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高澄沒有應允,但也不可能真讓一個將死之人,依舊為大魏貢獻最后一絲火苗。 他保留源子恭南荊州刺史的同時,也讓人將他送回洛陽與家人團聚。 同時因大將軍府司馬張亮組建鹽兵有功,派他前往安昌城行南荊州州事,也算是為以后鎮守南荊州做鋪墊。 張亮勤奮干練,忠信可靠,要說缺點,貪財確實不假,但也拎得清輕重。 歷史上,能被原主委以都督二豫、揚、潁等八州軍事之權。 在軍事上,并非一無所知,否則高澄也不會派他募兵。 如今將張亮放往梁魏邊境鍛煉,正是時候。 與荊州刺史侯景、東荊州刺史侯淵、豫州刺史堯雄、廣州刺史高敖曹幾人合力,看住陳慶之,守衛梁魏西線不成問題。 需要高澄解決的不只是南荊州刺史,他也早就選好了光州刺史的候補。 光州地處青州以東,位于山東半島上,原刺史也是上了六十歲,身子眼睜著垮了下來。 那刺史的名字很有意思,卻在高澄這兒討不了好。 他名叫高湛,字子澄。 六十三歲的老高湛,高子澄也是出自渤海高氏,人家來歷比高歡、高澄父子、高隆之等人正經不了許多。 父親高肇是宣武帝元恪的舅父,憑借外戚身份把持朝政,權傾朝野,這樣的權臣沒有自己的根基,元恪一死,即遭宗室清算。 高肇雖自稱渤海高氏,但卻明明白白是高句麗族。 不過渤海高氏本就是個大染缸,各種族屬都有,誰都能跳進來洗個澡。 將來接替高湛的人選,高澄屬意幕府長史溫子昇。 腹地用文,邊地用武是這一時期高澄任官的主要標準。 溫子昇出使南梁后,先后歷任主薄、長史,也算自己人。 關于遞補人選,若無空降,高澄計劃由張師齊出任長史、邢邵出任主薄、而幕府司馬一職,早在張亮去職,高澄就已經去信渤海,征調封隆之之子,封子繪入幕。 封子繪18歲就跟隨父親封隆之迎接高歡東出,往信都建義。 盡管歷事早,資歷深,但升遷速度無論如何也比不得后來人,尤其是高澄那一幫子核心幕僚。 那群人中,朝官且不提,單說刺史就有了相州楊愔、青州趙彥深、兗州崔季舒,候補的還有南荊州張亮、光州溫子昇。 而封子繪去年才由平陽太守,遷渤海太守。 要不怎么說人人都想往中央擠。 巡視河北的時候,高澄曾與渤海太守封子繪有過一番交談。 十八歲就跟隨其父參與信都建義,膽識自不必說,對于他的才能更是賞識。 封子繪受任晉州平陽太守時,請開晉州北界新路,并主持這一工程,旬月而就,自此征兵運糧,軍士無乏。 歷史上,在邙山之戰、與對南陳的戰爭中都有亮眼表現。 高澄與他一番交談,也有了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知。 這是一個頗具長遠眼光的人才,有膽略,更能撫民。 小高王對這樣的人才,向來都是愛之深切。 而遠在渤海的封子繪實際上已經接到了高澄的征召文書。 一條通天梯擺在自己面前,封子繪沒有絲毫的猶豫。 原屬晉陽調派的他很清楚在高澄與高歡手下謀事的區別。 過去高歡坐擁河東、河北,高澄鎮守河南,雖說高歡有更多的職位安插心腹,但聚攏在他周圍的人也不是高澄麾下所能比擬。 于是憑封子繪的資歷與能力,也只被授予太守一職。 反觀高澄,過去雖只有河南,但他身邊缺了人手,一但能力與忠誠能夠得到他的信任,立即就能外放。 到了去年,高歡將河北交由高澄,高澄并未對河北地方鎮守有太多變動,只是讓楊愔補了段榮的缺。 就是因為他自己手下的心腹,除去朝官以外,連個河南都填不滿,否則六十三歲的高湛如何能夠久鎮光州。 封子繪就是看準這個時機,通過父親封隆之,請由晉州平陽,調任冀州渤海。 爭不過那群鮮卑元從,那就往高澄身邊開辟新賽道。 第二百二十章 盤算招納 與封子繪抱有相同看法的不止他一人,張纂就是其中之一。 晉陽有三座重要府衙,相國府(大丞相府)、行臺、中外府。 分別對應高歡,相國(大丞相)、大行臺、都督中外諸軍事三重身份。 中外府從事中郎張纂正是晉陽三府幕僚之一。 張纂,字徽纂,北魏舊都代郡平城人(山西大同),最早歸屬爾朱榮麾下,爾朱兆受命都督一職統軍,張纂擔任其都督長史輔佐。 爾朱兆與高歡親密期,張纂數度出使,因而與高歡結識。 前文提過,爾朱兆退回秀容以后,麾下幕僚除張亮以外,盡皆與高氏在私底下有過聯絡。 樹倒猢猻散,高歡對這群猢猻殊為不喜,幾乎都被閑置。 作為爾朱兆麾下核心幕僚的張纂卻不在此列。 原因倒也簡單,韓陵之戰前他就投了高歡。 廣阿之戰后,爾朱兆退兵,留張纂協助相州刺史劉誕守鄴城。 高歡趁爾朱氏勢力暫時退出河北,圍鄴城數月,掘地道以陷城墻,張纂就此投入高氏陣營,擔任丞相府參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