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全元起聞言疑惑道: “醫道?” “沒錯!便是醫道!” 高澄肯定道: “醫者承黃公之術,懷濟世救民之仁心,存謹慎負責之品質,倡畢生鉆研之精神,即為醫道。 “全翁曾歷仕宦,得居侍郎之位,卻視富貴如閑云,棄職著書,窮盡心血,得《注黃帝素問》八卷,以留后人,當為醫道之大成者。 “孤有意在洛陽開辦醫學,還請全翁僑居于此,任院長,以醫者仁心、品質、精神,教化生員,救世人之疾苦?!?/br> 說罷,高澄拿出一份詔書,誠懇道: “孤聽聞全翁北上,即向天子請命,以著書之功,為全翁封賜縣伯,食邑五百戶,若全翁愿居此任,只三年時間,孤愿再以教化之功,為全翁請侯爵之封,若有一日桃李滿天下,孤愿再以濟世之功,為全翁請公爵之封,還請全翁以天下百姓為念,莫要推辭?!?/br> 全元起雖然當過一段時間的侍郎,但確實是沒有爵位的,如今高澄將所謂伯爵、侯爵、公爵一個個大餅朝他扔來,再怎么視富貴如閑云,也招架不住。 與官位不同,爵位是可以傳系子孫,又有誰能忍住這般誘惑,況且小高王說話又好聽,什么著書之功、教化之功、濟世之功,哪怕是將來賞賜爵位也是師出有名。 至于齊王有沒有能力兌現,這一點無需任何懷疑。 況且家人全被送來了洛陽,全元起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應下道: “大王盛情如此,老朽不敢推辭?!?/br> 高澄聞言,欣喜過望,卻又命人抱來一個滿了周歲的嬰孩,說道: “此小兒姓孫,名思邈,出生后害了風冷,體虛多病,還請全翁施術救治?!?/br> 全元起以為是高澄要考校他的醫術,便一口答應下來,于他而言,并非難事。 然而他卻不知道,襁褓中,受風冷折磨的小嬰孩便是高澄為自己后半生找的依靠。 相較于全元起,藥王孫思邈在后世可要大了許多。 后世有記載說孫思邈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然而根據其自述‘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隳苤獣?,他必然是殷實家庭出身,只不過后續為治病,導致家境破敗。 由于孫思邈的生年存疑,高澄原本只是嘗試性的在暗地里尋找,看看京兆華原(陜西銅川)去年有無名叫孫思邈的嬰孩誕生,也沒抱多大希望,結果居然還真給他找著了。 又得知這嬰孩出生時受了風冷,便更加確信他就是傳說中的藥王。 至于齊王為何會提前知道華原有一個叫孫思邈的嬰孩誕生,誰又敢問,最終也只會為高澄添加一絲神秘色彩。 聯想到孫思邈142歲的高壽,小高王立馬將其一家遷來洛陽,打定主意等他年歲稍長,便讓孫思邈向全元起學醫,成年后,就放他周游各地走訪。 等理論與實際有了結合,再由孫思邈為自己調理膳食。 人孫思邈活了142歲,他小高王活個120多歲不過分吧,就算貪色,再扣20,總能當個百歲老人吧。 當然了,真要有這事發生,高澄也別想著傳兒子了,估計孫子們都不一定熬得過他。 也不知道爾朱英娥等人知道了高澄的打算,還會不會繼續為了兒子爭下去。 貪生畏死的小高王前半生有全元起為他診治疑難雜癥,后半生有孫思邈為他調理膳食養生,還求什么仙,問什么藥,簡直贏麻了。 全元起為孫思邈診斷后,很快開出了藥方,告知調理一段時日后,便能痊愈。 高澄便讓人照方抓藥,將孫思邈送回家中。 不等孫思邈的病情好轉,全元起因著書之功,得封縣伯的詔書便已經昭告天下,而洛陽城里也開設了一所醫校,由全元起親自擇徒、授徒。 有高澄畫的大餅,授徒三年,即以教化之功授侯爵,桃李滿天下便以濟世之功授公爵,全元起可謂是廣收門徒,甚至稱得上是來者不拒,只要你肯學,我就教。 用一肚子醫學知識,換一個公爵爵位,是個人都知道該怎么選,況且所得不止爵位,更有美名流傳后世。 若是敝帚自珍之人,早年間也不會棄了官職去寫那本《注黃帝素問》。 全元起來到洛陽,除了高澄以外,最高興就要屬崔季舒了,他可不是只會了打拳以外。 崔季舒當然是學過醫的,早年間高澄問他,經史之外,是否有別的喜好,崔季舒便說起過他平日里喜好鉆研醫術。(33章) 只不過小高王有了病痛,也沒想過找他來醫治,術業有專攻嘛,相較于醫術,高澄更信任崔季舒的拳術。 自打全元起來了洛陽,崔季舒有閑暇時,總要前往全府虛心求教。 不止是崔季舒,就連學醫多年的元善見也有心召見全元起,奈何知曉高澄必然不允,便也只能作罷。 高澄當然不會讓全元起跟元善見扯上關系,《三國演義》里,曹cao與吉平的故事,小高王可不想發生在自己身上。 自打那天施藥以后,高澄一直在關注孫思邈的病情,一來是擔心他未來的建康保姆有了閃失,二來也是看看全元起的成色,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果然,不出數日,孫思邈的病情便有了明顯好轉,調理了半月,已然痊愈。 至于沒有因病破家的孫思邈未來還會不會繼續走上學醫的道路,高澄是一點都不擔心,他作為齊王的權力是無窮的,連天子都能玩弄,還cao控不了孫思邈學醫,必須給他安排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