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4章
亂民四起,到處搶掠。 秦軍還未到,城內已然大伙彌漫,黑煙滾滾。 細作早就在城門前恭候。 很多城池為了避免屠城,主動投降。 也有一些大城堅決不降,杜預驅趕俘虜攻城,又把藍庾掛在旗桿上,推上去與秦軍一起攻城。 進入大宛盆地之后,糧食便不在是問題。 大宛連支像樣的抵抗隊伍都組織不起來,國中一片紛亂,任由秦軍攻城略地。 擒賊先擒王,杜預沒有遲疑,令馬循率一萬秦軍為先鋒直撲其都城貴山城。 杜預與于闐國王楊敬率軍在后。 都城被圍,落在很多人的眼里便是大勢已去,大宛國的商賈最先投誠。 他們耳目靈光,是絲綢之路的最大獲利者,與鎮撫司暗中有不少來往,大宛的情報就是從他們手上一份一份送出去的。 又配合宣義使們制造亡國言論,弄的人心惶惶。 一個秦人的戶籍,就讓他們心甘情愿出賣故國…… 很快,一支大宛義從軍被組織起來,整整有五萬人馬。 商賈們對大秦掏肝掏肺,把自己的私軍、仆從全部貢獻出來,又忽悠了很多沒有土地的牧民和農夫。 種種手段讓杜預大開眼界嘆為觀止。 “城上的人停著,大秦王師至此,一路秋毫無犯,速速投降,免受屠戮,大都護已經承諾,只要你們走出城池,以后就都是大秦的百姓!” 大秦的精英是士人,是士族豪強。 大宛的精英是商賈。 士族豪強再差,稍微有那么一點恥辱…… 至少表面上不會把事情弄的太絕,畢竟讀了這么多年的圣賢書,還要點臉面。 而商賈則全無顧忌,為了利益,什么都可以出賣…… 大秦一統西域、大宛、河中,恰恰最符合他們的利益,大宛、薩珊厘定的商稅是大秦的兩倍多。 商稅交完,還有關稅、過路費…… 薩珊王朝的朝廷對地方的控制遠沒有大秦強,每一個地區都要再交一次稅。 如果沒有特殊門路,商賈會被會被吃的骨頭渣都不剩。 相反,大秦卻是無比開明公正的。 統一商稅,保護商旅,嚴禁地方隨意增加商稅。 最最關鍵的是,大秦承認商賈們的私有財產。 世界上所有的生意都是一樣,看漲不看跌,如果之前的河中大戰讓他們還有疑慮,那么現在這一戰,已經徹底證明大秦的強大。 很多大宛商賈去過關中,去過大興、洛陽、成都等大城,知道中原強盛到何種地步。 毫不夸張的說,大秦就是這時代文明的燈塔。 天不生大秦,萬古如長夜! 中原或許有不足之處,但一直在改進,一直在前進。 而歷史上很多王朝,是直接躺平的,混一天是一天…… 更何況大秦提倡秦夷一家,不排斥他們這些異域商股,要知道薩珊波斯的種姓制度,連他們自己人都壓迫。 這種情況下何去何從,自然不言而喻。 “城上的人還等什么?難道想要被屠城嗎?” 商賈們的聲音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興奮,仿佛是他們打了勝仗一般。 “投降、投降!” 義從軍們圍著城池呼喊起來。 城中仍在猶豫。 杜預領士卒把繳獲的投石車推了上去,可惜此次進軍,帶的猛火油不多,不然也不必廢話了,不過嚇一嚇他們問題不大。 戰鼓、號角連天。 幾十兩投石車射出猛火油,密集的火箭雨隨之跟上。 城頭立即燃起滔天烈焰。 大火燒了半個時辰,城門就乖乖打開了…… 大宛城池修的頗為堅固,有內城外城,幾百年前,便能承受李廣利圍攻四十余日。 不過杜預最擅長的是攻心,處理這類事情特別有經驗,將貴人老爺們的田牧場分給底層牧民、農夫,舉國歡騰,從最開始的抗拒秦軍,到主動帶路。 一些地方干脆組織起義從軍,積極配合秦軍。 很多時候,秦軍甚至不需要出手,義從與城中的人里應外合,便攻破了城池。 雖然各地還有抵抗,但已經無法改變大勢。 大宛副王去柯率部眾三千余逃竄薩珊,宣告大宛國正式覆滅。 杜預立藍萸為新任大宛王,以減少國中的抵觸情緒。 又立馬循為大宛都督,大宛王顯然是空架子,沒有絲毫實權,所有權力都在秦軍手上。 大宛盆地放在中原也就一兩個郡的大小。 但此地之肥沃,堪稱天府之國,是兩河流域的發源地,水網密布,大小七十余城,土宜稻麥,有蒲陶酒,多駿馬,名震天下的汗血寶馬就是發源此地。 后世就這么大的一塊土地,養活一千七百萬的人口。 堪稱是大秦最好的立足點。 戰略位置極佳,北面是七河流域,東面是疏勒,南面是大夏(中國史籍將主要由塞種人諸部控制的巴克特里亞地區稱為大夏),西面是河中,從此地出兵,對周圍都是居高臨下的態勢。 漢朝止步于天山,很大原因就是李廣利沒有徹底掌控此地。 杜預沒著急出兵河中,而是加固根基,修建城池、關隘,布置防守。 改大宛為興秦郡,設四縣,每縣皆以宣義使為縣令,錦衣衛為縣尉,領五百秦軍鎮守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