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節
可帥印沒了,無人能代替李景隆發號施令,這下子,全軍都亂套了。 不論是鄭村壩的大營還是北平城外的九座堡壘,全都炸營了。 雖不知南軍為何炸營,燕軍卻絕不會放掉如此大好機會。燕王進攻時,北平城內的守軍也配合著一起殺出,南軍頓時全軍潰敗。 主帥都跑了,他們還拼命作甚? 沒了戰意,仗也沒法打了,幾十萬大軍頃刻間潰散,只能是兵敗如山倒,大家一起跑。 如此困局,瞿能和盛庸等將領拼死奮戰也是無力回天,只能跟著大軍一路向南突圍,先跑出去再說吧。 燕軍一路追在南軍的身后,收獲軍糧上百萬擔,戰馬萬余,抓獲的南軍更是不計其數。 逃到德州的李景隆保住了性命,卻面臨另一個難題,如此大敗,該如何向朝廷交代? 耿炳文守住了真定城,如今都被閑置在家,他賠掉了五十萬大軍,北平城也沒打下來,真定河間等地都被燕軍占領,就算皇帝不殺了他,怕也不會輕易放過他。 李景隆不想背負敗軍的罪名被建文帝厭棄,思來想去,終于想到了辦法,馬上動筆寫了一封信,派人快馬加鞭送往京城。 自己是不是能逃過此劫,就要看這個人了。 李景隆寫信的不是別人,正是建文帝的心腹,翰林學士黃子澄。 當初是黃子澄推薦他頂替耿炳文做了大軍主帥,如果他兵敗被問罪,黃子澄也跑不了。 不為了他,為了自己,黃子澄也得想法子拼上一把! 能想出這個辦法,足見李景隆并不笨??上穆斆鞑胖菦]用到朱棣的身上,卻偏偏用在對付建文帝的時候。 已經滿腦袋是坑的建文帝,注定要被心腹和手下大將再聯手坑一回。 當真是嗚呼哀哉,可憐吶! 第六十三章 顛倒黑白 李景隆的密信送到京城,黃子澄當即驚出一身冷汗。 “竟然如此!” 饒是設想過多種可能,黃子澄也沒料到五十萬大軍會敗退得如此之快。 燕王手中才多少人?守衛北平城的燕軍不到十萬。五十萬大軍圍城不但一無所獲,還被回師的燕軍打得全軍潰敗,跟趕鴨子一樣趕出了北平,攆出了河北! 思及出兵前李景隆的種種保證,黃子澄恨不能當面給他一板磚。堂堂的洪武大將李文忠之后,竟然如此的沒用,如此的草包! 唾罵李景隆的同時,黃子澄一點也沒感到心虛,絲毫沒有反省一下,聽信了李景隆的保證,一力向建文帝推薦此人的自己又會聰明到哪里去。 黃子澄唯一所想的是,等大軍戰敗的消息傳到京城,李景隆絕對沒有好下場,自己恐怕也難逃罪責! 就算皇帝不下手,齊泰也不會放過他。在削藩上,兩人的確是站在同一陣線,但在其余大多數時間,齊、黃兩人的意見往往背道而馳。尤其是任命李景隆為五十萬大軍主帥這件事上,齊泰當初曾蹦高反對,還曾指著黃子澄的鼻子大罵“誤國之人”,就差沒污蔑他是燕王間諜。 黃子澄背著手在室內來回走了幾圈,臉色越來越難看。 他能有今天,主要靠皇帝的賞識。從皇太孫時代,他就抱上了朱允炆的大腿。 齊泰則不同,除了建文帝的賞識,他還受到洪武帝的看重,連名字都是洪武帝親自給他改的。有這份因果在,很多時候,齊泰總被建文帝高看一眼。只要抓住機會,齊泰必定在陛下面前狠狠參他一本,讓他無法翻身,正如他聯合御史對付耿炳文一樣。 想到這里,黃子澄停下了腳步,不能讓齊泰抓住把柄,以李景隆兵敗一事借題發揮! 下定決心之后,立刻手書一封交給來人,“記住,務必將此信親自交給曹國公!” 待送信人離開,黃子澄又派出家人盯著通政使司,一旦有北平山東來的奏疏,當即回報。同時聯絡通政使司謄黃右通政,若有討逆大軍的戰報,就算不能押后,至少給自己遞個消息。 通政使司是三品衙門,掌受朝廷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無論京外各地奏本題本,還是京內的奏本,皆要由該司謄寫后加蓋印章,才能于早朝匯總呈遞。若有某部門某官員不經過通政使司擅自把奏本往上遞,無論所奏之事為何一律駁回,還要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唯一的例外,大概只有都察院的御史和各科給事中。 這是一群猛人中的猛人,不上奏疏?沒關系,他們就略過這個程序,直言! 定下這個規矩的是洪武帝,按照這位的思想,凡事都要依規矩來,誰敢打破他定下的規矩,就要小心脖子上會隨時挨一刀。 最典型的例子是洪武四大案的空印案。不過是在空白賬冊上加蓋官印帶入京城,方便同戶部核對錢糧出錯時可以謄改,免去從南京到各地府縣的往來時間,從元朝時,朝廷官員就在這么做,各部官員心中都有底。 可在洪武帝眼中,這就是不按規矩辦事! 大刀一舉,成白上千的人頭落地,被殺的還是掌印,衙門里的一把手。 可憐諸君,一沒貪贓枉法,二沒誹謗朝廷,只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變通一下,卻因此丟掉了性命??梢?,在洪武朝做官當真不是一般二般的危險。 雖然洪武帝已經大行,如今是建文帝在位,朝廷各部各司官員行事仍十十分謹慎。 不想皇帝聽取那群翰林的意見,要復興周禮,朝廷各個衙門的名稱被改不說,官位品級都是幾天一個樣。在京的官員不免擔心,萬一哪天皇帝腦袋一熱,以周禮為借口裁員,讓他們回家吃自己,那該如何是好? 為了保住飯碗,很多人受到燕王靖難的啟發,抱緊洪武帝時的章程,聲淚俱下的勸諫皇帝,周禮雖好,太祖高皇帝的法令卻不可廢??!敢和太—祖高皇帝唱反調,這就是不敬祖宗,不孝??! “孝道如天,臣請陛下三思??!” 此種言論引起了以方孝孺為首的周禮派駁斥,兩方互不相讓,開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 周禮派一梗脖子,不改革,毋寧死! 太祖派吹胡子瞪眼,想革掉老子的官位?先收拾了你! 都是讀書人,都是寒窗苦讀闖獨木橋科舉上來的,引經據典,孔孟荀子,八股經義,誰怕誰! 外邊,燕王打著靖難清君側的名義興兵造反,里邊,太祖派和周禮派官員見面就掐架,擼胳膊挽袖子,大有不共戴天之勢。 內憂外患之下,建文帝見天的頭疼。他真不明白,太祖高皇帝動不動就舉刀砍人,朝中大臣卻個頂個的老實,說話都不敢大喘氣,辦事效率更是節節拔高。許多事不用說就能辦得妥妥當當,一個月里加班三十天還不要加班費,何等的大公無私為國奉獻。 結果到了自己繼位,不再輕易殺人,還提高了讀書人的地位,朝中這些官員反倒個頂個的不管用了。遇到大事全都裝鵪鶉,為一些細枝末節反倒要爭出個長短。不過是改幾個衙門名字,更定部分官制,就像要殺其全家毀其宗祠一般,這叫什么事? 朝中兩派官員鬧得烏煙瘴氣,嘴仗打不出結果,大有群毆的架勢。北邊的戰事一直不利,始終沒有好消息,朱棣反倒是蹦跶得越來越歡。建文帝的臉上時常陰云密布,極少放晴,若再聽聞李景隆把五十萬大軍和上百萬擔的糧食都送給了燕王,怕是不殺人也要殺人了。 黃子澄不通軍事,卻了解皇帝。 所以,他敢冒著欺君的風險派人給李景隆送信,千叮萬囑不要把實際戰況奏報京城。同時派人盯著通政使司,嚴防北邊來的戰報。自己連日求見皇帝,力求在皇帝問起戰事情況時能把事情圓過去。 總結一下黃子澄做法,就一個字:瞞。 瞞住大軍戰敗的消息,保住李景隆的統帥位置,也同時保住自己。 輸了這次不要緊,可以繼續調派大軍,只要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皇帝必定不會追究。 黃子澄想得很好,齊泰偏偏不讓他如愿。 不但屢次在建文帝跟前提起北平的戰局,對李景隆至今未能拿下北平頗多疑慮,還向皇帝進言,雖無具體奏報,卻早有傳言,朝廷大軍作戰不利,已被燕軍打敗,丟失了河北遼東的大片土地。李景隆也跑進了德州,明顯是戰敗潰逃。 “臣聽聞,曹國公大戰之前臨陣脫逃,以致大敗。請陛下下令明察,若傳言屬實,必治其重罪,以儆效尤!” 聽到齊泰這番話,黃子澄暗道,來了,到底還是來了! 建文帝面現疑惑,“果真如此?” 不等齊泰繼續出聲,黃子澄連忙插言道:“齊尚書此言差矣。臣聞聽,大軍討逆,同燕逆屢次交戰,曾有數勝。只因北方天寒,不利于作戰,且曹國公麾下多為南軍,無法適應,只能暫時退到德州,以暫避嚴寒,保存實力,待明春再同燕逆決戰?!?/br> 黃子澄睜著眼睛說瞎話,硬是把五十萬大軍的敗退說成了戰略性轉移,生生的將罷官丟爵的一場禍事扭轉了局面。 齊泰不相信黃子澄,出言駁斥,可惜北平和德州一直沒有奏疏送到,他口中的“傳言”缺少依據。 建文帝最終采信了黃子澄,按照他的想法,朝廷大軍有五十萬,燕王手下的軍隊頂多十幾萬,單憑人數,李景隆就占據著絕對優勢。即便沒能拿下北平,也未必會像齊泰所說的那樣慘敗。 人都是喜歡聽好話的,在沒有實際證據的情況下,建文帝寧愿相信黃子澄 建文帝表態,黃子澄立刻道:“陛下圣明!” 齊泰氣得滿臉通紅,差點一口血噴出來。 趁著齊泰被氣得直哆嗦,黃子澄又給李景隆說了許多好話。在他口中,李景隆從敗軍之將搖身一變,成為了運籌帷幄,深謀遠慮,愛護士卒的優秀將領。 如果讓瞿能盛庸以及被李景隆扔下的幾十萬將士聽到這番話,絕對會抄起刀子把黃子澄砍死,有沒有這么胡說八道的?! 可聽到這番話的是建文帝,他不認為黃子澄在胡說,反而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 “大善!” 兩個字落下,朱允炆大筆一揮,加李景隆為太子太師,并賜下璽書、金幣、珍醞、貂裘。明令李景隆仍為統帥,佩帥印,屯兵德州,待來年春季合兵與燕軍決戰。 如此大手筆的賞賜,實屬罕見。 洪武年間藍玉大破北元王庭,只是加封太子太傅,位列太子太師之后。李景隆一個敗軍之將竟然得此殊榮,不免使人懷疑皇帝到底在想什么,真不想要他的皇位了? 消息傳到北平,燕王也不太敢相信,以為這是朝廷換帥前的疑兵之計。直到宮中的宦官送出消息,朱棣才最終相信李景隆沒有被撤換,還被加官給賞了。 該怎么說?老天都在幫自己! 不取皇位簡直太說不過去。 揮手示意報信的人暫且退下,燕王說道:“鄭和,請大和尚過來?!?/br> “奴婢遵命?!?/br> 三保在鄭村壩一戰中拼死為前鋒傳遞消息,助大軍攻下南軍大營,立下了大功,被燕王賜姓鄭?;乇逼胶?,王府諸人不再喚他的小名三保,紛紛改稱他的大名“和”。 建文元年十二月,馬三保成為了鄭和。 孟清和終于確定自己沒認錯人,這位暈船的鄭和,的確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朝航海家。 他是如何揚帆遠航的?難道是一路暈著下西洋? 孟十二郎萬分的疑惑。 這不是孟清和面臨的主要問題,自從回到北平后,他就被道衍和尚纏住了。 大和尚努力說服孟十二郎拜他為師,幾乎是不達目的不罷休。每天都有個超大號的蜜蜂在耳邊嗡嗡嗡,孟清和的煩惱,怕是只有被嗡嗡了十年的燕王才能夠理解。 “拜貧僧為師有何不好?孟僉事還是再考慮一下吧?!?/br> 孟清和咧咧嘴,對著大和尚一抱拳,徒弟這事情還是免了把,對加入和尚的門派,他當真是沒有興趣。 道衍好說歹說,孟清和就是頑固不化。 “天下有才之人何其多?例如王爺身邊的鄭和就很不錯。孟某不過有些小聰明,當不得大和尚青眼?!彼?,還是找別人嗡嗡去吧。 “孟僉事此言差矣,貧僧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如當年貧僧確信王爺必得天下一樣?!?/br> 孟清和撇嘴,忽悠,繼續忽悠。反正他是咬定青山不松口,這個光頭蜜蜂能奈他何? 道衍和尚捻著佛珠,堅定了信心,灑家說到這個地步都不上套,多好的人才,必須收徒! 一個打定主意要收徒,一個死活不愿意,兩人僵持不下,鄭和的到來恰好打破了僵局。 “佛爺,王爺有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