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然而蕭繹一來想起竟陵之失,就是北齊以先鋒為餌,誘騙杜嶷出城,將其部眾截殺在城外。 二來到底還是受了此前流言的影響,不敢放王僧辯領大軍出城,擔心他這個北歸異族順勢叛梁投齊,便否決了這項提議。 最終只能眼睜睜看著侯景在城外構筑好營壘,迎來后續的高澄八萬大軍。 蕭繹不敢與北齊野戰,但有人卻敢,自然是自詡當世英雄,目中無人的柳仲禮。 柳仲禮聽聞慕容紹宗以偏師攻略各地,便起了將其殲滅的心思。 慕容紹宗麾下兵力雖與柳仲禮相當,卻是一萬戰兵,二萬州郡兵,柳仲禮麾下三萬將士卻皆為精銳,而慕容紹宗一路攻殺,士卒疲敝,柳仲禮乘船逆流而上,稱得上是以逸待勞。 自高氏崛起以來,南梁無論是與東魏,還是北齊,陸戰少有勝績,值此良機,在柳仲禮看來,慕容紹宗就是上天賜給他揚名的踏腳石。 況且從出征起,柳仲禮就沒想過要進江陵城,而是打定主意要在城外立寨與江陵共為掎角之勢,若只是進城死守,怎能彰顯自己的水平。 況且城外無援,死守城池注定是守不久的,甚至也許高澄見慕容紹宗三萬人被殲滅,膽寒之下,撤軍也是有可能的。 縱使高澄執意攻城,聽聞偏師兵敗,軍中士氣也必然動搖。 于是柳仲禮于武昌郡(湖北鄂州)渡江北上,向正在圍攻安陸縣(湖北安陸)的慕容紹宗所部進發,沿江細作火速將消息傳至竟陵,斛律光立即領三萬騎出竟陵,晝伏夜行躲藏于大洪山南麓,并時常派遣使者與慕容紹宗交流溝通作戰計劃,并且派人通稟高澄。 高澄得知后,并不急于圍攻江陵,而是分派大將侯淵領三千騎,嘗試性襲取宜州(湖北宜昌)。 第三百九十一章 安陸 宜州,為江漢平原西側門戶,其治所名為夷陵。 與劉皇叔東出,跋山涉水參與陸遜的篝火盛會不同,自江陵往夷陵堪稱一馬平川。 故而夷陵防的是巴蜀,以其守荊襄方向,則大可不必,起不到太大的用途。 高澄派遣侯淵領三千騎襲取夷陵,便是認定憑借侯淵的智謀,當能有所作為。 其代表作有七百騎大破占據薊縣的韓樓數萬叛軍,以千余騎擒斬劉靈助。 侯淵若能不負厚望,趁天下人注意力都在江陵的時候,以奇兵襲得夷陵,自然是件喜事。 奪不來也無甚損失,大不了先下江陵,再揮兵西向,沿途路好走得很,沒有補給壓力,宜州江北之地,取之不難。 侯淵得令之后,分出五百騎卒,換上梁軍甲胄,此前奪取竟陵、長寧,以及侯景沿途攻城拔寨,北齊多有俘獲南梁士卒,故而不缺梁軍甲胄。 又找來降卒之中愿意配合之人,許之以利,翻山來到夷陵城下,謊稱是潰軍,進不得江陵,故而來投宜州。 宜州刺史看他們灰頭土臉的模樣,不像有假,便開了城門,試圖收納潰兵,加強城防,侯淵當即領五百人奪門,埋伏在外的兩千五百騎卒盡數涌入城中,一舉襲占夷陵城,堵死了蜀地由江北東出之路。 高澄聞訊,毫不掩飾心中喜意,立即從后續征發,風塵仆仆趕來將領城下的五萬州郡兵中,分出五千人,由薛孤延統率,與侯淵交接,駐防宜州。 召還侯淵后,高澄對其不吝贊美之詞,命文吏為他記功,待戰后一并封賞。 侯淵猶不知疲憊,請命以三千騎卒渡江往荊南,若有機會則襲城,若無機會則劫掠,卻被高澄所阻。 高澄明白,侯淵也是急著想搏一個王爵。 侯淵早在爾朱氏當政時期,便被元曄授予漁陽郡開國公,由于是在廣阿之戰后歸附高氏,算不得信都元從,如今快二十年了,自己年過五旬,還是一個漁陽郡公,由不得他不急。 高澄寬慰了侯淵一番,并將侯景一并喚來,告知二人,只需攻破江陵,回朝之后必為他們頒授王爵。 二人當即請戰攻城,卻還是未得高澄允許,他還要等慕容紹宗、斛律光的消息。 此時慕容紹宗圍攻安陸城許久,卻始終未能破城。 安陸一名或許陌生,可說到江夏,便能有了印象,安陸即為漢末荊襄重鎮江夏郡的郡治。 昭德二年(549年)七月初八,正當慕容紹宗準備一如往常督軍攻城時,聞聽柳仲禮領三萬大軍來援。 慕容紹宗此前一路攻城略地,不止將士損耗,更要分兵留守,如今麾下哪還有三萬人,只剩了不足兩萬部眾,士卒疲憊不堪,早已是強弩之末,如何能抵擋柳仲禮三萬精兵。 按照正常邏輯來說,此時應該引軍后撤,然而慕容紹宗卻命部隊夜間出營,白天入營,制造大軍支援的假象,以期嚇退柳仲禮。 可柳仲禮也讀過史書,董卓這條計策疑兵之計恰巧他也懂,柳仲禮對部將自信笑道: “慕容紹宗無謀,欲效董仲穎故計,諸將且看我如何破敵?!?/br> 也不怪柳仲禮輕敵,如今的慕容紹宗可不是平定侯景叛亂,又于寒山之戰大敗南梁十萬精銳,揚威天下的那位當世名將。 雖然自追隨高澄以來,屢有戰功,卻沒有真正能夠拿得出手的戰績,聲名遠遠不及段韶,段韶尚且還有徐州之戰生擒羊鴉仁,以及與彭樂等人在八公山大敗蕭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