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簡單的說就是他出身牛叉,出生的時候又跟圣人出世一般,有天降祥瑞,牛叉的不行。 他也確實是年少有為,十二歲開始讀私塾,十五歲就屢次上書給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而且十五歲還敢滿大明游歷,甚至于還敢去塞外。 十八歲就開始學會格物,七天七夜格竹子的事情說的就是他了,年紀輕輕就已經考中了舉人。 不過在會試這一關,他卻是屢試不中,第一次考會試不中,李東陽就說他‘這次不中,下次科舉必定中狀元’。 但是他下次再考會試,還是不中,頓時整個人就覺得壓力山大了,自己的父親是狀元,又被李東陽這樣的大佬說是狀元之才,卻兩次都沒有考上,以至于被人笑話。 現在,他今年剛剛好二十八歲,第三次參加會試,終于成功考中,整個人也是松了口氣,不至于再被人笑話,這虎父犬子的話可是非常刺耳的。 可以說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唐寅、王守仁差不多,每一個人看著前面往皇宮內進去的朝臣,都感觸良多。 額,當然,這要除開劉晉來。 劉晉有金手指,考這科舉都是睡著考過去,也沒有感受過這個時代科舉考試的艱難,更是不知道現在這身份意味著什么,他此時此刻正在覺得古代森嚴的制度實在是太不人性化了。 他都已經在這里足足等了一個多時辰,站在這里,既不能隨意的走動,也不能交頭接耳的談話,甚至于站也要站的筆直,要有一個樣子。 總之規矩很多,對于他這個來自后世的人來說,實在是有太多的約束和束縛,總覺得非常累。 “唉,要不要故意考砸了,這要是以后天天上早朝,站著上早朝的話,肯定要崩潰的?!?/br> 想到了上早朝,劉晉就更是一臉的憂愁,天天三更半夜的起來,在這里等著,上早朝又是一站站一兩個時辰,想一想都覺得這不是人干的事情。 終于,左等右等,等的劉晉雙腿發麻的時候,這才到了他們這些新科士子進宮參加殿試。 殿試的地方安排在金鑾殿前面的太和殿廣場,此時廣場的四周坐滿了當朝的大佬,龍階之上,弘治皇帝也是大大咧咧的坐在自己的龍椅上面。 一番繁華的儀式過后終于也是到了考試的時候,殿試是皇帝親自出題,當然有時候皇帝很懶就會派個重臣來代勞。 弘治皇帝是個勤快的皇帝,對于這種三年一次的倫才大典那更是重視無比,自然是不可能偷懶的。 弘治皇帝的目光在劉晉這些人身上掃來掃去,很快就鎖定了坐在前面一排的劉晉,頓時就忍不住笑了笑。 “出個什么題好呢?” 弘治皇帝腦海中思索起來,殿試是皇帝出題,皇帝主考,所以大家才叫天子門生,不過皇帝出題一般都是和時事政治有關,很少會出四書五經上面的內容,畢竟皇帝需要的是能夠治國安邦的人才,而不是只會讀死書的書呆子。 “有了~” 很快,弘治皇帝就想到了什么,拿起筆就在紙上寫了幾個字。 何以安西南~ 這就是這一次科舉考試殿試的題目了,也是結合了現在的時事政治來出的,有明一朝,西南就一直不穩,西南地區的土司經常叛亂,有時候甚至于還會鬧的非常嚴重。 現在北方的邊患因為水泥的出現得以暫時安息下來,弘治皇帝心中就剩下了西南地區土司的事情了。 最近從貴州這邊也是又傳來了一個壞消息,女土司米魯因為和自己的丈夫鬧矛盾所以再次起兵叛亂,鬧的貴州這邊不得安寧,這讓弘治皇帝很是頭疼。 云貴地區山路險峻,根本就不適合大兵團作戰,朝廷縱然是有百萬雄兵到了云貴地區也是枉然,拿這些深藏于深山老林、崇山峻嶺之中的土司們沒有任何的辦法。 歷代皇帝都對云貴地區的事情非常頭痛,始終也是拿不出一個什么好辦法來。 現在弘治皇帝也是將這個事情拿來考一考劉晉這些新科進士,想要看看他們能夠有什么高見,當然其實主要還是想看看劉晉這個高人子弟在這方面能夠有什么好的方法。 “何以安西南?” 很快,眾人就看到了弘治皇帝出的題目。 朝中的大臣們頓時也是一個個思索起來,皇帝出題顯然不是胡亂出題的,皇帝憂心西南的事情,他們這些做大臣的自然也是要憂心,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至于唐伯虎、倫文敘、劉龍、豐熙他們這些人則是一個個皺起眉頭,開始仔細的揣摩起弘治皇帝出這題的意圖來,然后再思索起該如何對答。 這種考題對于那些死讀書的書呆子來說,肯定是非常難的,讀書不能讀死書,終究還是要學以致用。 “何以安西南?” 劉晉看著這個考題,仔細的思索一番,拿起筆就開始寫起來,開頭赫然是‘改土歸流’四個大字。 第341章 改土歸流 皇宮閱卷處,朝中三閣老,六部尚書侍郎,外加英國公張懋、成國公朱輔、建昌伯和壽寧候四個勛貴代表,同時再加上翰林院十幾個翰林,詹事府的十幾個暫時,督察院的十幾個御史組成了龐大的高逼格閱卷隊伍。 甚至于連弘治皇帝都帶著太子朱厚照親自過來參與閱卷,這個閱卷隊伍不可謂不高,足以顯示弘治皇帝和朝廷對倫才大典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