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東唐再續在線閱讀 - 第244節

第244節

    李曜笑道:“卻也沒什么新鮮辦法,無非就是分化瓦解、遠交近攻、借力打力?!?/br>
    他這么一說,眾人就像看見了“黑暗里的燈塔”,王摶沉吟道:“分化瓦解,莫非是指將吐蕃人的勢力分化瓦解?遠交近攻……遠交想必是交歸義軍,近攻卻是誰?借力打力……又是借誰的力?”

    一直很少開口的李巨川插嘴道:“河西現在的勢力分布,可謂犬牙交錯,吐蕃、歸義、回鶻……若說要分化,某以為歸義軍一方無論怎么看,至少是我大唐之臣,其地百姓,也都已唐民自居,這自然是歸于我方的力量;而回鶻雖然時叛時降,終歸還是可供拉攏的對象,其族與我大唐的盟約固然不可盡信,但雙方總還記得有此一事,可供利用,那么回鶻就應當歸于可以利用的一派;唯獨吐蕃,實乃我朝百年宿敵,如今吐蕃勢弱,正好借機將其驅逐出河西故地。仆愚鈍,不知大王可是此意?”

    李曜哈哈一笑,指著李巨川,贊道:“此孤之賈文和是也?!?/br>
    眾人皆是心頭一驚,暗道:“原來大王對這韓建舊人如此看重?不過……將其比之賈文和,雖是對其能力的肯定,這名聲未免……”

    果然,連李巨川自己也有些尷尬,干笑道:“大王這是贊仆還是貶仆?”

    李曜奇道:“自然是贊,這有何疑?”他說到此處,忽然醒悟過來,暗道:“哎呀,忘了,這些個‘古人’重名可是更甚于重才的,我說他是賈詡,本意是贊他眼光準,出計快、準、狠,這在我看來自然是贊揚,可在他們看來,卻只怕光關注賈詡‘毒士’之名了,失策,失策?!?/br>
    眾人見李曜這般神情,心中也暗暗醒悟:“是了,秦王對義、利的看法歷來如此,在他看來,只要其目的占了大義,用計再毒也只是手段問題,是全然無妨的……這就對了。不過秦王自己用計,倒似乎并非以毒制勝,而是更偏向于傳統的‘以正合、以奇勝’,只是他的謀劃太過周密,環環相扣,因此才有那種一旦身入其策,就不得不被他調動,最終被牽著鼻子走到黑的感覺?!?/br>
    李巨川心中稍稍一松,暗嘆一聲:“賈詡便賈詡吧,既然大王本是如此看我,我卻也得將這賈詡做好了才行。毒士?哼哼……毒士便毒士,那又如何?只消大王知某忠心,即便天下鄙薄,又有何患!”

    不過李曜卻又說道:“下己方才這話,大致已經不差,不過卻還不夠全面周詳?!彼疽獾钔獾难辣M來,找出一副軍械監測繪司繪制的地圖,鋪開在地,指指畫畫道:“諸公請看,如今歸義軍孤懸安西河西之間,與朝廷之間相隔甘州回鶻數州和吐蕃仍然占據的數州,這是方才下己已然考慮到的。但是下己還漏了靈州道這邊……朝廷應該考慮重視一下朔方節度使韓遜!”

    眾人聞言,一齊恍然,望向地圖的目光同時轉移到靈州。

    所謂靈州道即原先歷史上晚唐五代宋初那段時間里,以靈州為中心,連結西域與中原朝貢、貿易往來的主要通道,它是安史亂后繼回鶻路沉寂后的又一條東西交通和絲綢貿易之路。

    大唐開成五年,回鶻為黠戛斯所敗,西遷磧西及河隴一帶,回鶻路漸趨沉寂,中西交通亟待新的道路出現。另一方面,武宗會昌年間,吐蕃洛門川討擊使論恐熱與鄯州節度使尚婢婢兵戎相見,吐蕃實力大損,由是衰微。其時朔方重鎮靈州以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軍事優勢倍受世人關注,而大唐也將收復河隴的大事提上了議事日程。諸種因素的綜合孕育著一條以靈州為中心的交通道路的出現,而大中年間張議潮的逐蕃起義則為這條道路的開通提供了絕好的歷史契機。

    大中二年,沙州豪族張議潮率眾起義,收復沙瓜二州,“遂差押牙高進達等,馳表函入長安城,已(以)獻天子”。其時河隴重鎮肅、甘、涼州均未收復,因此,使者只能繞道漠北而行。大中四年,使者達天德軍(城)并由此南下抵達靈州。

    天德軍在靈州東北一千余里,為大唐北疆軍事重地,其西與豐州、西受降城連成一線,控扼陰山及河套地區,北御突厥、回紇,南蔽朔方和關中,其治所在后世河套平原達拉特后旗境內。

    李曜手頭雖有河西地圖,但由于他對這邊關注較少,這份地圖雖然依舊有著軍械監測繪司繪圖的一貫精確度,但卻不如關中等作戰較多的地方那些地圖搬細致,他平時又未曾細思這邊的情況,因此沉吟著問:“當年張義潮公遣使歸來,孤聞是走的天德、靈州一路,諸公誰知其具體路線?”

    眾人皆目視劉崇望,或許是劉崇望年紀最尊的緣故,他還真知道,回答道:“來路未曾與聞,但某聞張公義譚后來曾說,使者返回沙州時,也走靈州,而后道出天德,二百里許抵西受降城,北三百里至鸊鵜泉,泉西北至回鶻牙五百里許?!痹瓉硖斓萝娬敶筇苹佞X路之要沖,因此大中二年張議潮遣使必然繞道漠北,當循回鶻舊路而至天德軍。

    劉崇望見李曜點頭思索,眼珠時不時在地圖上來回巡游,雖不知他在考慮什么,仍然輕聲補充道:“頃年每有回鶻消息,常取經太原驲路至闕下,及奏報到,已失事宜,彼時自新宥州至天德軍置新館十一所,從天德取夏州乘傳奏事,四日余便至長安?!?/br>
    李曜點頭,指著地圖道:“誠然,自天德軍南抵長安,取夏州路極為快捷。想來那使者便由天德軍南下直趨靈州,然后輾轉而至長安?!彼€有一句沒說,就是在他記憶中,當時由于某種特殊原因,該道沿途尚不太安全,故須派遣定遠軍(北疆的一個小軍鎮,非是李曜麾下的定遠軍)負責接納或保護?,F在想來,只怕是因為夏州的黨項人。

    李曜前后聯系想了想,又問:“孤過去對此間事情不甚了解,想請教諸公,此后大中四年,歸義軍是不是便相繼收復了甘、肅二州?而五年時,張議潮公便遣兄議潭公奉天寶隴石道十一州圖及戶籍入京,進獻朝廷?哦,還有,其時河西除涼州外均已光復?”

    劉崇望回答:“正是如此,而且在咸通二年,歸義軍又收復了涼州?!?/br>
    李曜點了點頭,看來這里的記憶沒錯,收復涼州是件大事,這對于大唐與河西及西域交通的根本改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其一,河西東通長安驛路復通。時人曾有贊:“河西淪落百余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此言河西舊路指由長安出發,經蕭關而入涼州,西行經甘、肅而至瓜沙一路。又有說“初離魏闕煙霞靜,漸過蕭關磧路平,蓋為遠銜天子命,星馳猶戀隴山青”。自此長安西通河西舊路便可暢通無阻。

    其二,涼州的光復,促成了靈州西域道特別是靈州西通涼州道路的暢通。其時歸義軍轄境東抵靈州,西達伊吾,控瓜、沙、甘、肅、伊、涼六州之地,勢力達到極盛。涼州自漢魏以來為河西軍事重鎮,唐初又是橫斷吐蕃和突厥的河西節度治所,地位倍受尊崇,因而光復后的涼州成為歸義軍和大唐關注的焦點,雙方都力圖采取各種措施來經營和控制涼州,而雙方頻繁的聯系和交往也正是從經營涼州開始的。咸通三年(862)散居河隴的吐蕃奴部嗢末遣使入唐。四年唐筑涼州城置涼州節度使,并調鄆州兵二千五百戍守涼州。同年涼州僧人法信在得到本道節度使張議潮的允許后入唐進獻釋乘恩撰《百法論疏》等經??傊?,咸通二年后的涼州,成為歸義軍與中原王朝聯系和交往的交通樞紐。

    李曜又問:“張議潮公擊走吐蕃,收復涼州之后,我聞朝廷曾調鄆州兵二千五百戍守涼州,而后涼州怎又沒了消息?這支兵馬呢?”

    劉崇望嘆道:“彼時因宦官弄權、藩鎮不遵朝令,及民賊四起,特別是巢賊之亂而使朝廷危機四伏,涼州以東遂為吐蕃、黨項所隔,廣德元年沒于吐蕃,大中三年收復,廣明后又沒于吐蕃。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中和四年僑治潘原??墒请S著僖宗中和年間原州及蕭關(武州)的再次陷蕃,河西東通長安的舊路在暢通二十余年之后復歸阻絕,鄆州兵也陷入其地,留而不得返?!?/br>
    眾人皆嘆息不止,郭崇韜沉吟道:“那就是說,這些鄆州兵未必已經戰死,而很有可能只是陷在涼州不得東來?那是不是還有一種可能,涼州其實仍在我大唐——或者說我唐軍——手中只是由于蕭關斷道,是以朝中不得而知?”

    王摶道:“這也未必全無可能,只是……蕭關斷道之后,吐蕃難道未曾全力攻陷涼州?涼州若是我唐軍把持,吐蕃便不覺得如鯁在喉么?”

    郭崇韜也承認剛才的設想只是最佳情況,實際上那部分唐軍與朝廷失去聯系之后,也就等同于陷入絕境,存活下來的難度相當大,而且關鍵是他們只有兩千五百人。

    李曜卻不再糾結這里,仍然面色沉凝,再次發問:“孤聞其時,靈武雖非歸義軍轄境,但在張議潮公經營涼州的宏圖中,卻將靈武與涼州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他曾有《奏表》云:‘今若廢涼州一境,則自靈武西去,盡為毳帚(幕)所居’。也就是說,他認為如果廢棄了涼州,那么自靈武以西的廣大地區全為蕃族所有,且諸蕃‘隔勒往來,累詢北人’,中西交通自然斷絕。換言之,他是認為,為保靈武西逾河西道路暢通,必須全力經營涼州。其言詞之中,透露出靈武西逾涼州道路之重要。因此,歸義軍經營涼州,實是其復通靈州道的一種努力與嘗試。據此推測,孤王以為,靈州西抵涼州道路的暢通,當在咸通四年左右?!?/br>
    這番推測一出口,劉崇望悚然動容,拱手一禮:“大王英明,此番分析,實是燭照萬里,所言直如親眼所見一般?!?/br>
    李曜對這種話聽得多了,雖然劉崇望的確是被震驚了一番,也沒讓李曜有何表示,他還在思索之中,不會為此自斷思路。因此想了想又問道:“乾符元年,朝廷好像派出過一支使節去回鶻?”

    劉崇望似乎頗熟悉河西舊事,仍是他來回答:“不錯,彼時回鶻屢求冊命,詔遣冊立使郗宗莒詣其國,會回鶻為吐谷渾、嗢末所破,逃遁不知所之,詔宗莒以玉冊、國信授靈鹽節度使唐弘夫掌之,乃還京師”。

    李曜皺眉道:“回鶻怎的這么多支?這又是哪一路回鶻?”

    劉崇望略微遲疑,道:“此處之回鶻,有說為河西界回鶻的,也有說為漠北回鶻進入河西走廊之散眾之一,其據地當在額濟納河流域,朝廷離其甚遠,仆等也不知其詳?!?/br>
    李曜見他多少還是知曉些內幕,自然不會怪他,又問:“那擊敗這支回鶻的吐谷渾、嗢末又是什么情況……哦,吐谷渾孤王知道,劉相公但告之孤王嗢末這一族的首尾即可?!?/br>
    劉崇望點點頭:“此事說來話長,原是如此這般……”(無風注:這用古白話文寫的話太長了,耗時太久,我還是直接用旁白的方式,白話文寫吧。)

    原來吐蕃王朝崩潰后,各屬部相繼叛離。在河隴地區屯墾的原吐蕃隨軍奴隸,自號“嗢末”(一作溫末,或渾末),利用吐蕃奴隸主統治的分崩離析,首先發動了起義。

    嗢末集團的組成,除吐蕃屯墾奴隸外,還包括當地各族各部被吐蕃欺壓之人。因為來自吐蕃的隨軍奴隸,在屯墾過程中,必然要與被吐蕃奴役的當地各屬部的人共同生活,吐蕃的殘酷統治使他們結成了同命運、共呼吸的關系。起義一經發動,其勢即銳不可當。到唐大中十一年,河、渭二州的嗢末起義軍,已聚眾一萬余帳,當地吐蕃奴隸主階級的統治隨之土崩瓦解。起義范圍又進一步擴大,遍及甘、肅、瓜、沙、河、渭、岷、廓、疊、宕各州。

    被稱作“邦金洛”的吐蕃奴隸平民反上起義,于咸通十年在康地區(今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一帶)爆發。由手工匠人出身的領袖韋·闊希列登率領的起義軍,自東向西挺進,沿途各地參加起義軍行列者不計其數。此時,烏如地區的大奴隸主沒盧氏和巴氏互相征伐,相持不下,起義軍利用他們火并之機,直搗吐蕃奴隸統治的腹心地帶。

    另一支奴隸平民起義軍也在烏如地區發展壯大,為首的奴隸領袖是韋·羅泊羅窮。約如地區的奴隸主驅使奴隸群眾引水修渠,有來自工布地區的奴隸領袖六人,領導群眾于夜半起義,提出“砍斷山頭,不如砍斷人頭”的響亮口號,殺死了以尚結贊內贊為首的奴隸主,起義人領導的起義軍攻下秦瓦達則(今西藏自治區窮結縣),憤怒的奴隸一舉掘發了吐蕃贊普的陵墓。此時,奴隸平民大起義的聲勢,達到了頂峰階段。當時的奴隸主階級驚呼這次起義是“一鳥翔空,群鳥飛從”,還說,這次起義是由于缽闡布·勃闌伽允丹無罪而被處死,是他驅使眾多“兇神惡煞”入于人心,才發動起來的。盡管吐蕃統治階級對這次起義作了許多歪曲,但實際情況很明朗:奴隸主的殘暴統治,在起義的強力沖擊下,已無法繼續維持。

    劉崇望還介紹了一個情況就是,唐咸通三年,有嗢末朝唐入貢,到乾符二年,唐西川節度使高駢,結合嗢末部魯耨月及前述吐蕃降將尚延心部,進駐現今四川省大渡河流域一帶,這表示嗢末部的勢力有自河隴地區向川西北發展的趨勢。

    李曜對于吐蕃歷史相當不了解,幾乎僅僅靠劉崇望這點介紹來支撐其分析。而其實這次奴隸平民起義,延續了數十年之久。奴隸主或被起義軍殺死,或向邊遠地區逃竄。如吐蕃王室歐松之孫尼瑪袞(無風注:“尼瑪袞”這名字真是rou炸天。),在起義軍的追殺下,僅帶少數仆從西逃邊遠的阿里地區。不過此次起義也推進了藏族社會的發展,新興的封建主義的生產方式,取代了奴隸占有制的舊生產方式。從此以后,藏族逐漸進入封建農奴制社會。當然這是后話了,不提也罷。

    簡單的說,嗢末為河西勁族,主要活動在甘、涼一帶,尤以涼州為最,勢力看起來是在逐漸增強當真,但是對大唐看來相對還算友好。

    他沉吟了一下,總結道:“也就是說,由于河西創復后,蕃、渾、黨項、嗢末、回鶻并存的局面一直存在?那也就是說,靈州西逾河西(涼、甘)的道路并不安全,是么?”

    劉崇望思索了一下,補充道:“靈州道之復通,經歷跌宕起伏。最先是大中年間之使者繞道漠北,循回鶻舊路,由甘州北趨居延海,東北走天德軍,然后南下靈州而至長安。究其實質而言,這條從沙州穿大漠經居延綠洲而達河套之路線,仍是漢時居延道路之繼續。此后,甘州收復,我大唐與西域(安西)之遣使往來,大體沿著靈州—甘州道而進行。最后,涼州光復,朝廷與歸義軍對涼州之經營,及雙方在涼州的頻繁聯系和交往,促成了靈州—涼州道的暢通。當然,由于河西蕃渾雜居,黨項、嗢末、回鶻各據一地,稱雄一時,靈州道并不安全,使節與商旅受阻的現象時有發生?!?/br>
    李曜斷然道:“看來要聯系沙州,對阻攔其間的各路勢力進行分化拉攏,首先得走通這靈州道……朔方這位韓靈帥,諸公誰知底細?”

    原以為朔方節度使離長安其實也并不太遠,他自己雖然不是很了解,但這幾位朝臣應該還是了解的,不料這下反倒是劉崇望也不是太清楚,他道:“其父韓遵,某倒略知一二,只是這韓遜……他在去年年初才因乃父去世而繼節帥之位,就實在無甚了解了?!?/br>
    李曜“哦”了一聲,又問:“那么,朔方鎮如今實力如何?”

    劉崇望道:“實力如何,仆為文官,實是不知,不過昔年巢賊之亂,太保相公韓遵兩收宮闕,皆著殊勛,想來朔方仍是大鎮吧?!?無風注:太保相公之稱是史籍中原話,估計應該是掛名太子太保,檢校中書令或者侍中,要不然就是加了同平章事,所以這么稱呼。)

    李曜又問:“兩收宮闕,皆著殊勛?可知其中詳細?”這些文臣對于各地藩鎮的兵力多寡、強弱看來是分析不出什么名堂了,李曜只好自己在一些細節中去探尋了。

    劉崇望道:“所謂兩收宮闕,皆著殊勛,是指中和年間二次收復長安之戰功。在官軍二次收復長安的戰事中,均有朔方軍的參與?!?/br>
    他年紀已經六十開外,身體不如其他宰相,把暖爐放近了些,又喘了口氣,才繼續道:“中和元年正月,鳳翔節度使鄭畋約前朔方節度使唐弘夫、涇原節度使程宗楚同討黃巢。二月,以鄭畋為京城四面諸軍行營都統,鄭畋以程宗楚為副都統,唐弘夫為行軍司馬。唐弘夫在龍尾陂大敗黃巢部將。四月,唐弘夫等多路官軍進攻長安,程宗楚、唐弘夫攻入長安,但被巢賊反擊,唐弘夫被殺?!?/br>
    一說到這里,李曜就清楚了,后來到中和三年,四月,李克用與諸道唐軍攻進長安,黃巢敗走,唐軍收復長安。楊復光露布報捷中稱“十道齊攻”、“收平京闕,三面皆立大功”,想來其中就應有朔方軍一份。

    果然李曜說這這話之后,劉崇望點頭認可,道:“此戰后,韓遵即因軍功而被授朔方節度使,仆未記錯的話,此事應在中和三年五月之后?!?/br>
    裴贄忽然插話道:“劉相公所言正是?!彼笆值溃骸昂髞砥蕉ㄖ烀抵畞y中朔方軍也立有軍功,此后褒賞他的詔書還是某代筆初撰:‘鳳銜丹詔,寫赳赳之英資;麟閣圖形,彰永永之勛業。九重之天書遠降,一人之圣旨并臨’?!?/br>
    李曜聞言,雖然仍不知其兵力兵勢如何,但臉上卻掛起了笑容:“這么說,朔方一鎮,朝廷很有可能還使喚得了?”

    眾人一時俱怔,王摶遲疑道:“使喚……怕是要看何事?!?/br>
    李曜哈哈一笑:“無妨,無妨,此事并不難辦,而且還大有好處,不怕這位新任的韓靈帥不肯入吾彀中矣!”

    第215章 北都風云(六)

    一聽李曜提及“好處”二字,眾人心中便忍不住暗道:“秦王的好處,只怕不是那么好拿的?!?/br>
    果然,李曜笑吟吟地說道:“河西、隴右二節度,當年曾經兵雄天下,而如今卻不復置久矣,孤若以二節度為賞,邀令朔方、邠寧、涇原、天雄以及歸義五鎮合而擊之,下鄯州者得隴右,下涼州者得河西,諸公……以為如何?”

    郭崇韜一拍大腿:“實乃妙計!”他興奮地對著地圖指指畫畫道:“歸義、朔方、邠寧三鎮,一在涼州以西,順祁連山可至,一在涼州以東,越賀蘭山可至,一在涼州東南,西出蕭關可至,且此三鎮相距涼州距離差別不大,一旦相爭,正是勢均力敵,為據此重地,必然不留余力?!比缓笥忠恢蹦厦嬉恍┑牡胤?,道:“涇原、天雄二鎮離涼州較遠,且中間有隴右諸州隔絕,多半只能爭奪隴右。相對而言,天雄軍的秦州、成州本就屬于隴右,看似有些地利,但若以大王方才這般酬功之法,實則反而不利于天雄?!?/br>
    他說得興奮指著地圖侃侃而談:“大王、諸公,請看此圖,以秦州出兵奪取鄯州,至少須得經過渭州、渭源、狄道、大夏、河州、龍支六個軍鎮,然后才到鄯州,而且這樣的出兵路線還是在秦州軍先將隴右東南部的疊州、宕州、岷州、洮州四地置之不理的情況下才能走的。而相反,涇原鎮看似離鄯州更遠一些,然而實際上涇原卻只需直接往西北出兵攻取會州,而后便有兩路可走,北路可走廣武而至鄯州,南路可走金城(蘭州)而至鄯州,相對秦州,反而簡單?!?/br>
    史建瑭與秦州的天雄軍節度使李存審有些交情,聞言不禁有些不服,仗義道:“由涇原而取鄯州,道路固然便捷,然則涇原張氏懦弱無能,豈是德祥公之對手?”德祥,是李存審的表字。

    他這一說,李嗣恩作為李存審的義兄弟,也表示支持,道:“某也以為如此,天雄軍本有善戰之名,存審吾兄治軍寬嚴相濟,到任秦州后一掃舊弊,整軍強訓,其效昭彰。此前大王攻略鳳翔、關中之時,國寶曾代行指揮之權,那時便對天雄軍頗有贊譽。以某看來,天雄軍一旦出擊隴右,那些烏七八糟的吐蕃、青唐羌乃至吐谷渾人,望風而降說不定都是有的?!?/br>
    李承嗣卻有些遲疑,沉吟了一下,搖頭道:“德祥自是名將無疑,只是從秦州而取鄯州,這中間的勢力實在過于復雜,望風而降云云,最好還是不要太過希冀。只消這一路諸州諸鎮稍加抵抗,秦州軍進兵的速度便會受到嚴重的拖延。而相反,涇原軍雖然主帥無能,但畢竟只須取會州、金城兩地,便可一路直奔鄯州,這一優勢,實在太過巨大……這樣來看,某還是更看好涇原一些?!?/br>
    幾名文臣自然不會對這種明顯的軍務插嘴,但李巨川卻除外,他原是在崔胤被殺之后由李曜直接扶上相位的,當初在李曜麾下為幕僚,其參謀之能一直偏向軍務,與更加偏向政務的李襲吉一奇一正,也算是優勢互補。如今李曜麾下這四員大將兩兩分執一詞,他也不甘寂寞,插話進來。

    不過李巨川卻并非直說秦州、涇原誰更有機會先奪鄯州,而是道:“用兵當如水,水無常勢,誰先奪得鄯州,有時候未必是我等帷幄之中便能全然料定。不過大王,仆方才聽四位將軍提起涇帥懦弱,卻是想起一件大事來了?!?/br>
    “哦?”李曜剛才那個提議以前并未在腦中仔細規劃,只是他臨時起意罷了,剛才四將相爭只是,他本也在心中思索秦成、涇原這二鎮搶奪鄯州的話,究竟誰更有優勢,聽得李巨川這么一說,不禁下意識反問:“何事?”

    李巨川揚眉道:“鄜坊鎮此前被撤藩,而保塞軍原是從鄜坊鎮分割而出,如今朝廷聲威大振,定難拓跋氏一則不敢與我交鋒,二則被軍械監礦產貿易所迷,如今在夏州老實得仿佛家中犬彘,仆以為保塞軍已無需再設?!?/br>
    眾人咋聽此言,俱是微驚,須知保塞軍節度使李嗣源乃是與李曜私交相當親密,而且他也是晉王李克用看重的義兒之一,當初李克用準其出任保塞軍節度使,一方面是應李曜所請,一方面也是李克用對他的忠誠頗為放心,用他為延帥,有制衡李曜的作用。

    雖然今時今日,以保塞軍不過三萬的兵力,要想制衡秦王李曜已經無異于天荒夜談,但他的存在畢竟有著一種特別的象征意義,李巨川這個提議,無非是說要將保塞軍裁撤……這本身并無問題,問題是保塞軍裁撤之后,李嗣源如何安排?李克用會如何去想?

    果然,李曜也皺起了眉頭,搖頭道:“保塞軍……”

    但今天李巨川似乎有恃無恐,竟然拱手打斷道:“大王,保塞軍無須保留,若大王是為延帥去留為難,則大可不必?!?/br>
    “哦?”李曜似乎并不計較他方才的些許無禮,點頭道:“那你且說說看?!?/br>
    李巨川便道:“保塞軍裁撤,延帥轉任涇帥?!?/br>
    眾人眼前一亮,心頭紛紛暗道:“這倒是個好主意,只是不知涇帥張珂會不會抗命?”

    李曜卻面色未變,只是沉吟了一番,問道:“朝中可有空缺?”

    李巨川身為吏部尚書,自然立刻接口:“回大王,兵部尚書出缺已經兩年之久?!?/br>
    “那好?!崩铌纵p輕松松地就決定了一個方鎮的變更:“王相公,一會兒你代孤命中書擬詔:調涇源節度使張珂出任兵部尚書,另加檢校司空,封寧國公。撤銷保塞軍鎮,原保塞節度使李嗣源轉任涇源節度使,原保塞軍兩萬八千余就地轉隸涇原鎮,為其牙兵。鑒于李嗣源目前不在軍鎮,保塞軍撤銷之事待他自太原南返后執行?!?/br>
    王摶心中感嘆:“秦王今日之權威,竟已盛極至此!堂堂涇原一鎮,有兵四萬,節帥張珂一家,兩代四帥傳至今日,如今秦王一朝意動,竟是說調任就調任了……這中樞權威,數年前何曾敢想?只是秦王威權至此,陛下那頭卻不知何等心急如焚……罷了,罷了,陛下御極凡十二載,全無一事之成,或許這天下真該換個天子了……”他想到這里,自己也嚇了一跳,但又自己開解自己:“總歸秦王也是高祖太宗之后,為何就做不得天子?”

    他一邊心跳加速,一邊拱手應命:“遵秦王教令?!?/br>
    李曜看了李巨川一眼,又問:“這下如何?”

    李巨川笑道:“這下對德祥公卻有些不公平了。涇原、保塞兩軍相加,約莫將有七萬大軍,而天雄軍卻只三四萬,且路途更是難走不少?!?/br>
    李曜點了點頭:“既然如此,則將疊、宕、渭、岷、洮五州劃一新鎮,名喚……平西。若秦帥拿下此五州,便任此職,治所自選?!?/br>
    李嗣恩隱隱覺得有哪里不對勁,想來想去,忽然明白過來,詫異道:“這么一來,豈不是將隴右節度使所轄之地一分為二了么?這……這隴右節度使的成色,可就比河西節度使差得多了?!?/br>
    他這一說,郭崇韜也微微一怔,心中頓時醒悟起來:“難怪此前大王一直傾向于撤藩,這次卻寧肯再設一大鎮,原來是又要玩一次一石二鳥……咦?不,不對,這分明是扔三顆石頭,要打下一群鳥??!”

    他之所以忽然醒悟這一點,得從隴右、河西兩鎮節度使的設立原因,乃至整個“節度使”這一強權職務的設立說起。

    大唐和吐蕃,幾乎是在同一個時期興起,在原先的歷史上又是自始至終相并存的兩個強大的政權,在發展過程中兩者的關系也是時戰時和,在當時世界來看,頗有東方雙子星的意味。大唐是公元七、八世紀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繁榮一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當大唐正處于威震海內的唐太宗統治之際,在其西南正在崛起一個強大的奴隸制政權——吐蕃王朝。

    早在公元六世紀,吐蕃就先后吞并了周邊地區的部落,成為當時西藏地區最強大的政治力量。到松贊干布(公元617~650年)統治時期,統一了吐蕃地區,從而建立了一個強盛的奴隸制政權——吐蕃王朝,使其周邊的一些少數民族部落及政權對其心生畏懼,“其贊普弄贊,雄霸西域,隋開皇中,其住論贊索棄贊都,播城已五十年矣,國界西南與婆羅門接,自大唐初,已有勝兵數十萬,號為強國……黨項、白蘭諸部及吐谷渾、西域諸國咸畏懼之”。

    可以說,吐蕃政權的興衰與大唐的強弱是相始終的。當時,在唐朝的西北與西南地區,堪稱“霸主”,對于唐朝來說,這是一個強有力的勁敵。俗話說的好,“一山不容二虎”,兩個強大的政權并存,他們的關系是可想而知的。

    唐與吐蕃這兩個并存的強大政權,在歷史發展中,雙方處于矛盾戰爭與友好往來交織發展的復雜局面,雙方關系和戰無常。在唐太宗和松贊干布統治時期,唐蕃雙方在和親政策下,保持著和平、友好相處的局面??墒?,好景不長,隨著唐太宗和松贊干布的去世,唐蕃之間的和平關系結束了,隨之而來的是長達170年(公元650~820年)的爭戰。雖然中間也有著和平,但是那都只是一段短暫的小插曲。直至長慶會盟之前,這期間基本上是以戰爭關系為主流。

    然而,到唐中后期,唐朝處于政權不穩,帝位更替頻繁,國勢漸衰,邊疆各少數民族部落及政權紛紛發起sao亂的階段,而吐蕃卻處于勢力漸強的上升趨勢當中。面對著這種內憂外患,特別是面對強大的吐蕃的東進,唐朝被迫改變了其軍事戰略,由唐太宗時期的軍事進攻轉為軍事防御,河西、隴右、劍南唐蕃邊界等節度使由此設置,以此來保障腹地安全,即采取“安河隴,保長安”的防御策略。正如班勇所說:“邊境者,中國之唇齒,唇亡則齒寒,其理然也”,桓寬也說:“邊強則中國安”。在歷史上,中國的歷代統治者在對待邊疆治理上基本上都采取這一態度,唐朝也不例外。在對待吐蕃問題上,就采取以邊境保中國,即“安河隴、保長安”的防御策略。

    唐朝初期,尤其是太宗一朝,唐朝邊境穩定,與周邊民族部落之間相安無事。從高宗開始,唐朝勢力開始停滯不前,到武后時期則明顯開始衰弱,遠不如前。而在其北方、東北、西北及西南的少數民族勢力卻逐漸發展強大起來,不斷伸入唐朝境地,對大唐的邊疆統治形成了威脅。初期,唐朝在邊境地域設置的都護府,到中期以后,也是勢力大減,很難抵御少數民族的勢力發展,有的甚至向內地遷徙,有的成為行政單位,為了邊境的穩定和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大唐在邊鎮重新設置了新的軍事管理機構——節度使。

    所謂節度使,就是掌握邊鎮武力的官員,又稱方鎮或藩鎮。節度使的設置,目的就是為加強邊防,給邊境諸州都督帶使持節(節是權力的憑證),以增其臨濟決斷的權力,主要是防止少數民族的入侵,從而保障邊疆的穩定和內地的安全。節度使的形成,實際上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肮澏仁埂币辉~早在高宗永徽年間就出現了,“自高宗永徽后,都督帶使持節者始謂之節度使,然猶未以命官”。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