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后援
戰爭巨大的消耗令貧瘠的日本無法承受,尤其是日本聯合艦隊四艘頂梁柱新式戰列艦,現在是兩沉一重創一輕傷的結果,基本上喪失了戰斗力。 然而,沙皇尼古拉二世不依不饒的繼續派出了遠征艦隊,引起了日本政府上下極大的恐慌。 如果丟掉了制海權,意味著在東亞大地上鏖戰的60萬日軍,徹底丟掉了后勤補給,結果就是戰爭失敗的悲慘命運。 日本占領下的朝鮮必然也會丟失,隨之而來更可怕的后果,有可能是日本列島的淪陷。 這個代價,日本承受不起。 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有著熱心老大哥之稱的倫敦伸出了援助之手。 英國秘密決定,向日本出售六艘裝備水管鍋爐的“老人星”級戰列艦,這個消息不為世人所知。 “老人星”級戰列艦排水量13600噸,裝備四門305主艦炮,12門152副炮,火力與三笠號戰列艦相同,但是排血量少了兩千噸,裝甲更加薄弱。 最妙的是,其中有四艘“老人星”級戰列艦就在英國的亞洲艦隊服役,駐地是印度的加里各答,可以迅速地移交給日本。 另外兩艘老人星”級戰列艦在開曼群島服役,可以悄無聲息的加入日本聯合艦隊。 另外,倫敦甩賣了八艘老式的裝甲巡洋艦,一起裝備給日本聯合艦隊,作為抵御沙俄遠征艦隊的主力艦使用。 至于日本付出的代價,那是打落牙齒和血吞,相當于制造一艘新戰列艦23的價格,還不允許討價還價。 倫敦喜滋滋的把這些要當做廢銅爛鐵的老式戰列艦,強賣給日本人,心中簡直樂開了花。 擺在日本政府的是更加嚴峻的形勢: 在臺灣 臺灣殖民地的黑旗軍戰斗風起云涌,駐守臺灣的近衛師團傷亡慘重,現在只能退守臺北和雞籠港兩大城市,一南一北無法呼應。 整個臺灣島的局勢徹底糜爛,日本政府抽不出一兵一卒援助,只能任由臺灣局勢惡化下去。 在朝鮮 沒有日本駐軍的強力彈壓,朝鮮反抗軍此起彼伏,很多的鄉村與偏僻的城鎮失陷,脫離了日本人的掌控。 在滿清帝國的東北三省 血腥鏖戰中的日俄戰爭,每天都要付出數千條生命,像一張永遠無法滿足的饕餮巨口,吞噬著無窮無盡的生命和大量的金錢。 日俄戰爭的殘酷和激烈遠遠超過了想象,從英美兩國貸款的戰爭軍費消耗殆盡,再一次貸款的談判非常困難。 從英美兩國的角度看,再一次追加貸款勢在必行。 否則,如若戰爭失敗,日本政府徹底淪陷,以前的付出都會打了水漂。 問題在于,因為兩國本身不掌握大量的金錢,這些貸款還需要有錢的資本家掏出來。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無法強制的命令。 倫敦可以把即將報廢的戰艦劃撥給日軍聯合艦隊,獲得日本政府背書的欠債承諾,在具體cao作上是沒問題的。 但是倫敦無權把自己的財政收入,撥給日本人打仗,美國同樣如此。 正確cao作的姿勢應該是: 由英、美兩國政府單獨或共同出面,在市場上發起募集第二期的日本戰爭貸款。 這一批戰爭貸款應該由日本政府抵押海關、稅賦收入或者財政自主權,由發行債務的英、美兩國背書,就是擔保人的意思。 然后市場上的有錢人可以根據自己實力,債券的利息水平,風險水平,購買多少不等的戰爭債券。 在這種火上房的情況下,戰爭債券的利息高得驚人,達到了年息26的程度。 這樣的利息高嗎? 一點都不高。 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時候,江南各省的協響無法及時到位,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困難。 此時,由清末的著名商人胡雪巖親自cao作,疆域廣大的滿清政府背書,圍剿一個叛亂的地區,英國銀行給出的戰爭債券利息也達到了18。 歐洲市場上的戰爭債券投資人,就像聞到血腥味的鯊魚,尋找一切可能牟利的機會。 他們可不是傻子,他們是最精明的投資人,對日俄雙方的底蘊和戰爭實力非常清楚。 從任何方面來看,日本國都沒有戰勝的機會。 沙俄的援軍絡繹不絕的趕赴遠東地區,戰斗意志堅決,“歐洲壓路機”的兇名可不是白得的。 戰斗力強大的黑海遠征艦隊,包含著5艘強大的戰列艦在內的45艘主力戰艦,正準備從溫暖的黑海之濱出發,給日本聯合艦隊帶去最后的沉重一擊。 反觀日本聯合艦隊只有一艘輕傷戰列艦可以使用,重傷的“三笠”號戰列艦幾乎無法參加到這場戰爭中了。 雙方戰爭的實力高下立判。 陰險的英國人一直嚴守著秘密,沒有告訴任何人賣出戰列艦的消息,沒有拿出自己的底牌出來。 小心謹慎的日本人同樣如此,他們知道: 皇國興廢,在此一舉。 害怕沙俄遠征艦隊知道了,不敢再派遠征艦隊前往東亞,與實力更加強大的日本聯合艦隊決戰。 戰爭債券可是一把雙刃刀,輸贏的勝負各半,壓中了就可以獲得暴利,壓輸了血本無歸。 在這種情況下,你怎么能夠期望利率少一些? 完全沒有可能。 國際戰爭債券市場上的英美投資人,普遍不看好日本人能夠獲得勝利,導致直接的結果就是: 日本總額八億日元的第二期戰爭債券,利率繼續飛漲,達到了驚人的33,仍然問津者廖廖,銷售不超過1500萬日元。 這種嚴峻的情況下,英美兩國迫于無奈宣布,第二期日本國戰爭債券將優先于第一期償還。 與此同時,英國和美國分別買入了一千萬英磅和6000萬美元的第二期日本國戰爭債券,用實際行動支持日本政府。 最后,市場上的戰爭債券被一股神秘勢力包銷,總額高達5億5千萬日元,這筆錢相當于5億5千萬銀洋。 后來人們才得知,這一股神秘勢力就是羅氏投資公司,出手買下了剩余的全部戰爭債券,成為日本政府最大的債權人。有能力主導日本政府的財政和軍事動向。 對于這種情況,倫敦和美國華盛頓樂于見到,他們的訴求就是: 日本打贏這場艱難的戰爭,擊退沙俄伸向遠東的貪婪之手,實現英美兩國的戰略規劃。 對于打贏之后,日本背負的沉重巨債和高額利息,那是扶桑政府應該頭疼的事,與他們無關,也不需要他們還債。 同樣,遠在馬尼拉的羅霖笑得咧開了嘴,他也得到了實際的巨大實惠。 不同于國際上的戰爭債券投資者,羅霖從日本國的秘密渠道已經偵知,英國移交了六艘老人心級戰列艦和八艘老式的裝甲巡洋艦。 而且羅霖知道歷史走向,倫敦絕不會允許日本失敗,哪怕死上兩百萬人,這場戰爭也要打下去。 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悲哀,根本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只能淪落為別人手中的刀,看門的狗,用過就丟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