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篇前話
是的,雜亂而無章取自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雜亂而無章?!?/br> 如題,我寫東西不是很有章法,想到哪里寫到哪里,時間線是有的但不保證時間軸走順位。因為這個文本身就是打算寫我自己的一些經歷一些感慨,摻雜著回憶或感悟,會有對過去的總結也會有對未來的憧憬,甚至會根據需要搬一些自己原來寫的文字過來,也可能會有生活小百科,書評,影片推薦或者美食雜記神馬的。實在是不好定位文體,我才取了這個名字。 活到二十多歲我一直都是懵懵懂懂,沒有什么追求也沒有什么明確的目標,大學畢業之后更是茫然到極點,并且痛恨著無用的自己,但是在我最迷茫低落的時候,看到書架上自己那么多年來寫的亂七八糟的各種東西,突然就想寫這個東西了,因為我突然發現我原來喜歡寫作??!那么我是不是可以把它當做我的一個目標?給目前混亂茫然的自己一個可以追求的實質,也可以讓我的文字見證我的存在和成長?在文字里或許能再次找回屬于我自己的夢想和意義? 在別人看來樂觀開朗又懂事的我,其實藏匿了很多秘密在那些文字里,我其實是一個外向的孤獨患者吧!看似有很多朋友但實際交心的不過爾爾,我這一輩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又生在小縣城,父母都是有正規工作的人就和身邊的有些人比較脫節,夾雜一種混沌的關系網里,個中滋味真是難以言說。無論是別人對我的不適應還是我對別人的不適應,都導致了代溝,且況代溝這種東西本來就存在在人與人之間,沒有誰能完全了解另外一個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認知體系和價值體系,不可能完全放低自己的姿態去迎合別人,換位思考也是有極限的,自己的人格不可能完全模擬另外一個人的人格,但又渴求建立聯系就必然會產生代溝。 所以對不同的事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會嘗試說服別人,有的人自以為是的堅持觀點,也有人沉默是很正常的反應,而在這種過程中有共性的人成為了朋友,沒有共性的人鶴立雞群,還有一種人在中間的模糊地帶兩不干擾,或假意迎合覺得對自己有利的一方。 活在這樣的空間下我真的覺得自己格格不入,因為我不是任何一種,我找不到和我有共性的人也不會試圖說服誰,更不會偽裝去迎合。只是木訥的憑著自己覺得對的做,不對的不做,想不通的就問老師或者看書找答案,但是那時候小,懂屁!看了也是渾渾噩噩…… 好在那時候讓我邂逅了文字,那時候我才小學四年級,寫的是我養的螃蟹生了寶寶之后死了,因為小螃蟹是吃空了mama的身體才被生下來的,感慨了母愛的偉大和生命的重量。其實我自己根本沒有想這么,就是看到什么些什么然后感慨了一下,就被表揚了,小孩子嘛~都喜歡被表揚,然后就開始特別喜歡寫東西了。而很多不足為外人道的事就都有了寄托和存放,文字里的我真實而灑脫,也會叛逆而張揚,不能外露的壞情緒都被我用文字禁錮在紙張上,宣xiele那些時候的負能量而沒有向著他人擴張,所以他們才會一直覺得我乖巧懂事。 文字馴養了那個倔強懦弱的我,讓我的另一半靈魂有了歸路有了家,所以我至今都沒有行差踏錯。所以我感恩著,宣泄著,繼續用文字撫平那些看不見的裂痕,唯獨這個不是三分鐘熱度,所以寫東西的習慣一直從小學持續到現在,有時候是日記有時候是小小一段心情,有時候是只言片語的文字。 只是寫寫寫,寫我的心情我的感慨,記錄我的生活,我的見聞。偶爾也會寫一寫小說,卻是這些東西讓我看到了自己的過去,有失落有開心,有失敗有成長。突然發現于我而言這些東西多么的珍貴,看著泛黃的紙上自己的字體的變遷和心性的成長,我就豁然開朗了。那就讓我繼續寫下去吧! 于是就這樣愉快的決定了,說不定寫東西也可以成為職業不是嗎?因為我喜歡,而且寫了很久已經成為了習慣,就算不能成為職業也是我心靈的港灣,所以有何不可?這樣想了就該這么去做,所以我就開篇了。就是這么直白~ ps:雖然這個文沒什么章法,跟著我的思維很跳脫,但是會有時間備注噠~因為我從小就習慣性的備注日期,所以時間線是可查的,內容我就……還是那句話,想到哪寫到哪了,寫東西就應該這樣開開心心的寫,當然也希望看到的人看的爽~~~可是會有人看嗎?摸頭尷尬笑~~~~ ——2016年4月8日星期五14點58分 發完手抖,是因為注冊搞得頭大了~~~ 沒想到注冊有點復雜呀~~~ 結果多了一個qq啊喂~~ 我不想養小號的??! 而且那些什么條款看的我頭都大了,我只是想找個地方發文順便交朋友,沒想到那么復雜。 是不是30天不更新一次就會被掃地出門的意思? 而且文是不是要自己存好???會全部刪了?? 不知道往哪里發比較合適,順手搜到這里就來了~~ 而我這個好像不算小說~~~~ 會不會被斃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