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第二十四章 無能國舅 離開了楊定大營,劉協重新上馬。 楊修趕了過來,借著扶劉協上馬的機會,輕聲說道:“陛下臨機應變,臣自愧不如?!?/br> 劉協在馬背上坐穩,看著楊修。 他知道楊修在說什么,剛才眾人的表情如此豐富,他想不看都不行。 “德祖,朕不是臨機應變,而是肺腑之言?!?/br> 楊修愣住了?!氨荨菹??” 劉協擺擺手,示意楊修不必再說。 他當著眾臣的面對楊定說那番話,自然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多日思索的結果之一。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有些事不是不說就不會發生。 與其遮遮掩掩,不如擺在明處。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人之常情。要求每個人都忠貞不二,愿意與大漢共存亡,這本身就是不現實的事。 朝中有多少人心懷去意,只是沒找到合適的機會? 少了不能少,三分之一總是有的。 與其留著他們吃白食,不干活,說不定還在暗中通風報信,不如好聚好散。 話又說回來,他對那些人也未必滿意,遲早要精簡一部分。 讓他們主動離開,免得大家面子上不好看。 具體到楊定,他如果想跳反,你攔得住嗎? 與其大家互不信任,不如把話挑明了。有沒有用,看天意。 楊修張了張嘴,卻沒說什么,默默的跟在劉協馬后。 他算是領教了天子的特立獨行,果然天才的思維都是不可理喻的。都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可是又有幾個人真能做到如此坦蕩,而且是對一個反復無常的小人? —— 劉協來到渭水南岸的董承大營。 與楊定被動模仿周亞夫不同,董承多少表現出了一點對天子的尊重,親自出營迎接。 但他的大營比楊定還不如。 大營警戒松弛也就罷了,將士的精神狀態也很差。一個個衣甲破爛,面黃肌瘦,看到天子策馬而來,他們依然一副有氣無力的樣子,勉強挺起胸膛的人也堅持不了多久就露了原形。 與其說他們是戰士,不如說他們是難民。 “阿舅,何以至此?”劉協低聲問道。 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子,劉協兒時寄養在永樂宮,由董太后撫養成人,與董承時常見面,稱其阿舅。 董承嘆了一口氣,臉上的笑容散去?!氨菹?,臣本非西涼舊部,無奈而為牛輔部曲,繼而為李傕所制,一向不為西涼人接納,這些年將士傷亡而不能補,衣甲不全而不能換,久而久之,自然成了這般模樣。上次在新豐,臣所部折損過半,元氣大傷啊?!?/br> 劉協抬起頭,看向兩側的將士,不禁鼻子一酸。 朕太難了。 既然決定董承移營平舒城,再看他的大營布局也就是個過場,大致看了一遍后,在渭水邊,劉協與董承并肩而立,由楊修向董承解釋了作戰計劃。 董承并不意外,反倒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等楊修解釋完,劉協示意楊修退下,打算單獨與董承聊幾句。 “阿舅,你能守住平舒城幾日?” 董承撫著胡須,沉吟不語。 他在李傕麾下數年,清楚雙方的實力差距,憑他這些器甲不全的殘部,正面迎戰李傕、郭汜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即使退守平舒城,依然沒什么把握。 平舒城太小了,城防荒廢,作為憑吊古事的遺跡尚可,作戰聊勝于無。 劉協打量著董承,暗自嘆息。 楊定再無能,畢竟是多年戰爭的幸存者,算是尸山血海里闖過來的,董承卻是外戚出身,因為裙帶關系才成了統兵的將領,實戰經驗少得可憐,比伏完、鄧泉好不了多少。 “李傕、郭汜兇猛,卻也并非不可戰勝?!眲f耐心的解釋道:“平舒城雖破,好在有地勢可用。阿舅能為我守住右翼,不使我腹背受敵,便是有功?!?/br> 董承嘆了一口氣?!氨菹?,非臣不肯死戰,實在是雙方戰力相差甚遠,不堪為敵。不瞞陛下說,臣所部將士大多來自關東,本非精銳,這些年屢被西涼兵欺凌,斗志全無,如何能與李傕、郭汜死戰。上次在新豐擊走郭汜,有楊奉、楊定相助,尚且殺傷相當。如今……” 董承唉聲嘆氣,連連搖頭。 劉協也很郁悶,這都是什么神仙親戚啊,將希望寄托在這樣的人手中,能不狼狽得像條狗嗎? 衣帶詔?還不如直接用來上吊呢。 盡管如此,他還得耐著性子給董承打氣。 不管怎么說,董承是國舅,是朝廷的體面。他如果一擊即潰,還能指望別人死戰嗎? “阿舅的難處,我是知道的。我的難處,想必阿舅也知道?!眲f苦笑道:“移營平舒城,就是考慮到阿舅所部不擅野戰,只能依托有利地形堅守。但正如孟子所說,地利不如人和,要想守住陣地,還要發揮人的作用?!?/br> 董承搖搖頭,一聲長嘆?!氨菹?,你覺得臣的那些校尉、司馬有幾個可用?” 見董承如此懼戰,劉協氣不打一處來,恨不得直接撤換了董承,另選將領。 但他心里很清楚,別說他現在無人可用,就算有人可用,也不能臨陣換將。 大戰在即,將士互不熟悉,孫子、吳起來了也打不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