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4章
問題再轉回來,就算按照最理想的模式,乙的修為在甲之上,當即出手把甲給拍死了,那么他還要面對周榮剛才的質問,憑什么只是一句口嗨,乙就殺了甲? 面對這種質問,乙如何為自已辯解? 梅野石的聲聞智慧中包含的信息,比上述內容還要復雜得多。 比如聽在華真行耳中,又出現了另一種可能。比如伏凌客去找梅野石,讓梅野石出手滅了華真行,否則他就殺了梅野石全家。 這種事情很荒誕,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出現,只是一種假設而已。 以梅野石的修為,完全可以當場拍死伏凌客??墒欠杩屯瑫r又告訴梅野石,拍死他沒用,他還有同伙,只要他死了同伙那邊就會立刻動手。 那么梅野石怎么辦,是選擇保全家人的命,還是保華真行的命? 假如這么想,其實就掉進了思維陷阱——伏凌客所畫好的思維陷阱,但為什么要跟著這種人所畫好的思路走? 現實的道理很簡單,梅野石無權為了保護家人去傷害華真行,他只是有責任去阻止伏凌客的這種行為。 修士說出的這種話,絕不能理解為普通人的口嗨,因為他們不是普通人,說到就可以做到,修為越高越是如此,若是大成修士,更是說了便會去做的。 假如他真要做,普通人根本防范不了。 華真行突然想起了楊老頭曾給他的一個警告,假如有歹徒拿槍指著你,你絕對不要去賭對方的槍里有沒有子彈、槍法夠不夠準。 這個道理不僅適用于被歹徒槍指著的當事人,也適用于趕到現場的警察以及圍觀群眾。修士本人就相當于一把槍,當他做出這種要挾時,就絕不能視為口嗨。 立共誅戒,就是要跳出這種思維陷阱,盡量讓所有修士都遠離這種困境,它最主要的意義并不在于事后懲處。 假如目的只在于事后懲處,散行戒就夠了,沒必要特意再立一個共誅戒。事先劃一條紅線,這道紅線絕不能碰,誰碰誰死,天下共誅。 梅野石的話應該說得夠明白了??墒侵軜s仍然問道:“梅盟主,我尚有一惑。當年之魯慕白,前日之林太為,話已出口,事未實行,便已陷必死之境地。 如此境地,只能做困獸之斗,或殺人滅口,或受人鉗制,再無回頭可能,此事難道就不能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嗎? 之所以如此說,共誅戒已立千年,今日仍有人觸犯,比如魯慕白,比如林太為,這還是已查明的,未查明的又有多少? 魯慕白因此受淩吉偉所制,林太為因此受陸高乾所制,而后為禍更大。共誅戒并未防范其行,反令其受制更為大惡,如何才能避免?” 周榮并無大成修為,當然沒有掌握神念,更別提更聲聞智慧神通了,所以她就是正常的開口說話,卻讓華真行聞言一驚。 華真行驚訝的不是周榮的問題本身,而是驚訝于居然還有人會說出這種話來!這就像在大學的數學課堂里討論一百以內的四則運算,難免給人一種荒誕感。 許是因為職業的關系,看見周榮,華真行莫名就想起了曾經的董澤剛。 周榮以“怎樣更好地執行共誅戒”的名義,企圖提出一種建議。在華真行看來,這就是把明確的規則模糊化,增加了人為cao作的空間。 梅野石剛剛提到了言行之辯,周榮就現場演示了一番。周榮這種說法,目的是怎樣更好地執行共誅戒嗎?當然不是! 由言知行,見因知果。從觸犯共誅戒必誅,到某種情況下可以不誅,那么屆時誅還是不誅,就看掌握權力的人怎么cao作了。 周榮還很含蓄地對共誅戒的必要性提出了質疑,共誅戒已存在一千多年,但并沒有阻止今人仍在不斷地觸犯共誅戒。 既然如此,共誅戒是否還有必要存在? 有些觀點是不值一駁的,更不應該在這種場合出現。自古法律都禁止殺害無辜,可是自古及今都有人犯下罪行。 你可以很輕易得出一個結論,禁止殺人的法律存在,并沒有阻止世上有殺人犯的出現。但是你不能由此得到另一個結論,就是禁止殺人的法律沒必要存在。 因為沒有發生的事情,人們是看不見的。因為共誅戒的存在,極大減少了修士之間互相要挾的行為,使眾人皆無后顧之憂,這早已是昆侖修行界的共識。 周榮大概也覺得此說不妥,所以話風一轉又變成——共誅戒是否有必要修改? 她還是以魯慕白舉例,在其尚未真正造成嚴重后果之時,就已經面臨天下共誅的處境,反而會將其逼到魚死網破的境地,或者不得不受人鉗制。 其言下之意,就是如今的共誅戒是否過于嚴厲了?這一問才更有迷惑性,真正代表了某些人想帶的節奏。 這時有人突然開口吟道:“醉使青牛蹋青苗,你若無法便無天?萬金難求登云徑,卻賴農家幾文錢!” 循聲望去,開口者是來自昆侖仙境的散修領袖、在場輩分最高的修士陶然客。 緊接著又有一人開口道:“桓侯病入膏肓后,卻疑世人求藥灸。此生習得長生術,何故見事思下流?” 接話者是一名道士,坊龍觀觀主楊繼道,他也算是此地的東主。 逍遙派執事年秋葉亦開口道:“春播谷麥為生計,身裹織紡御冬寒。我見凡流終不免,你說大患是衣餐?!?/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