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節
他說一句,容楚臉色就難看一分,末了喃喃道:“您這是在做什么?不放心他么?還是有什么心事未了?” “對了,小僧問他有什么心事未了?!苯涿鞯?,“他有回答?!?/br> “說什么?”容楚立即問。 “景陽……塔?”戒明神色有點迷惑,不確定自己聽見的是不是這三個字,那時景泰藍已經轉身狂奔,他的意識交流被打斷。 “景陽塔?”容楚怔了怔,他知道景陽殿,那是皇宮正殿,歷代最高統治者起居之所,但是那里沒有塔啊。 再問戒明,小和尚便不肯說了,他的底線就是說清楚自己不小心說漏口的那些,別的堅決不肯再講。 看他臉上神情,似乎也很不安,隨即便要告辭,容楚親自送他出去。 太史闌看著容楚背影——他可不是一個會親自送人的主兒。 再看看外頭,月色正好。 戒明和容楚一前一后出去,一到門口戒明就站住,道:“多謝施主遠送,施主請留步?!?/br> “這算什么遠送?!比莩?,忽然道,“你看,今晚月色真好?!?/br> 戒明死死勾住頭,不看月亮,低低道:“施主請留步?!?/br> 小和尚忽然精明,不上當,容楚也無可奈何,想想這孩子一定很敬*他師傅,今晚的事已經讓他很內疚不安,何必再雪上加霜。 里屋太史闌的聲音也傳了出來,道:“容楚,幫我洗臉!” 容楚無奈地一笑,心想她永遠對孩子比對他溫柔! “那么,我就不遠送了?!彼π?,退后一步。 戒明如釋重負,險些當他面吁出一口長氣,匆匆一禮轉身便走,步子過快險些跌跤。 也正因為他不敢看月亮低頭走路,步子過快,沒看見對面有人,一頭撞到了一人懷里。 那人“哎”地一聲,道:“小和尚走路怎么不看路?” 戒明一抬頭,對面月色正好,照得面前人眼睛發亮。 戒明的眼睛也在發亮,忽然道:“施主日思夜想的人的消息,很快就要到了?!?/br> “???”司空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你說什么?” “你以為她死了,其實她一直在。冥冥中自有掌控,cao縱人如提線木偶?!苯涿髡Z氣平板,表情也很麻木,“你將得到你未曾想得到的,你將去做你從來不愿做的,你將失去你不愿失去的,你將離開你命定離開的?!?/br> “你在說什么?”司空昱湊近他的眼,“小和尚你夢游了?” 他一湊近,就擋住了戒明面前的光,戒明眼神一醒,駭然張大了嘴。 “糟了!”他道。這回懊惱得連禮都忘記施,匆匆繞過司空昱,狂奔而去。 月下只有茫然的司空昱。 還有在門前還沒走開,聽見這兩句話的容楚。 兩人隔著月光對視一眼,一個驚愕,一個深思。 == 這一夜幾個人都沒睡好。 司空昱當夜就趕回去了,他總掌東堂天機府諸人的安全,不敢懈怠,回去的路上想著小和尚莫名其妙的話,心里也是一陣陣忐忑不安。 這一夜的月色確實是好,月光湯湯如河流,自腳底無邊無垠的鋪展開去,他本來坐馬車,忽然來了興致,跳下馬車一路在空曠的大街上奔行,只覺得似要駕月飛去。 在那樣極致的徜徉里,他忽然想起自己那些少時模糊的記憶,想起虛擬中無比美麗的南齊母親,想起隱約那一幕她哭泣的離別,這一刻的月光忽然如此空洞而堅硬,是一束光劍,搗穿他的胸膛。 他抬起頭,看天際月亮邊,有一抹模糊的暗影,無聲無息飛過。 他忽然有些渾身發冷。 在東堂的傳說里,這樣的月夜,叫魅月,在這樣的月夜里知道的事,會成真。 可是他覺得他什么都不知道。 那小和尚說的到底是什么? 他也不知道,就在這一夜,在大陸的某個地方,有人放飛了一只信鴿。 …… 這夜容楚也沒睡好,他睡在太史闌隔壁,方便聽她的響動,至于什么禮教之防,他和太史闌都不在意,寺廟也當不知道,不管。 他平時很少做夢,這一夜卻很快入夢,夢中他身處景陽殿,坐在自己慣常坐的老位置上,陛下……哦不先帝,也坐在他榻上靠左的老位置上,倚著軟枕,在閑閑和他說話。 這樣的場景以前很常見,所以印象很深,不過談論的話題卻似乎不是軍國大事,他在夢中問先帝,“我記得您皮膚微白,為何現在卻青了?” 先帝不答,端過面前一杯茶,瓷蓋子敲在杯沿,清脆一聲。 然后他便醒了。 醒來的容楚,靜靜睡著,沒動,沒說話,很久很久之后,他伸手,取過桌邊涼茶,喝了一口。 他喝得很慢很慢,眼神里思索的神情更濃。 …… 太史闌則和景泰藍睡,今晚景泰藍受驚,必須要給他安撫。 太史闌也在做夢,夢里卻是江山萬里,宮闕千層,她仗劍而上,在漢白玉丹陛的頂端,將劍刺入…… 忽然下雨了,心窩一片潮濕,她霍然睜眼,才發覺是自己胸口的衣服濕了。 低頭一看,景泰藍閉著眼睛在嘩啦啦地哭呢。 她原以為他沒睡著在偷偷哭,正想安慰,忽然景泰藍伸出手,摸了摸她的臉,呢喃道:“父皇……不痛了……睡著就不痛了……” 孩子的聲音并無安慰,充滿慘痛。 太史闌如被巨斧劈中! 景泰藍…… 她可憐的孩子。 在那黑暗宮廷里,他到底曾經看見什么,遭遇什么,而又深埋了什么? 這夜半的哭泣,這無力的安慰,滿含告別和無奈的意味。 他知道什么? 晚上戒明說的那個中年男子,難道是…… 太史闌沒有試圖叫醒景泰藍,也不想就這事詢問他一句。有些慘痛的深埋的經歷,不該讓孩子殘忍地再次掀起。 真相,總會大白的。 她只是慢慢地,摟緊了他。 == 第二天起來時,幾個人都掛著黑眼圈,但沒人對昨晚的事提及一個字。 戒明小和尚也恢復了正常,早上的早飯還是他送的,給太史闌這邊送來特制的豆腐皮包子,蘇亞沈梅花她們也在,高高興興地逗他,小和尚還是那副靦腆天然萌樣子,逗得屋子里嘻嘻哈哈的,誰也無法把他和昨晚那個嚴肅得近乎詭異的小和尚聯系起來。 太史闌慢慢喝粥,心想這樣日夜做不同的人,也未必是件幸福的事,昌明寺主持所謂泄密減壽也許不過是出于保護的目的,嚇嚇小和尚。確實,這樣的能力,很多時候會帶來麻煩。 她當然不會說,容楚景泰藍也不會,景泰藍一夜過來還是那個沒心沒肺樣子,昨夜的哭泣好像沒發生過。 太史闌有時候覺得,她半路撿到的這個兒子,才是真正的堅強。 吃完飯,她堅持起來,去黃鶯鶯靈堂上了香,然后問了問大比的安排,各處隊伍先休息兩天,第三天開始抽簽排位。 她看了看棺材里平靜的女子,道:“抱歉,還得讓你不安靜幾天,等公道討回,咱給你風光下葬?!?/br> 隨即她道:“你們把棺材抬著,去城內折威軍大營門口轉轉?!?/br> 學生們二話不說,選了幾個身材強壯的,抬起黃鶯鶯棺木,直奔城東折威軍駐地。 這種抬棺材鬧事如今常見,古代可是稀罕,更何況是抬到折威軍那里,二五營學生還不用馬車悄悄拉去,就抬棺步行,旁邊幾個著素的女學生,一路拋灑紙花。一路行一路驚動,百姓聽說有熱鬧可看,在后面追了長長的一路。 折威軍城內分營早早得了消息,派出士兵嚴守營門,刀槍齊備弓箭上弦,擺出一副你敢鬧事我就敢殺人的架勢。 但二五營的學生,在折威軍分營門口十丈之外停住,那里正好是管轄的臨界點,雖然是到達分營的必經之道,但分營卻管不著。學生們在那里搭建臨時靈堂,又雇了幾個婦人,來哭唱黃鶯鶯生平。 這些婦人是專職哭唱手,抑揚頓挫一唱三嘆,滿肚子詞兒翻來覆去唱三天也不帶重樣兒,把黃鶯鶯的生平和死因,哭了個淋漓盡致,唱了個肝腸寸斷,圍觀百姓抵受不住都在默默抹眼淚,順帶痛罵折威軍。 折威軍城內分營,也是順帶管云合城及其周圍市縣的軍事防務事務的,日常車水馬龍,不斷有各處官員前來辦事拜會,也時常會有軍紀監察大員微服私訪,這樣靈堂一擺,當街哭唱,滿城百姓唏噓罵人,折威營頓時臉面無光。 一開始他們派人出來驅趕,學生們表示,絕不敢為難折威軍,也不是要向折威軍索取賠償,只是昨夜夢見黃鶯鶯托夢,表示這城中有一處風水寶地,希望能葬在那里。死者為大,死者的心愿可不能不管,遂按照她托夢的方向抬棺尋找,到了這里棺材忽然沉重,引棺的人說應該就是這附近,所以只能停下,再請風水先生詳細尋找,請軍爺見諒,找到就走開云云。 折威軍負責交涉的人氣歪了鼻子——這叫什么話?先別說抬棺繞著折威軍軍營找風水寶地,是讓折威軍在全城和來往官員面前被圍觀,就算找到了那所謂“風水寶地”,那必然是在軍營附近吧?那豈不是一個巴掌永遠煽在折威軍臉上? 可是要說不給,第一人家沒在你門口,第二人家沒鬧事,第三人家也沒說一定要葬在你軍營附近,只說在找。處處扣緊了“死者意愿”,聲聲在說“不勞煩軍爺關心,我們找到就走”,還要怎么發作? 可是什么時候能找到?嗩吶聲吹得,議事廳里談軍務的大人們個個探頭探腦。 折威軍上下,都覺得被惡心著了! 被惡心著的折威軍很憤怒,覺得他們昨天臨街丟臉,沒去找二五營麻煩已經是他們大度,二五營居然敢爬頭上臉,鬧到門口了! 折威軍的士兵們萬分希望二五營能夠傻一點,比如說話過了界啊,比如跨過那條街到軍營門口啊,比如煽動百姓鬧事啊,可是眼睛都望黑了,也沒能等到這樣的機會。 好容易挨到天黑,百姓們回家做晚飯睡覺去了,人漸漸少了,折威軍上下暗暗竊喜——看你煽動人群?沒人了就得任我宰割! 天黑透了,沒人了,唱詞的婦人也回家了,學生們坐在棚子里打瞌睡,火盆里陰陰地燃著紙錢,風吹過一掀一掀,像鬼眼。 折威軍的士兵準備出動,任務都分派好了。一部分趕人,一部分封鎖道路不許路人靠近,一部分把女人打暈,把男人捆了,送上早已準備好的車,趕車人選軍中最好的能手,選最好的馬,一夜狂奔千里,把這群混賬送到極東之北綿延數千里的密林里去,叫他們一輩子出不來! 送走男人留下女人,是為了留下借口,人全部失蹤,折威軍必然會被懷疑,但部分失蹤——誰知道怎么回事?也許你們分贓內訌? 折威軍之前也不是沒碰見過難纏的刺頭,都是這樣處理,效果很好,一些送走的人,從此再也沒出現過。 計劃是妥妥的,人手是足足的,耐心是夠夠的——二五營是不配合的。 就在天黑透折威軍準備動手的時候,呼啦啦來了一大批人,一部分是二五營學生,來“換人守夜”,這回全是男子,都是最強壯的那一批;還有一部分則是江湖藝人,唱戲的雜耍的做小吃的都有。做小吃的掌爐開伙下餛飩做宵夜,雜耍的清空場地玩空竹,唱戲的擺開臺子,一個小花旦上前幽幽咽咽唱《恨平生》《小寡婦上墳》。 一時熱鬧得不堪。 云合城此地平常沒有夜市,逢年過節才有。唱戲之類除了大戶人家慶壽,在府里邀請班子開唱之外,一般只有戲園子里能看,但花費不低,不是尋常百姓可以消費得起,而南齊喪葬之事,是沒有這些唱戲哭喪之類的活動的。 此地百姓長夜枯寂,正愁沒個打發,附近的居民聽說有免費戲看,都扶老攜幼帶了凳子浩浩蕩蕩奔來搶前排座位,二五營學生有錢,請的是城中一流戲班子,存心要給一輩子苦命的黃鶯鶯辦個熱鬧,這下整個城東的百姓都幾乎被驚動,整條街人塞得滿滿。 也就是從這一夜開始,南齊的喪葬出現了“夜戲”這一悼念方式,范圍漸漸從北方蔓延到南方,最后全國風行。當然這是后話了。 一個風俗的形成,最初的起源,只是太史闌想要戲耍地頭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