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節
書迷正在閱讀:逆行仙途、都市夢探、甜妻來襲,總裁霸道寵、邪神桃花劫、末世穿書文之女配、龍臨異世、相公種田忙:帶著系統去重生、混是一條路、真靈九變、超度
他當前想要在無盡虛空中移動一個空間,如果這個空間自己是有主動意識,有生命,畏懼死亡,那就簡單多了,就好像將沒有生命的船變成了一頭海龜,他就不需要進行劃船,只要和海龜溝通,就可以讓整個空間移動。 這也是一種方法,相比起尋找風和洋流來,這種方式更為簡單。 不過可惜的是,永恒堡壘本身沒有生命,雖然諾亞系統在管理著整個空間,但那也只是根據一定的規律在進行,并未對他開放出主動的權限,和一個次元空間的意志體相比起來,雖然層次要高出太多,卻做不到如臂使指,更不可能讓它進行自行規避移動,一旦被外部攻擊,系統本身不會有問題,頂多和他最初得到時一樣,但系統使用者肯定死無葬身之地。 顯然這也是這個工具制造者,對工具使用者的某種考驗,如果工具使用者能夠找到超脫之路,那就應該有獨立的辦法解決這條路上的種種危機,而不是單純依靠這個系統,單純依賴系統去解決所有問題,就失去了這個系統制造者的本意,他們是要讓工具使用者去尋求更多不同的超脫之路,并不需要那些只會運用系統功能的人,那些人用得再好,對系統制造者也沒有意義,更不用說給他們在超脫之路上提供借鑒。 這個系統只是他們送出的鑰匙,用來開啟超脫之門的鑰匙,大門之后有無數條道路,他們盡管是神級文明,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一一嘗試,宇宙中各種變量之多,任何一個變量的異動,都會導致超脫之路的不同,到底哪條才有希望,他們是不可能給出答案的。 當然如果有使用者探索到某一條有希望的道路,并且進行了初步驗證,他們肯定也會加以保護,盡量屏蔽那些不利因素,這就是當李林最初建立起主神空間時,系統提示說明時,一旦證明了這條道路的可能性,就會有系統禮包類似的東西出現。 這些問題,李林到了現在才能肯定,這是建立在無數次探索和無數資料之上,并非像當初一樣的猜想。 而現在就是一個關鍵性的考驗時刻,李林已經隱隱確定,如果自己能夠做到抵御高等文明,那就意味著自己這條超脫之路真正有實現的希望,也就是系統禮包發放的時刻,也就能夠得到這個神級文明一定程度上的庇佑,當然所謂的庇佑,不過是具備了一定的利用價值,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感情因素,他自然也不會產生任何感激的成分。 現在擺放在他面前只有兩條路,要么找到無盡虛空中存在的風和洋流,要么讓永恒堡壘成為一個有意識的空間,從而讓整個空間可以聽從自己的指揮。 前者,他需要擁有制造風帆的能力,來利用無盡虛空中的風,來影響整個空間的移動,而洋流的利用就更麻煩一些,洋流本身不是無處不在的,和無所不在的風有根本的區別,就好比大海上任何地方都會起風,只是時間不同,但只有一些地方會有明顯的洋流。 要想利用洋流,船就必須先到洋流上,那么就成了一個悖論。他現在還沒有移動船的能力,因此只能先做到給船插上風帆,去利用無盡虛空中的海風,來做到移動永恒堡壘,而不是尋找虛無縹緲的洋流。 比喻只是比喻,那么無盡虛空中的風到底是怎樣一種產物,如何產生,又如何運動? 自然界的風,根源是太陽對空氣的加熱,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的空氣受熱是不均勻的,導致空氣密度有高低,進而導致氣壓有差別,空氣從高氣壓向低氣壓區運動,根據運動形式的區別,就形成了不同的風,帶有一定規律,季風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種。 而無盡虛空中的風又是如何產生,李林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對大量次元空間的探索中,已經有了準確的猜測。 無盡虛空本身是精神和能量的集合物,都是無形之物,和有著客觀實體的物質宇宙相對,盡管是無形之物,虛空之中,能量和精神的分布也是不均與的。 次元空間從無盡虛空中誕生,其實就是本源世界的意念集合體的影響,整個無盡虛空,對應的就是整個物質宇宙的意念集合體。 而每處虛空,其意念的強度有所差別,最基本的就是,智慧生物越多的物質宇宙區域,其文明越發達,相對應的虛空精神越豐富,密度也就越高。 而那些缺少文明的地方,其虛空之中蘊含的精神就越少。 這種情況就導致了無盡虛空中精神風暴的出現,從高處流向低處,從精神密度高的地方流向精神密度低的地方,對應在物質宇宙中,就是文明的擴張行為,只不過這種對應是很巧妙地,并非是單純的互為因果,這個本源世界仍然是物質決定精神,虛空中的精神之風,是物質宇宙中文明擴張的象征。 無盡虛空中精神風暴發源地,就是一個個物質宇宙文明的起源地。 地球只是其中一個,物質宇宙中有無數的文明和智慧生物,其無盡虛空中產生的次元空間也是無盡的,這其中萬千奧秘難以盡數,只能一步步地探索。 李林對此已經深有體會,雖然大多數次元空間在探索中,看似沒有任何出奇,但究其本質,都是來自于地球中人類的種種意念,而且也集中在地球區域,而征服了兩個外星文明之后,也出現了新的次元空間,不過那些次元空間的背景,就不再是人類幻想中的,其中的主角和人物,也完全不是人類,而是相應的外星生物。 既然知道了無盡虛空中風的起源,那么該如何建立風帆,精神之風是無形無質的,只有進化到一定程度的智慧意識才能觸摸到,普通的技術工具是不能起作用的。 但這個問題看似困難,但對他卻不是一個問題,因為他已經有這個宇宙最好的工具了。 雖然系統制造者沒有直接提供移動空間的辦法,但他們卻提供了cao控精神的方法,提前讓他在這個物質宇宙中撬開了一絲縫隙,收集無盡虛空的精神之風,進而推動永恒堡壘前進,應該是系統因此建立精神風帆的事情,只要利用諾亞系統就可以做到。 …… 當李林進入主神空間,來到系統cao作室之后,毫不例外地聽到了新的系統提示。 “使用者領悟新技能‘精神之帆’,功能收集無盡虛空中的精神之風,cao控系統附屬次元空間的行動,新的系統知識儲備被激活,新界面修復,第七管理界面開放,負責系統本身動力” 他看著屏幕上出現的提示,若有所思,整個諾亞系統最早落到他手上的時候,原本九個屏幕,只有六個被點亮,里面包括了管理員個人管理,地圖管理,物品管理,精神力開發研究,對現實接口,以及維護管理,但系統本身帶有一個最高防御系統,它卻是自動管理的,還有從未看到過的攻擊系統,動力系統,這些都沒有。雖然最早看這個系統說明的時候,把它描述成一個簡單的地圖編輯器,但地圖編輯器中應有的武器裝備,移動工具等,這些相關資料卻一點也沒有,顯然這些東西,都只能在系統管理員真正理解宇宙本質,能夠明白整個諾亞系統的構造,精神物質等一系列體系知識,才能激活系統中存儲的資料,由系統進行提供。 否則完全和人類已有武器概念不同的形式,只會給系統管理員帶來麻煩,甚至誤cao作之下造成自取滅亡的后果。 李林沒有浪費時間,他立刻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這個新出現的系統界面上。 這個所謂的諾亞系統,只是在它進入人類世界之后,和李林意念結合之后,呈現給他的名字就是如此,顯然這并非系統制造者最初的命名,而是它自動結合人類的背景而定義出來的。人類神話中有諾亞方舟的傳說,代表了生存,代表從災難中逃脫的希望,這就是它會表現出這個名字的根本原因,當自己開始找到了超脫之路時,這個名字也就名至實歸了。 他一邊看著新出現的資料,一邊回憶著以往對整個系統的了解,兩相對照,對整個系統的本質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 系統本身目的是為了尋求超脫之道,這個超脫不局限于它這個本源宇宙的超脫,而是象征一切中的超脫,從最初意志形成的世界中逃脫,避開一切輪回,保持意識、記憶、性格以及種種,在無數個輪回中不變,一直享受著生存應有的意義,而不是隨著輪回沉淪。 系統制造者本身已經超脫了本源宇宙,甚至可以隨意用本源宇宙來做實驗,但他們仍然逃脫不了最初意志的牢籠,不可能脫離最終的輪回,這對已經成為神之種族的他們來說,是無法忍受的,這是整個諾亞系統誕生的背景,但它本身卻沒有什么神秘,只是這個神之種族一個成員的隨手之作,用來窮盡無限可能的一種工具而已,就好像人類用計算機編寫一種解決問題的算法一樣,雖然目的明確,但并不肯定這種算法能夠解決問題。 如果能夠解決,那就最好,如果不能對他們也沒有任何損失,任何一種可能的辦法都要去嘗試,這是神級文明的思考方式,他們已經不在乎資源和時間的浪費,超脫本身不是一個簡單的詞匯。人類自己從誕生文明之初,就幻想長生不老,這是任何一個文明生物的本能向往,為之付出任何代價也值得。 相比這個,其他為了普通資源而發生的沖突,意義就差得太多。 擁有如此駭人的背景,這個系統本身卻不意味著得到者就可以翻天覆地,可以無視一個本源宇宙的力量。就如同解決一個難題一樣,這些神級文明的成員們,并非一無所得,而是找到了一些基本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必須集合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因此提供這個工具,才會在一開始就可以讓使用者cao控精神,這些已經確定的前提條件,他們不需要使用者再去從頭探索一遍,那只是無謂浪費時間。 第四百五十八章文明(上) 第七屏幕激活,作為諾亞系統的動力管理系統,它有著極為豐富的內容。 從字面意思上來講,新出現的動力管理系統,是用來管理整個諾亞系統動力來源的。 最基本的動力,便是剛才的“精神之帆”,從整個無盡虛空中,收集精神之風,作為整個系統前進的動力。 當然這種收集,只是一種初級利用,就像風帆船一般,只能做到利用風力運動,但無法將風力儲備下來,一旦無風,船就陷入難以前進的作用,如果船沒有設計上槳動力,就只能隨波逐流了。 更高級的動力形式,沒有提供,但歸根到底還是要利用精神驅動物質的方式,就如同風力作用船上,其實和蒸汽機作用到船上在本質上都是一致,最終都是利用力來推動船前進而已,風力和蒸汽機帶來的動力沒有根本區別,只是能量來源途徑不同。 李林根據其中的cao作說明,很快就掌握了該如何使用這個動力管理系統。 “啟動風帆,開始航行,”隨著簡單的命令,隱藏在永恒堡壘最核心處的諾亞系統開始運作,一道光翼從整個永恒堡壘外壁伸展開來,蔓延在無盡虛空之中。 這道光翼,其面積之廣,難以盡數,虛空之中沒有距離,沒有時間,幾乎是瞬間,這道光翼幾乎就有了一個太陽系的面積。 也只有如此廣大的面積,稀薄的精神之風,才能吹動一個有著巨大物質總量的空間。 這道光翼形成之后,開始還是一片平靜,但不久之后就開始微微震動,這種震動逐漸加大,讓整個光翼向內凹陷,猶如鼓滿的風帆。 不知過了多久,在這道光翼形成之后,開始還是一片平靜,但不久之后就開始微微震動,當風帆鼓起,永恒堡壘這座諾亞方舟,承載人類的生存希望,終于開始在無盡虛空中第一次自主地開始移動。 一旦移動,就意味著以后不會再成為被動挨打的靶子,而將戰略主動權牢牢掌握在手中,從此進退自如,猶如在物質宇宙中擁有空間跳躍的后盾一般,擁有機動力上的優勢,那么在一場戰斗中,就有了退路,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導致滅亡。 很顯然,不管文明的科技發展到何種地步,決定戰爭勝負的幾個要素仍然沒有變,攻擊力,防御力,偵察能力,機動力,這些要素,仍然決定著戰爭的最終勝負。冷兵器時代,步兵往往居于劣勢,并非戰斗力弱于騎兵,而是步兵一旦失敗就是大敗,騎兵失敗還可以逃竄,大多只傷不死,成為俘虜的可能性也少,而步兵勝利次數再多,一次失敗就足以將以往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久而久之,步兵面對騎兵,除非那些名將帶領的部隊,往往容易在騎兵面前畏戰。 現在永恒堡壘插上精神風帆,就是從步兵升級到騎兵,從此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就算一時對抗失敗,也不會全軍覆沒。 不過李林此時沒有聽到諾亞系統給他多余的提示,曾經提示過的系統禮包也沒有出現,顯然這種技術是否真得可以抵御高等文明,還得看下次對抗中的表現,不過就從之前那次對抗的情況來看,應該有十足的把握。 安排好后路,但真正想要勝過對方,真正掌控自己的命運,還得要看物質宇宙中的較量,而不能僅僅滿足于在無盡虛空中進行躲藏。 想要在物質宇宙中打敗高等文明,那非得把科技發展到與對方相當的地步,才能在諾亞系統提供的優勢下,打敗對方。 而想要在科技程度上和對方平齊,需要花費的時間未知,首先關于這些高等文明的科技水平并沒有清晰的資料,只是有一些最為粗淺的認知。 無論是從三個叛投過來的三個高級智能那里,還是從剛剛進行的一次正面防御戰中,得到了信息都不多。 目前只能知道他們擁有的科技,在機動力上可以無視宇宙的遙遠天文距離,對空間技術有了相當深刻的掌握,在破壞力上,可以輕易將一個銀河系物質轉化成純能,還能將這股能量進一步約束,達到攻擊某個次元空間的目的,一擊就可以毀掉一個次元空間,相當于一個小世界。 它們唯一的弱點,就在于對精神領域上的規則掌握得還不足,對無盡虛空的探索就受到了極大的阻礙,這就導致他們對次元空間的攻擊,必須要通過物質宇宙中的空間坐標進行鎖定,否則就得首先遍歷搜索到特定的次元空間才能發起攻擊,這種可怕的力量,是任何一個初等文明難以想象的,他們只能將對方稱為神明,寄希望于這些神明不會注意到他們的存在,不被對方清除。 雙方的戰爭思考是截然不同的,在這種宇宙尺度上的戰爭,其烈度遠遠超乎一切人的想象力,天翻地覆,??菔癄€,這些形容詞都難以形容這種宇宙戰爭的慘烈,至于人類自我想象的機甲戰斗,太空戰艦對轟,不過人類拿自己的戰斗方式,去理解這些宇宙文明的戰爭方式,注定是謬誤不堪的。至于人類科幻中動輒幾萬艘戰艦的星際戰斗方式,更是一種初級的宇宙戰爭模式。 越到高級,力量的體現形式,越不注重數量,就好像原子彈誕生后,導致了戰爭行為的截然不同,擁有原子彈的國家之間,一直沒有再發生過大規模的地面軍事沖突,就是因為一顆體積重量都不如一枚重磅炸彈的核武器,卻能發揮出毀天滅地的威力。 李林知道他目前面臨的問題,就是后起文明和先進文明之間的問題,這和地球中發達國家和落后國家還不同,至少地球上落后國家還可以通過種種手段,從發達國家中引起不少基礎技術,就算有大量阻撓,但只要國民上下一心,組織得力,就有可能集中力量重新趕上來,這種情況的原因,自然還是人類自身的認同,這種認同并非是文化上,而是物質上的,所謂物質的認同,那就是落后民族生產的東西,發達民族同樣會有需要的,比如基本的糧食等農業產品,落后國家用來積累工業化資金的最初來源,往往就是這種農業產品,這就是因為和發達國家同為人類一個種族,生理的一致性,導致了基本物質需要是類似的,這就有交易的基礎。 但放到宇宙尺度上,人類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交易產品,卻很難找到共同之處。 就好比剛剛征服的兩個文明,一個炎星人,一個綠星人,綠星人倒是和人類還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炎星人的差別就極為大,人類幾乎和對方沒有什么可以交易的物資,人類的文化,對方絲毫不感興趣,其種族個體并不需要人類的文化產品,只是出于了解人類的需要,才進行收集和交易。至于物質產品更是沒有什么交易,人類的技術比對方差得太遠,而雙方由于種族差異,物質產品之間的交易中,人類根本不能提供給對方任何物質產品。 反而對方的科技之高,卻能夠提供人類急需的各種物質產品,從交通工具,到建筑設施,再到各種常用的日用品,人類都有大量需要,這種情況下,雙方的交易行為自然不成立,人類之所以能夠獲得對方的科學技術,無非是靠著主神空間征服了對方,直接掠奪了對方的科技積累,而人類卻可以靠向主神空間貢獻精神力來換取對應的技術,通過這種方法,人類才能快速掌握各種遠超過自身的技術,將其徹底掌握吸收,建立起新的產業鏈,進行升級。 李林的根基在于人類,這并非他對于人類偏愛,或者由于感情因素,唯一的原因就是他的身體是人類種族,在了解到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對本源意志有了更深入了解之后,人類的發展,肯定會影響到最后對本源意志的融合。 對于這點,他已經深有領悟,人類本身雖然潛力極大,但畢竟文明時間過短,別的不說,人類解決壽命和健康問題,也是在主神空間出現之后,迄今為止不過一百多年,精神的提升在與物質基礎要得到滿足,人類以往的自私性之所以會保留下來,而且根深蒂固,是因為自私性在物質不充足的時代,更有利于個體生存。 所謂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只是一個假象而已,原始社會,人吃人都是不浪費食物的必要行為,只有發展到人可以生產出更多物資,能夠在滿足個人需要之后還有剩余產品,提供給他人,這才使得奴隸社會出現,不再殺掉戰俘,而將他們變成奴隸來干活,這無論如何也是一種道德的進步,而不是一種退化。 而到了近代,那些有道德優勢的國家民族,無一不是解決了基本物質需要。 發展到現在,人類已經解決了絕大多數物質需要,隨之而來的就是人類內部沖突大大降低,人與人之間的包容性變得更強,主動犯罪率變得更低,需要被管理系統強行制止的犯罪行為越來越少,整體社會道德水平也隨之上漲,當然這個道德是針對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行為規范,而不是指人類對待外星文明。 如何對待外星文明,人類社會已經形成了統一的態度,打得過的就征服,打不過的就和平相處,還是遵循最簡單的自然準則。 雖然有不少理想化的人類,但在他們看過無數個次元空間中的文明戰爭之后,就明白了在沒有統一文化背景下,在完全不同的宇宙文明之間,是沒有善良正義這個概念的。就如同老虎從來不和兔子商量善惡一般,人類也無法和另外一個文明去商討誰的道德水準更高。不同文明,不同種族之間,沒有統一的道德基礎。 一個高等文明沒有和人類進行任何談判和協商,甚至沒有給出投降的選項,直接就發起了攻擊。這種行徑讓人類中大多數人,他們大都已經有著各方面極為深厚的專業知識,開始理解這些宇宙中的生存法則。想要和獅子對峙,并且從這種對峙幸存,那就得讓獅子知道你有讓它受傷的可能,這就是為什么碰見猛獸后,慌亂和逃跑,只會死得更快的道理。 面對其他宇宙文明,同樣得讓對方知道自己一方有傷害到對方的能力,才有可能和平相處,否則等待的就是被徹底消滅,對方不可能在發現一個對手后,再無動于衷,等待對方的發展。 畢竟在沒有達到超脫本源宇宙之前,本源宇宙的所有文明,都是競爭關系,這個本源宇宙雖然宏大無比,但本身的物質和精神總資源肯定有限,只要有限,那么在其他文明沒有多余利用價值的情況下,清除掉對方就是最直接的選擇,再多一步,也得把對方控制起來,不能脫離掌控,不能讓對方發展到威脅到自己的地步。 就如同地球上曾經存在的文明監視系統一樣,就是這種宇宙文明生存法則的最好體現。 宇宙中沒有一個裁決一切的上帝,這個本源宇宙是沒有意識的存在,一切都是冷冰冰的規律在主導,想要不被殺戮,不成為實驗品,那就只有走向強大一條路。 整個宇宙就是一頭母鯊魚封閉的zigong,里面孕育了無數頭鯊魚,這些鯊魚互相廝殺到最后一條,才能被分娩而出,超脫這個宇宙。 而李林在掌握了諾亞系統之后,很早就明白了這個現狀,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神級文明的實驗品,提供諾亞系統的神級文明,可不是仁慈的老爺爺,更不是為了提供一個金大腿讓rou絲去抱,去玩什么逆襲的,如果只有那種器量,在之前無數次風波中,擁有這個系統的他早已死無葬身之地,無論是諾亞系統首次被反向定位,還是異界入侵地球,直到最近的高等文明進攻,如果不是提前做好了應對準備,指望臨時爆種,指望有人出來主持正義,唯一的下場就是死亡。 他將人類社會設計成集權的體制,就是為了最大可能地控制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最大程度地集中人力物力,從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兩方面上來加速人類文明的發展,許多科技的動力,如果讓人類原本相對自由的體制去推動,是根本沒有多少的,就好像智能機器人,又或者克隆生命,這些技術都會受到許多阻撓,更有甚至,人類還有一大部分人不信任科學的力量,仍然迷信與原本愚昧的思想,不愿花費力氣去思考和改變。 他之所以在最初會借助文明監視系統去對人類進行一次篩選,也有這種目的,任何一場社會變革,無不是經過了劇烈的震動,在主神空間出現后,代表了更高科技,人類的發展方向,凡是反對這個的,凡是不愿意跟隨這種目標的走的,百年過后必然會死,那么提前死掉也沒有多少分別,不想付出代價,就沒有資格享受科技發展的成果,更沒有資格享受其他人通過艱辛努力才換來的未來科技。 而現在,他想要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追上那些高等文明的科技發展水平,仍然必須集中起來人類所有的力量,而不能因為其他各種原因,任由人類自由發展,那只會導致力量的分散。 第四百五十九章文明(下) 下一階段永恒帝國的戰略目標已經定下,那就是在最短時間內趕上高等文明的科技,最少也要能夠做到在物質宇宙中抵御對方的攻擊,能從物質宇宙中進行文明的攻防戰,而不是只能靠無盡虛空進行躲避。 畢竟雖然躲入永恒堡壘中,靠著在無盡虛空中進行機動,固然安全,但也限制死了人類的發展速度,而且永恒堡壘的面積增長受到很多限制,人類總體精神力的供給速度,是不可能和空間擴大相比的,每增加一平方公里的面積,就意味著需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精神力提供人口,雖然人類有千億之數,而合格的精神力提供者,在廣泛的教育之下,也已經超過半數,但仍然不能支持永恒堡壘無限增加。 最初永恒堡壘只有十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那時候就需要一億的精神力提供者才能保證收支盈余,來保證精神力有額外的儲備,平均精神潛力在藍色左右,現在增加了三十多倍,達到三百多萬平方公里,整個空間體積也隨之大大擴展,需要的精神力提供者數目多出了可不止三十倍,而是數百倍,這就導致仍然有大量的精神力提供者,每日供給的精神力都用來維持整個空間的穩定。 畢竟永恒堡壘只是一個后天構造的世界,里面的土地是從外部直接攝入,生態循環系統是通過了人類科技達成的,不像其他次元空間是從頭演化而成的,靠了有了大量基礎世界構造信息的次元意志來完成。而且面積狹小,就導致循環系統不夠健壯,少數幾種元素的循環異常,就可能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或者少數物質的缺少,也會導致諸多問題,就算人類的科技已經在一百多年中大大提升,仍然做不到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內,完全脫離精神力的調控,只能在主要循環要素上通過技術手段來完成。 維持空間本身消耗是精神力常規支出的一部分,在要絕對保證精神力收支盈余的情況下,能夠劃入預算的精神力數量就不是那么豐裕,雖然人類數量有了迅猛增長,但提供的精神力仍然捉襟見肘,畢竟消耗的地方越來越多,各種實驗,開拓次元空間的消耗,如果沒有天眼的統籌管理,但是各種無謂的消耗,就可能是一個天文數字。 尤其是現在為了躲避高等文明,李林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能與物質宇宙發生關聯,也不能繼續從物質宇宙獲取資源和生存空間,這樣的話,永恒堡壘的面積在這段時間內就得不到增長,人類的數量也無法繼續增長,當然在人類增長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現在,控制數量是再簡單不過的一件事情。 當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個體的繁殖意愿必然無限制地降低,畢竟個體壽命極大延長,各種娛樂實在太多,而繁殖本能的被降低到最低程度,但文明本身的強大,科技的發展速度,卻要求個體數量盡可能多,雖然戰爭方式已經不需要個體的數量,但科技的發展,只要受到了良好教育,永遠是基數越大,產生突破的可能性越大,這就使得個體的繁殖行為必然上升到整體控制的范疇,而不僅僅是靠個體的自發繁殖行為。 文明將根據需要來調整個體的增長,現在永恒帝國的種族就不能繼續繁殖,因為空間已經被限制在永恒堡壘內部。物質世界廣闊的宇宙已經成為了無底深淵,在沒有掌握可以正面對抗高等文明科技的情況下,在物質世界的開拓行為只能被停止了。 但想要快速發展科技,從而在盡可能短時間內達到可以對抗高等文明的程度,就需要大量繁殖人類個體,讓足夠多的人類從事科技相關工作,進行研究工作,這些科技研究,不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類普通需要,而更多出于軍事安全需要,必須要在破壞力,機動力上做出突破,才能和敵人達成戰略平衡。 這兩者之間就成了矛盾,但這個矛盾解決起來并不復雜,而且在之前的實踐中早已有了大量例子。 那就是通過虛擬世界來解決。 現在永恒堡壘只有三百多萬平方公里,建成的居民區占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目前容納了兩千億的人口。 現在每個人平均居住面積在五十平方米以上,這是建立在千層大樓的基礎上,才能做到一平方公里承載一百萬人的驚人數量,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理論上可以承載一萬億的人口。 但數字不是這么簡單計算的,畢竟這些人還需要各種現實物質需要,食物,衣物,活動面積等等,加在一起就導致目前兩千億的人口,就達到了目前永恒堡壘的承載上限。 這還是因為虛擬世界的廣泛使用,已經大大減少了人們對現實活動空間的需要,很多人除了必要的體育鍛煉,很少會在堡壘空間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