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四國博弈
正是因為有了這么多的小作坊創業者,整個西寧的商業氛圍變得更為濃烈,商業行動的爆炸,讓這里涌入了大量的手工從業人員。 葛巖的西寧新城區,也在不斷的投入使用。因為有大量的建設人員加入,這個新城區的建設度足足提高了十倍。 新城區一切都是高規格的,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幾乎每一片區域投入使用,都能夠立刻涌入大量的人口,讓這個地方瞬間火爆起來。 等一個月后,西寧新城部投入使用以后,整個西寧都城里面已經有接近一千二百萬的人口了。 整個西寧國,人口也是達到了三千六百萬之多。 人口如此海量,西寧都城的管理也成了一個大難題。 西寧城的繁榮,也開始帶動了周邊幾座城市的繁榮,這些城市因為毗鄰西寧城,與西寧城交相輝映,成了一個城市群。 整個西寧都城附近的城市群,總人口已經突破了兩千萬,幾乎占了總人口的一多半。 這對于一個皇朝而言,簡直就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人口如此集中帶來了一種名叫分工協作的體系。 分工協作,是提高整體社會生產力最迅捷的手段。 只有強大的分工協作體系,才能有可能孕育工坊業的繁榮。 一切朝著葛巖預想的事情展著。 如今葛巖最主要的責任,就是保護著整個西寧,讓西寧國借著如今遼闊的土地,快的繁榮起來。 葛巖占據的這片西南西北地界,原本就屬于較為貧瘠的地區,有了葛巖的英明領導,修水渠,挖河道,種果林,修馳道,建驛站,筑城墻…… 一系列的建設火熱的進行著,與此同時,在靠近邊境的地方,防御城墻,火炮陣地,各種防御性的兵營,被建設了起來。 葛巖組織了足足一百五十萬的邊防部隊,據守著各個有可能被入侵的關口。 葛巖強大的工坊體系,能夠保證西寧軍始終都擁有強大的防御力量。正是有了這些防御力量,西寧才能保證安寧。 葛巖一心主管邊境防務建設,孫平海主管國內的防務和練兵,張幫昌主管政務已經經濟展。 如今這三人組合,已經是極為融洽的將西寧管理得條理分明,極為順暢。 從四國瓜分天下之后,才不過短短半年時間,西寧就走出了泥潭,因為有了秋收,整個西寧一片欣欣向榮。 可是大魏國卻因為花費了大量的力氣治理瘟疫,好不容易才從混亂中回過神來??上Ъ幢慊剡^神來,他這個大魏國的人口密度,也是遠遠低于西寧國的。 缺乏人口就一定缺乏商業活力,缺乏了活力,想要快的展,將是一場空想而已。 大魏國都如此慘兮兮,那么人口大量流失,又沒有經濟實力補貼的蒙古和大琻,卻是進入了人間煉獄的模式。 這里不僅僅是缺衣少食,還要隨時準備被蒙古和大琻這些外族人凌辱。 為了讓蒙古和大琻的血脈,能夠更快的在這個世界繁衍,于是乎大遼國制定和執行了一場極為荒唐的法令。也就是所有漢人結婚,必須將媳婦的初夜權,給予蒙古或者大琻的貴胄們。 這些所謂的貴胄,也被分派到各個地方,擔任起了地方官,維持穩定。除此之外,還要每天辛勞的繁衍。 當然了,這個權力在執行的時候,自然是被所有人反對,可是野蠻的外族,自然是誰拳頭大就要聽誰的。 很快,那些不服從的漢人就被修理掉了,剩下的人久而久之,被磨去了菱角,也就屈服了。 對于漢人的屈服,蒙古和大琻也早就在預料之中。這里是如此強勢的領導,外加上天災,整個蒙古和大琻,都進入了嚴重的蕭條。 經濟實力的快下降,讓這兩塊原本是物產豐富的地方,徹底成了荒涼之地,與隔河相望的西寧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些原本就是在這些地方的百姓,如今是十分后悔,自己沒有跟著南遷隊伍去西寧國??墒沁@個世界上是沒有后悔藥買的。 論經濟蒙古和大琻或許是不行,可是論起侵略和戰爭,兩個國家絕對是在行。 尤其是隔著黃河相望,西寧的富饒立刻引起了蒙古和大琻的記恨。 一旦看到了美好富饒的東西,他們先想到的,就是立刻占有這一切。 于是乎,冒冒失失的蒙古國立刻點兵二十萬,朝著西寧的黃河邊境襲來。 雖然沒有戰船附著,可是他們征調了大量的漁船,憑借著漁船,他們強渡黃河而來。 可是船還沒到對岸,只在黃河中飄搖,對面卻飛射來了上千顆冒火的火球。 一瞬間,整個黃河河面,都掀起了驚濤駭浪,隨著浪花的飛舞,蒙古大軍的漁船,紛紛翻騰,那些個旱鴨子,被翻騰進了黃河之中,立刻就被河水淹沒。 任他馬上功夫再高,彎刀再厲害,到了水里,都是無濟于事。 很多炮彈準頭不錯,直接命中了漁船,咔擦一聲,漁船斷成兩截,一船人更是翻入河中,沒了人影。 如此陣仗,這些草原上的人民,哪里見識過。 頓時整個蒙古大軍,立刻拼命的劃船后撤。 這些人恨不得爹媽多生幾條臂膀劃船。蒙古人灰溜溜的逃了,只戰斗了一個時辰,卻是留下了數萬人的尸體。 蒙古主將看著黃河對岸高聳的石壁城墻,終于搖了搖頭。 這幾乎是不可逾越的高山,蒙古終于放棄了入侵西寧。 蒙古在西寧折戟的消息,立刻傳入了大琻。大琻在偷樂之余,卻是吸取了教訓,再也不敢去覬覦西寧了。 可是蒙古和大琻畢竟是掠奪為生的民族,想要讓他們停止侵略,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不侵略別人,就預示著資源越來越少。畢竟他們沒有農耕的技術,也沒有農耕的習慣,除了放牧就是劫掠,這就是生存下去的兩大要素。 蒙古和大琻,將目光看向了黃河正南面的大魏國。 此時的大魏國,還沒有在河邊設立完善的防御體系,看起來似乎很好攻破。這一次大琻率先難,三十萬大軍直接想要橫渡黃河。 可是卻遇到了大魏國的強烈反擊。 大魏國雖然之前很弱,但是和大遼國在長江之上,鏖戰了足足數年之久,經驗極為豐富,關鍵是大魏國的水軍極為先進,這是大琻根本比不了的。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