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后我靠種田位極人臣 第116節
就在韓徹尋完郭家商行的第二天,他也呈給了皇帝一封文書。 文書里所寫的,正是鼓勵鹽商去邊境雇人開荒耕地一事。 “卿怎會想到讓鹽商們去邊境開荒耕地?”皇帝不由得好奇。 要知曉但凡是邊境,歷來人煙稀少。普通百姓都不愿意去的地方,那些商人難不成就會愿意了?那里的地又如此的荒蕪,能不能種出糧食還不好說。 朝廷管轄范圍也廣闊,再有這些年風調雨順,也無戰亂發生,像一些南方區域還實現了兩季稻栽種,國家的糧食總產量其實是豐足的。 韓徹就言道,北方邊境實則土地肥沃,乃是非常適宜種植水稻、小麥還有大豆的土壤。若是能把這些區域耕種起來,往后將能增產糧食無數。 “當真?”皇帝驚訝。 “自是真的?!表n徹顯然并不是純靠猜測。 實際上,韓徹已經派人對邊境地的糧食作物,還有土壤等情況,都進行了一番較為細致的探查和采樣。 韓徹還將事先準備好的一些安排人從邊境帶回來的土壤等樣品,拿出來給皇帝看。 時下邊境荒蕪是真,不適宜種植糧食卻不一定。就好比通過探查和采樣,韓徹發現在北方邊境的一些區域,同樣有著大片大片的黑土地。 黑土地可是能被稱之為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 可偏偏因為那里靠近邊境,冬季又過于嚴寒,百姓就都更愿意選擇人口稠密,也更為溫暖的區域生活。 因此北方邊境這些區域的墾殖指數之低,拿下了時下全國第一。 不過韓徹想開發這片區域是真,現階段不適宜由朝廷直接發出詔令,將百姓往北方轉移也是真。畢竟眼下除了墾殖指數最高的那三個區域,其他地方大多也都稱得上是地廣人稀。 而且毫無理由的強制百姓遷移到寒冷的北方,必然也會滋生民憤民怨。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商人先在邊境區域雇本地人開發,或是商人們出以利益,吸引百姓自愿跟隨過去。 韓徹就又對皇帝說道:“商人行事靈活方便,只要讓他們知曉在邊境開荒種地,能比他們從其他地方運糧更為劃算,就不怕他們不去做?!?/br> “商人雇人開荒耕地后,朝廷每年便能增多田地稅收,為一利。邊境軍隊的糧草自此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為二利?!?/br> “商人為保地里糧食,若是再自筑墩臺,安排人巡查,便還可為邊境充實,此為三利?!保?) 邊境雖然有軍隊鎮守,但過于地廣人稀,顯然也是不利于防守安全的。由商人們自發帶人在那里開墾荒地,設置警報臺和巡查隊伍,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補充。 皇帝聽聞這一番話后,也難掩動容,當下還贊道:“善!”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 比起前面的那些皇帝,眼前的這位君主對于軍隊力量這塊,明顯也重視得多。 不過眼下這事也不必那么著急,鹽政改革這才剛開始,可以先放緩些來行動。而韓徹昨日挑選的郭家,若真行動起來,還可以作為他們試點觀察的對象。 然后正事談完,皇帝對著替自己解決了無數財政方面難題的臣子,還和顏悅色的詢問起了四娘的婚事。 作為皇帝,要處理的朝政大事實在是太多。之所以他這會還能記得韓三娘,一方面是因為韓徹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那位魏縣侯。 魏縣侯所在的魏家,跟皇后所在的魏家并不是同一支。而魏縣侯這一支的魏家,是真就只剩下他那么一個嫡系血脈了。 魏家的旁支倒是有不少,可到底血脈和關系都遠了。落在皇帝眼中,自然就不會把他們當做正兒八經的魏家人去厚待。 于是等到韓徹出宮的時候,他還得到了說是皇后賜給四娘的好些珠寶首飾。 “這些首飾可真漂亮!”柳氏一臉高興道。 在經過韓徹早前那一番分析后,柳氏也就沒再提過什么反對意見了。后面的幾次接觸中,柳氏更是越發看那位魏縣侯順眼。 這模樣長得好,也能跟她家四娘性子合得來。最要緊的是,就像韓徹所分析的,那位魏縣侯上無雙親,下無兄弟姐妹,又有祖輩的功勛庇佑,日子就不愁過不好。 于是很快,兩家就走到了談婚論嫁這一步。 這會四娘瞧著皇后賜予下來的珠寶,一邊高興,一邊又有些害羞。 唯獨韓徹,瞧見這一幕卻實在是很難高興的起來了。 若說那位魏縣侯,哪哪都好。奈何韓徹也是事后才發現,他那性子,竟跟自家四娘有的一拼! 那就是三娘慣常說的,四娘愛告狀。 作為兄長,韓徹當然愿意護著四娘,也希望四娘受了委屈,不要埋藏在心底,而是來尋兄長阿姊幫助。 可誰能想到,那位魏縣侯也一樣愛告狀! 注1:出自明朝永樂年間,“鹽一引輸邊粟二斗五升,是故富商大賈悉于三邊,自出財力自招游民,自墾邊地自藝菽粟,自筑墩臺自立堡伍,歲時屢豐菽粟屢盈?!?/br> 注2:出自出自 《論語·顏淵》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第144章 推波 魏家嫡系雖然只有魏縣侯,也就是魏林一人,可還有皇家??! 皇家又是慣常最會做這種面子工程的,魏家還只剩下魏林這么一根獨苗苗,就更不會吝嗇給他各種厚待了。 另外,皇后母族所在的魏家,雖然跟魏林沒有出自同一支。但是國舅魏朝曾經受過魏林祖父的悉心教導和提拔。 這也是為什么,這次皇后會賞賜這么多珠寶首飾給四娘的原因之一。 皇家對魏林也確實算是厚待了,魏林才學只能算一般,通過科舉考試考取進士做官肯定是沒戲的。他如今的開國縣侯,又只是爵位,不是正經官職。 于是就在兩家訂婚后不久,皇帝還給魏林封了一個官,讓他去刑部的司門司,做了一個員外郎。官職是從六品上,主要職責為管理門禁關卡出入登記還有從各地上繳的失物等處理。 韓徹當初給四娘找相看對象時,之所以考慮魏林,除了看重他家的情況,也看重的是他這個人。 京城這些世家子弟,若是想找才學好、有能力的一點也不難。但若是想找個家事清白又簡單,沒有一點骯臟事,一家子還要人品皆厚道的,那就不是一般的難。 沒辦法,在韓徹看來,他家四娘性格過于軟糯。即便家里人能給她撐腰,可按時下的風氣和習俗,一旦四娘嫁了出去,娘家人想要插手,指定是沒那么方便的。 也別說是四娘,就算是一些皇家公主,嫁人后被夫家欺負的也是有不少例子在的。 于是尋來尋去,魏林就入了當時韓徹的眼。 只是那時候韓徹因為沒辦法保證鹽政改革一事一定不會出現任何的意外,正巧那會有人又來給韓家介紹了魏林…… 而這一相看,雙方都中意了。 然而讓韓徹更沒想到的是,魏林本人確實是沒什么糟心事,可魏家那群旁支卻并不是安分的??! “二兄,你是不是有煩心事???”這時候,四娘察覺到了韓徹神色有些不對勁,立馬關切的詢問道。 “沒有!”韓徹忙笑道。 “你勿要哄我?!彼哪镄宰榆浭擒?,又不是傻:“是在為我的事煩心嗎?” “是有那么一點?!表n徹想了想,還是說了。 自從韓徹任職吏部尚書后,來跟他舉薦求官的不在少數。不過絕大多數的人,也都隨著兩次嚴懲官吏的事而停息了下去。之后即便還有人求到家里來的,韓徹也都一口拒絕。 然而總還是有那么一些人,不肯死心。 尤其是在韓家和魏家結親后,魏家竟然有旁支求到韓徹這里來。這些人還左一句姻親,右一句自家人的。 關系攀得挺順溜的,可也不想想,韓徹連韓家族人,甚至是一向來對他不錯,關系也特別親厚的姐夫齊五郎都未曾走過后門,進行過些許的提拔,自是全都拒絕了。 再后來等魏家旁支還繼續來人時,韓徹也顧不得要給未來妹夫些面子,直接安排人找借口擋住,躲起清凈。 可韓徹好拒絕,四娘要是嫁過去,面對魏家這么一群急功近利又死纏爛打的旁支,只怕將來這日子,會沒少被煩心。 “不過是一些旁支,算得上哪門子的長輩??!”柳氏一聽,果然一下子就著急起來。 韓徹沒急著說話,只看向四娘。 也并非是韓徹不肯或者是沒辦法護著四娘,而是這些事情她將來肯定會遇到,現在說了,也好給她個心里準備。 “為何要為他們煩心?”四娘就說道:“他們明知道是無禮又強人所難的事,還是來給別人添麻煩了,我為何還要給他們面子?” 韓徹聽聞這話,一時驚訝的說不出話來了。 也是到了這時候,他才突然發現,自家軟糯跟包子一樣的四娘,居然也能展露出這么硬氣的一面! 然后過了會,韓徹忍不住就又問道:“那他們要是不停的來家里找你們呢?他們還擺出長輩的譜呢?” 雖說是旁支,可輩分也確實是擺在那里。 時人還很是講究這方面,一個處理不好,難免就會落人口實。 “那也不怕!”只見四娘一副完全不在乎的模樣,還微微揚起了小下巴:“我有二兄和三姐,阿林還能去找皇后娘娘!” “……”韓徹再一次說不出話來。 得!合著這是兩人還都私下商量好了么?婚后一有委屈,就各自分別去找能告狀的對象去告狀? 柳氏可沒韓徹想得那么多,她這會一聽,就贊同的說道:“對!魏家那些旁支要是過分起來,你們就趕緊找回家來,可別傻乎乎的在那受委屈吃虧?!?/br> 四娘點頭:“阿母,你放心,我都曉得的?!?/br> “行吧?!表n徹只能在心里嘆氣了。 事到如今,已成定局。 凡事也該往好處去想,最起碼對方不是傻到只知道吃虧,不懂得反抗。而且魏林自小沒父母和嫡系長輩照看,有點心眼,懂得找皇后告狀還真不是什么壞事。 將這事暫且拋開后,韓徹又進入忙碌中去了。 鹽政改革一事雖初步取得成功,目前整個進展也呈現良好的趨勢。但若是想長久的保持下去,是一定要制定起嚴格的條例和法度來規范的。 另一邊,對于郭家商行的動靜,韓徹也有安排人留意。 郭家在經過一番商討后,果然被里面的利益所打動,安排了人去北方邊境考察。經過考察他們也當真發現了,這邊的黑土很是肥沃。 只是北方邊境作為苦寒之地,也是歷來朝廷發配流放罪犯服苦役刑罰的三大地點之一,確實是非常的荒涼。 “地確實是好地,也足夠平整開闊,就是人手不大夠?!必撠熯@事的郭大郎皺眉道。 畢竟糧食越多,換取到的鹽引才能越多,賺取到的銀錢才能越多。 奈何一下子要開墾這么多的荒地,還要進行種植,如此大的工程,顯然就不是從周邊雇傭百姓就能完成的。 “不若咱們一面本地招人先做著,一面再從最近的定州去雇傭些百姓過來?!惫乙还苁碌木吞嶙h道。 事情說定了之后,郭家管事立刻就在周邊村鎮大量雇傭起百姓來。他們在雇人的時候,一天只需給十個銅板,再包吃一頓午飯后,就使得原本還對陌生人存有猶豫的村人,一下子就心動了。 因為這地方實在是太窮了,又因為冬天氣候過于嚴寒,這一片的百姓日子過得都非常的難熬。不過大家到底還是不大信得過這批陌生人,一時之間難免有些猶豫。 然后郭家商行的人就言道,他們確實是正經的商人,還拿出了幾張能跟朝廷兌換食鹽的鹽引。 “你們倒是早說??!”一聽說他們是鹽商后,村人態度馬上就變得熱情友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