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攪亂大遼
太監作為皇帝身邊最為親密的人,一旦他們到了軍中,卻被男性荷爾蒙爆的軍人們鄙視,他們殘缺的身體,立刻會生出一種強大的怨念。 既然太監們當了主將,又怎么可能和這些將軍們合群呢?于是乎,太監立刻被站在了將軍們的對立面??墒翘O既然沒有了將軍的支持,但是他卻有皇帝的支持,外加上他控制著軍的糧餉,也就間接控制了所有兵。 作為當兵的人,自然是誰軍餉就聽誰的。一開始當兵的或許會被將軍們鼓動,可是一旦到了軍餉的日子,這些當兵的必然倒戈投向太監的麾下。 這就造成了將軍們權利被架空,太監得了兵的心,卻沒有指揮作戰的本領。 這一切的亂象,其實都是遠在西寧的葛巖一手安排的。 葛巖要的就是太監當主將的亂象。所以葛巖才派出了最強的數十名殺手,將大遼國各個剿匪大軍的主將給咔擦了。 葛巖辦了這一招之后還不夠,他還讓人給那三十多股起義軍,送去了白花花的銀子還有最為關鍵的糧食。 每一支起義軍,都收到了一筆大錢,還有足夠他們目前的軍隊數量,吃一個月的糧食。 如此數量巨大的資源,一旦投入進去,就是一股強大的勢力崛起。 之前的起義軍,缺衣少食,現在有了錢和糧食,這些問題都有解決。 最關鍵是,這些起義軍,都缺乏兵器,可是葛巖的兵工工坊面開動,最不缺的就是兵器。 葛巖派人通過暗地里的運輸,將大批的兵器,源源不斷的送入這些起義軍之中。 大遼國的剿匪大軍,不遠千里,等他們到達了剿匪地點之后,卻一和起義軍接觸,他們立刻意識到,這些匪兵,根本不是普通的匪兵。裝備居然齊,看起來也是吃得肚子飽飽,力氣大得很。 雙方一番血戰,官軍只要人數不占優勢,基本都是傷亡接近的。 要知道大遼國架空了將軍,靠著一些太監指揮,自然是戰斗力大打折扣,最關鍵是大遼國的士兵,都是給皇帝賣命賺錢的人??墒沁@些匪兵,一旦被敵人剿匪成功,那就是抄家滅門的事情。 正是因為這一點,所有的匪兵,沒有人敢有半點懈怠,他們每一場戰斗幾乎都是拼命?,F在有了糧食,吃飽了,正是泄心中仇恨的時候。、 這些匪兵,幾乎每一個都有著血海深仇,他們恨大遼國朝廷,恨所有的官軍。 雙方的出點就不一樣,官軍頂多只出七分力,可是匪兵卻是出了十二分的力氣。 雙方戰斗力的對決,最終才有了五五開的結局。 正是因為這些情況,所以大遼國的剿匪大軍,十天之后,居然沒有任何的進展。 葛巖遠在西寧邊境,卻通過飛鴿傳書,很快了解了這些訊息。 他的嘴角露出了笑意,他很滿意自己的運作,這樣一來,整個大遼國幾乎部陷入到了戰爭的泥潭之中,根本無法翻身。 此時的西寧邊境上,葛巖和南院王丁峰,依然正在僵持這。只要沒有更多的援軍過來,此時葛巖的兵力和丁峰相當,可是葛巖有的是時間和糧草耗下去。丁峰卻耗不下去。 最后的結果只有一條,那就是丁峰要撤軍。 丁峰看著整個大遼國,到處都燃起了戰火,他知道進攻西寧國已經無望了,頓時上書給了大遼國皇帝,讓他取消進攻西寧的計劃。 如今到了這種局面,大遼國皇帝也只能咬著牙,點頭同意了撤軍。 在皇帝的眼里,撤軍只是暫時的,西寧這塊肥rou,他早晚也要坑下來。 可是如今的大遼國已經大廈將傾,皇帝實在沒有精力再去想進攻西寧的事情了。 丁峰的大軍猶如潮水一般褪去,葛巖并沒有乘勝追擊。其實葛巖完有實力繼續進攻,可是如今葛巖覺得還不是時候。 大遼國雖然風雨飄搖,可是這個國家實在太巨大了。西寧國的實力,防御足夠,可是如果要進攻,還是有些不夠分量。 此時距離夏收,還有接近兩個月的時間。 這次夏收,才是決定大遼國生死的關鍵一局。葛巖決定暫時隱忍,而降進攻的時間定在了夏收前后。 葛巖的目標是資源,而不是攻下多少座城池。 去農間地頭收稻子,似乎比攻城要容易很多很多。 葛巖的目標極為明確,也開始提早做著準備。 葛巖旗下的幾大勢力,也在暗暗為這次夏收搶糧食,積聚著力量。 葛巖并不知道,此時遠在北方的蒙古和大琻,也在等著大遼國的夏收。經歷了一整個冬天,北方的游牧民族日子已經相當難過了。 況且大琻和蒙古,還爆了兩三場大規模的戰役,雙方各有損傷,此時兩國有了默契,已經休戰。目前大遼國的夏收,就成了蒙古和大琻眼里的肥羊。 大遼國境內的剿匪行動,依舊還在緊鑼密鼓,時間一天天的過去,轉眼間一個月過去了。 大遼國境內的糧食變得越來越緊缺,就連剿匪的軍糧,都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 讓那些大遼國的戰士們餓著肚子打仗,似乎聽起來十分的荒唐。 可這一切就是生在大遼國朝廷。 如今西寧沒有糧食流入大遼國,大遼國已經失去了唯一的外援,糧食價格更是水漲船高。 葛巖通過黑市,不斷的將糧食從西寧,輸入到了大遼國,然后用每石足足一兩二的天大高價出售。 葛巖這邊不停的賺這錢,西寧卻是荷包越來越鼓。 整個大遼國的剿匪,正是因為有葛巖不停的從中作梗,根本就沒有任何的變化。 匪兵越來越強,官軍似乎卻越來越弱。 無數吃不上飯的窮人,紛紛加入了起義軍里面。他們有些人放棄了田間地頭的收成,一心只想在富貴人家那里搶到眼下的救命糧。 如果撐不到兩個月之后,一切都是枉然,被餓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對于整個大遼國而言,眼前的這次夏收,簡直就是整個國家的希望。 他們也意識到了夏收糧食關乎生死存亡的問題,于是乎派出大量的軍隊,守住了那些產量的大地方。 只要有了這些地方,或許大遼國有翻身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