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命要緊
“陛下,遼東有奏書?!庇菰饰膶⒆鄷蔬f上去。 這份奏書正是劉彥宗寫的。 趙桓打開看了一遍,同樣的內容,寫給宰相的奏書,與寫給皇帝的奏疏,語氣不同而已。 大臣們站在下面,大殿內氣氛凝重。 遼東之事,半夜之間,幾乎所有大臣都知道了。 趙桓穩坐上面,一語不發,意思很明顯:眾愛卿,請盡情開始你們的表演。 眾大臣沉默不言。 趙桓掃視一轉下面道:“都沒有要說的?” 戶部侍郎丁秋出列:“啟稟陛下,臣以為,劉御司所為欠妥?!?/br> “丁卿你此話怎講?” “據臣了解,劉御司尚無確鑿證據,便將郭懷義入獄,嚴刑拷打,有屈打成招之嫌疑?!?/br> 趙桓依然不說話,其他大臣也不說話。 過了一小會兒,趙桓才道:“其他人呢?沒有要說的?” 參知政事陳旸出列道:“陛下,郭懷義是朝廷三品官員,統管遼東運輸和財務,劉御司私用刑罰,確有不妥?!?/br> 按照正常流程,肯定是先要扣押下來,奏疏皇帝,告知宰相,由中樞議事決策。 要知道,那畢竟是三品大員??! 顯然,朝堂上的大臣們,覺得劉彥宗越權越得太狠了。 這一次是郭懷義,下一次呢? 朝廷高官,豈是說下獄就下獄的? 視政事堂為何處? 丁秋和陳旸只說劉彥宗處理郭懷義的方式有問題,并未否認郭懷義有罪,且避而不談現在遼東發生的事情。 顯然是都不想扯進去。 郭懷義是誰的人,這朝堂上大家心知肚明。 三司使周朝在一邊,沉默得像一塊木頭。 而參知政事則似乎也不太關心郭懷義的死活,只想著說,借此機會讓劉彥宗脫一層皮下來。 而眾大臣的心思還在發在大相公虞允文身上,看他怎么來說。 心照不宣,郭懷義下臺,對虞允文肯定是最好的。 他可以有機會安排自己的人去經略遼東了。 朝堂上死靜一片,仿佛一根針落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 趙桓淡淡道:“沒有人說話了嗎?” “陛下,劉御司所行,確有不妥?!?/br> “臣附議!” “臣附議!” …… 仿佛開了一道閘口,一瞬間就出列了十個大臣。 很顯然,大家現在要狠狠參劉彥宗一把。 形勢變得非常微妙。 劉彥宗是誰的人? 虞允文?周朝?還是陳旸?或者軍督府? 都不是! 督察院和御史臺是獨立開來的,督察百官的。 他是皇帝的人! 他的言行代表了皇帝的意志。 現在,大臣們是對皇帝縱容劉彥宗有意見了。 皇帝的目光開始變得鋒利起來。 趙桓道:“周相公,你有什么話要說?” 一邊一直沉默不言的周朝終于開口了:“陛下,此當務之急,非劉御司之行,而是遼東之案,此案牽連之廣,窮盡遼東官場,若處理不當,孔會引起戰事?!?/br> 趙桓目光轉移到虞允文身上:“大相公呢?” “臣以為周相公所言極是,眼下是處理遼東案之時,先解決最緊急的問題?!?/br> 趙桓面色稍微緩下來。 其他大臣心中各自所思起來。 丁秋低著頭,瞥了一眼周朝,心里道:看來周相公是徹底放棄郭懷義了,不想再趟這趟渾水,甚至連這么好的機會(整垮劉彥宗)都不想抓住,想來是因為年事已高,再任職兩年便想著全身而退了。 想到這里,丁秋也沉默下來,既然周朝都想著安穩過兩年,自己暫時也犯不著在此時去硬碰了。 只是自己今天第一個站出來彈劾了劉彥宗,怕是要被記仇了。 皇帝的御案上放著兩份奏疏,分別是劉彥宗和李綱所寫,還有一份奏書,是劉彥宗寫給虞允文的。 劉彥宗負責匯報遼東的情況,而李綱則除了匯報情況以外,還寫了諸多解決方案。 趙桓面色恢復平靜,淡淡道:“周相公對遼東怎么看?” “遼東之案,其根由不在官,而在舊貴,金國之舊貴,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趨附在遼地,敗壞清廉,遮蔽圣眼?!?/br> 周朝臉上每一根皺紋都散發出剛正不阿的氣息:“欲清遼地之患,先除舊貴?!?/br> 這里的舊貴,自然是指女真貴族、渤海貴族,以及漢人世家。 在劉彥宗的奏疏中,目前的事態,暫且只是控制了上京城,將這些人入獄,下一步的裁決,還等著中樞的決意。 趙桓問道:“那遼地大大小小涉事官員當如何?” “自然是按照大宋律法,嚴懲不貸!” 趙桓目光移到陳旸身上:“陳相公,你怎么看?” “臣以為周相公所言極是,遼地污濁,不嚴懲,無以振朝綱!” 其他大臣心中微微一沉,那遼地可是有不少陳旸和周朝的人。 現在看來,這兩位大佬都直接要棄車保帥了。 這遼地,算是拱手讓給了虞允文! 恐怕虞允文做夢都要笑醒。 趙桓沉思片刻,又道:“李綱已經給了朕一份解決提案,倒是與諸位不謀而合,如此,就這樣辦?!?/br> “虞卿?!?/br> “臣在!” “朕給半年時間,遼東恢復轄制,不允許再出現之前的情況!宗元帥會全力配合你!” 這句話的意思也很明確啊,虞允文,該殺的你放心大膽殺就是了,不行就調動軍隊,軍督府會協助你。 “遵旨!” “諸卿有事準奏,無事退朝!” 言罷,趙桓起身離開。 皇帝離開后,大臣們也各自退下去。 丁秋道:“周相公,我們該反擊了,否則好大的局面,都被虞允文搶走?!?/br> 回到家中的周朝道:“春天馬上來了,有空多去釣釣魚吧?!?/br> 丁秋微微一怔,有些不甘:“周相公,難道我們就這樣拱手將大好局面讓出去?” “你家里有幾口人?” “周相公問這是作甚?” “幾口人?” “前前后后,36人?!?/br> “你認為,三十六人拖到五朝門,人頭落地需要多長時間?” “這……” “皇帝要打西北,徹底打通西域,這個時候,朝堂若分化出黨爭,你認為皇帝會怎么處理?” “這……”丁秋不服,“劉彥宗動我們的人,難道我們要坐以待斃!黨爭是劉老狗先發起的!” “劉彥宗是皇帝的人!他不過在按照皇帝的意思辦事,現在我們反擊,就是在給皇帝添亂!壞皇帝西征的計劃,你家里那36顆腦袋可不夠砍的!” “真是憋屈!” “憋屈就對了,前十年,是我們的十年,現在,想活命,就乖乖去釣魚吧,命要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