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東唐再續在線閱讀 - 第243節

第243節

    而且,侍丁養老之制在唐朝也得到進一步完善?!澳凶悠呤逡陨?,婦人七十以上,中男一人為侍。八十以上令式從事(依有關法令辦理)”,“諸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一人;九十,二人;百歲,五人?!比糇訉O人數不夠,“聽取近親”,“無近親,外取白丁”。以非親屬之白丁,免役以養孤老,這種“侍丁”就是國家雇請的了。對孤寡老疾的經常性濟養,唐令還規定:“諸鰥寡孤獨貧窮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親收養。若無近親,付鄉里安恤?!?/br>
    大唐不僅在物質生活方面充分體現了孝文化的深刻內涵,而且把孝文化上升到了精神層面,那就是“色養”。何謂“色養”?《論語·為政》里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酉膯栃?。子曰:‘色難?!焙髞碇祆浼ⅲ骸吧y,謂事親之際,惟色為難也?!币徽f,謂承順父母顏色。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色難者,謂承順父母顏色乃為難也?!焙笠蚍Q人子和顏悅色奉養父母或承順父母顏色為“色養”,說的是子孫要給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

    唐初名相房玄齡在對父母“色養”方面堪稱典范,《貞觀政要》卷五有言:司空房玄齡事繼母,能以色養,恭謹過人。其母病,請醫人至門,必迎拜垂泣。及居喪,尤甚柴毀。太宗命散騎常侍劉洎就加寬譬,遺寢床、粥食、鹽菜。

    由此可見,“孝”在此時,被認為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忠于國君。修身,才會齊家,也才有國治天下平。

    李曜之所以有偌大的君子名聲,在李克用致函之后,也不得不放下手頭一切雜事準備北上,正是因為在這個時代,你可以刻薄、可以吝嗇、可以嗜殺、可以暴虐,但絕不可以被冠以“不孝”二字。要知道,唐朝的歷代皇帝謚號,無一例外地都加進了一個“孝”字,足見連皇帝都不敢在這個問題上疏忽半點,更何況李曜這個還不是皇帝的區區朝廷宰執?

    當初他還是“李五郎”時,被那對兄弟逼成那樣,只因為老父幫著他們,就不得不處處忍讓,最終含冤斷情,何也?不敢對抗這洪流一般的孝道是也。若以后世某些做兒女的習慣,動不動就頂嘴,動不動就在父母面前發脾氣、摔東西,在古時只怕早就被官府處理,然后被街坊鄰里當作反面教材反復宣傳了。

    因此李曜一說這話,就算王摶再怎么覺得危險,覺得不該去,也無法再勸,偏殿中的氣氛,頓時顯得有些怪異。

    劉崇望人老成精,見狀便出來插了一嘴,道:“大王,某執掌度支,近來有一事為難,想請大王指點?!?/br>
    李曜略微好奇,劉崇望這位老相公對得起他的名字,一直是地位尊崇、德高望重的,過去在自己面前說話雖然客氣,但卻很少這般,簡直有些低聲下氣了,不知今日卻是為何?當下便道:“豈敢,豈敢,閣老有話但說無妨?!?/br>
    劉崇望正色道:“南衙北衙,俱為朝廷兵馬,當由朝廷出資養兵,然則,如今南北二衙,有兵二十五萬余眾,乃是過去神策三倍。朝廷自大王入中樞以來,固然收支漸豐,然則供養二十五萬余眾,實是吃緊。更兼這南北二衙新軍,乃是以此前河中精銳為范,甲堅兵利、食貨甚豐,錢帛花費,倍于神策。度支經過計算,若如此養兵,每年足須耗費四百三十萬貫!大王,中樞財政如何,無人更比大王明了,去年歲入頗增,也不過七百六十三萬貫,試問大王,如此可長久乎?”

    李曜點了點頭,道:“如此來看,軍費開支所占國用比例的確上漲了不少,但是閣老也該看到,去年朝廷用兵不斷,這才是軍費大漲的主要原因。若是承平之時,軍費也不過百三四十萬貫左右。而且從國庫盈余來看,雖然軍費大漲,但國庫反而盈余了二十余萬貫,比此前年年赤字——我是說虧空——總強了不少。而且,孤預計今年國庫收入還將繼續上漲,閣老無須為軍費擔憂?!?/br>
    劉崇望壽眉一挑,本想指出李曜這是避重就輕,想想還是算了。原來劉崇望原本的意思是說李曜借機將自己麾下的河中軍改為南北二衙禁軍,如此一來,朝廷出錢供應禁軍,但禁軍本身卻只聽命于他,未免太精明了一些。但他又想道,若非李曜的鼓勵工商,而連續的戰爭導致包括軍械監自身在內的各種“工商企業”所繳納的商稅大幅提高,因而國庫的確“扭虧為盈”,那朝廷欠大唐錢莊的錢只怕真要更多了。兩相抵消,劉崇望決定忍了——少賺總比虧本好不是么?

    王摶見劉崇望把話題引開,而李曜北上太原之事又無法再勸,只好也拿出政事來談。便也拱手道:“大王,有件事須得大王首肯決斷?!?/br>
    李曜知道自己最近在朝中時間太少,朝廷里肯定堆積了不少只有自己才能定論的事情需要處理,便點頭道:“王相公請說?!?/br>
    王摶道:“沙州傳來消息,沙、瓜兩地豪族聯手推翻李明振諸子統治,重新將歸義軍大權交還給了張承奉,如今張承奉遣使上表,請朝廷正是冊封他為歸義軍節度使。如今朝廷究竟該命誰為正溯,還請大王決斷?!?/br>
    李曜卻愕然一愣:“歸義軍?”

    王摶等人同時一怔,秦王竟不知道歸義軍?

    好在李曜腦中存著這具身體本身的記憶,忽然想起來歸義軍是怎么回事了——他只是此前從未關注過歸義軍,剛才才陡然一愣。

    所謂歸義軍,是在宣宗大中五年時,推翻吐蕃而崛起的,其節鎮治所在沙州——即后世敦煌。

    所謂沙州,從漢至隋這一段時期,一直叫做敦煌郡,唐初改名為沙州,下轄敦煌、壽昌兩縣。沙州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也是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東大門,屬于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唐初,大唐在河西節度使治下,有八軍之說(赤水、大斗、建康、寧寇、玉門、墨離、豆盧、新泉),沙州的主要軍事力量正是常駐邊防軍“豆盧軍”約4300人。豆盧軍的主要兵員為降伏唐朝的吐谷渾番兵——豆盧這名字有點怪,其實就是因為它就是出于吐谷渾語,意為“歸義”。

    在太宗、高宗乃至玄宗前期,突厥和吐谷渾基本上已經是被大唐打得半死不活了,而吐蕃還是個成長中的楞頭青,因此大唐在西域一直獨孤求敗,甘州(張掖),肅州(酒泉),沙洲(敦煌),瓜州,涼州(武威),蘭州,伊州,西州,庭州,廓州,鄯州,河州,岷州均是唐在西域的重要城鎮和半軍事要塞,在令高仙芝“一敗成名”的怛羅斯之戰前,大唐的擴張達到了頂峰。

    安史之亂爆發后,玄宗倉皇逃往成都,兒子肅宗卻在靈武即位,于是玄宗就很莫名其妙的“被太上皇”了,從此基本退出歷史舞臺??紤]到西域戰亂不斷,軍隊的戰斗力很強,很沒有安全感的肅宗便命令西域諸軍迅速勤王,一夜之間,大唐在西域的15萬主力精兵奉命東進,西域立時處于軍事真空狀態。

    本來在青海,哥舒翰的對吐蕃作戰打的有聲有色,吐蕃一時還要躲著這位名將走路,但大亂之中,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堪一戰的大將們因為朝廷失策,陸續死于非命,吐蕃實在是不下手都不好意思,終于在乾元元年趁勢北上,逐漸頂不住的朝廷被迫在寶應二年設立了一個神奇的職位“河已西副元帥”(無風注:這名稱沒寫錯。),這職位有點像明朝的遼東經略使,不過比經略使還要更慘的是,連像樣的正規部隊都沒有,主要任務是整合河西、北庭、安西三地的殘余唐軍,抵抗吐蕃的攻勢。

    雖然初期的抵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首任的河已西副元帥楊志烈在永泰元年在涼州抵抗吐蕃時,由于“士卒不為用”,只得往甘州逃命,于途中被沙陀人所殺。隨后大歷元年,吐蕃人攻陷河西重鎮甘州,肅州。再第二年,作為楊志烈族弟而繼任的河已西副元帥楊休明戰事繼續不利,只得“轉進”到了沙州。由于吐蕃控制了大片中間地帶,因此河西,安西,北庭三地唐軍互相失去聯系,只得各自為戰。

    楊休明大約死于大歷二年,當時的河西觀察使周鼎被迫挑起大梁。在之后的十余年間,唐軍在河西走廊的各個要塞和城市都在孤立無援的境地下為吐蕃逐一擊破,最后周鼎發現,自己真正能夠控制的也只限于沙州這最后一鎮。

    從大歷五年(770)開始,沙州就一直持續受到吐蕃圍攻,周鼎一邊固守,一邊不斷嘗試向大唐名義上的盟友回鶻求援,但是很明顯,如果屠了兩回洛陽的回鶻都靠得住,母豬肯定會上樹了??吹匠侵屑Z草將盡,周鼎打算焚城,率領軍民突圍東進。即使在對當時情況了解不多的李曜看來,這也是個非常不靠譜的決定——可以參考攜帶軍民南下的劉備所遭遇的當陽長坂追擊戰。因此周鼎的決定立刻引發了沙州軍隊的意見分歧,具有強烈國家榮譽感的部將們認為一旦放棄沙州,沙州將“永不為唐土”。意見分歧隨即導致暴力沖突,最終的結果是安西都知兵馬使閻朝“縊殺周鼎”,率領軍民繼續抵抗。

    周鼎被殺之后,確實沒人再主張突圍了,但是軍糧的問題仍然沒解決。閻朝只好下令“出綾一端,募麥一斗”,搞了一次內部的石油換食品運動,可能大唐這時候的愛國情緒還比較濃厚,結果居然是應者甚眾。但即使是這樣,到建中二年(781)的時候,沙州還是彈盡糧絕了,面臨絕境。閻朝努力做到了最好——他和吐蕃的大將綺心兒鄭重約定,獻城沙州民眾將不會被外遷后,方才同意投降——這讓李曜想起《天國王朝》里和薩拉丁相約、守衛耶路撒冷的巴里安。

    于是十一年的沙州圍城至此終于結束,雖然最終難免陷落,但是城中的漢人大姓張、李、索等氏族都沒有流離失所,保存了日后能夠讓歸義軍光復沙州的星星之火。

    沙州陷落之后,當地民眾雖然沒有被驅逐,面臨的也是噩夢一般的日子——如果僅僅是換個節度使那也就罷了,問題是,吐蕃是個奴隸制的國家!(無風注:實際上一直到1950年西藏解放前,西藏還仍然遍地是農奴……)

    結果毫無疑問,吐蕃人視漢民為賤民,在河西諸城生活的漢人被告知,走在大街上遇到吐蕃人時必須彎腰低頭,不得直視。對待奴隸,奴隸主們當然不視其為生命,而是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丁狀者淪為奴婢,種田放牧,贏老者咸殺之,或斷手鑿目,棄之而去”的情況比比皆是。

    為了斷絕當地漢人和中原唐朝的血脈和情感聯系,吐蕃人還要求漢民不得穿著漢族服裝,必須如吐蕃人一般,辮發左衽(無風注:漢服均是右衽,即衣服左領壓住右領,對面看是個y形狀,少數民族正好相反。這是由于漢族以右為尊,少數民族以左為尊,要把尊的一邊掩起來。對于漢民來說,左衽的只有兩種人,死者或者蠻夷,所以在一些漢人畫作里面,有時能看到左衽的人,其實那是暗指已經去世的人)。每年的春節是漢人唯一被準許身著漢服的日子,沙州的漢人在家里穿著漢服祭拜祖先,都痛苦得淚流滿面。

    建中元年(780),當時的太常少卿(禮部負責祭祀的官員)韋倫在奉命出使吐蕃后,路經隴西一帶返回長安,一路見當地漢人“毛裘篷首,窺覷墻隙”,有人哭泣、有人向東跪拜、還有人密奏吐蕃在當地的虛實,盼望唐軍前來收復失地。

    但是很可惜,四十多年后,唐軍依然沒來。

    穆宗長慶二年(822年),大理卿劉元鼎前往吐蕃會盟,路過龍支城(青海樂都),有上千名老人沿路拜泣,自稱是當年被俘的唐軍,問當今天子安否,“子孫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來?”

    一個“未忍”,道盡多少艱辛,不知聽到這些話的劉元鼎,是難過、尷尬,還是無奈?

    這一切,一直到張義潮舉起光復沙州的大旗,才得到改變。

    和后世橫跨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有相似之處的是:吐蕃人同樣善戰(確實給唐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并且攻占過長安)、也同樣不善于管理。河西之地,本來土地并非貧瘠,在大唐統治時曾經修筑過很多水利和農業設施,但吐蕃統治之后,開始逐年荒蕪。

    同時,大唐在由盛轉衰時,幸運地出現了一代名相李泌。李泌是中唐時杰出的政治家,歷玄宗至德宗四代帝王,始終進退自如。在李泌的政策指引下,唐與回鶻、阿拉伯、南詔等國共同結盟、構建起了針對吐蕃的包圍圈,吐蕃從此在政治上進入絕境,無力擴張。不能擴張,也就無法掠奪,不善經營管理領地帶來的惡劣后果開始變得尖銳起來。

    會昌年間(841846),由于連年災害,吐蕃發生了大規模的饑荒,餓殍遍地。會昌二年,吐蕃贊普郎達瑪遇刺,死時無子,內臣立了他妻子綝氏的一個內侄名叫云丹的為新贊普(這人選離譜得真是太遠了),自然引起多方不服,從此吐蕃陷入內戰。

    在內戰中取得階段性勝利的人是原吐蕃大將尚恐熱(又名論恐熱),在擊敗了主要對手之后,尚恐熱自封為吐蕃宰相,縱兵大掠河西,“殺其丁壯,劓刖其羸老及婦人”。

    大唐看出吐蕃的窮途末路,在國力衰敗的情況下仍試圖派兵向西小規模進軍。大中元年(847)五月,河東節度使王宰率代北諸軍,于鹽州大敗尚恐熱所率吐蕃軍。次年十二月,鳳翔節度使崔珙奏“破吐蕃,克清水”,并一舉收復了原州、石門等六關和威州、扶州。吐蕃的兇殘和唐軍的局部勝利,刺激了張義潮最終發動了沙州起義。

    張義潮,生于貞元十五年(無風注:實際上歷史考證認為只是這一年“前后”,本書里只好定論,但請注意這只是小說之言。),沙州敦煌縣神沙鄉人,是沙州陷落后在吐蕃的統治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張氏在河西,是名門望族,世居沙州,張義潮的父親張謙逸曾在朝為官,官至工部尚書。張義潮一代有史料記載的張氏兄妹共三人,長兄張義譚,相對低調的一個寬厚長者,一直自愿隱身于張義潮身后;jiejie張媚媚,出家為尼,法號了空;另外的幼弟,就是張義潮。

    據傳言,張義潮最崇拜的人是高仙芝部下的第一大將封常清,立志以封常清為榜樣,曾一筆一畫地抄寫封常清在安史之亂中被誣陷處死前所作的《封常清謝死表聞》。耳聞目睹當地漢人被壓迫的悲慘生活,張義潮對吐蕃統治下的沙州現狀極為不滿。但是由于吐蕃之前的高壓統治,一直隱忍到五十歲。

    張義潮自幼習文練武,極有謀略。按照張家自己略帶夸張的記載,是“得孫武、白起之精,見韜鈐(古代兵書《六韜》、《玉鈐篇》的并稱,泛指兵書)之骨髓”。當此時機,張義潮“知吐蕃之運盡,誓心歸國,決心無疑”。

    張義潮起義的核心力量來自于三方面:望族、僧侶和當地豪杰。當年沙州陷落的時候,名門望族的保全為起義提供了充足的物質準備;僧侶的協助擴大了起義在民間的影響力和認同感;而豪杰成為了起義中的中高層骨干領袖,在張義潮和普通民眾的中間層級起到了很重要的紐帶作用。另外,作為兄長的張義譚也參加了起義,并起到了一定的領袖作用,也成為張家“雙核心”之一。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起義爆發。義軍趁城內吐蕃兵力空虛之際,發動突然攻擊,“漢人皆助之”。吐蕃軍在慌亂之中沒有組織起有效防御,竟然被逐出城外,之后雖然不甘心進行了多次反撲,但終于沒能奪回城池的控制權。在某些傳說中還有“啟武侯之八陣,縱燒牛之策”的說法,李曜也曾聽說,但他顯然不信——他自己還能“引天雷”呢。

    沙州光復之后,借此事件的影響力,河西地區的漢民起義此起彼伏,先后都和張義潮取得了聯系,并陸續歸附。張義潮作為起義的發起者和領導者,實際上已成為沙州最高軍事和行政長官,他不得不開始考慮后續對策。

    在起義之前,張義潮就已經明確的將“歸國”作為口號。起義之后,一方面義軍要面臨吐蕃反撲的壓力,另一方面需要將“歸國”的策略延續到底,張義潮決定向長安的朝廷派遣使者,傳遞河西光復的消息,并尋求朝廷正規軍的軍事支持。

    沙州和長安,相隔數千里,而且途中盡是吐蕃人的勢力范圍,使者的行程之艱險可想而知。為了確保信息能夠到達,張義潮派出了十隊使者,攜帶十份完全相同的文書,由沙州出發,分別向十個不同的方向在沙漠中繞行東進。為了盡量迷惑信佛教的吐蕃人,在使者中還安排了大量的僧侶,以保障旅途的安全。

    這些使者的旅行非常悲壯,在東進的途中,有九隊人馬或者被吐蕃軍隊追擊、或者迷失方向、或者因為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最終在莽莽大漠之中沉默的消失。只有敦煌高僧悟真率領的一隊使者,在向東北繞行三千里之遠后,脫離吐蕃的勢力范圍,僥幸到達了位于后世蒙古的、大唐針對回鶻設立的邊防軍——天德軍的駐地(無風注:本書中,該軍現在在李克用手上)。在一路上,這隊使者穿越的沙漠地帶就超過兩千里,可謂九死一生。

    在天德軍防御使李丕的協助護送下,悟真的使者隊伍終于在大中四年(850)正月,又經過上千里的旅行從天德軍駐地到達長安。至此,十隊使者活下來的寥寥無幾,能夠在朝廷眼中留下名字的,唯有悟真一人。

    然而,整個長安城都因為此隊使者的到來而轟動了!

    早在六十多年前朝廷失去河西的控制權之后,除了有限的幾次路經河西的從吐蕃歸來的使者的報告,朝廷沒有任何關于此地的消息。沒有任何人能想到,河西的漢人僅憑民間的力量竟然收復了失地!唐宣宗下令以盛大的規模迎接了使者的隊伍,并稱贊說:“關西出將,豈虛也哉!”。悟真因為其功績還被封為“京城臨壇大德”(對有修為和德行的僧人的敬稱),以作表彰。

    由于路途的艱險,悟真到達長安的時候,張義潮起義已經過去了兩年。在這兩年中,張義潮并未被動等待使者的消息(否則怎么可能被稱為晚唐的名將),他十分清楚人力和物質對戰爭的作用,馬上整頓沙州的生產,走“繕甲兵,耕且戰”的藏兵于民路線,并四處出擊,與各地起義的其他漢民一起擴大戰果。大中三年(849),張義潮收復甘州、肅州;大中四年,再收復伊州,吐蕃在河西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

    盡管沒有得到正規軍的直接軍事支援,但是前往長安的信使帶回的朝廷褒獎還是極大的鼓舞了義軍的士氣。大中五年(851),張義潮率領義軍發動了對吐蕃的全面攻勢,不到一年的時間,除涼州之外的河西之地全部收復,飽受內亂之苦的吐蕃軍統治再也不復一百年前的威勢,瞬間土崩瓦解,一觸即潰的吐蕃軍隊也只得逃往最后的據點涼州。

    看到東進的路線已經被打通,張義潮意識到自己需要得到朝廷的支持和承認。但是張義潮明白一個道理:功高震主。尤其是在有像安祿山史思明這樣的掌兵大將在外做亂的先例下,如何能夠讓朝廷對自己放心?張義潮和作為義軍重要領袖的兄長張義譚兩人經過商議,做出了關于權力交接的重要決定——派遣張義譚入朝為人質,張義潮主持河西軍政大局;張義潮之后,由張義譚之子張淮深繼任。

    大中五年(851)八月,張義潮向長安派出規模宏大的信使隊伍,當然吐蕃已經退走,本次的出使就沒有什么危險性了。這支信使隊一行二十九人,首領為張義潭,還有沙洲本地的豪族李明達、李明振、押衙吳安正等人,攜帶著河西十一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的圖籍,入長安向皇帝告捷表功。

    在時隔不到兩年后再次收到振奮人心的消息,唐宣宗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于是,興奮的他下達詔書,表彰張義潮和義軍的忠勇,詔書寫張義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長角。竇融河西之故事,見于盛時;李陵教射之奇兵,無非義旅”,這已經是非常高的評價了。

    十一月,朝廷于沙州正式建立歸義軍,與之前豆盧軍的“歸義”之意一脈相承。授張義潮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管內觀察處置,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拜李明達為河西節度衙兼監察御史;拜李明振為涼州司馬檢校國子祭酒,御史中丞,授吳安正為武衛有差;而作為人質留在長安的張義潭則被授為金吾衛大將軍。

    然而,即使被大唐朝廷承認,但實際上的幫助還是沒有。張義潮面臨的,依然是四面遇敵的嚴峻形勢:南面和涼州的吐蕃、北面虎視眈眈的回鶻、東面的黨項、西南的吐谷渾殘部等等,都讓河西的局勢復雜無比。

    僅在大中十年(856)到十一年間,歸義軍就經歷了三場大規模戰斗:

    第一戰:吐谷渾追擊戰。大中十年,腦殘的吐谷渾王完全沒有判斷清楚形勢,帶兵前往沙州劫掠,結果張義潮親自帶兵星夜出擊,兩軍遭遇后,吐谷渾軍攝于張義潮的威名,竟然不戰而逃。張義潮帶兵追擊一千多里,深入吐谷渾境內,活捉其宰相三人,并當場斬首。最后全軍高唱凱歌《大陣樂》,凱旋而回。從此吐谷渾不敢再輕易進入河西。

    第二戰:納職奔襲戰。伊州是河西十一州之一,位于沙州以北千里之外。而納職縣位于伊州之西。公元846年左右,對唐王朝一直傲氣逼人的回鶻政權因為在和吐蕃的對抗中國力衰落,又因內訌不斷,被反抗的黠嘎斯部族推翻而滅亡,各回鶻部族雖然仍然具有相當戰力,但失去了向心力的他們也只得被迫分批向各方向遷徙,以仆固俊為首領的北庭回鶻部族選擇了追隨張義潮。而居住在納職的回鶻部族就和吐蕃殘兵相互勾結,一直為害鄉里。大中十年六月,張義潮從沙州帶兵長途奔襲,回鶻兵一時沒有準備,措手不及之間被圍攻而尸橫遍野。歸義軍反掠回鶻人的駝馬上萬頭,大勝而回。

    第三戰:由于李曜記憶得不是太清楚,只知道是叛亂的部分回鶻人劫持了唐朝的回鶻使王端章,張義潮聞之大怒,引兵討之。雖然結果并不清楚,但從交戰雙方的力量對比和歸義軍后續的發展情況來看,應當至少沒有戰敗。

    基本平定河西的各種禍亂之后,歸義軍的兵鋒指向了吐蕃在河西的最后一個據點:涼州。

    涼州是原河西節度使的治所,從河已西副元帥楊志烈敗逃算起,已經落在吐蕃軍手中將近一百年之久。作為嵌入河西的最后一根釘子,吐蕃人也擺出了絕不松口的架勢,作為戰略要地,涼州的得與失決定了新生的歸義軍能否長久穩定的發展,大中十二年(858),張義潮與侄子兼繼承人張淮深一起起兵,東征涼州。

    雖然做了充足的準備,但東征的兵力并不多,只有漢軍和歸順的吐蕃軍共計七千人,以這點兵力進攻占有地利和人數優勢的敵軍,難度可想而知。畢竟吐蕃不是后期衰落到低谷的北魏,張義潮也不是戰神之神白袍陳慶之,于是雙方在涼州展開了長達三年的拉鋸戰。有詩贊道:“漢家持刃如霜雪,虜騎天寬無處逃,頭中鋒矢陪垅土,血濺戎尸透戰襖”,雖然有藝術夸張的傳奇成分,但戰場之慘烈也可見一斑。

    咸通二年(861),張義潮終于攻克涼州。張義潮收復涼州后,即刻表奏朝廷“河隴陷沒百余年,至是悉復故地”。咸通四年(863)朝廷復置涼州節度使,統領涼、洮、西、鄯、河、臨六州,仍然以涼州為治所,由張義潮兼領涼州節度使。當時的唐人感嘆于張義潮的不世功業,寫下這樣的詩句來贊揚張義潮:“河西淪落百余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br>
    張義潮在河西的行動是非常成功的,但這卻并不代表大唐的成功。安史之亂后,大唐國力逐漸衰微,根本沒有余力涉足西域事務。在得到人質(張義譚)之后,朝廷能夠做的只不過是讓張義潮在河西權宜處理,張義潮由此身兼節度使、觀察使、營田支度使等職位,一手把握軍事、行政、財經大權。

    張義潮的出色之處在于,他不僅僅是一員戰將,出身世族的他更兼具有經濟頭腦和處理政務的手段。在他的統治下,軍事上,北庭回鶻和部分吐蕃降軍正式成為麾下的重要軍事力量,士卒日夜cao練,厲兵秣馬,從未給外敵任何染指的機會;經濟上,張義潮廢除了吐蕃統治時的各種歧視,恢復了灌溉和水利系統,讓沙州出現了多年未有的五谷豐登的景象;行政上,張義潮重建了唐前期在這里實行過的“州-縣-鄉-里”制,在沙洲城內,歸義軍還恢復了唐前期實行過的城坊制度和坊巷的稱謂,還仿照內地的軍政體制,設置了與中原藩鎮一樣的文武官吏,恢復了相應的一套文書、行政制度,重新登記人口、土地,編制戶籍,制定賦役制度,大唐的邊疆竟然再度重現盛唐的光芒,商旅和使節不絕于道;在文化上,漢族和少數民族開始和睦相處,漢人也恢復了往日的衣冠,河西的一切都已在歸義軍制定的秩序下走上正軌,穩定而繁榮。

    咸通七年(866)二月,張義潮率領部下的漢軍、回鶻軍以及吐蕃降軍共計數萬精銳騎兵西征吐蕃,目的在于收復西域西部的故土。聯軍連戰連勝,斬首吐蕃軍萬余,陸續收復西州、北庭、輪臺(均在今新疆的西部和北部),這是高仙芝時代之后,唐軍唯一的一次如此深入西域作戰,距離最遠、戰果最大。

    十月,歸義軍回師青海,張義潮與部下北庭回鶻首領仆固俊、吐蕃降軍首領拓跋懷光一起率軍圍攻廓州,包圍了當時吐蕃最高統治者、在西域做亂多年的吐蕃王朝大相尚恐熱。由于對尚恐熱的憤恨,歸義軍作戰極為兇猛,吐蕃軍全線潰敗。拓跋懷光率領五百騎兵突入城中,生擒論恐熱,將之砍掉四肢、再斬首示眾,并將首級傳送長安。尚恐熱的部下倉促突圍,在向秦州逃命途中,很不幸又遇上歸附大唐的前吐蕃大將尚延心,遭到毀滅性打擊,尚延心奏告朝廷后,將尚恐熱的余眾全部遷于嶺南地區。吐蕃從此以后一蹶不振,大唐的河西地區徹底被肅清。

    按史書記載,唐軍“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余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張議潮和歸義軍創造了“敗吐蕃,河西、隴右之地盡歸大唐”的奇跡,這是張義潮自沙州起義后的第十八年,也是他整個人生的頂點。

    一年之后的咸通八年(867),張義潮在長安留為人質長達十六年的兄長張義潭去世,為了避免中央政府的猜忌和兌現當初和兄長的約定,已經六十九歲的張義潮主動入朝長安為質,被封為右神武統軍,后晉官司徒,擁有豐厚的田產宅第。咸通十三年(872)八月,張義潮作為歸義軍的創始者,在長安享盡天年,安然離世。(無風注:說實話,真想贊頌一下這位民族英雄。)

    早在入朝之前,張義潮就已經把權力交接給了侄子張淮深。李曜個人推測,張淮深的軍事能力與張義潮相差并不大,從他歷次征討的戰績即可證明,但他不如張義潮的重要一點是不善于處理民族關系。以前追隨張義潮的北庭回鶻首領仆固俊,因為與張淮深交惡,率部出走,以高昌為中心自立一國,即是高昌回鶻(又名西州回鶻);河西地區的回鶻人也開始逐漸反抗、擺脫歸義軍的統治,以甘州為中心建立一個政權,即是甘州回鶻。

    張淮深與回鶻部族的戰爭一直持續了整個任期,雖然勝多敗少,但是乾符三年(876),高昌回鶻攻陷伊州,還是讓張淮深的勢力開始下降。

    在獨自主持了歸義軍十八年之后,大順元年(890),張淮深與夫人陳氏及六子(延武、延信、延媽、延奉、延禮、延暉)同時被殺。

    (無風注:對于他的死,由于缺乏足夠的證據和記載,史學界至今沒有定論,主要的幾種說法有:第一,謀權弒叔、弒父,嫌疑人分別是張義潮的親兒子張淮鼎、張淮深的兒子張延興、張延嗣等;第二,歸義軍內部奪權,嫌疑人是歸義軍的重要將領張文徹一黨;第三,張淮深被朝廷內部的權力爭斗波及,數年前邠寧節度使朱玫叛亂攻入長安,立襄王李煴為帝,但隨即失敗。張淮深當時是派兵支持了朱玫的,于是因為站錯了隊而死。當然還有第五,也就是目前最主流的說法:張義潮的女婿索勛殺張淮深及其妻兒,立其子張淮鼎為傀儡節度使,在張淮鼎兩年后病逝之后,索勛再自立為節度使。如果按照說法一,是張淮鼎自己殺叔叔一家完成奪權,但在臨終托孤給索勛的時候,索勛才開始篡權——也就是說,反正索勛扮演的是反面角色;而張淮鼎則很難說,聯想起數十年前張義潮張義譚兄弟的約定,張淮鼎在本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相當值得玩味。當然,我個人覺得還是不要太暗黑,本書姑且采信第五種說法,即張淮鼎是徹頭徹尾地當了傀儡。)

    景福元年,無暇顧及西域的朝廷正式承認索勛為河西歸義軍節度使,正春風得意的索勛并沒有發現,他的行為惹惱了他的小姨子張氏。張氏是張義潮的第十四個女兒,也正是曾前往長安面圣的沙州豪族涼州司馬李明振的妻子。意外的是張義潮不但能生——要知道這可是第十四個女兒——而且其女頗有乃父之風!

    于是在景福二年,歸義軍第二次內亂發生,張氏派其三個兒子再度發動兵變,殺掉索勛,擁立張淮鼎的兒子張承奉為歸義軍節度使,張家的統治因而得以延續。當然,張氏和她的兒子們(又稱李氏諸子,因為是李明振的兒子)并不是義務勞動,他們在此后的數年間一直把持著歸義軍的大權,成為了另一種意義的奪權者。

    但是李氏諸子小看了張家在歸義軍中的影響力,深受張氏兩代大恩的瓜州、沙州豪族們在三年后的乾寧三年發動新一輪的政變,推翻李氏諸子的統治,將實權交還給了張承奉。

    實權雖然拿到,但大唐朝廷承認的歸義節度使還是索勛,因此張承奉遣使來朝,請朝廷授予旌節。

    李曜這時才一拍面前的橫案:“來得好!來得好!”

    九名重臣同時一怔,沙州偏遠,朝廷力不能及,他來請封,朝廷無非就是承認與不承認,怎么談得上“來得好”?

    第215章 北都風云(五)

    九名重臣面面相窺,最后還是郭崇韜這個在總參負責戰略規劃的副總參謀長在軍事上最為敏感,試探著問:“大王……莫非打算用兵河西?”

    這話一問出口,別說五名文臣,便是史建瑭、李承嗣和李嗣恩三將,也頗為錯愕。

    果然,李曜搖了搖頭:“用兵河西?還不是時候?!北娙苏闪丝跉?,誰知他卻又道:“不過,即便不用兵,卻也未必不能達到如用兵一般的效果?!?/br>
    眾人一起疑惑起來,就算郭崇韜也無法理解這句話的用意,倒是禮部尚書崔遠遲疑了一下,問道:“大王是說,予其冊封受節?”

    李曜見他們都有些茫然,心中略略失望,暗道:“河西丟失太久,大唐過去對付邊疆游牧民族所最擅長的‘拉一派打一派’,都被他們忘了個一干二凈……我也是失誤,光顧著中原爭霸,在邊疆地區,頂多也就關注了一下契丹、渤海這兩個在將來對中原威脅最大的遼、金前身,卻忘了我大唐在河西、安西還有許多故土,其地尚有不小的漢人勢力,也有不少心向大唐或者說相對與大唐比較親近的游牧政權,這些都是可供利用的力量。而如果此時再不利用,這些勢力必然會越來越疏遠,到歷史上宋朝的時代,基本上就再也利用不上了,如果我錯過,豈非天與不???”

    當下便道:“非只歸義軍一家,此事須得統籌規劃,全面布局,以期在不久的將來,我大唐可以重返河西,甚至安西故地?!?/br>
    眾人雖然覺得李曜這話聽起來怎么都有些虛無縹緲,但鑒于這位秦王殿下歷來的“多智近妖”,以及唐人即便到了此時仍然頗有留存的傲氣,仍然精神一振。這其中,尤以郭崇韜顯得最為積極,當下便問道:“不知大王有何計較?”

    史建瑭似乎也有些興趣,笑道:“大王曾有詩云:‘建功未必狼居胥,報國豈止玉門關’,不過似末將這等廝殺漢,還是更以狼居胥、玉門關最為向往心切。大王若要對河西用計,末將怕是只能干著急,但若有一日須得用兵,卻千萬莫要忘了末將才好?!?/br>
    李曜哈哈一笑,道:“戰爭只是獲取利益的手段,而且打仗這等事,就算再如何順利,終歸是要燒錢和死人的,咱們是能不打則不打,真要打了,也要盡量控制烈度和規模,爭取以最小的代價,拿到最大的利益籌碼。孤王還是那句話,君子重義輕利,那是對個人而言,于國家而言,重利便是重義?!?/br>
    郭崇韜對李曜的戰略布局能力歷來格外欽佩,此時想來想去,心里稍微有了一點眉目,但還是覺得有幾個線頭始終連接不上,便遲疑著問:“末將仍是沒能想到,如何布局才能不打就贏?!?/br>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