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節
使團帶給貴霜帝國的可不止武力上的震撼,精美的陵繡,巧奪天工的蜀錦,這些產自大漢的精品很快就得到了所有貴族的青睞,就像大漢世家以擁有倭國女奴為榮一般,這些貴族也無不想多擁有一些來自異國的精巧物事以彰顯他們尊榮的地位,幾項綜合之下,黃慎與貴霜帝國公主緹娜腓烈末的婚事很順利的就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 這樁婚事不僅僅是在黃慎與公主之間,也是大漢與貴霜帝國的大事,因此使團處理起來極為的慎重,身在域外他們的一舉一動都代表了漢朝的尊嚴與氣度,萬萬不可有半點失儀。雖然燕王曾經有讓黃慎納異國妾室之言,但此次事關公主就完全不同了!黃謹之本人對此倒還沒有太大的抵觸,與燕王的一席深談,他可以感受到劉毅對西域使團的看重,此事若成對大漢亦是有利,更是其報答燕王知遇之恩的機會!當然還有一點,這緹娜公主雖是輕紗遮面難見真容,可觀其曼妙的身材與玲瓏的體態加之腓烈末三世夫婦的長相便可知其容貌絕不會遜色,倘若公主的容貌說不過去豈不失了貴霜帝國的臉面? 在出使之前,劉毅劉桓皆是給了西域使團一定的擅專之權的,隨時遠隔萬里,指望他們事事上報是不可能的,可茲事體大王甫黃慎也不敢善做主張,況且草率行事也顯得對貴霜帝國不太尊重,因此一番商議下來還是先按照此地的風俗定下親事,待黃慎此次回轉上稟燕王之后再正式前來迎娶公主,緹娜今年不過十四,等上兩年卻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兩下一經議定,定親儀式便按期得以舉行,這次場面腓烈末三世安排的極為宏大,也請來了不少他國的使節做為觀禮嘉賓! 定親儀式既成,黃慎自然也就見到了緹娜公主的廬山真面目,其容貌到底如何眾人不得而知,黃謹之對此守口如瓶,無論同伴如何旁敲側擊就是一言不發。此次行程漫長而艱苦,在此之中成員們亦是結下了頗為深厚的交情,近衛營的士卒們可沒黃副使的好氣,不過從他滿面洋溢的笑容之中就可見一斑,想來就算不是國色天香亦不差之! 腓烈末三世對于緹娜公主是相當寵愛的,愛屋及烏之下對這個乘龍快婿又怎會吝嗇?加之此次又是事關兩國之間的交往,這一份嫁妝相當的豐厚,除了黃白之物外本地的特產亦是應有盡有,王甫便笑言此次西域使團之中唯有黃慎足可當得起春風得意滿載而歸之言!其中有很多的珍品后來成了黃家的傳家之寶,亦是這段歷史的見證!后貴霜帝國湮沒,其后人輾轉幾何才在華夏找到了自家的這段傳承。 此次前來貴霜帝國得到腓烈末三世的厚待,西域使團當然也代表燕王給其送上了不少的禮物,除了那些綾羅綢緞與珍貴的手工制品之外最令其中意的就是由大漢第一名匠徐剛打造的一把匕首,此物切金斷玉削鐵如泥體鋒利無匹,體現出了漢朝頂尖的鑄造工藝。同樣的匕首徐剛一共打造了四把,最為滿意的自然送給了劉毅,這可絕不是因為其燕王的身份,徐大匠性格孤僻絕少好友,朗生可說是他唯一的知己,那把匕首劉毅貼身收藏,名之為“分水”,亦是珍愛非常! 作為回禮腓烈末三世給予使團的亦是極為豐厚,這也是貴霜帝國實力與風度的一種展現,他是絕不會在大漢燕王面前失卻一國之君的氣度風范的,在其中黃慎自然提出了很多的交流之物,燕王最為關心的棉花棉籽自然位列其中,另大漢所無的一些作物使團也帶回了不少種子,在劉毅而言農業的發展才是他最為雄厚的基礎! 西域使團出北平之時官員加上護衛合計有兩百八十七人,輾轉萬里到達貴霜帝國之后只剩下了兩百零七人,殉難者大多都是隨行的士卒,維護使團人員的安全是他們最大的職責,莫測的天災難以抗拒,很多士卒都是在自己與別人之間選擇了后者,他們是軍人,軍人就要有軍人的擔當,燕王及大公子軍令在前,縱使身死亦要守之! 黃慎與緹娜公主定親儀式結束之后半月,西域使團踏上了回歸大漢的行程,此時使團之中的成員卻達到了六百余名,比來時足足擴大了三倍,其中除了貴霜帝國回訪的使節之外,還有薩哈王國,普度公國等各個國家的使者,西域使團帶來的大漢風潮本身就有著極大的影響,加上聶離近乎逆天的表現使得很多國家都對大漢充滿了好奇,恰好有此機會,組織人員前往交流便是順理成章! 如此一來回歸的西域使團之中成員就頗為復雜了,有貴族,有武者,亦有商人與傳教者,有著來時的經歷,這趟歸途走的就要順利多了,當其返回西域諸國之時更受到了隆重的歡迎!前番各國使節北平之行,親眼見到了強大的匈奴與鮮卑在燕王面前如何禮敬,更感受到了漢都北平夢幻一般的繁華,此時西域諸國與大漢之間的交流已是越來越位頻繁,長安成了其來往的最大集散之地,從這些交易之中雙方都得到了一定的好處,飲水思源之下對西域使團自是心存感激! 經過此處,西域使團的隊列又似滾雪球一般進一步擴大,到王甫黃慎等人抵達北平近郊之時已是浩浩蕩蕩的數千人馬,各種各樣的大車首尾相連綿延數里,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第八百九十一章 城外相迎 當年漢武帝為了汗血寶馬而舉傾國之兵西征雖是滅國得馬卻亦將好不容易積蓄起來的國力揮霍一空,使得這位以武功名留青史的皇帝不得不下罪己詔以示過人,自此之后似乎我泱泱華夏便失去了擴張的氣度,大漢之后的各個朝代疆域都并沒有太多的擴張,這與長久以來儒家思想的傳播是分不開的,臣子們亦不會過多關心域外之事,此次眾多官員齊集北平西門迎接歸來的西域使團更多只是不愿駁了燕王世子的面子,這可是世子精心策劃之事,本意之中卻可有可無! 不過當見到那浩浩蕩蕩的隊列開來之時,尤其待其走近又見隊伍之中有著眾多見過未見過的異族之后,大家心中對這趟早起的怨言便淡了許多,正如后世之人愛財一般,今世的這些官員可是極愛聲名的,前番西域諸國聯袂前來拜訪天朝已然讓他們與有榮焉,非是燕王破烏桓定匈奴紛爭之大漢哪有這般的榮光?而此次看陣仗竟比前次更為宏大,無形之中除了贊賞燕王見識之外西域使團亦提升不少地位。 “國山、子明、謹之,這一別兩年,諸兄辛苦了?!贝朔瑲v時兩載行程數萬里,北平再往之時使團眾人的心情又再度興奮起來,王甫、班子明與黃慎三人行在頭前,遠遠便見道旁相候的隆重陣勢,那當先一人長身玉立,氣度凜然卻不是劉桓還有何人,正要快步上前世子已然先行疾步走了過來,不待三人上前見禮已然極為熱情的招呼道! 兩年方略使得燕地的軍政民生各個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展,而對十八歲的劉桓來說,這兩年亦是他經驗閱歷城府心機都飛速成熟的時期,此時微笑出言語音響亮有力又不失親熱之情,滿面的微笑使人如沐春風,對三人他以兄稱之更見判其回歸之情,單只這片言只語就使得三人心中極為受用了,籠絡人心以為己用世子做得極為到位。 “王甫、班子明、黃慎,參見世子!”漢末之時西域乃是苦寒之地,無邊荒漠萬里黃沙,一路的風霜使得三人都已非是當日的白面書生,黝黑的肌膚與面上的滄桑使得他們更具男兒之感,見世子如此相待,三人都覺此行之艱苦便沒有白費,劉桓雖是以兄相稱可他們哪里敢受,即或世子不加在意恐怕人言之中亦要落個不分尊卑不知進退之語,當下齊齊上前一步口中出言身軀皆是深深一躬給劉桓見禮! “不必多禮,不必多禮,幾位遠行萬里,屢經風霜,桓心中實是惦念,諸君到達長安之時便是喜出望外,自此望各位之心如穿秋水,今日一見,三位風采不減當年,且更是滿載而歸,桓當代父王與大漢子民相謝才是!”劉桓見狀急忙上前相扶不讓其行禮,其中自有真情實意卻亦不免人前展示之心,世子對待有功之臣當是禮敬有加。 建立西域使團前往周邊各國互通有無,劉毅的出發點是一心為了大漢更好的發展,與此處劉桓并非沒有與父親一般的眼光,可他盡心竭力在此事之上多少還是有著一些功利之心的。身為燕王世子聲名顯赫,為世人所羨慕,可有著那樣一個名震天下的父親對劉桓而言亦是一種沉重的負擔,這幾年他都是事事謹慎生怕有一點行差踏錯而為世人所笑,現在的他所需要的就是屬于自己的名聲,在心底深處劉桓是希望人們在提起他時能夠能夠用柳城候稱呼而絕非劉大公子! 直至今日劉桓還對兩年之前的司隸之行念念不忘,那種受萬民敬仰的感覺近乎完美,不知何時自己才能做到如同父親一般的地步?那種榮耀使得劉桓在之后更為嚴格的要求自己,亦付出了幾乎所有的精力與學習治國治政之上,他是燕王劉毅的長子,這一切都是必然要背負起來的重擔,而此次西域使團滿載歸來就是他揚名的大好時機! 王甫黃慎等人率領使團入雁門關而至長安之時便立刻飛鴿傳書北平鄴城二處盡述此行之所得,內中亦不無表述對燕王先見之明的敬佩,當然世子的安排周全也是必不可少的,似乎自古以來有了功勞先謝上位者便是華夏的悠久傳統!對西域使團的收獲劉毅是極為滿意的,只是當時大戰當前他的主要精力還要放在戰事之上,因此親做手書與長子讓他妥善安排此事言中對其亦不無夸獎之意,此次隨使團前來的還有不少諸國使節,如何接待亦對劉桓的能力是一種考驗! “世子言重了,此次之行全仗燕王提點,世子安排周詳,吾等不過盡心竭力而以,乃是臣子本分,豈敢當此之謝!”王甫聞言急忙謙遜道,看得出來經過兩年的時間世子的地位是越發穩固了,信心亦隨之提升,否則怎有代大漢子民相謝之言?他言語之中以臣子自稱便是聞弦歌而知雅意,將自己的立場擺的十分的端正明顯,足見反應機敏之處,如今天子之位依然虛空,燕地稍有見識之人便自有所得。 “國山不必如此謙遜,父王聞聽諸位歸來,特地親書與我言及各位乃大漢有功之臣,當先厚禮相待,待父王掃平叛逆回歸都城之日再行厚賞!”劉桓聞言雙目神彩一閃而逝,從王甫的言語之中他自能聽出此人心意,如今的他對于賢才的渴求可絕對不下于劉毅當年。 倘若是別人承諾歸來厚賞,立功之人只怕多少有些忐忑,與長安之時他們便知燕王已然出巡在外,如今戰端已然開啟恐怕必要極費時日。不過劉毅向來都是一言九鼎,且對百戰百勝的燕王眾人的信心都是無比強烈的,似乎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擊敗這個無敵統帥,而其信中所表亦令三人欣喜,大公子絕不會與此事上虛言。三人又在謙虛一番便引世子見過身后諸人,第一個自然就是聶離! “聶叔父安好,聞聽叔父揚威域外,壯我大漢聲威小侄雖是不見卻是悠然神往,遙想叔父當日之神威,父王亦是贊賞有加,言及此戰一過,我大漢第一名劍之名當不做他想!”劉毅與甘寧為結義兄弟,甘夫人毒王王欣然可是一個叱咤風云的奇女子,為燕地之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劉桓對二叔二嬸向來極為尊敬,而身為毒王的兄長,聶離的一身本事也是出神入化,別人或許知之不詳可劉桓豈能不知?且可以肯定當貴霜帝國諸事傳遍之后此人的聲威也將響徹大漢!因此對待聶離劉桓更是禮遇有加,當然以其身份他的表現也是恰如其分。 “呵呵,見過世子,聶某一山野之人,豈敢當燕王與世子如此之贊,只不過恰逢其會而已,倒是聶某要多多謝過世子與大王,否則哪有此次大慰平生之行?兩年時光彈指即過卻不虛也!”聶離見狀微微一笑,上前見禮言道,以他的身份與性情原不用對劉桓如此客氣,哪怕其是燕王世子,可如今卻在眾人尤其是他國使節之前,這個禮數是不能廢的,江湖豪客閑云野鶴心中亦會有大漢的榮辱興旺! 對于燕王劉毅,聶離心中一直有著一份敬意,不光因為其超卓的身手及與甘寧的關系,還在劉毅一片真實的為民為國之心,英雄也好梟雄也罷百姓的得利是真真切切的!古來能有幾人做到燕王一般?至于其諸子之中聶離最喜的還是劉信,二公子得到了其父最多的武勇傳承本身亦是精彩絕艷,加之其豪邁爽朗的性格,聶離口中不言可一身劍法絕學卻是盡數傳之,今生他礙于誓言絕不會再度用劍,這片希望自然也就寄托在了劉信的身上,二人雖無師徒之名卻有師徒之實!而對世子劉桓雖也覺其人才非凡但親熱之處顯然就不及二公子了! 第八百九十二章 米倉失守 與一眾使團之人相見,燕王世子面上始終帶著和煦友善的微笑,令人倍感親切,而當面對各國使節之時代之而起的便是舉止有度氣勢不凡,言行舉動之前將泱泱大國的氣度展現無遺,既不失禮節客氣又隱隱之中有著一份上國的自傲,其間分寸拿捏收放自如,令得在場親歷之人都是眼中一亮,這兩年的時間大公子是真正的成熟了! 將一行迎入北平妥善安置,劉桓晚間便在燕王府設宴款待諸國使節,對那貴霜帝國的代表三王子納特腓烈末更是格外禮遇,而在那些初來北平的使節們眼中,剛剛進入北平城就覺得一陣暈眩,寬闊的街道,宏偉的城墻,錯落有致大氣磅礴的建筑以及熙來攘往絡繹不絕的人流都讓他們在心中暗贊大漢的富饒!一路行來路過長安洛陽那景象已然令其驚嘆不已,而如今這漢朝都城更讓他們猶如置身夢幻一般! 北平的建設從起初之時就是劉毅親力親為一手負責的,再經過數年的發展,其城市規模與人口數量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如今整個燕地約有人口近一千一百萬,而大漢都城北平一地便有戶十七萬,七十六萬余人,城池占地方圓數十里,民生富足商業興旺,亦有很多諸國之人慕名前來,可謂名副其實的第一大都市且絕不僅僅是在大漢范圍之內,就拿如今前來的這些使節而言,北平一城的人口就要超過其中大多數的舉國之力了,大漢的富強在此得到了集中的體現! 劉毅心中天朝上國的心態不但不弱于當今之人,反而更為強烈,他建設北平就是以當年大唐全勝之時的都城長安為藍本的,大漢都城自然就該是世界第一大都會!當然有著后世的所見所聞劉毅可不會像是另一個時空之中的那些皇帝一般,隨便什么小國弄點不像樣的貢禮就可在大漢這里得到百倍千倍的回禮,大國氣度也不是這般表示的,好吃好住好玩好招待都可以,可使節們亦要表現出足夠的誠意。 當年匈奴單于于夫羅前來北平之時單只相送劉毅的便是駿馬千匹,與大漢更是馬牛羊無數,烏桓呼延碩等人亦從來不會失禮,便是那鮮卑族人前番來此試探虛實也是實實在在的精心準備了一番,于此處燕王可不會講什么君子風度,那就是睚眥相報,大漢不會求著你來,想要結好就得禮尚往來,因此西域諸國的使節在此都是不敢怠慢的,連匈奴這般強大的勢力都被燕王收拾的服服帖帖何況他們? 身為貴霜帝國的王子,又見識過使團所獻禮品的精美,納特腓烈末自然也有著非凡的手筆,除了許多精美的金銀玉器雕塑器皿之外,還有著經過精心挑選的美女一百名,當然全是完璧之身。在劉毅的印象之中,印度可是個出美女的地方,或者要加上一個前提,婚前的少女,很多印度女性在結婚之后都并不注重的自己的身材,似乎他們還保持著華夏唐代以胖為美的審美觀,想來此時亦不會差之多少! 印度與華夏并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亦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與久遠的傳承,此時其整個地區的人口數量比之大漢還要多上幾分,而貴霜帝國乃是大月氏入侵印度北方建立的強大帝國,當時之強盛一時無兩,希臘人建立的大夏就是為其所滅的,與中亞一帶有著霸主的地位,這些美女多半都是其劫掠而來,此次送與劉毅亦算是借花獻佛! 腓烈末王子沒有想到兩件事,一件便是他自以為乃是最重禮物的百名美女卻讓大漢燕王頗為頭疼,后世朗生偶爾在網上看書是最不喜種馬后宮的,往往看見這樣的標簽就棄之不顧??山袷赖乃麉s是實實在在的擁有了自己的后宮,側妃便有十人之多,加上侍妾丫鬟等雖不說三千佳麗數百還是有的,如今再添百人倘若劉毅真的辛勤耕耘的話就算以他的體質也終有一天那個什么盡什么亡了,此時亦無心于此! 在燕王眼中,金銀器物也好,精美工藝品也罷,連著那些活色生香的美女一處,也比不上黃慎藏與玉匣之中的棉籽,這才是西域使團此行的最大收獲,腓烈末王子恐怕再也難以想到他眼中不值分文之物對劉毅而言卻是無價之寶,王甫黃慎等人對此遮掩的也足夠巧妙。 聽聞大漢燕王在鄴城討伐叛逆暫時難回,有很多初來大漢的使節不約而同的提出了前往拜訪的心愿,其中又以腓烈末王子據首,此次行前貴霜帝國國王可是千叮萬囑其一定要見到這個所有使團之人口中的大英雄的,也是其此次前來最為重要的目的之一!面對一眾使節的要求,此時世子劉桓就不敢善做主張了,每逢大戰之時父王都會極為專注于戰事之中,就連蔡琰都不會在這時加以打攪,可眾人又確是一片誠意,當下亦只能連夜作書送往鄴城以待燕王定奪! 如今的北平可謂盛況空前,但身在前線的劉毅卻絕不輕松,西域使團之事他得到所報之后便將之盡數交與長子處理,與之相比眼前與曹cao的大戰顯然要有更重的分量,青州之戰雖然沒有達到他預想之中的目標但也可稱得上頗有收獲,曹軍在這一戰之中受創甚重,人員的巨大傷亡必將會影響到接下來的兗州一戰,而燕軍雖也是折損頗重但其處在絕對優勢的兵力卻可保證他們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讓劉毅憂心的戰局不是青州,漢中之戰在曹cao與一眾麾下的齊心合力之下已經開始向著對燕軍極為不利的情況發展,就在西域使團抵達北平的前一天,漢中要地米倉山已經被曹軍大將曹洪攻占,前后竟不足十日! 漢中之戰曹軍在局部是有著兵力上的巨大優勢的,對于張虎而言在苦苦支撐的同時還要隨時顧及兩軍之間的協調,他之所以率軍迎擊曹cao大軍而不是坐守漢中堅城除了想要發揮馬超司州營騎軍優勢之外最大的顧慮也在兩軍之間的配合生疏,戰事不到漢中城下,張公祺猶能沉穩自若,可一旦危及到他的根本,在形勢危急之下很多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張虎心中的應對之策便是自己親來拖住曹軍主力,待張文遠的燕云軍到后以其善守之能坐守漢中,自己則率大軍從旁策應,互為犄角之勢下便是面對強敵曹cao他也有足夠的信心守住此地! 可他能想到的曹cao也不會忽視,雖然還不知燕軍的具體調動如何但對劉毅張虎的用兵之能他是不會有絲毫怠慢的,援軍前來已是必然,眼前燕軍與漢中軍一處雖也有十多萬,可軍令不一配合生疏就是他要緊緊抓住利用的地方,面對張虎的迎擊曹孟德全力以赴與之周旋,這張子才雖有用兵之能但在兵力處于較大劣勢之時面對自己也是絕對討不到什么好處的,他更要利用這個優勢讓其隨時處在曹軍巨大的壓力之下而無力它顧,以便夏侯惇曹洪兩路偏師更好的專心對付漢中軍,只要米倉山定軍山兩處險要能夠及時而下,張虎再如何神機妙算也不得不退守漢中,到那時能被他利用之處還會更多! 區別對待重點進擊,兵貴神速全力進攻便是曹cao為此次漢中之戰定下的方略,他對燕軍知根知底,張虎有司州營鐵騎在手自己想要將之擊破極為艱難,但與之糾纏就顯得輕松很多了。而漢中軍面對曹軍在士卒戰力將領用兵實戰經驗之上都有著很大的差距,曹洪江精銳士卒分為十隊日夜攻擊米倉山毫不停頓,更命人造出張虎所領燕軍已為曹軍所破的謠言,令得守備之漢中軍在疲于應付之際更是人心惶惶,狂攻十日十夜終于成功拿下米倉山,而此處一失,張虎所領燕軍主力的右翼便完全暴露在了曹軍的眼前! 第八百九十三章 身處危局 米倉山一失,漢中戰局更為動蕩,局勢變得越發對曹軍有利起來,而張繡之前的穩守與馬超司州鐵騎對敵軍的突襲都在這一戰之中付諸流水,此地落入對方之手,曹洪隨時可以率軍迂回打擊張虎所領燕軍的右翼及后方,在此情勢之下,便是張子才亦不得不主動收縮防御,棄守六馬原而退之鄞縣,此處距漢中城不過八十里,已是最后屏障! 此戰之中張虎的謀劃不可謂不周全,張繡馬超兩戰都極大的鼓舞了燕軍與漢中軍的軍心斗志,此番親領長安司州二營八萬人馬與曹cao二十萬大軍正面抗衡使其難做寸進足見其統軍之能。要地失守與青州之戰未能圍殲于禁一般非戰之罪,青州在于曹軍占得先機而漢中一戰兩軍之間的配合與戰力差距就是誰也無法彌補的硬傷,倘若面對他人,子才還有方法妥善應付,可面對曹cao及其麾下一干干才,任何的弱點都會被對方抓住不放加以嚴厲打擊,眼前的局勢就正是如此。 當然曹洪手下不過五萬士卒,而米倉山守將楊秀麾下亦有三萬守軍,就算兩軍之間的戰力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地形的優勢也足以將之彌補了,曹子廉苦戰十日便拿下此處不但出乎了張虎的意料,對曹cao而言也是意外之喜!究其根本除了曹軍的驍勇善戰之外漢中軍人心不穩與將領的無能才是主因。張虎說服張魯獻出漢中,對此地的人心還是有著一定的影響的,尤其是在軍中,相比漢中軍燕軍實是太過強悍了,軍中戰將誰也不敢保證自己的地位就能不受調整,他們的素質與燕軍將領相比亦是相差頗遠,心中一時有些忐忑也是人之常情。 這樣的影響并算不上太大,以張虎之能只要給他數月穩定的時間就能將隱患盡皆消除,但關鍵在于曹cao一旦定下襲取漢中之策便是馬不停蹄奔襲而來,就連這點時間也沒給子才留下,倘若戰局順利,其害處還難以體現出來,可一旦局勢處于下風或是自身遭遇到強大的壓力便會成為摧毀長堤的蟻xue,且那般負面的影響將會猶如連鎖一般。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知己而不知彼則勝負各半,此次漢中之戰張虎的處境也算頗為奇異,可說是半知己半知彼,后者理解起來很簡單,他與燕王對大敵曹cao都有過詳盡的研究與了解,但說能夠將其掌握卻是不能,況且此人麾下良才極多,各個都有奇謀妙計,因此半知彼可謂貼切。至于前者子才對燕軍長安司州二營自是了如指掌,作戰起來如臂使指揮灑自如,但對漢中軍及其諸將他卻只有表面之上的印象而了解不深,固此才會只安排他們堅守險地減少與曹軍正面對決的機會,也能最大程度上避免雙方配合的問題,免為敵軍所趁。 張子才的謀劃不可謂不周詳,亦是絞盡腦汁苦心孤詣,在如今的局勢之下任是在誰眼中這樣的應對都是上上之策,可不要忘了再好的策略與規劃都要通過人去實現的,這個環節出了問題就不是籌謀之過而是用人不明,要是在燕地的任何一處,張虎怎么可能犯這樣的錯誤?可今次卻由不得他,且眼下看來米倉山的失守足以影響全局。 雖則到達漢中時日不久,可張虎對其地形還是極為了解的,諸葛先生說的好,為將者不通天文不知地理何以為將?這個道理早就被劉毅在軍中一再宣揚,大戰之前身為一軍之將對于戰場的地形一定要有明確的了解,實地勘察乃是最有效的手段,但在很多情況下卻是難以付諸實現,此時燕軍精準細密的沙盤就能幫得上大忙了。劉毅心中早有取漢中之意,天狼的狼窩之中亦有益州漢州兩處的詳盡地形,此地的山川河流地形起伏身為司州刺史的張虎張子才可謂了然于胸。 在他看來,似米倉山這般的地形,倘若讓燕軍任何一部前來鎮守有兩萬人馬便足抵數倍之敵,就算不用器械營守御之利此處根本不用他太過擔心,可此時卻是三萬漢中軍面對不過五萬曹軍竟是十日即潰,任張虎足智多謀精于計算亦是始料未及,漢中軍的戰力雖不如燕軍曹軍可在守備戰中怎會有如此差距,稍稍一想張虎就可以肯定問題出在主將楊秀身上,而觀此人率領敗軍直奔漢中卻不來與其匯合已然可見一斑,要知此次漢中之戰張魯可是將全軍指揮盡數賦予的。 子才的推斷不可謂準,卻也只對了一半,米倉山守將楊秀在曹洪的全力突擊之下開始尚能堅定穩守,可一旦受流言所擾便失了方寸,且山下之地所表現出的拿下此處的決心是他前所未見的,攻勢終日整夜猛烈無比,讓他無時無刻不處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下,而曹子廉更是極盡恐嚇虛張之能事,數般齊來之下終于讓其難以支撐! 主將無能自是此戰之敗的主因,可還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那便是士卒在戰事之中所體現出的意志,曹軍悍不畏死前赴后繼,那種百戰沙場的囂烈之氣令得漢中士卒無不心中踹踹,自韓張聯軍精銳被劉毅一戰成擒之后,此時的漢中軍很多都是新招的士卒從未上過戰陣,加之缺少燕軍那般嚴格的系統訓練,初臨戰陣緊張失態便成必然!第一天的攻擊曹洪就敏銳的察覺到了對方這個弱點,這才不顧一切代價的安排麾下日以繼夜的加以連續打擊,絕不給對方絲毫喘息之機! 防守最重要的是什么?堅固的城寨,精良的器械,充足的物資還是險要的地形?這幾樣固然不可或缺,可依燕軍頭號防守悍將張遼之言,氣勢與決死之志才是最為關鍵之處,對此劉毅與眾將都是深以為然,無論實力如何強盛,在面對一幫眾志成城的死士之時,對攻方而言都是極為頭痛的事情,也正是因此才會有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之言!所謂攻心就是要瓦解守御者堅定的信念與意志,此處一破,再如何堅固的城池也難以為憑,在冷兵器時代就更是如此,這句話原本屬于另一個時空之中的馬謖馬幼常,今世卻被趙云在西涼之時提前轉述燕王之言,而在這米倉山一戰之中,曹洪對此處的運用可謂拿捏精準。 攻擊如此險地,無論士卒如何精銳,沉重的傷亡都是在所難免,在漢中軍眼中那些曹軍全部都似瘋狂一般,根本不會在乎自己的性命,無論受到怎樣的打擊都是一般的勇往直前,且在進攻之中對地形逐漸熟悉之后,他們的適應能力亦是敏捷異常,初始憑借陣地漢中軍尚能抗衡,可一旦進入雙方的短兵相接曹軍的優勢就徹底發揮出來,雖然很多次拼死沖上陣地的士卒都免不了全軍覆沒的命運,可其戰至最后一人的軍心斗志卻震撼了每一個漢中士卒,這樣的天下精銳是他們從未見過的,日以繼夜的不斷攻擊慢慢的將守軍意志消耗殆盡,加之主帥首先慌亂不利消息接踵而來,累積到最后便是一潰千里! 假若說曹cao攻擊漢中之初還僅僅是占據兵力優勢的話,此番米倉山得手形勢對燕軍而言已然是危局了,擺在張虎面前的戰況很是緊急,有了楊秀的前車之鑒,定軍山能否堅守也成了很大的疑問,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手中兵力不足又在曹cao大軍壓境之下張虎很難分兵對此處做出有效的增援,這兩日在帥帳之中的軍師都是一副深思之狀,寫個張虎的書信已然發出,楊秀是必定要斬殺的,否則軍心士氣都將不戰而潰,曹cao現在就在自己對面按兵不動,他是看準了自己兵力不足的弱點,倘若定軍山再破,燕軍就不得不退守漢中,到那時曹軍發揮的空間還會更大!此時如果有燕云軍在手形勢就會不同,這一刻子才對張遼的盼望可是無比強烈! 第八百九十四章 從容不迫 李鎮宏,男,幽州燕郡范縣奇云鄉人,現年二十一歲,其父李茂、母李張氏,皆為農家子弟,家中排行第三,大漢興平八年入白虎營從軍,同年十二月被營首裴元紹提議送往幽州武院,經兩年學而有成,教官評語甲上,后入天狼擔任參謀之職,大漢建安二年十一月至燕王身邊為參謀副長一職,其人學思敏捷,靈活多變,忠誠可信! 這是燕軍總部文書處之中的一份資料,而燕軍所有士卒的詳情亦盡在此間,對于軍隊內部的信息檔案燕王自起兵之始就有著很高的要求,當然這類的工作也是最為繁復的,尤其是在劉郎紙出現之前,那可不光是腦力勞動,體力差一點的都干不了,想想幽州軍十余萬士卒用竹簡記錄其家庭出身光是存放的倉庫便是還幾個,一個百人隊的資料尋常文士根本抬不動,那時田豫手下光文書處就是兩個百人隊!這還只是軍隊,可想而知陳群鐘繇等人統計人口又要如何繁復? 劉郎紙的出現及推廣運用大大減輕了燕地這個環節的工作負擔,由此亦可見新科技對于軍師政治各個領域所能產生的巨大作用,現在軍中文書處和州府檔案處的人員編制都得到了極大的精簡,無形之中就省下了極大的一筆開支,這治國之道與治家在原理上并無太大的區別,燕地固然較之大漢其余諸州富足但燕王亦很注重開源節流,精兵簡政一直是劉毅所追求的理想狀態,征戰之時也不會忘了領地發展。 在器具所專業人才的努力之下,印刷術也在不斷的完善之中,由于劉毅的前來除了某種特定的情況雕版印刷這個階段將會被省略,一旦正式投入使用便會是活字印刷!這個技術的運用還將使得燕地在檔案資料的管理至上更添效率,這種效率的提升也必將對行政效力有著良好的推動,而所有的這些都是兩年方略之中行政建設的體現! 在漢末而言,李鎮宏的這份資料已經算得上極為完善了,州府縣府必須都要對屬地之內的百姓有所身份驗證,這樣不但可以是他們能夠更好的掌握屬地隨時變化的人口情況,對于其他勢力前來刺探軍情也會設置重重的困難,在后世大企業與國家的管理之中,數字化都是極為有效的手段,劉毅此番也算是將這些經驗運用到此間了。 不過此人在天耳之中還有一份更為詳盡的資料,甚至查到了其父母三代及親戚旁支,這便是天耳內耳的職責了,李鎮宏雖然地位品級不高可卻是在燕王身邊行事的,凡是接近劉毅的人劉云手中都要有他們的詳盡資料,地位越高勢力越大安保工作的職責就更為重要,暗影只是其中一種手段,對其身邊之人知根知底都是必須的工作。 天狼是劉毅效仿二戰之時德軍的參謀本部設置的軍事機構,從設立到如今已然在幾次大戰之中展現出了一定的效用,此時擴大這個部門將其人員派到各個領軍大將的身邊力爭靠近前線發揮作用亦是其發展壯大所要必經的過程,一般而言這些參謀都是幽州武院打造出來的潮氣蓬勃具有軍事眼光的年青人,劉毅就是要著力培養新生一輩的力量,青年是社會發展的希望,這個道理是古今通用的。 按照此次的規劃,天狼人員只會派到各軍大將一級,似徐晃張合身邊這樣的參謀部將會由五人組成,他們必須就眼前戰事制定行軍路線,各種戰術安排及兵力分配,包括緊急狀態出現之時的預案,這些方案都將成為統軍大將們的重要參考,至于這個參考在今后會有多大的效力就要看這些年輕人們在此次外派之中的發揮了。在接到燕王的這條調令之時,能夠被選上前往各軍的這些年輕參謀心中都是極為興奮的,畢竟一線的戰事才是檢閱他們實力的真正試金石!在大戰之中建立軍功才能使得天狼這個新興組織在燕軍之中的地位更為穩固。 作為一州刺史,趙云與甘寧二人的參謀人員是各軍統領的三倍,這是針對戰略任務而來的,在劉毅進位燕王之后,兩位結義兄弟也都到了一方主官之位,但在此中二人的能力才是關鍵,否則為了兄弟之情劉毅也只會給其一個沒有實權的虛名,在戰場之上一將無能可是要累死三軍的,地位越高造成的損失就會越大,無人可以例外! 隨著有實力爭奪天下的諸侯越來越少,各家的領地也大致確定下來,之后的征戰必將向著大兵團大規模發展,多線的戰役指揮將會顯得極為重要,動輒幾十萬人的交鋒,又沒有先進的通訊手段,各部之間的配合協作對指揮者而言就是重大的課題了。按劉毅的想法效仿后世兵團編成將每三個主力軍組成一個大兵團,將近二十萬人的兵力將會使得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有獨當一面的實力,且對統一指揮亦是極有好處,天下大勢不斷改變,軍隊的改革也應該與時俱進! 至于兵團總指揮的人選對于人才濟濟的燕軍而言絕不是問題,除了劉毅自己就可兼任之外,張虎、甘寧、趙云、張遼、張合、徐晃都會是恰當的人員,此外再輔以賈詡、郭嘉、龐統、徐庶這般的智囊,加上燕軍不斷完善的多兵種建設,劉毅對此的預期是任何一個兵團都要能在與孫策劉備的交鋒之中不落下風,隨著戰役的進程,他是很有可能會面對三人聯手的,這個三英戰劉毅可說更為精彩! 能被挑中外派的天狼眾人顯然是幸運的,而其中最幸運者又非李鎮宏莫屬了,他與十幾名同袍可是被分派到了燕王的身邊,能夠和將軍朝夕一處對每一個燕軍中人而言都是極大的榮耀!尤其這些年輕人早就將軍中神話當做了偶像,在天狼之中他們倒也見過燕王多次,但那時都是因為戰情需要,所談論之事自然也全都與軍情有關! 有了進一步接觸之后,這幫青年人才對燕王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平時的劉毅是極為平易近人的,對一幫下屬都絕不會有趾高氣揚的態度,尤其對天狼眾人從來不吝指教,李鎮宏等人是最喜歡聽燕王分析古往今來的那些知名戰例的,在劉毅口中這些眾人耳熟能詳的戰事卻總能有新鮮的感覺,何處得、何處使,為何得、為何失他都能說的旁聽者口服心服,且旁征博引之中又有生動有趣之處,往往讓人聽得不覺就忘了時間的流逝,事后想起卻又有著豐富的收獲! 這樣的劉毅并不顯得高高在上,現在的他根本不需要通過拉開與常人的距離來彰顯他的地位,武者的威嚴王者的氣度早已融入了他平日的一言一行之中,這一點所有燕王的下屬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既能和藹可親也可不怒自威,幾乎所有的時候劉毅都會給人從容大度的感覺,參謀們就沒有見過憂愁之狀出現在燕王臉上,眼下漢中的危局亦只是令他面對沙盤陷入沉思,可雙眼之中包含的信心永遠不會失去! 第八百九十五章 香氣誘人 今世與甘寧趙云結為兄弟,三人肝膽相照風雨同舟,十數年下來這份情義深厚之至,徐公明相隨與西園之時,跟隨劉毅南征北戰立功無數,其為人寬宏重義,朗生亦是以弟視之,此三人皆為豪勇武者;而在文臣之中能被劉毅當做兄弟一般看待的便只有如今的司州刺史張虎張子才了。朗生乃是穿越之人,史上原本無名,而張虎在另一個時空之中也是名不見經傳,可這二人一加聯合卻在紛爭漢末攪動了無數風云,如今劉毅貴為燕王位高權重,張虎亦成了謀臣之中的典范為天下士子所敬仰,無論從任何角度看,二人之間的搭配堪稱完美! 張子才謀慮精深,軍政皆能,乃是不可多得的全才之輩,比之荀彧諸葛亦絲毫不見遜色,這般的人物卻為何會在另一個時空之中籍籍無名?劉毅對此曾經有過一番分析,亂世之中人命有如草芥,說不定自己未來之前的那個時空之中張虎未及揚名便已經出了極大變故,也只有這個解釋才能合乎情理,自己的來到猶如一顆石子投入池塘產生了無數的漣漪,更影響了許多人的命運,改變的也并非張虎一人而已,恐怕這便是蝴蝶效應的真實體現了,不過如今他可是一只雄鷹。 在公二人是相得益彰的明君賢臣,在私張虎還算得上是劉毅的妻兄,二者之間的互相了解自然比之他人要深刻許多,張子才的性格外柔內剛,行事周全細密滴水不漏,一旦他決定的事情就會無比執著的堅持下去。此次漢中之戰劉毅雖是給了他必要時放棄漢中退守雍涼的底線,可心中亦是清楚以張虎的性格不到萬不得已是絕對不會放棄漢中之地的,眼下的戰局雖是頗為危急卻還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漢中之戰朗生將全局托付于最為信賴的張虎,就絕不會對他的用兵做出干涉,可對于戰局的進展他是隨時保持著高度的關注的,此時青州之戰已然告一段落,兗州開戰之前劉毅的主要精力自然集中在了此間,自昨夜始至今日清晨他一直都在作戰室中苦思應對當前形勢之法,甚至極為少有的放棄了晨練,這似乎也成了一種信號,每當燕王早間不習練武藝之時便意味著有極其重大的事件在思考之中。 初來漢末便是在山林之中,方圓數十里只有劉毅一個人類,很多時候他都會思考自己的生存之法,久而久之便養成了靜坐獨思的習慣,他可以數個時辰不言不語,戰情重大或選擇舉足輕重之時思索的時間還會更長,這在燕軍之中已然是無人不知!而每當燕王如此沉思之時便是張、郭、賈、戲四大軍師都不會加以打攪,周遭隨員亦會保持安靜的環境,他們知道這樣的沉思之后將軍總會有奇謀妙計! 后世亂世之時也有著一位以軍事天才著稱的元帥有著與劉毅一般的習慣,他可以專注到連警衛員擦槍走火都不聞不問的程度,可見做任何事情除了天賦之外專注都是必須的。當然劉毅和這位元帥還是有所區別的,即使在專注之中他對外界還是隨時保持著極高的警惕的,這種反應出自他**的自然,亦是狼王的本質!試想山林之中猛獸無數,當真心無旁騖恐怕今日就不會有端坐與此的燕王劉毅了! 燕王面對沙盤靜坐苦思,隨從參謀們亦是絞盡腦汁的籌謀應對之策,在將軍身邊時日一久他們對劉毅的很多習慣都很是了解,在燕王面前你不用去掩飾自己的任何想法,哪怕與他的所謀截然相反,當然這個前提是他們的想法必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天狼中的這些年輕人在劉毅眼中就是燕軍未來的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去潛移默化他自然不吝為之。人言江湖越老膽子越小,在戰陣之上亦是如此,年輕人初生牛犢不怕虎,有時他們的想法也能給出不同的思路! 后世的蘇青成今世的劉毅都不是妄自尊大之人,對于自身的能力永遠有著清醒的認識,但兩世為人的經歷加上這十余年各方面的鍛煉,身經百戰的劉毅在兵家之事上已經絕對可以當得起大家這個稱號,此亦是世人公認的事實,在其身邊越久,這些年輕參謀們的感觸就會越深,倘若說他們之前對劉毅的崇拜是建立在無其比輝煌的戰績及軍中之人的共識之上的話,如今更多的便是自身的體會。 燕王不睡管亥與劉六二人也是絕不會安眠的,多年以來他們都是常伴身邊,不但會不惜性命的維護主上的安全還要在戰時擔當起照顧劉毅日常起居的職責,再加上一個劉七,凡是有燕王出現的地方就總會有他們的身影!而在這一年以來,劉毅的身邊又多出了一個被士卒們稱為“石護衛”的年青人,沒有人知道其姓甚名誰,他有著巖石一般的身體與面容,似乎喜怒哀樂就從來不會出現在他的臉上,終日只是一言不發的相隨劉毅左右,倘若你不在意的話是很容易將此人忽略掉的,影子是大家唯一能夠想到的貼切比喻,他不起眼近乎虛妄但卻從來不會消失,這便是劉毅身邊的暗影護衛之首暗一了! 管亥與劉六劉七還會在不涉及燕王完全的時候與其身邊相隨之人言語談笑,可“石護衛”人如其名,終日也聽不到他說上兩句話,他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護燕王,此外的一切都與他無關,劉云給他們灌輸的理念也很簡單,在其身死之前燕王絕不能受到半點的損害,這些暗影護衛多半都是孤兒,在天耳之中更是遭受了近乎殘酷的訓練,劉云采用的手法便是古時大家訓練死士的方法,亦花費了無數的心血。 十數人所在的作戰室中寂靜無聲,在劉毅發話之前沒有人會去打斷燕王的沉思,雙目始終不離漢中沙盤,朗生在心中變換著種種可能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個個戰術浮現腦海又一個個的被他否決,最后得出的結論與張虎極為相似,倘若張遼的燕云軍不能及時趕到漢中,面對眼前的局勢,張虎除了大軍退守漢中城之外再無其他良策可覓。 漢中城經張魯多年經營可謂城高溝深極為堅固,乃是攻方最不愿意見到的雄城之一,若是放在燕地境內無論是劉毅還是張虎都會堅定穩守此城來消耗曹軍的兵力,可守城之道重在齊心,漢中之地劉毅新得不久,還沒有時間加以穩固,矛盾是肯定會有的且一旦曹軍兵臨城下這樣的隱患就會被無限放大,曹孟德可是有名的心戰高手!因此不到逼不得已張虎是絕不會以此法對敵的。 這個局面與劉毅當年增援徐州頗為相似,下邳城也是堅城但朗生的主力卻從未進駐其間,表面上看來是為了避嫌,其實心中怕的就是呂布襲擊兗州的事情未如自己所知的那般發生,倘若如此固守下邳他可沒有把握,事若不計兵在城外他劉將軍可以隨時腳底抹油,為了別人與當時的曹cao一決生死,朗生還沒有那個崇高的精神境界! 人在全神貫注之時是很難察覺到時間流逝的,倘若沒有一陣誘人的香氣傳入作戰室,劉毅的思考怕是還要繼續下去,對一夜沉思未曾進食的他而言,這陣熟悉的香氣很難抗拒,當然有此感覺的也不是燕王一人,除了暗一之外人人都有不自覺的抽動鼻翼的動作,可以肯定這不是出自軍中庖廚之手,他們雖是手藝不凡卻還沒到如此的境界! 第八百九十六章 飲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