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節
部分箭矢上涂抹著毒藥,劑量不致死,卻能讓中箭者在數息間四肢麻痹,動彈不得。 毒藥是祿州土官刀猛和南策人莫邃友情贈送。追擊的明軍中,有不少都是土官派遣的勇士和對胡氏不滿已久的鄰邦友軍。 “總戎,是否派軍駐扎?” 沈瑄看看帶隊的張輔,再看看成了一堆廢墟的城邦,意思很明顯,在這駐扎?怎么駐扎? 張輔不說話了。 好像,是沒法駐扎。 臨近十二月,戰況緊急,比起蓋房子,明顯進攻安南的東都和西都更為重要。 至于大軍走后,安南人會不會卷土重來,只要還有腦子,基本都不會這么干。能抵擋火炮的城墻沒了,再跑回來,列好隊等著被鐵球砸嗎? 芹站一下,安南設置的各處關隘守軍,聞知明軍將到,遠隔數里便棄關而逃。 大軍一路高歌猛進,直抵富良江北,接連收復被胡氏侵占之地,于十二月初同西平侯的前哨軍會師白鶴。 沐晟派遣的前鋒將領是都指揮俞讓,見到沈瑄,俞讓詳述了西平侯的進軍計劃。 “左副將軍令末將于此處侯總戎到來,并令末將等報知總戎,大軍入安南,一概聽總戎號令,概莫能外?!?/br> 見沈瑄點頭,俞讓又道,有八百寨土司領兵,望同大軍一并討逆。 “我等與黎氏賊子不共戴天!” 皮膚黝黑,身材矮小卻格外壯碩的土司之子親自帶兵,他胸前的一道刀疤便是拜安南軍所賜。 “陛下恩載厚遠,以誠推人,諸位所請,本帥自當應允?!?/br> 沈瑄同意了八百寨的請求,令人將六百余寨中勇士妥善安置。 翌日,大軍開拔,繼續向安南境內挺進。 這一次,大軍將面臨的是以安南東西兩都為中心,由水網密林和竹刺土柵結成,綿延九百余里的防守線。 哨騎回報,江口處多下木桿,阻攔大明舟師,各城寨四周及行路處皆挖掘深溝淺壕,遍插竹刺。 有帶州偽僉判鄧原原,諒江府南策州人莫沓莫遠等來見,密報告安南胡氏盡發國內老幼婦孺守城,號稱水陸大軍七百萬,并于東西兩都布置精兵,以梁民獻,蔡伯樂為帥令,暗布象陣,以逸待勞,待大軍疲憊之時發起突襲。 情報道完,主帥帳中陷入了徹底的沉默。 自沈瑄以下,全都為安南的大手筆“震驚”了。 原來,沒有最會吹,只有更會吹。 孟清和將朝廷三十萬大軍吹成了八十萬,雖然多了五十萬的虛數,好歹三十萬大軍都是實打實的軍漢。 安南倒好,直接吹出一個水陸大軍七百萬! 統計一下此時的安南國民,能不能達到這個數都未可知。永樂帝都沒這么大口氣,胡一元是腦袋被天上掉下來的石頭砸了吧? 按照興寧伯的說法,這就是所謂的精神勝利法? 由此可見,號稱水陸大軍七百萬的安南,同有上萬年歷史的思密達,應該相當有共同語言。 “咳!” 沈瑄握拳抵在唇邊,輕咳一聲。 自年少時歷盡諸事,剛懂事就學著打仗,能揮起長槍就上了戰場,死在他手下的韃子和敵軍不可計數。 實事求是的講,除了偶爾會神游太虛的孟清和,能讓他吃驚的人和事絕對一個巴掌就能數得過來。 安南的情報卻著實讓他震驚一回,想當個笑話聽都不成。 沈瑄和張輔等人都在懷疑,陳氏到底是蠢到什么份上,才會被胡氏搶了皇位?還是說小國寡民都是這般,吹牛不打草稿,嚴重脫離實際? “總戎,依屬下看,不如今日就拔營!” 這樣腦袋缺根弦的,不滅實在說不過去。 “不急?!鄙颥u道,“此僅為數人之言,不足以完全采信。應遣人探察實情后再做定論。大軍在外,深入敵境,當事事謹慎,輕信不可取,輕敵更不可取?!?/br> 眾將多非冒進之輩,提議拔營的將領,經沈瑄點播,也迅速冷靜下來,不好意思的咧咧嘴,“總戎,是屬下想差了?!?/br> 見他這樣,眾將紛紛大笑。 笑聲傳到隨軍的各邊寨勇士耳中,敬佩和驚訝之情同時升起。 不愧是天軍,臨戰不見絲毫緊迫,定是胸有成竹。 這才是上國風范,天軍威嚴!安南鼠輩,平日里耀武揚威不可一世,當下一比,不過是土渣一堆! 永樂四年十二月,明軍舟師排除江口沉木,大軍乘舟過江,連破安南數道城防。 辛卯,征討安南左福將軍西平沐晟親自領兵出戰,奪宣江,軍次洮江北岸,同沈瑄率領的大軍會師,與江對面的多邦城對壘。 沈瑄下令,右副將軍新城侯張輔率師伐木造舟,并遣馬步軍于洮江下游十八里伐木造浮橋,做渡江之勢,迷惑敵軍。 城中守將果然中計,乘夜派人渡江砍燒浮橋。明軍伏兵趁勢殺出,斬首百六十余,奪江舟五艘,傷敵無數。 自此,多邦守軍嚴守不出,明軍干脆白日造舟修橋,有城頭射來的箭矢干擾,也影響不到分毫。 實在不耐煩,沈瑄下令炮轟對岸。 巨大的鐵球滾落,城墻倒是無礙,人卻嚇得失聲。 幾次威懾之后,明軍神清氣爽,一邊哼著小曲一邊造橋,偶爾抬頭對著城上守軍友好一笑。 城內的守軍險些崩潰。 出城偷襲,不敢。 射箭干擾,立刻有鐵球砸過來。 大聲痛罵,人家手里有擴音工具,嗓門比自己大數倍。 可就這么縮在城里,等著明軍造好橋,推著戰車大炮過來攻城? 守城將領抱著腦袋一下下撞墻,有沒有這么欺負人的?有沒有! 就在沈瑄率領大軍欺負……吔……討伐安南之時,憑祥及周邊地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脫貧致富大生產運動。 “要想富,先修路!想修路,先砍樹!” 暫且不論這兩句口號會被環保人士如何鄙視,在憑祥縣令李慶青的動員下,縣內壯丁及周邊土司領導的村寨,紛紛拿起砍刀斧頭,沿著朝廷大軍征討的路線,到安南境內開展伐木運動。 砍伐的木材運回,都被送到憑祥縣衙,由李大令的族兄出面作價收購。 別看李慶青官職不高,他出身的李家,在思明府卻是一股不小的勢力。李父是上一任憑祥縣令,李慶青非經科舉和吏部選官,直接蒙皇恩襲了父職。 這在應天和順天州府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在廣西云南等地,要壓服歸附的土司和邊民,只有如李家這般的當地大族才有足夠的實力。 換個人生地不熟的看看? 不出一個月就會下落不明。 孟清和同李縣令合作賺錢,朱能也參了一股。土司帶著勇士和西南邊民開展伐木運動,順便掃清了大軍離開后,隱藏在各處的胡氏殘余,還挖出了不少安南軍儲存的糧庫,算是意外之喜。 孟清和不敢擅自做主,同朱能商量后,派遣親兵追上大軍,給沈瑄送信,同時將自己聯合成國公李大令發“戰爭財”的事,寫成奏疏,遞送入京。 送信的是朱能身邊的親衛,這名親衛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前錦衣衛。 可以想見,這封奏疏絕對會第一時間呈送御覽。 親衛出發后,朱能仔細瞅了孟清和兩眼,發戰爭財,給皇帝送錢,還明擺到了臺面上,這腦袋是怎么長的? 朱能了解永樂帝,只要這封奏疏抵京,想找孟清和的麻煩,也得看皇帝同不同意。 “賢弟果真大才,為兄自愧不如?!?/br> 孟清和:“……” 自從拉上成國公一起賺錢,這位就滿口的“兄弟”,一臉胡子拉碴對他叫弟弟,不嫌差輩嗎? 拋開這些,仔細想想,抱上永樂帝大腿,再靠上成國公這棵大樹,貌似也不錯? 第一百七十四章 難題 十二月的南京,雨雪連綿。 天愈發冷,出身北方的城頭戍衛好似又回到了邊塞。 金陵之地罕有如此大的降雪,戶部奏報,應天十八府多處遭災,有個別州縣甚至降下冰雹,損壞房屋不算,蘇湖等地的冬小麥恐會歉收。 右順門內,當值的戶部左侍郎和兩名郎中對坐苦笑。 往前兩個月,順天八府遭災,陛下免了今明兩年的錢糧,如今應天又遇天災,明年的夏糧怕是無望。 “長此以往,當如何是好?!?/br> 戶部不差錢,永樂三年,國庫里的金銀銅錢比皇太孫在位期間加起來還多。 可金銀不能當飯吃,不能充祿米軍糧。 臨到年關,勛貴和朝官排隊等著領糧。依慣例,還要以舟師運糧至天津衛和順天府。撥拉算盤,算出所需的數額,戶部上下都急得上火。把糧冊看出花來,也湊不齊這么多糧食。 “或可奏請陛下,再以寶鈔抵充部分祿米?!币幻芍械?,“寶鈔不可,銅錢亦可。北疆的軍糧可暫時從順天八府和大寧等地的府庫籌集。河間保定等地雖有天災,宣府大寧等地卻是豐產。開原廣寧兩地互市也有富余,可奏請陛下,請漢王趙王兩位殿下……” “不可!” 郎中的話未說完,就被打斷。 戶部尚書夏元吉推門而入,身上的斗篷覆了一層薄雪,烏紗上也落了水痕。 “司徒?!?/br> 值房內的三人立刻起身拱手。夏元吉除下斗篷,正了正帽冠,回禮之后走到炭盆旁,凍得發僵的雙手總算暖和了些。 “不必拘禮?!?/br> 經歷過永樂初年和永樂三年的起落,南京戶部多次換血。侍郎,郎中,員外郎,司務,主事,隔幾個月就會換上新面孔。只有夏元吉始終穩坐尚書之位,同北京的郁司徒一般,堪稱南京戶部的定海神針。 “諸位暫聽本官一言,今上奉行太祖高皇帝之法,以錢鈔充祿米能緩解一時之急,卻無法從根本解決難題。為今之計,當設法籌集庫糧,不言其他,安南大軍的糧秣萬萬不可拖延?!?/br> 此言一出,之前談話的三人都是一凜。 “司徒所言甚是!” 北疆的軍糧可以暫時從大寧等地借調,征討安南大軍的糧秣卻只能戶部想辦法。就食當地可以,但大戰剛啟,陛下又下令不得傷稼軒,此事十分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