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2章
說來也巧,在成為首爾之前,這座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就被稱為漢城。 如今劉備又打算以此為都,并命名為漢城,或許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水名城名問題不大,但劉備的封國叫什么名字,卻引起了不少人的爭論。 有人說,劉備命水為漢水,城為漢城,固然有不忘大漢之意。但天子在位,大宗在中原,他充其量就是小宗,如何能爭漢之名。 他還想爭正朔嗎? 劉協本來也沒當回事,可是一想到孔融對劉備的支持,以及一群寄寓遼東的儒生隨劉備南下,就在劉備左右,不得不考慮這種可能性。 他不在乎,不代表別人不在乎。 或許那群儒生就是利用劉備學問不好的機會,暗戳戳的玩文字游戲,以示正統在彼。 這封捷報不太可能是劉備親筆,而是某個文人撰寫,然后給劉備看一下。里面只提了水名、城名,唯獨沒有提封國名,不排除有試探的意思。 如果朝廷認可了漢水、漢城的名字,接下來他們就會請求在封國名稱中加上漢字。 讀書人嘛,不就喜歡這些小九九。 經過一番商議,周忠提了一個建議。 封劉備為中山王。 劉備本是中山王之后,如今在海外再建中山王,也算是光復祖宗的榮耀,沒有拒絕的理由。 去年,中山國已除,冀州只有中山郡,沒有中山國,命名上也不沖突。 此外,將原本那封在內地的封國轉到海外,也有京畿擴大,不再封國的意思??梢砸源藶槔?,將來再封王,優先選擇海外,以示大漢開拓之雄心。 當然,最重要的是提醒劉備以及他身邊的那些人,你們實力再強,也只是大漢的一個封君,不要有非分之想。 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圍三闕一 討論了劉備的國號后,劉協召集賈詡、虞翻等人,重點審議了劉備的戰紀。 為了方便討論,虞翻安排陸議、徐庶等人做了一個沙盤。 當表示諸將的兵俑擺在沙盤上,隨著戰局變化不斷稱動,戰場態勢就變得直觀起來。 劉備為什么能打得如此順利,也就有了解釋。 這群人都很能打,而且攻守兼備。 張飛、張郃善攻。張飛猛,擅長攻堅。張郃巧,擅長奇襲。兩人交替配合,所向披靡。 田豫、牽招善守,牢牢的護住劉備左右兩翼,并及時為張飛、張郃提供增援。 趙云則指揮中軍,隨劉備行動,作為全軍的預備隊。 在他們的面前,馬韓接連遭受重創,潰不成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相比之下,倒是袁熙與軍功簿上的排位不太相稱。他的位置幾乎沒有動,而且一直在中后方。 應該是將張郃等人的功勞全部轉到了他的名下,這才讓他占據了首功。 由此可以推測,張郃的功勞可能比寫出來的還要大,只是為了袁熙,他不得不往后挪一挪。 “看來征討高句麗之戰讓張郃受益匪淺?!庇莘瓝嶂?,有些惋惜地說道:“此人用兵能力在顏良、文丑之上,還是被家世拖累了?!?/br> 眾人沉默以對,沒人接虞翻的話題。 不管怎么說,張郃畢竟是袁紹的舊部,又隨審配反叛。當初投降時,也曾有人向天子建議留下張郃、高覽,卻被天子拒絕了,一律流放海外。 現在說這話,豈不是說天子錯過了? 賈詡不緊不慢地接上了話題?!凹仁敲麑?,就當征戰沙場。中原已定,只有海外才是他們大顯身手的天地。張郃雖經蹉跎,如今能跟著劉備征戰三韓,也算是得償所愿?!?/br> 虞翻表示贊同,隨即又笑了起來?!坝羞@些良將隨征,想來用不了多久,劉備就能平定三韓,進軍倭國,大儒們也有了用武之地。那么多蠻夷,夠他們忙一陣子的?!?/br> 眾人會心而笑。 劉協也笑了,心里卻有一些說不出的古怪。 軍功簿上,不僅有張飛、張郃等人的名字,還有陳琳、諸葛瑾等文士。再考慮到國號背后的那些小心思,隨劉備東征的儒生影響力也不可小覷。 一旦戰事結束,將士們放馬南山,儒生走上舞臺,勢力會更大。 到了那時候,他們會不會以小華夏自居,覺得儒門正統在彼,甚至和中原爭一爭道統? 按照他對儒生們的了解,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過,他們是不會得逞的。 在懸殊的實力差距面前,他們那點可憐的實力支撐不起自尊心。 正統的儒家能守成,維持穩定,卻無法實現真正的富強。如果再考慮到儒家重禮帶來的鋪張浪費,他們主導下的社會必然走向貧富分化,最終入不敷出、財政枯竭。 東漢就是一個近在眼前的例子,后來的宋、明也是如此。 漢唐之所以強盛,就是因為儒生沒能實現對社會的全面控制,還能維持尚武之風。 “說說袁熙吧?!眲f揮了揮手,拉回正題。 不管是什么原因導致,既然劉備將袁熙抬得這么高,朝廷就不能坐視不理,必然要做出相應的獎賞。 話一出口,不少人的神色就莊重起來。 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不僅僅是袁熙本人,更關系到汝南袁氏。 具體的說,就是那些原本追隨袁紹的袁氏門生故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