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老人筆走龍蛇,動作瀟灑,寫下一個假名。 他在一張大紙上,用杯口粗的筆畫,連續寫了幾個假名,寫完之后意猶未盡,把毛筆一甩,紙上多了一些墨點。 他對著作品端詳,似乎不太滿意,把紙挪走,又鋪了一張紙。開始屏氣凝神恢復力氣,不對應該是冥想。 這三位暫時沒什么看頭,眾人終于開始把目光轉向沈瑜。 沈瑜用一只長桿兒的大號毛筆,從硯臺中蘸取濃墨,在一個青瓷墨池里用加清水,調成淡墨。 左手端著墨池,右手拿著毛筆,迅速的在紙上橫涂豎抹,畫了幾次以后,嫌毛筆蘸取墨汁的速度太慢,干脆拿著墨池,把淡墨緩緩傾倒至選好的位置上。緊接著,用毛筆把積聚的墨團向外引開一部分。如此連續cao作,墨汁開始滲化、流淌,形成幾個大大小小的不規則墨團。 熟悉繪畫的人已經開始議論,這是潑墨。 第496章 潑墨山水畫,筆會(下) 沈瑜的確是采用了潑墨技法。傳統國畫講究書畫同源,描繪形象要求用線造型,從觀賞的角度來說,已經發展到一個美學高峰。 但是,他看到參加筆會的嘉賓,一個個都是出奇制勝,如果還自己還采用傳統的繪畫辦法,從視覺這個角度來衡量,容易被別人比下去。 好在,這個問題,已經早有畫家發現并且提出了解決的辦法。 前文曾經說過,張大千先生在歐洲看到了西方繪畫之后,就提出過繪畫改變的問題,并且做了成功的嘗試,那就是潑墨潑彩。愛痕湖等一批繪畫,大面積的運用抽象的色彩塊面,就是對傳統國畫做的一些改變和突破。 對于沈瑜來說,直接拿來用就可以。 他曾在網上看過許多名家作畫的錄像。當時有些地方看不明白,如今,以自己掌握的技能和視頻做對比,其實不難掌握。 沈瑜快速的用筆,將紙上的水墨引開,當墨團整體形狀符合要求之后,換了一只馬毛的毛筆,開始勾勒近景,也是等待墨團干燥。 觀眾們通過屏幕,看到沈瑜逐步的勾勒出一株盤曲的古木,第二株,第三株……不久,樹林的基本輪廓已經能夠看明白。 待到這部分的形象出現,潑墨部分已經干燥,沈瑜開始用濃一點的墨,讓墨團分出層次。接著就是第一遍潑彩,也是打底色。 沈瑜用了花青和汁綠(花青加藤黃)。兩種底色鋪滿了畫面的大部分,只留出了天空云氣和部分樹干的地方。墨色和底色有的重合,有的單獨組成形象。 這邊底色畫好,第二次勾勒細節。此時,眾人已經能看明白,潑墨的山水畫的大體布局。 潑彩的過程看不出功筆墨功夫,但是在勾勒樹木和山石的時候。嫻熟的用筆墨技法,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 負責拍攝的攝影師,非常及時的把鏡頭推進到沈瑜正在勾勒的地方。 觀眾們清楚的看到,沈瑜運筆速度不快,但是極少停頓,此時正在畫一條山體蜿蜒前行的山路,時而清晰,時而隱沒。 第二遍勾勒完成之后,沈瑜按照自己的習慣,取用調好的赭石顏料的上半部分,給部分山體和房屋樹干上赭。 第二次潑彩,大部分的山峰用石綠,少部分的區域用石青罩染頭發,依舊是趁色彩沒干的時候,用筆引開,達到需要的形象。這一遍干透,再畫第二遍,第三遍。 當色彩的層次逐漸增加的時候,山巒形象逐漸生動。潑彩結束之后再次勾勒細節。 沈瑜全神貫注的作畫,沒注意到,大部分觀眾,都開始注意他。一位攝影師總能及時的調整鏡頭,跟隨他的刻畫移動。 他略做停頓,考慮半晌,開始勾勒細節,或勾或點,皴擦并用。 收拾畫面的步驟完成,他把筆放下。觀察整個畫面,層巒疊嶂的山體已經完成,近處數郁郁蔥蔥的樹林,用云水銜接。 他選了一支狼毫筆開始落款。 名款的最后一筆寫好之后,找出印章,鈐印。 掌聲轟然響起。 沈瑜抬頭,看到了在場的觀眾的目光。 這是送給自己的掌聲。 工作人員等畫面干燥后,用升降架展示繪畫。 一副峰巒起伏、云嵐升騰的潑墨山水畫展示在眾人眼前。 有反應快的人,透過窗戶,看向博物館外面的景色。有人覺得,沈瑜所畫山水,隱約與博物館周圍保留的自然景色,有些相似。 自覺體會到畫意的人,更為努力的鼓掌。 沈瑜鞠躬,回應觀眾的掌聲。 他準備收拾工具的時候,一位工作人員過來提醒,請暫時不要收拾,等一會兒可能還會參加合作。 沈瑜回到觀眾席,坐到張鞠旁邊。 “太好了?!?/br> “畫的好,特別精彩?!?/br> 距離近的人交口稱贊,距離選的人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沈瑜一一回應。 “沒想到效果這么好,這幅畫真棒。你再看看那幾位?!睆埦险f道。 “獻丑了,多包涵?!鄙蜩ご鸬?/br> “過度謙虛就不好了??上Я?,剛才應該錄下來?!绷撼终f道。 有人看向當初反對的人。那人有些臉紅,心想,當時說的時候,你們怎么不吭聲。他知道不適合在這里談論這個話題,只好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