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三人在細節上小有分歧,大方向卻一拍即合,相談甚歡。 尤其是楊修,平時對劉協多少有些敬畏之心,今天發現劉協放肆起來,比自己有過之而無不及,頓時覺得找到了知音。說到投機處,幾次險些去拍劉協的大腿。 取得了基本一致后,劉協向賈詡托出了進軍并州的方略。 賈詡聽完,攏著雙手,沉吟半晌,一聲輕嘆。 “陛下,這條路,可比登華山更難啊?!?/br> 楊修沒說話,但眼中卻露出了同樣的擔憂。他已經和楊彪多次討論過這個方案,清楚其中的難處,之所以一直沒提醒天子,是因為眼下還沒到那一步,等天子脫困,到了河東,再提不遲。 劉協淡淡地說道:“再難,也不會比高皇帝出漢中難吧?!?/br> “此一時,彼一時?!辟Z詡抬起眼皮,凝視著劉協?!绊椨饸⒘x帝,都彭城,稱霸天下,既失人心,又棄關中地利不顧,這才讓高皇帝有可趁之機。袁氏兄弟據四世三公之資,得天下之望。而關中殘破,陛下不得地利,只能偏居并州,不可同日而語?!?/br> 楊修也將目光轉向劉協,心中忐忑。 天子考問他的問題,他想了很久,也沒有找到能超過《過秦論》的答案,很是煩惱。賈詡此問,與天子之問有相似之處,若天子讓他回答,他可就露怯了。 劉協感受到了楊修的不安,微微一笑。 楊修心里咯噔一下,有種不祥的預感,恨不得轉身遁走。 劉協吁了一口氣?!拔暮拖壬?,德祖,朕有一惑,百思不得其解,二位能否為我解惑?” 賈詡和楊修互相看了一眼,拱手道:“請陛下賜教?!?/br>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陳涉起事在先,六國后裔接踵于后,而項籍、高皇帝與焉。當楚漢決勝于垓下時,六國何在?” 賈詡眼神微縮,若有所思。 楊修目光一閃,隨即反駁道:“陛下,六國非不與其事,只是君臣才能不如高皇帝與項籍罷了?!?/br> 劉協追問道:“一國君臣有所不如,尚可稱天命不與。六國君臣皆不如,又是為何?且六國果真無人?張良不就是韓國世家子弟?!?/br> 楊修啞口無言。 賈詡不緊不慢地說道:“陛下是說,山東袁氏雖有大名,亦如六國子孫,本是禍亂之源,不能革故鼎新,適為開路耳?” 劉協鄭重地點點頭?!皽缌鶉?,非秦也,乃六國也。亂大漢者,非羌亂也,乃世家也。今日之世家,宛如當年之六國,本是禍亂之源,又豈能革故鼎新,再建太平?不過為人作嫁衣罷了?!?/br> 楊修頓時紅了臉,抗聲道:“陛下此論,臣不敢茍同?!?/br> 賈詡也露出一絲愕然,隨即又恢復了平靜。 劉協看著楊修,目光中兼有同情和憐憫。 他知道楊修接受不了這個結論,這既是楊修所受的教育決定的,又是楊修的身份決定的。 能跳出既有身份看問題者,古往今來,能有幾人? “德祖,這是朕的一家之言,你不認同,大可來辯。只是與其作口舌之辯,不如靜觀其變。俗語有云:事實勝于雄辯。俗語又云:道理說服不了人,但南墻可以?!?/br> 楊修面紅耳赤。 賈詡不禁解頤?!翱磥肀菹逻w都長安雖千辛萬苦,卻也收獲匪淺。若是在宮中,焉能聽到如此俗語。臣觀陛下游歷民間,如孝宣、光武皇帝故事,正當中興之兆?!?/br> 他頓了頓,又道:“語雖俗,道理卻在其中。喪亂之際,棄文用武,故有叔孫通楚服見高皇帝。漢興七十年,陸賈、賈生前后相繼,黃老、儒術互不相讓,直到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才算有了定論。一晃三百年,當有大儒如董仲舒者,終結這百年紛爭?!?/br> 見賈詡支持天子的意見,楊修咽了口唾沫,沒有再爭,只是臉上的神情依然倔強。 賈詡又道:“既然陛下方略已定,臣就毋須多言了。還是著眼于當下,先解燃眉之急吧?!?/br> 劉協表示同意,楊修也勉強收拾起心情,鋪開地圖,討論眼前的戰局。 楊修先解釋了御營的布局,以及擬定好的應對方案。 賈詡聽完,看看劉協?!氨菹?,李傕、郭汜來得突然,其前鋒騎兵隨時可能穿過楊奉的陣地,四處劫掠,陛下此刻回營,怕是不太安全?!?/br> 劉協還沒說話,楊修先急了?!按髴鹪诩?,陛下豈能不回御營?” 賈詡垂下眼皮,不緊不慢地說道:“侍郎所言,誠為正理。但凡事不可拘泥,當視形勢而變。陛下簡行,身邊僅有虎賁、羽林數百,一旦遇上李傕的前鋒精騎,能有幾分勝算?” 楊修頓時語塞。這個責任太大了,他承擔不起。 他看向天子。 劉協面色平靜,看不出什么態度。 賈詡接著說道:“臣有兩策,供陛下與太尉斟酌。一是或由寧輯將軍派兵護送陛下回營,或由御營安排步騎來迎,確保陛下安全。二是陛下暫住于此,觀形勢而定。萬一交戰不利,李傕、郭汜突破阻擊至此,陛下亦可就地指揮迎戰?!?/br> 楊修心急如焚,卻找不到合適的理由。 他不希望天子留在段煨大營,但他也清楚,賈詡所說的危險的確存在。雙方交戰之際,游騎四出,僅憑天子身邊的這些虎賁、羽林是無法確保天子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