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不戰而亡(求訂閱?。?/h1>
陳國都城。 宛丘。 “缺糧?那雜糧隨便種種,漫山遍野不都是么,怎會短缺至此?” 陳王看著殿上六卿,不解地問道。 六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已是愁得雙眉緊皺,唯有苦聲道:“大王,連年征戰,不事生產,尤其是與蔡國一戰,自去年冬天一直打到現在,誤了農耕,又逢天災,實在支撐不下去了??!” 他們一味訴苦,是萬萬不會說前段時間,由于富商高價收雜糧,麾下家仆將大批的糧草賣出,現在突然沒了糧,才慌了手腳。 “那怎么辦???” 陳王雙手一攤:“要不向楚國借糧?” “萬萬不可!” 六卿齊聲道:“大王,楚國借給我們雜糧,索要的可是靈糧??!” 陳國和楚國,恩怨糾葛已久。 陳國中間經歷過兩次亡國和兩次復國,第二次就與楚國大有關系,甚至于現在的楚平王,還在陳國當了五年君王。 是的,楚平王在陳國當了五年大王,后來回國繼位,將位置讓了出來,陳國才算復國,并且依附楚國,仰其鼻息。 經那一役后,陳國元氣大傷,向周遭各國,包括姜國連連開戰,也是為了掠奪財富,挽回損失。 可現在,損失沒挽回,自己家里沒糧了,楚國倒是肯借糧,卻獅子大開口。 雜糧是給百姓吃的,靈糧則是公卿貴族服用,如果楚國趁機盤剝,觸動的可就是上層的利益,他們豈能愿意? 陳王看得出這些臣子的私心,臉色一沉:“你們既然不肯出靈糧,哪國有糧食,還不趕緊去借?” “大王,除了晉齊楚三大國,諸侯列國或多或少都有缺糧之兆,尤其是楊國和徐國!” 六卿先抑后揚:“不過從兩國身上,我們也找到了解決之道!” 陳王趕忙問道:“什么辦法?” 六卿道:“將難民往姜國趕!” 陳王一怔:“姜國?那打仗很厲害的小國?” “大王,正因為姜國前些年打了勝仗,太子龍陽似乎認為區區彈丸之地能夠崛起,竟請了魯國孔丘回國,大肆宣揚儒家仁德之道,趁著各國災荒之際,收納四方難民,那楊徐二國本來要餓死許多人,現在一窩蜂都涌入姜國!” 陳王卻是有危機感的,皺起眉頭:“可如此一來,姜國人口豈不是大大增加?萬一他們借此機會增兵,對我陳國豈不是威脅?” “大王盡管放心,那難民本就是饑寒交迫,連常人都不如,要先養好身體,再進行訓練,豈是一朝一夕之功?” 六卿胸有成竹地笑道:“姜國來者不拒,大量的難民涌入,他們的糧草能夠堅持多久?恐怕不出一兩年,糧草就要不濟,那時我們直接揮軍攻打,內憂外患,便是亡國之危!等到滅了姜國,難民回歸,相當于他們白白替我們養了百姓,度過了難關!” “有理!有理!” 陳王細細思索,覺得這是最好不過的辦法了,頷首道:“就這么辦,還有儒道誤國,以后那孔丘和他的弟子,一個都不準進我陳國!” “是!” …… …… “停!” 長長的運糧車隊,在姜國王都城門前緩緩停下。 “驗!” 文種一聲令下,麾下的官吏立刻上前驗糧,個個精明能干,心細如發。 如今姜國以都城為中心,劃分東南西北四郡,每個郡內,都涌入了數以十萬計的大量難民。 這些糧食,就是賑災的。 “轉告孔大夫,東郡的勞作指標還未達標,如果十日內,還未開墾完良田,下一批糧草,將優先送給更需要它們的人?!?/br> 文種驗糧完畢,轉交給子路。 “是!” 子路拱手應下,精神振奮。 最初孔丘入姜國講學,再被任命為大夫時,他其實并不看好。 姜國太小,國力太弱,就算太子有心,上下也會反對。 然而孔丘師徒很快發現,姜國遠不是外界誤以為的那么弱小,這里人才濟濟,上下一心,除了受限于國土和人口,無法大力發展外,竟是具備崛起的一切條件。 所以當太子在各國饑荒,水深火熱,民不聊生之際,實施儒家道義,做圣德仁君,接納四方難民,雙方可謂一拍即合。 當然,難民不會白養活,而是賦予勞作任務。 仙武世界人口雖然是凡俗世界的數十倍,但放到廣博無比的大地上,依舊顯得地廣人稀。 姜國是彈丸小國,那是跟其他國家想必,實際上它的國內,也有大片的土地荒蕪著,這些難民便開墾荒田,興建城鎮,最終安家落戶。 孔丘其實一開始不太同意這種模式,因為勞作是強制性的,他更希望百姓有感圣君仁德,自發勞作。 不過文種麾下的官吏挑出許多好逸惡勞,甚至惹是生非的難民后,他也無話可說,做出一定的改變。 正如孫武尚未寫出孫子兵法,孔丘的儒道也在不斷完善。 有了孔大夫起早貪黑的工作,門下各大弟子的奔忙,文種的內政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難民漸漸不再是難民,而是姜國的子民,培養出了極強的認同感,開始落地生根,婚姻生育。 底子好,身體強壯的,則被選拔參軍。 姜國在飛速擴軍。 五萬! 七萬! 十萬! 短短數年的時間,姜國的人口就翻了三倍,常備軍力到達二十萬。 反觀周邊四國的人口大幅度縮減,軍隊實力也飛速衰弱。 四國國君都坐不住了。 他們日日夜夜期盼姜國的糧食吃完,仁德圣治崩盤,可傳回來的消息,卻是姜國大軍開赴邊境。 陳國王宮。 嘭! 隨著重物墜地的聲音,陳王雙肩聳動,歇斯底里地怒吼起來:“三月之前,楊徐兩國國君攜印綬,除衣冠,開城投降,現在姜國大軍也來了,一戰未打,一戰未打啊,難道你們也要我陳國不戰而亡嗎?” 六卿跪在地上,戰戰兢兢,不敢動彈,卻聽外面亂聲大起,有人直接叛亂,到處散播消息:“仁義之軍,降而不殺,降而不殺!” 陳王身軀一晃,猛然向后倒去: “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