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原則上每座寺廟僧人不能超過八十人,在年老僧眾把位置空缺出來前,絕不發放僧碟,堅持一個僧位一份僧碟的原則,絕不動搖。 當然,以上這些都與洛陽瑤光寺無關,瑤光寺雖是一座尼寺,卻不在留存的洛陽十三僧尼寺廟之中,也不在裁撤之列。 這是因為瑤光寺有它的特殊性,由宣武帝元恪所建,孝文廢皇后馮氏、宣武皇后高氏、孝明皇后胡氏,還有大量的妃嬪、貴婦人,先后在此寺出家。 就實質而言,這其實就是一座后妃療養院,前朝妃子都在此間修行。 爾朱英娥若不是爾朱榮之女,只怕也早就進了瑤光寺誦經念佛。 真要將瑤光寺裁撤,逼迫這些婦人改嫁,天下輿論洶洶,只怕會引起公憤。 高澄有意將瑤光寺以外,洛陽還俗尼姑們與京畿將士婚配,打算找個時間讓未婚的士卒來一次大規模相親。 與此同時,高澄也在盤算要不要自己做表率,往瑤光寺里尋個美貌尼姑納進家門。 若是打定主意,就從孝明帝、孝莊帝、元曄、元朗、元恭這些人的妻妾里找。 身為政治人物,有時候就是要委屈自己,做一些不愿意的事情。 但思慮再三,還是否決了這個想法,自己的名聲已經夠臭了,再往瑤光寺里納尼姑,這輩子都洗不白。 高澄的處置意見由元善見加印,發往關東各地。 他特意只提關東,就是不想讓賀拔岳撿了便宜。 但仔細想想人家又不是傻子,都知道佛教是一頭肥羊,難保不會矯詔行事。 果然,關東大肆抑佛,充沒佛寺財產的消息傳至關西,在宇文泰的勸說下,賀拔岳同樣大舉滅佛,一時間北方佛教被高氏、賀拔氏的共同打壓下,走向暫時的低谷。 當然,這都是后話。 高澄將文書送往關東各州,嚴命州縣長官遵令行事,裁撤寺廟的同時,徹查僧眾不法之事。 與此同時,強令僧眾還俗,自然要為他們安排生計。 高澄命令各州充沒寺廟田產,收回公田,由高澄設立的均田官為僧眾與寺廟庇護的隱戶分配田畝。 這次掃蕩之后,關東僧眾只怕不滿十萬,而據高澄記憶所知,550年東魏滅亡時,關東合計共有僧眾兩百余萬,而533年的現在,雖然達不到這個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 且不提隱戶,光是僧人就有上百萬人繳納賦稅,高澄夢里都能笑醒。 這些時日,不斷有戶部吏員奔波于洛陽周邊,為隱戶與還俗僧眾們登記戶口,再行分配田畝。 而尼姑們也被高澄召集在洛陽城外,為她們主持婚配。 眾所周知,高澄從來不違背婦女意愿,于是讓尼姑們自己挑選衛隊以及京畿軍中未婚的將士,再讓這些士卒表態是否愿意。 哪知道許多尼姑眼巴巴地瞧著小高王,一雙雙眼睛要勾人魂似的,高澄不敢久留,交代了幾句會場紀律,便匆匆離開返回渤海王府。 渤海王府搬家了,高澄將王府搬遷至永寧寺附近,緊鄰宮城。 原因很簡單,他將自己麾下七千人以及斛律光三千人屯駐在永寧寺。 而段韶與堯雄屯駐景明寺,慕容紹宗與尚在荊南的高敖曹將屯駐在高陽王寺。 高陽王寺曾是高陽王元雍的府邸,元雍死后捐做寺廟,元雍府上曾有奴仆六千,妓女五百,占地如此之大,足以容納大軍。 接下來就是統計寺院資產,田產都擺在明面上,收歸國有自是理所應當。 但各寺存積的錢糧這個數字浮動可就大了,高澄也不貪,九一分賬。 高氏每吃下九份,就給國庫運去一份。 于是源源不斷有載滿了錢糧的車子運進渤海王府新址,直至王府都塞不下了,又運往附近被裁撤的廟宇囤積。 第九十九章 軍餉 ‘太昌二年四月,天子聞僧眾不法,命京畿大都督澄徹查,澄以罪證示于天子,天子大怒,下令抑制佛事。 大都督澄受命查封寺院,所得錢糧盡數送往國庫,不取分毫。 時人聞之,贊曰:澄之廉潔,古今未有?!?/br> 高澄很滿意的放下文稿,勉勵記室參軍張師齊道: “以后也要如這般務從實錄?!?/br> 張師齊應聲稱是。 主君說要務從實錄,不會真有人這么干吧? 上一個當真的人可是被滅了九族。 其實就算張師齊照實記錄,高澄也不會要他命,國史案只是拓跋燾殺崔浩的借口而已。 不過記錄言行的差事肯定會換人。 看重自己身后名聲不丟人,二鳳哥哥唐太宗那樣的人物都不能免俗,更何況小高王。 將來自己子孫爭點氣,將王朝延續三四百年,后人再去著史,時隔三四百年,他們能知道什么情況,不還是要靠張師齊的第一手資料么。 至于時人的筆記、日記,那都是野史,都是小高王的政敵污蔑。 高澄就喜歡精心打扮歷史這位小姑娘,寵女兒嘛,能理解。 不多時,又有家仆來報,新建的度牒司按照高澄的要求,已經選拔了一名僧人,前往天竺求取大乘真經。 高澄命人將僧人喚來,這僧人年紀不大,才二十四五歲,按照高澄的劃分是屬于還俗之列,他離六十可差得遠。 但洛陽往天竺路途遙遠,不可能讓一個六十歲老僧跋山涉水,只能破例從原本要被逼還俗的僧人之中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