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節
燕王下達的軍令是征伐遼東,中途卻轉道向南,借道天津,過直沽,兵指不久前被徐凱攻下的滄州。 部將不解,燕王給出的理由是“夜觀星象,見有白氣兩道,自東北指向西南,必是利南!” 玩封建迷信,燕王駕輕就熟。 上天指引,南邊好,南邊有便宜可占,咱們不去遼東了,向南進攻! 出兵之前,燕王與道衍定下這條聲東擊西之計,為的是迷惑朝廷,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除了制定計劃的兩人,連張玉朱能等大將都被瞞著。出兵之后,眾將發現前鋒探路的方向不對,一問之下,燕王終于道出了因由。 冬季酷寒,雨雪泥淖,攻城不是易事。只有攻其不備,速戰速決,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 進駐滄州的徐凱是朱棣的手下敗將,一合而下不是問題。 拿下滄州之后,再進山東,與德州的吳杰匯合,同朝廷軍隊決戰。 “天寒時節,大雪封江,正可借道過河,直達滄州城下?!?/br> 擔任前鋒的沈瑄率先出發,楊鐸領三千騎兵左右呼應。路上遇到南軍的偵騎,立刻擒殺。 燕軍的前鋒部隊抵達滄州時,駐守此處的徐凱仍沒有察覺,還一心一意的督促士兵構建城防,防備朱棣。 直到沈瑄和楊鐸領騎兵出現在城下,城中的守軍才發現大事不妙。 燕軍來得太快,徐凱一點情報都沒得到。 不是說燕王突發奇想打遼東去了嗎?怎么會突然出現在滄州? 趁著城內的混亂,燕軍從四面發起進攻。 在弓箭的掩護下,燕軍架起云梯,攀城而上。 守軍砍死一個,馬上會有第二個接上。悍不畏死的架勢,很快擊潰了守軍的意志。 徐凱親自督戰也沒壓住陣腳,尤其是沈瑄也攀上城頭,亮出長刀,被某個經歷過白溝河之戰的南軍認出后,一聲驚呼,城頭的守軍紛紛轉頭就跑。 這尊殺神不是好惹的,連勇冠三軍的平都督都頂不住,不跑等著掉腦袋嗎? 沈瑄拿著刀,看著城頭的南軍如潮水般退去,陸續攀上城頭的燕軍緊追在后,臉上的表情十分難以形容。 張玉看著“被孤立”的沈指揮,到底忍住沒笑。 朱能就不是那么客氣了,一巴掌拍在沈瑄的背上,大笑道:“你小子了不起!老子殺了瞿能都沒這份待遇?!?/br> 沈瑄:“……” 滄州一戰而下,主將徐凱,都督陳暹,都指揮俞琪、趙滸等均被生擒。燕軍斬首萬余,其余皆降。繳獲大量輜重,除補充大軍所需,都運回了北平。 前鋒部隊將士均有斬獲,沈指揮卻意外一個首級都沒撈到。在他靠近時,南軍一概撒丫子就跑。跑不掉也立刻投降,堅決不給他砍人的機會。 可見,武力值太高,不只沒有朋友,連敵人都很難找。 這人生,怎一個彪悍了得。 孟同知不在,沒人能驅散沈指揮身上的煞氣,燕山后衛的軍漢們只能自求多福。 第八十六章 心慌 徐凱不堪一擊,滄州一戰而下,燕軍氣勢大盛。 燕王旋即下令,大軍馬不停蹄,循河向南進發。 不日,連可克臨清,館陶等地。在大名駐軍期間,截獲大量南軍糧草,除運回北平和充作軍糧,余下全都分給了當地百姓。 隨軍謀士建議,燒掉帶不走的糧草,不給南軍留一粒糧食。 燕王有些猶豫,這么多的糧食白白燒掉,著實太過可惜??纱筌娂磳㈤_拔,無法帶走,運回北平又來不及,不燒掉留給朝廷大軍?那不符合他做事的風格。 正為難,沈瑄進言,可效仿在德州所為,放糧給百姓。 “王爺在德州開倉放糧,百姓無不稱頌王爺仁慈。如此效仿實行,收攏民心是其一,我軍南進途中可免后顧之憂?!?/br> 此言一出,燕王頓時眼前一亮,“大善!” 只想著打走,竟忘記了還能如此行事。 想到在德州獻策的孟清和,燕王略感遺憾。此子未能隨軍,當真是可惜。 燕王采納了沈瑄的建議,下令效仿德州所行,張貼告示,召集里中老人,并派胥吏告知鄉民,燕軍將在城中放糧。 見父王夸獎沈瑄,朱高煦趁機出言道:“除糧食外,庫倉里留下的冬衣亦可分發?!?/br> 南軍的棉襖只有薄薄一層棉花,根本不怎么保暖,燕軍實在看不上。再者說,燕軍各個人高馬大,騎兵中的蒙古壯漢更是一個賽一個敦實,不嫌棄做工用料,尺寸也不合適。 自己穿不了,不如發給百姓,改一改或是拆出棉花,都可行。 “甚好!” 燕王撫著頜下短髭,欣慰的看著兒子,點了點頭。 隨軍出征這些時日,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成長許多。雖說張揚依舊,傲氣不減,卻少了幾分魯莽,多了幾許沉穩,怎不讓燕王欣喜。 世子守衛北平,表現可圈可點,還有著謙遜的名聲,在文官中的口碑相當不錯。但朱棣最喜歡的依舊是次子朱高煦。 上馬打仗,臨軍沖陣,性格豪爽。 戰場上拼殺出來的,才配稱是他朱棣的兒子! 朱高燧年紀輕些,勇猛也不下于兄長。比起不能隨軍,更像個文人的朱高熾,燕王忍不住嘆氣,若是三個兒子能捏到一起,互相平均一下該多好。 可惜世無完事,現實終究存在遺憾。就算神仙無法事事如愿,更不用說他這個凡夫俗子了。 真龍? 不過是騙一騙世人罷了。 糧食棉襖發放完畢,燕軍繼續向南進發。 同德州一樣,得了衣食的百姓相攜守在路旁,為大軍送行。 寒風中,見有古稀之年的老者,燕王立刻下馬親自攙扶,并解下斗篷,披在老者身上。 “耆老如此,折煞本王?!?/br> 老者顫顫巍巍的被燕王扶著,眼中含淚,聲音有些模糊。老者的兒孫跪在地上給燕王叩頭。 “殿下慈愛?!?/br> “殿下千歲!” 兩次糧稅交過,又有朝廷大軍就食征糧,若非燕王殿下下令放糧,這個冬天定是難熬。家有老人和幼子的,更加感激燕王恩德。 很多人不由得埋怨南京的皇帝,竟然能免了江浙的重稅,為何不免了山東?除了交稅還要被征糧,日子過得還不如洪武朝! 若非孟清和在德州獻策,燕王壓根不會放糧,只會在臨清等地屯軍練兵。屆時,百姓遭受苦難更甚,哪里會夸贊燕王仁慈,不罵他是朱扒皮就不錯了。 蝴蝶翅膀輕輕扇動,造成的影響,連扇翅膀的孟十二郎都沒有料到。 扶起老者,兩次長揖到地,燕王躍身上馬,滿臉正氣的說道:“孤奉太祖高皇帝遺訓,起兵靖難,為掃除朝中jian臣,清君側!皇帝久在京城,不出皇宮,不聞世情,受jian臣蒙蔽,不恤黎民,廢祖宗之法,令人痛心。孤為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之子,皇帝叔父,絕不能坐視!必將掃除jian臣,蕩平宇內,還天下一個安寧!” 這樣的話,燕王從建文元年開始說,說到現在,幾乎是張口就來。 對仗工整,情感真切。 在朱棣口中,起兵靖難代表著正義! 不管旁人信不信,總之,舉著靖難大旗的朱棣和追隨在旗下的造反者們都是堅信不疑。 論臉皮厚度,五個建文帝捏起來也比不過一個永樂帝。 搞封建迷信和做戲造勢的手段,學院派的朱允炆,更是拍馬也比不過社會經驗豐富的不良中年朱棣。 德州開了個好頭,在臨清等地,燕王的仁愛之名穩壓建文帝一頭。 地方官員攜印跑路的越來越少,借機跳槽的越來越多。 燕王和建文帝是叔侄,說白了,都是給老朱家打工,用不著太過掙扎。況且,民間盛傳燕王慈愛,甭管真慈愛還是假慈愛,此時跳槽,總比狼狽逃跑再被燕王手下軍隊抓住要好。 山東境內,燕軍兵鋒所指,無人可擋。凡鐵蹄所過之處,官員聞風而降。不降的,要么拖家帶口的跑路,要么坐在衙門里等著光榮那一刻的到來。 朝廷大軍已到山東,沒有同燕王正面對抗,只試探性的出兵奇襲,不出意外都被打退。派出去的將兵基本有一個算一個,全都rou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盛庸并非真正的膽小怕事,不敢同燕王正面作戰。如果他真是這樣的人,就不會與鐵鉉共同防守濟南,力拒燕軍數月。 示敵以弱,是有另外的打算。 在燕軍繼續向濟寧進攻時,盛庸終于召集麾下將領,道出了真實的意圖。 “月前,我軍軍餉盡于德州滄州,士卒困甚,將領疲敝,燕逆氣勢大盛,非戰之機。如今,燕逆連戰連捷,月下數地,必生驕狂,我等不若以逸待勞,設伏于其必經之處,備火器弓弩,誘其入陣,不能斬殺亦可生擒,此全勝之計?!?/br> 話落,帳下的參軍都督等沒有馬上附和,反而面現憂色。 主帥的意思很清楚,他要出城設伏,同燕軍在野戰中決出勝負。 這不是拿生命開玩笑嗎? 燕軍實力強悍,據城堅守的勝負都在五五之數,還要野戰? 耿炳文的三十萬大軍在野戰中敗給朱棣,退守真定才保住幾萬人。 李景隆手中的軍隊,前后加起來超過百萬,同樣成了燕王面前的一盤菜。 盛庸麾下將兵不到三十萬,一半都是從河北德州等地退下的敗軍。將領之中,除了平安沒幾個能拿得出手,沖上去就是給人砍。況且平安也為皇帝的主帥任命耿耿于懷,未必會盡全力。這種情況之下出城和朱棣野戰? 刷忠義刷勇敢,也不能這么玩吧? 眾人的神情全都落在盛庸眼中,議論之聲也傳進了他的耳朵。 盛庸沒有出言喝斥,只道:“據城堅守,我等又有幾分勝算?” 帳內頓時一靜。 “出城野戰,勝負難料。然困守城中,助長燕逆之勢,再失數地,我等必敗無疑!” “總戎,此言未免……” 宋參軍剛要開口,卻被盛庸凌厲的目光逼了回去。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畏首畏尾,不過貪生怕死,徒令人恥笑!燕逆勢大,我等搏命一戰,即便身死也將名存史冊,死而無憾!” 軍令壓下了爭議之聲,眾將低下頭,再無人反對。 為激勵士氣,盛庸下令設宰牛宴犒賞將士,并在宴后著全副鎧甲,登點將臺,誓師勵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