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節
12 若否(pi):好壞。 13 解(xiè):通"懈",松懈。事:侍候。一人:指周天子。 14 茹:吃。 15 矜:老而無妻。強御:強悍。 16 輶(you):輕。鮮:少???能。 17 儀圖:揣度。 18 袞(gun):繡龍圖案的王服。職:猶"適",即偶然。闕:缺。 19 祖:祭路神。業業:馬高大的樣子。 20 捷捷:馬行迅疾的樣子。每懷靡及:常念事情沒有辦完。 21 彭彭:馬奔馳的樣子。鸞:鸞鈴。 22 骙(kui)骙:同"彭彭"。喈(jiē)喈:象聲詞,鈴聲。 23 徂:往。遄():快速。 24 吉甫:尹吉甫,宣王大臣。穆:和美。 25 永:長。懷:思。 【經典原意】 上天生下這些民眾,事物都有其本來的法則。人們的常理,喜歡美好的道德。上天監視周朝,它的神靈降落在民間,為了保護這位天子,生下了仲山甫 仲山甫的美德,安詳和美的處事是他的原則。美好的儀容,美好的容色,謹慎謙虛,以古代的訓導為法則,盡力去遵循這些儀式法則。一切聽命于天子,盡力宣傳天子的詔令。 周宣王命令仲山甫,要為天下諸侯做好榜樣法則,繼承祖先的事業,保衛天子。接聽并傳達天子的命令,做天子的代言人。天下四方廣發宣傳天子的政令,四方諸侯于是紛紛響應。 天子的命令莊嚴肅穆,仲山甫要去推行它。國家的好壞安穩,仲山甫了然于胸,既能洞察,也善于分析,來保住自身。日日夜夜沒有休息,侍奉周宣王。 人們這樣說:軟的東西吃掉它,贏的東西吐掉它。只有仲山甫,軟的不吃,硬的也不吐。不侮辱鰥寡孤獨,也不畏懼強暴。 人們這樣說:道德如鴻毛一樣輕,很少有人能舉起它。我也揣測到了,只有仲山甫能夠舉起來。雖然愛他,但卻無法幫助他。天子的龍袍壞了,只有仲山甫能夠修補。 仲山甫祭祀路神出行遠方,四匹馬高大雄壯。左右隨從動作麻利迅捷,常念事情沒有昨晚。四馬迅速飛馳,鈴聲叮叮當當。周宣王命令仲山甫,到東方筑城。 四匹馬迅速奔馳,鈴聲鏗鏘。仲山甫要到齊國。希望他能盡快些回來。吉甫作了這首誦歌,如清風般意味深長。仲山甫令人懷念,用這首歌來安慰他。 【當代闡釋】 折柳送別 這是一場豪華的送別。 出行之前,拜祭天地,行禮節正四方。帶著君王的命令,威壯的隊伍開始出發,旌旗列列,鸞鈴鏗鏘。隨從左右剽悍迅疾,伴隨周圍。在友人的祝福聲中,盛大的車馬向遠方迤邐而去,只剩下滾滾黃塵漫空飄舞。 與私人的送別相比,這種送別在正式中夾雜著形式的弊病。但畢竟,這是次因君王命令而產生的別離。個人并不僅僅是個人,還代表著君王、國家的形象與內在要求。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但缺乏了形式,有些情感卻難以表達出。特別是在國與國的交流上,沒有基本的禮節形式,在送別時僅僅一杯水酒總是很難將國家的感情裝進去。所以豪華的晚宴,隆重的送別,就成為表現真誠的基本禮節。 人之間,親疏遠近,距離各有不同,禮節也隨之變化曲折。很多時候心靈的距離左右著別離的方式。陌生人,認識但不熟識的人,一般朋友,知己朋友,親人,我們總在內心忖度著別離的方式。有時候我們需要用精美的禮物,盛大的酒宴去款送離別的朋友;有時侯我們用家中的粗茶淡飯去送別自己的親人;有時什么都不用,僅僅就是渭水邊的揮一揮手。 脫下復雜迷離的外表,我們其實都在中庸。 關系疏遠的人,我們盡量用奪目的形式去拉近心靈的距離,以期有個真誠的心情、美好的印象。 關系親近的人,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早已埋下了顆顆飽含深情的珍珠,在簡單到無的送別形式中,晶瑩的光芒仍然可以照耀彼此。 折柳送別,送走的是人,留下的是心。 【國學故事】 金谷集會:西晉時期的石崇在歷史上主要以與王愷的斗富聞名。但他還舉辦了一次在文化史上舉足輕重的金谷集會。一次,石崇的朋友征西大將軍王詡外出為官,石崇為他在自己的莊園金谷為他舉辦了一場隆重的送別儀式,當時文壇名宿均皆到場,對酒當歌,賦詩言情,寫了大量的詩作。東晉王羲之有意與之相比,與朋友在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舉行“蘭亭集會”, 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曲水流觴,興起后世文人集會的潮流。 【文化常識】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臨行祭道神,主要是為了求得吉利,神族的保佑,后逐漸引申為餞行送別?!?nbsp;, , ,¨古代由于道路崎嶇,水陸交通工具不發達,古人長途遠行,或乘車船,或騾馬步行,山河阻隔、跋涉艱難,且露宿風餐,路上有各種危險,親故分別,再見難期,故自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后登程的風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稱之為“祖”。后世延續,多于路旁亭舍或在野外臨時設立帷帳,備酒肴送別行人,故也稱祖帳、祖送、祖道等。道神又稱作“行神”,此神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稱道神為“絫祖”,認為絫祖是黃帝的兒子,喜歡遠游,最終死在道路上,成為了道神;另一種稱道神為“修”,認為他是共工之子,也喜歡遠游,只要是舟穿車馬所能到達的地方,他都要去游歷一番,所以后世將他以為道神。祖道的儀式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非常盛行。比較有名的是《戰國策》記載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中就有“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的句子。 【相關閱讀】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駱賓王《于易水送人一絕》 4、《有客》:仁者無敵 【原文】 有客 有客有客(1),亦白其馬。有萋有且,敦琢其旅(2)。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3)。言授之縶,以縶其馬(4)。 薄言追之,左右綏之(5)。既有yin威,降??滓?6)。 【注釋】 1客:指宋微子。 2萋:即緀,綢緞上的花紋。且(ju):服裝鮮艷。敦琢:雕琢,引申為選擇。旅:隨從。 3宿:住一晚。宿宿:住兩個晚上。信:住兩晚。信信:住四個晚上。 4縶(zhi):用繩子拴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