明宮的途中,守衛森嚴,也不好輕言妄動。 翰林院本就在大明宮外不遠,不久便到宮門外了,見到林如海過來,立即便有內侍進去通報,出來后道:“宣林海覲見?!?/br> 林如海忙整了整冠服,抬腳進去,三跪九叩大禮行畢,方聽宣康帝道:“平身?!?/br> 林如海謝恩后起身,恭恭敬敬地垂首站在階下。 宣康帝見他靜心屏氣,神色淡然,站立于殿中,竟有一種悠然雅致之象,雖然已經見過無數次了,但此時仍不免多幾分贊意,道:“來人,給林卿家研墨,讓林卿家起草旨意?!?/br> 旁邊盧新并幾個內侍答應一聲,忙上前依言研墨。 林如海對此早已駕熟就輕,連續寫了三道圣旨,皆是升遷官員的旨意,接著又寫了三道,卻是貶官的旨意,這些官員無不是三品以上的封疆大吏,林如海一面寫,一面心中暗想,上輩子的這時候尚未參加殿試,雖知這幾道旨意,卻不是很明白。 宣康帝對林如海十分滿意,處事圓滑,又有本事,難得是雖然出身世家,卻并不倚仗于此,其心性宣康帝更是觀察了三年,決定外放出京。 宣康帝道:“卿家今年二十有九了罷?” 林如海一怔,情知宣康帝絕非突有此語,忙道:“回陛下,正是?!?/br> 宣康帝命內相袁淮拿出早已御筆親寫的圣旨,對林如海道:“都說三十而立,金陵應天府下有同知之缺,我已經交代下去留給你了,即日上任去罷?!?/br> 應天府在金陵,上一世賈政給賈雨村謀的便是應天府之缺,不過卻是知府,金陵乃是最繁華之地,離姑蘇又近,不過幾日路程,雖然只是同知之缺,在知府之下,但也是肥缺,又管實務,宣康帝給他這么一個職位,可說十分看重,林如海連忙磕頭謝恩。 宣康帝笑道:“應天府現今的知府有人告他貪污受賄,我已派人去查探了,你此去也幫襯著些,待此人離任后,你便做知府罷?!?/br> 林如海登時吃了一驚,查其證據不過是幾個月的工夫,這是說一旦落實其罪,自己便立時從五品躍為四品了?升遷之快,怕是世所罕見。當然,林如海也明白宣康帝的意思,若是查不出什么罪證來,到那時,自己還是從五品的同知。 宣康帝見他明白自己的用意,心下甚是滿意,道:“你上任之后,須得善待百姓,若叫我知道你為官不仁,別說知府了,便是同知你也做不成?!?/br> 林如海連忙道:“陛下恩典,微臣肝腦涂地尚且不及,焉能辜負圣人之期?!?/br> 宣康帝點了點頭,道:“旨意你拿去,不必叫人宣了,況且按規矩,只需吏部頒發文書便是了,你今日得朕御筆,別忘記你方才所言,回去打點行囊,早日啟程南下罷?!?/br> 林如海謝恩應承,出了大明宮,去翰林院告訴李恂一聲,回家收拾不提。 賈敏得此消息,喜不自勝,顧不得一夜未眠,忙命人收拾行李,又與賈家送了信過去,也與各處告別。別人猶未如何,只來道賀,唯有賈母聽了,卻是十分傷感,好容易和賈敏母女同居京城,不過三年,她竟又要隨著林如海南下了。 林如海此次連升二級,去的又是風流富貴之地,賈史王薛四大家族在金陵地位非常,誰還敢為難了他不成?因此羨慕者眾多,難怪都說他得圣意,果然不錯。 他們夫婦原非常人,親友眾多,臨別之際,日日忙得不可開交。 林如海早已打探清楚了,現任應天府知府姓蘇名黎,乃是姑蘇人氏,只不知道是否是自己的同窗兼好友,若是自己的好友,其家富貴無匹,為人也清高自傲,焉能是貪污受賄之人?只能到時候見了再說。 待林睿略痊,行李皆已收拾妥當,各處也都別過了,賈敏方去北靜王府一趟,請北靜王妃在自己不在京城的時候多多照應著些趙安,又拜托了各位姐妹并賈母竇夫人等人,方擇吉日隨著林如海登船南下。 賈敏曾經從京城回江南,又從江南回京城,不曾想,這回又要南下了,只是來的時候只有自己和林如海,如今卻多了林睿。望著林睿央林如海帶他出去看水,賈敏臉上都是笑容,打算回到金陵后安排妥當,自己帶林?;毓锰K一趟。 林如海不知她的想法,但是偷得浮生半日閑,樂得帶兒子觀水玩賞。 一路舟車勞頓,不日抵達金陵。此時已是夏日炎炎,荷花初綻,美不勝收,離金陵越近,越見繁華富貴之景,林如海只是從五品,雖是下面官宦行商爭相奉承之人,但到了金陵第一件事卻是去拜見上峰,首先便是甄應嘉。 甄應嘉早得了消息,又久聞林如海之名,見他來拜,先是一陣稱贊,方道:“你來這里只管放心,令岳家已經來過信了,定然沒有敢為難你?!?/br> 又指著現任應天府知府蘇黎,道:“這是現任應天府知府,你先拜見罷?!?/br> 林如海因知宣康帝的意思,乍然見到蘇黎,不由得一愣,但見他不過三十余歲年紀,人物清秀,豐神如玉,一口官話中還帶著姑蘇口音,果然便是自己昔日的好友,只聽他開口笑道:“說來,咱們同是姑蘇人,又是同窗好友,沒想到,一別多年,竟到一處做官了?!?/br> 林如海嘆道:“正是,算一算,得有十年了罷?” 蘇黎笑道:“可不是有十年了,那一年若不是世伯仙逝,狀元豈能落入我之囊中?” ☆、第032章: 蘇黎瞧著三十余歲的模樣,實際上比林如海年長六歲,今年三十有五,祖上亦是書香仕宦之家,兩家同居姑蘇城中,自然與林家頗有交情,上輩子在京城別過后,直到蘇黎去世,林如海都沒有再見過他,平時雖通書信,卻也不多。 蘇家傳到蘇黎業經五代,然亦子嗣不旺,比之林家,連堂族都無,兩房僅蘇黎一子,如今兩房長輩皆已仙逝,便只剩蘇黎一人與其妻柳氏逍遙自在,亡于四十余歲,膝下雖無子嗣,但他生性豁達風流,倒不甚在意。不過林如海記得蘇黎上輩子卻有一女,而后下落如何,他便不知了,但是他卻曾經在榮國府大觀園內的櫳翠庵中見過蘇家的東西。 就是那個法名妙玉的女尼,所用器具林如海皆在蘇家見過,亦曾把玩,故林如海猜測妙玉許是蘇黎之女,只是他乃一縷幽魂,連女兒尚且照顧不到,何況妙玉哉。 林如海畢竟是男人,秉性君子,除了徘徊于瀟湘館中外,便只隨著女兒,他處從來不去,以免撞到女眷,亦不窺探其內室,但是終究還是見到過不少事情,黛玉又并非常常留在瀟湘館,反而常與姐妹們同頑,因此見到妙玉的次數不少。 大觀園未曾出閣的諸釵中妙玉年紀最長,年歲倒和林如海所知一般無異,且模樣兒生得極好,林如海雖未見過蘇夫人,但與蘇黎朝相夕處,在她身上能看到蘇黎昔日的高傲冷峭之態。妙玉的最終結局,瓜州渡口為枯骨所擄,林如海只是聽說,暗嘆自己家與蘇家百年世家,竟都落得一個后繼無人的下場。 因此乍然見到蘇黎,林如海難免有些同病相憐之感。 甄應嘉聽了,笑道:“原來卻有這樣的淵源,如此倒是更好了,相處也更和睦?!?/br> 蘇黎清高遠勝林如海,亦不及林如海圓滑世故,況素來不大瞧得起甄應嘉,雖在甄應嘉麾下為官,卻深恨甄家等一手遮天,得罪了不少人,故只是一笑,道:“掌管應天府之事,卑職本就覺得力不從心,如今得如海相助,自是如虎添翼,求之不得?!?/br> 林如海因明白蘇黎本性,略一思忖便知宣康帝所謂有人告蘇黎貪污受賄是怎么一回事兒了,定然是有人不滿他為應天府知府,或許是他得罪了人,大約還有人妒忌蘇家的百年基業,蘇家五代,至蘇黎僅他一人,所有財物盡數歸他,不知上輩子蘇黎死于壯年是否與此有關,只剩下一女遁入空門。按蘇黎之性,怕是即便躲過此次劫難,也躲不過將來別人的算計。 念及于此,林如海笑道:“我可不敢當此贊譽,竟還是你做主,我輔助要緊,我不過是你麾下同知,但是同知便有二三人,非我一人,哪能越俎代庖?” 蘇黎搖頭道:“我難道還不知道你?” 他雖然性子高傲,目無下塵,但是對自己目前的處境并非一無所知,前來查探消息的官員早已到了金陵,暗中窺探,又走動各處,只是自己家財悉數登記在冊,并未無端多出一筆所謂貪污受賄的銀子來,他們眼下并無證據,方未回京罷了。 林如海聽了,亦是一笑。 當下見過甄應嘉這里的各個官員,甄應嘉在金陵何等地位,他既念著與賈家的交情,自然會助他一臂之力,不必他交代什么,只需親自給林如海引見金陵大大小小的官員,他們便知道其中的意思了,不管是上面,還是下面,必然都不敢為難林如海。所謂人脈便是如此,即便林如海有心依靠自己的本事,但卻也不會對此拒之門外,畢竟他為官多年,最知道其中的門道,往往有一些官員外放后,因當地沒有絲毫人脈,屢次為人所難,不好大展身手。 較之京城,金陵魚龍混雜,常常罔顧國法,幾乎都是以甄家馬首是瞻,林如海若想好好做官,為百姓謀福祉,必須如此,清高、不屈的性子在這里完全無用,若真是一意孤行的話,不止害了自己,而且不能一展抱負,談什么輔國治民。 鹽課御史是天下第一等肥缺,與鐵政一樣,一直都是一年一任,便是太祖知曉自己下江南導致甄家任上的虧空,為了讓甄家還上這筆銀子,額外照顧甄家最多也只讓其任了三年而已,如今甄家已不在鹽政上了,林如海當年能連任多年鹽課御史,未嘗不是因為他能屈能伸,而且識趣,懂得官場上的門道,最終就是死,也是死在任上。 從甄應嘉處出來,兩人都未坐轎,索性步行回衙門,林如海向蘇黎笑道:“明日我便與人交接去了,待交接好了,咱們再一處吃酒,好敘敘往事,你看可好?” 蘇黎搖頭道:“你有大好的前程,何必受我拖累?你今日難道沒有看出來,鮮少有人與我親近么?京城已派人來查,且正在核查應天府賬務,若是挑出不是來,我的仕途便到了盡頭,你此時與我親近,豈不是落了到那時新來知府的顏面?” 林如海莞爾一笑,道:“你說這話,將我們的交情置于何地?我和你結交,為的只是你這個人,以及你的人品本事,又不是你的品級家世,難道你有了難,或是即將有難,我竟要袖手旁觀不成?若真是如此,我也當不起你看重我了。你如今還是應天府的知府,新來的知府還不知道在哪里呢,你怎么就知道自己的仕途一定到了盡頭?” 他當然不會告訴蘇黎宣康帝對自己的許諾,若是應天府的知府當真貪污受賄,他坦然取而代之,心中并無絲毫愧疚,他太明白蘇黎的性子,知他不屑于此,雖不能十分確定他是否貪污,但是仍然相信蘇黎,眼下只盼著京城來使早日查探明白。 蘇黎眼波一動,臉上浮現一絲笑容,既是欣然,又是感激,道:“到了這時候,你居然還愿意相信我,且不為時事所困,有你一友,當不負平生?!?/br> 林如海正色道:“話雖如此,但我與你好,也要丑話在前,你若無辜,我自然為你歡喜,你若是當真做了什么不法之事,別怪我翻臉無情,大義滅親。我輩讀書人,求的是為國為民,可不是自己貪圖享樂,置百姓于不顧。你我二人之家彼此知根知底,既不曾缺衣,亦不曾少食,所謂金銀珠寶,不過都是黃白之物,富貴了不過多幾分精致,終究沒什么意思?!?/br> 蘇黎哈哈一笑,笑畢,臉色十分嚴肅,道:“這才是你林如海,不負當初先生賜你表字為如海,蓋學海如林也,你若一心信我,而置其他于不顧,我卻也看輕你了?!?/br> 說到這里,他亦道:“你放心,就憑著咱們兩家的家業,已經是錦衣玉食,萬人所不及,縱然再多幾兩銀子,也不會有比如今更好的東西,我何必為了這些葬送自己的前程?你上任之后,勢必觸及應天府公務,若是京城來使詢問,你不必在意我,只管實話實說,我問心無愧,實不怕他人誣告,但是只怕小人作祟,構陷于我不說,拿出一些不存在的證據?!?/br> 蘇黎的臉色十分難看,相比于林家,蘇家行事難免高傲了些,親友又少,得罪了不少人,不似林家雖然子嗣不旺,卻聯姻于榮國府。榮國府行事雖過于張揚,但是與四王八公并甄家都是世交老親,無論何時都對林如海有所照應。即便林家與他們沒什么來往,但不看僧面看佛面,到底因著賈家的緣故,對林如海額外照應些。 金陵因是舊都城,各家在此盤根錯節,都有老宅族人,乃是最不容易為官之地,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對自己如今的職位虎視眈眈。 林如海如何不知蘇黎所言,不由得嘆了一口氣,安慰道:“圣人雖仁厚慈和,但是英明神武,許多官員的人品都記在心里,派來的官員我亦認得,且知道他們最是剛直不阿,只要你無辜,定然會還你一個公道?!?/br> 蘇黎嘆道:“唯盼如此了?!?/br> 說著,忽然笑道:“此時擔憂無濟于事,唯看天命罷了,你也別替我擔憂,倒是我年初得了一位千金,你若去我們家,可別忘了備禮?!?/br> 林如海聽了忙道恭喜,笑曰:“放心,我給令千金備禮,明兒你見了我家的哥兒,少不得也得破費一二,我定然是不肯吃虧的。我如今只此一子,名喚林睿,已經兩歲半了,再過一年,我便要給他啟蒙了?!?/br> 關于妙玉的身世只是他的揣測而已,也不知道蘇黎之女是不是她。 蘇黎一聽,笑道:“更該恭喜你,有了這個哥兒,便是后繼有人了。不過我對此不甚在意,我家玉兒生得格外伶俐,你見了必定喜歡,臭小子有什么好?還是女兒貼心些?!?/br> 林如海一怔,道:“令千金也叫玉兒?” 蘇黎笑道:“正是,小名青玉,她生于柳色吐青之時,玉是無暇之寶,兼之賤內娘家姓柳,我便與她取了這個小名兒。怎么?難道你家也有人叫玉兒不成?真真是不得了了,你也玉,我也玉,這個玉字,竟俗了?!?/br> 林如海笑道:“殊不知大俗即大雅,生僻的字兒倒更顯詭譎,反不如這些俗名來得更雅致。倒是也巧了,我如今雖無女兒,卻已經給女兒擬定了名字,名叫黛玉?!?/br> 蘇黎念了兩遍,不禁拍案叫絕,道:“虧得是你,果然比我女兒的名字更顯得雅致些?!?/br> 林如海得意一笑,他的女兒自是值得世間最好的一切。 蘇黎性子上來,忽道:“不行,我女兒的名字豈能遜色于令千金?我回去定然要好好翻翻書,給她取個出色的學名才是?!?/br> 林如海暗笑,難道他不知道黛玉也是乳名?既好好生撫養黛玉,自然也會給她取一大名,和兄弟一般,不分彼此。上輩子他雖將黛玉當作男兒教養,也令其讀書識字,但終究不夠豁達,竟未給她取一大名,至于幼子,因恐養不活,一直未取大名。 蘇黎忽然撫掌笑道:“有了,就叫妙兒,你看如何?” 林如海一聽,頓時怔住了,難道蘇黎之女蘇青玉果然便是上輩子所見的女尼妙玉?妙玉似僧非僧,似俗非俗,說是女尼,卻是帶發修行,又有丫鬟婆子服侍,處處都是大家小姐的氣派,若是她的話,倒有幾分可能以俗家名字作為法名。 蘇黎大笑道:“就叫妙兒,蘇妙,將來你若不給令千金取個大名兒,我非笑話你不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