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7章
前些年的時候,朝廷一年還僅僅只能夠收到五億兩白銀,一轉眼的功夫,這一下子就要突破十億兩白銀的大關了,直接翻倍了。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單月稅收破億,這說明我大明真正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鼎盛的盛世?!?/br> “今日我大明之版圖,前所未有的遼闊,遠超古今中外任何朝代和國家,今日我大明之富裕,也遠超以往的任何時候,縱然是底層百姓之家,早也已經是不愁衣食,在追求更高的生活?!?/br> 劉健也是趕緊站出來給弘治皇帝恭喜一番,劉健的能力其實是不如李東陽、謝遷的,但他是弘治皇帝的老師,再加上又會適時的給弘治皇帝拍馬屁,這首輔的位置坐的穩如泰山。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我陛下賀,我大明賀~” 其他大臣一看,也是趕緊紛紛送上了自己的祝賀。 “哈哈,好,好~” “這都是我大明萬萬黎民共同創造的結果,朕可不敢居功??!” 弘治皇帝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剛剛早朝時的不爽也是一下子消失的干干凈凈。 “這有銀子是好事,不過更重要的還是要將這個銀子用到刀刃上?!?/br> “這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百姓們省吃儉用擠出來的,那就要好好的用在國家建設上?!?/br> “這鐵路、公路改修的修,河提、水庫之類的該建的建,河道該疏通的疏通,各地的醫院該的建起來,港口、碼頭該建的都建起來?!?/br> “這些都是有利于民生,也有利于國家的項目,以前的時候,想做都沒錢做,只能夠用徭役的形式,苦了百姓去做一些?!?/br> 弘治皇帝看著強上巨大的大明堪輿圖,開始叮囑起來。 現在大明的稅收增長迅猛,但各個方面的固定開支占比卻是在不斷的縮小。 以前的時候,單單是供養皇室的那些朱姓王爺就需要花費朝廷每年三分之一的稅收收入,是一個沉重無比的負擔。 再加上官員們的開支以及軍隊的開支等等,朝廷是每年都入不敷出,國庫空的餓死老師,邊軍這邊連飯都吃不飽,至于官員們。 大家也就是不靠那點俸祿過日子,不然一個個也是要餓死的。 現在好了,大明的那些朱王爺基本上都已經遷移到海外去建立藩國了,不需要大明這邊再去供養了,至于軍隊這邊也是單獨有弘治皇帝的內帑來開銷,也不用國庫開支了。 官員的俸祿是一漲再漲,但占比卻是越來越小,整個開支算下來,國庫還能夠有大量的節約。 銀子自然是不能放在倉庫里面發霉發臭的,要想辦法用出去才能夠發揮它的價值,所以這些年來,弘治皇帝一直都在大搞基建。 水泥公路、鐵路、港口、碼頭、修河提、水庫、疏通運河、鞏固邊防、支持移民等等,每年大筆、大筆的銀子撥下去,作用也是慢慢的顯現出來。 基礎設施搞好了,商業和貨物流通越來越便捷,這經濟增長越來越快,稅收就越收越多了,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龐大的基建還帶動了大量的就業和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紅利自上而下灑到了每一個大明人的身上。 第1553章 又陪著皇帝微服私訪 京城南區工業區這里,一條條寬敞的水泥馬路四通八達,一座座工廠排列的整整齊齊,水泥馬路上面到處都是來來往往的四輪馬車,其中有幾兩并不起眼的四輪馬車靜靜的停泊在路邊。 “劉晉啊,當初你進行稅務改制,成立稅務衙門的時候,到底是如何想辦法來征稅的?” 四輪馬車內,弘治皇帝、劉健、李東陽、張懋、劉晉五人坐在一起,透過窗簾看向眼前這座大型而繁忙的工廠。 京城利建水泥廠的金子招牌在陽光下閃爍光芒,同時還能夠看到一旁還印有一個家族族徽,不過劉晉一眼沒有認出來,應該是某個不算太出名的家族的產業。 但這個水泥廠的規模還很大,是大型的水泥廠,廠門口都建的很大,進進出出運輸成品和原材料的四輪馬車絡繹不絕,仿佛永遠沒有停歇的意思。 “像眼前這個水泥廠,該如何知道要征收它多少稅銀?” 弘治皇帝看著眼前販賣的水泥廠,詳細的問起來。 剛剛尚書房內,佀鐘說大明單月稅收破億,這是好事。 但一向愛民如子,同時又深受傳統儒家教育影響的弘治皇帝也是擔心這稅收會不會太重了,收的稅太多了,會不會是下面這稅務衙門在大肆的橫征暴斂。 所以他也是帶上了幾人穿上了便服悄悄的出了宮出來微服私訪,到處走一走,看一看,最好是親眼聽聽老百姓們的說法。 “陛下,稅務衙門這邊進行征稅是有一套自己的辦法,首先,所有的工廠、作坊、商行等等在進行銷售或者提供勞務服務的時候,都需要開具發票,這個發票是一式三聯,就是他們向稅務衙門進行報稅時納稅的重要依據?!?/br> “發票是一式三聯,分別是賣方、買房以及稅務聯三聯,分別是買家、賣家各自留底一份,稅務聯則是在報稅的時候交給稅務衙門?!?/br> “稅務衙門會根據提供的稅務發票計算該繳納的稅銀?!?/br> 劉晉笑著回道,其實辦法很簡單,那就是抄襲后世是稅務制度,再加以適當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