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這樣一位大才當面,高澄不可能視若無睹,王偉于南征,大有用途。 侯景得知高澄詔王偉入朝,自然不舍,卻也不敢違命,好在自己還有另一名幕僚索超世輔佐處理政務,便也依詔放行。 王偉辭別了侯景,乘車北行,來到洛陽的時候,溫子昇已經回朝,蕭衍一番歧視性言論也隨之傳遍了京畿地區。 也許是說得次數多了,溫子昇似乎把自己也給騙了,昭德元年(548年)三月十二,在朝堂上再度提起時,神情憤恨,由不得人不信。 高澄還未表態,陳留郡王彭樂便進言道: “臣愿領三萬精兵,為陛下將吳地老賊擒來洛陽問罪?!?/br> 其余將領,也不甘落于人后,紛紛出列請戰。 高澄見眾將求戰之心甚堅,又問文臣們的意見。 尚書左仆射崔季舒最先出列,對道: “陛下止戰養民七年,如今府庫充實,足可供應大軍南征之需,臣素聞‘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br> “如今偽梁辱及君上,群臣無不痛心疾首,臣請陛下應眾臣之請,南征伐梁,以雪此恥?!?/br> 文臣們紛紛附和,高澄又問起水師大都督厙狄干,如今水師有多少戰船。 厙狄干回答道: “如今水師有大小艦船千余,其中最大者,名為五牙艦,共十艘,上起樓五層、高百余尺,左右前后置六柏竿,竿高五十尺,可容戰士八百人?!?/br> 高澄頷首,至少在明面上他有了一支龐大的水師,只是還未經受實戰考驗。 眼見群臣盡皆求戰,本就是幕后主使的高澄自然不會再去推脫,他當即命司馬子如擬詔,歷數蕭衍之罪,向民眾宣示南征。 又下詔抽調三河地區半數州郡兵,共征發十五萬外兵,往滑臺集結,梁、廣二州六萬鮮卑戰兵往洛陽集結。 下詔授斛律光大都督一職,領陜州三萬鮮卑戰兵西進,協助王思政、潘樂二人鎮守關隴,以防宇文泰北上。 高澄同時又以王思政全權負責西線,節制斛律光與秦州刺史潘樂二人,各關守將,若無王思政之令,嚴禁出關浪戰。 屆時王思政麾下除一萬長安戰兵,五萬關中州郡兵以外,還有潘樂麾下一萬戰兵,隴右五萬州郡兵,以及斛律光西行的三萬戰兵,共五萬戰兵,十萬州郡兵,想來也足以支應關隴戰局。 第三百六十六章 討梁檄文 ‘齊昭德元年三月辛亥,檄諭江南之人,曰: ‘梁氏往因南朝齊末,蕭衍老賊,本為旁支,妄念圣寶;僥幸得志,胠篋重器。饕鬄為孽,梟獍逞兇,弒舊主而居其位,絕人嗣而竊其國,禽獸之行,人神共憤,此蕭衍之罪一也! ‘既有梁氏,忝為國主,數度舍身于廟宇。不問計策惠庶民,專以講法興釋家。廣建寺院,虛耗府庫,屢征勞役,民不堪擾。嗟乎!一人崇佛,萬民齊哀,此蕭衍之罪二也! ‘遍觀史籍,綱紀荒廢,無過于梁者。其人遙制朝堂,放縱公卿,是以宗親大臣,狂縱不法;兇殘荒悖,斮民骨髓,百姓困苦,危亡已兆,此蕭衍之罪三也! ‘夫聞人以信立,故有商君立木,曾子宰豚,更何論于國主。昔太祖遣使梁氏,與之盟好,墨跡未干,即生兵禍,為君無信,此蕭衍之罪四也! ‘其罪累累,罄竹難書?!?/br> ‘往者晉祚衰微,故有南北對立二百三十又一年,骨rou分離。 ‘太祖武皇帝,以微末之軀,寄凌云之志,披荊斬棘,草創基業,欲使南北之民,合為一家,然天不假年,中道薨逝,以為遺恨。 ‘齊主繼承父志,得天兆,順民意,受命踐祚,擁百萬之師,率萬里之國,養民七載,百姓殷實。 ‘然江南之民受梁氏奴役,故興義師,以步騎八十萬,水師二十萬,吊民伐罪。 ‘今傳檄天下,咸使聞知?!?/br> 昭德元年(548年)三月十三,即高澄應眾臣之請決意南征的第二日,一篇實際由高澄口述,司馬子如潤色的討梁檄文,由洛陽向各地傳播。 檄文傳至江南,以高澄、司馬子如肚子里那點墨水,自然不被竟陵八友之一的蕭衍看得上眼,卻也把他氣出個好歹。 御極四十八年,還真沒人敢這樣指著他的鼻子罵,至于所謂的百萬大軍,蕭衍是半點不信。 好歹也給南梁當了這么多年的家,且不提高澄有沒有這么多軍隊,真要征發百萬大軍南征,那得要多少民夫,還真就全梭哈,以后不過日子了。 蕭衍與朝堂公卿治國多年,知曉其中虛實,但一些地方官員與升井小民,又如何能夠分清,尤其是淮南之地,更是多有恐慌,不少百姓扶老攜幼渡江,以避兵禍,以致多有難民涌入建康。 所謂八十萬步騎,二十萬水師,確確實實是恐嚇之言,畢竟高澄練了七年,攏共也才五萬水師,不過吹牛也不犯法。 此番南征,高澄預計攜帶五萬騎卒,十萬步卒,共計十五萬戰兵,再由三河地區抽調十五萬州郡兵為輔兵,共三十萬大軍南征。 十余年前,他就在河南、河北設置馬場,培育戰馬,吞并關隴后,又新得河西馬場。 雖然如今的河西馬場遠不及北魏巔峰時期有馬二百余萬匹的盛況,但經過七年時間的恢復,也與秀容川馬場、并州馬場,以及河北、河南等地馬場一起為高澄供應了大量戰馬、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