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公元500年蕭衍起兵叛齊,當時他已是36歲的年紀,在南北朝,這絕對不能算年輕了,畢竟誰也不知道他能熬這么久,蕭正德眼看自己養父把持朝堂,著手篡位,以為自己憑著養子身份能夠坐一坐皇位的時候,501年蕭衍長子蕭統出生了。 養子哪怕養了好幾年,但哪有親兒子重要,于是蕭正德被送回本宗,重新給蕭宏當兒子。 蕭正德于公元525年叛逃北魏時,曾留下一詩:‘楨干屈曲盡,蘭麝氛氳銷,欲知懷炭日,正是履冰朝?!?/br> 抵達北魏后,自稱是被廢的太子,其心中不忿,可見一斑。 只不過在北魏受人猜疑,又見北方生亂,便于次年逃回南梁,蕭衍對這位曾經的養子心中有愧,也只是流淚訓斥一頓,恢復其官職、爵位,繼續委以重用。 至如今,蕭正德受任都督京師諸軍事,對于蕭衍來說,羊侃再忠誠,那也是外人,兵權還是放在幡然悔悟的侄兒手中來得穩妥。 至于蕭正德是否真的放棄了對皇位的執念,歷史已經有了答案,之所以遲遲沒有行動,不過是知曉以如今北齊軍盛,若掀內亂,自己縱使上位,也當不得幾天的天子。 蕭正德能夠聯絡侯景,那是因為侯景就是條喪家犬,麾下也才八千兵馬,他瘋了才會把北齊大軍引進建康,到時候請神容易送神難。 高澄在襄陽遇刺后,就曾派人送密信給蕭正德,言稱: “今梁主昏聵,政令顛倒,百姓困頓,正該避位以讓賢,臨賀王(蕭正德)本為嗣子,受辱被廢,朕聽聞亦深感痛心。 “《孟子》云:‘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當今齊梁并為大國,雖常有紛爭,北朝稍占優勢,然南朝得大江之險以為屏障,亦無亡國之憂。 “臨賀王都督京師諸軍師,或可起兵叩問宮闕,朕將有事于江陵,江南各地皆會來援,大軍為朕所牽制,斷無勤王之師以向建康。 “臨賀王從容登臨帝位,朕亦得江漢之地,自此江北歸齊,江南歸梁,以江劃線,再無爭端。 “江南若有不臣之人,朕愿借兵,一如柔然救元室,絕無侵占之念?!?/br> 高澄去信慫恿蕭正德在建康叛亂,卻沒有得到響應。 只是蕭正德也沒有為難高澄的密使,而是放其離開。 想來蕭正德也是經過了好一番糾結、猶豫,才忍受住了這份誘惑,或許北齊實力但凡弱一點,說不定蕭正德也就答應了。 但高澄并不氣餒,蕭衍一旦去世,手握京畿軍權的蕭正德與太子蕭綱必起沖突,就蕭正德那履歷,蕭衍能信任,蕭綱又哪能放心,想必蕭正德自己也有自知之明。 而其余各地實力派藩王眼見建康生亂又會不會出兵分一杯羹。 屆時南梁內亂一起,便是北齊收拾殘局之時,高澄就不信八十六歲的蕭衍能熬死二十九歲的自己,長壽也得講點基本法吧。 說回江陵,蕭繹聽說是柳仲禮來援,也長出了一口氣,雖然柳仲禮是太子蕭綱的人,自己與太子不睦,但想來國難當頭,是能夠摒棄前嫌,攜手御敵的。 況且柳仲禮是個有本事的,蕭繹最怕的就是朝廷派來一個酒囊飯袋領軍。 在王僧辯之前,便是柳仲禮為竟陵太守,與侯景有過交手,常常自詡當世英雄,侯景對其也頗為忌憚,當然,柳仲禮葫蘆里究竟有幾斤幾兩,誰也說不清楚。 然而,得知消息的高澄卻笑得很開心,柳仲禮他可太熟了,堂堂靜坐戰爭的先驅,把其父柳津氣得直言‘陛下有邵陵王(蕭綸),臣有柳仲禮,不忠不孝,侯賊何由可平?!?/br> 這人如今膨脹得厲害,但只要挨一次打,就會喪膽。 高澄立即派遣侯景率其部眾兩萬出長寧,沿漢水西側進軍,沿途攻城拔寨,為前驅,又命慕容紹宗依舊領步卒一萬,州郡兵兩萬出竟陵,攻略漢水以東、以北的諸城。 漢水第三段自西向東注入長江,因此才有慕容紹宗領軍攻略漢水以東、以北諸城的說法。 高澄又留州郡兵五千守隨其岳父韋孝寬守長寧,保住自身退路,又命斛律光領騎卒三萬,節制高季式、慕容儼、叱列平、皮景和等將,駐于竟陵,一旦柳仲禮被慕容紹宗的孤軍所誘,渡江覓戰,則斛律光即領騎兵出竟陵,一人三馬奔襲柳仲禮部。 至于竟陵城,則由元景安領州郡兵五千守衛。 元景安雖是前朝宗室,但對待高氏的忠誠早有明證,高澄也能放心用他。 高澄自己則領兩萬騎卒,步卒四萬,州郡兵兩萬,共八萬大軍繼后,隨侯景南下,與此同時,高澄又向國內征召州郡兵五萬,顯然是存了強攻江陵的心思。 水師則繼續沿漢水南下,北齊水師在淮河被南梁水師狠狠教訓,又與蕭淵明演練,在經驗上多有收獲,雖然來時士氣不怎么高,但在高澄立功封賞的畫餅下,卻也有所振作。 況且厙狄干調來的兩萬人,都是特意挑選的精銳,故而與荊襄水師在漢水上的爭斗,也沒吃太大的虧,才有了北齊大軍水陸并進,長驅直入。 昭德二年(549年)七月初三,也許是眼睜睜看著昔日自己瞧不起的人,如彭樂、高敖曹,紛紛獲封王爵,受了刺激,侯景披甲執銳,每戰必臨前線親自督軍指揮,雖然部眾損失慘重,但到底是打到了江陵城下。 此時高澄大軍距離侯景所部還有一段距離,王僧辯登上城樓查望后,向蕭繹請命出城襲擊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