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孔丘同行(求訂閱?。?/h1>
錚! 當顧承和龍葵來到府外,不出意外地發現,劍吟聲激蕩四方,孔丘正與越女交鋒。 范蠡文種立于一旁,和一位身穿青袍士子服的男子正在交談。 那男子膚色黎黑,臉型方正,眉毛粗黑,雙目有神,身材也是威猛高大,活脫脫的一副莽張飛模樣。 眼見顧承走出,范蠡和文種介紹道:“公子,這位是仲由,字子路!” 子路,孔門十哲之一,年輕時曾把孔丘揍了一頓的流氓,后來舍生取義的勇士。 眾人聚在一塊交談,子路對于孔丘與人動手,已是一副習慣的模樣,卻對越女的劍術大加贊賞:“如此劍道,至真至純,不為外物所動,孔師此次要敗了!” 顧承好笑地看了他一眼。 這聲音里,怎么有點幸災樂禍? 其實子路也是被孔丘以德服人的。 年輕時他好勇斗狠,招搖過市,與孔丘產生沖突,一場大戰,被劍勢震撼,痛定思痛,拜入門下。 這個仙武世界,單憑口舌之利,是無法打動他人的,想要展現出自己的追求,除了說教外,還要有更實際的行動。 孔丘所遵循的禮,是其一。 孔丘所施展的劍,也是其一。 單憑劍招技法,他遠遜于越女,但其中的追求與執著,卻又讓他的劍勢中得到天地加持,煌煌赫赫,難以匹敵。 “悟道么?” 顧承目光一亮。 大秦世界他曾經分出一種悟道境界,結果能達到那個境界的,全部是與主世界有著密切關聯的存在,最為接近的要屬荀夫子,卻終究差了一籌。 而現在的孔丘,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悟道級存在。 倘若能實現他心目中的儒道天下,孔丘便可成圣,而不是被后人封圣。 一字之差,天地之別。 “可惜終究難以實現,這一戰倒是成全了越女!” 顧承微微搖頭,越女眼中則閃過明悟之色,方才還激昂的劍氣陡然消散。 并非消失,而是全部收于湛盧劍身之中。 “多謝指點!” 原本鋒芒畢露的劍意不在,那分化萬千的湛盧嗖然回到越女身前,趨至返璞歸真的她雙手倒持劍柄,向孔丘行了大禮。 “此劍王道,不該用于擊劍小道……” 孔丘張了張嘴,卻知道此戰是自己敗了,儒道無法感化越女的劍心,無奈只能將后面的話咽下去,向著這里而來:“陬邑孔丘,公子可知,如今姜國已是危在旦夕?” 顧承道:“愿聞其詳!” 孔丘面色鄭重,低聲道:“閣下制青冥舟,恐怕不曾想過,此物會被用來戰爭,等到天空成為列國廝殺的戰場,黎民蒼生無一幸免,姜國更是首當其沖!” 顧承眉頭一揚。 原以為孔丘指責的是青冥舟破壞了周禮,沒想到竟是從現實勸說。 不是老生常談的懷璧其罪,而是一針見血,指出青冥舟對戰爭的作用。 青冥舟在仙武大漢本就是戰略要器,這個世界是閹割版,但天下才智之輩何其多,現在被世家子用來享樂,用不了多久,必然有人想到此物的真正作用。 當野心家將目光盯上青冥舟可能帶來的制空權,不僅姜國首當其沖,天下戰事升級,必然更加慘烈。 孔丘不知姜國具體情況,預見到了那個可怕的未來,才急急前來勸說:“飛鳥天行,飛馬行空,皆天地之賜,青冥舟不可再制,請公子思量!” 眼見這位昂藏九尺,胡須如刺的大漢欲拱手拜下,顧承將之扶?。骸翱紫壬蟛?,請入府詳談?!?/br> 孔丘精神一振,入了堂內,眾人主次坐下,他馬上開始宣講那套人治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如果天下人都能守德循禮,不知會減少多少戰亂糾爭,百姓安居樂業,太平盛世到來! 顧承聆聽,時不時附和一兩句,范蠡文種在邊上職業假笑,一時間竟是從未有過的融洽。 孔丘講著講著,忍不住眉飛色舞起來。 他向諸侯兜售政治主張,向來是被不屑一顧,有些君主禮遇,是敬重他的為人和淵博的學識,其他聽都不聽。 現在出現了一位肯虛心納諫的太子,哪怕是最小的國家,但天可憐見,終于有了。 開心??! 后世對孔丘尊崇至極,把他塑造成圣人完人,實際上孔丘就是一個正常人,他和春秋時代的許多布衣之士一樣,為了自己的理想和政治主張,奔走各國。 沒有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不為維護已有的體制而服務,而是積極探索創造新的體制,參予到改變世界的洪流中來。 這些探索者,都值得尊敬。 顧承也不想孔丘的才華埋沒,已經有了定位。 以孔丘的學識,當太史最合適不過。 這是夏商周三代的史官和歷官之長,掌管學府教育、起草文書、策命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等。 其實就跟后世宣揚正能量一樣,孔子的追求太過完美,實現不了,但不能因為人性貪婪邪惡的一面,就否認善良美好。 對于國家而言,品德必然是要被宣揚的,如此才能減少紛爭,把戰亂和謀逆降低到極致。 真正的儒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會像后世的腐儒,明明自己做不到,還要要求他人達成,扭曲本意,為自身謀利。 于是乎,顧承發出邀請:“孔先生大才,可愿來我姜國講學?” 孔丘起身道:“不敢請耳,固所愿也?!?/br> 他其實不是拘泥不知變通的人,否則也不會去見齊君,完全按照君臣父子的說法,應該去朝周天子。 孔丘知道自己的思想要得到實現,遵奉周天子是無用的,他希望能找到一個貫徹自己主張的君主,由君主來施行,達到天下大治,萬世太平。 姜國雖然弱小,但如果能通過這個小國,來讓周遭的大國知道,儒道大德是可以實現的,那再好不過了。 而孔丘同行,深入探討,天樞十二卷內,儒家之道的光輝耀起,與兵家之道,有爭鋒呼應之勢。 帶著越女,范蠡,文種,孔丘,再回姜國土地,顧承仰首望去,浩蕩國威,引而不發。 他微微一笑。 是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