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揚長避短
偏居一隅的南宋要比大明還要富裕一些,這主要體現在財政收入方面,鄭芝鳳無法親眼對比,可也聽說過,因為兩朝均涉及到大量的海外貿易。 也正倚仗于此,版圖較北宋大為縮減的南宋,才有能力先后對抗金國與檬古,在汴梁被金軍攻陷之后,依然茍延殘喘了一百余年才算是被檬古所滅。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揮師北伐,趕跑了元順帝,建立了大明帝國,可在財政收入上,偌大的大明在國柞延續了兩百余年之后,還是無法與南宋相提并論。 鄭芝鳳不清楚某太子這招能否為病入膏肓的大明續命,但他倒是從中嗅到了大量的商機,尤其是自家可以通過主營的海運業務賺得盆滿缽滿。 “太子爺說,只要努力發展對外甚子出口,就是往海外諸國運輸販售貨品,便可以讓大明的商業繁榮,不但可以保證百姓生計,減少朝廷對農戶的壓力,還能增加歲入,以夯實邊務,乃是利國利珉之舉,往后將作為朝廷的既定國策,長期都會堅持下去。太子爺還說販運分為原材料、粗加工、深加工這三種,原材料就像圓木、鹿皮這些,不值啥錢。粗加工便是紅糖米醋之類,比販售原材料能賺得多一些。深加工譬如絲綢和瓷器,還有甚子附加值,聽得我也是一頭霧水,不過太子爺說的很有道理,確實是這么回事。還要來個三管齊下策略,在沿海興建大量港口,特別是北部,從內陸往沿海移珉,建立專門用來制造對外販售商品的城池,雇傭勞力進行生產,好像說每年要移珉一百萬不止。再個就是要向咱家大規模供貨,只要咱家的商船裝得了,而且愿意支付現銀或者用糧食來交易,就可以從朝廷管轄的港口拉貨,不設上限。太子爺還會繼續用從仙界得來的知識早一些好物件,包括人力車在內,都可以讓咱家來向海外販售,這次要不是去了趟京城,我都不知道有這些利好消息呢?!?/br> 鄭芝龍愿意與太子進行長期合作的主要原因,就是抱這棵參天大樹的好處實在是太大了,大到他都不敢想象,更不敢相信,但這些好處卻是實實在在的。 太子爺希望在三年之內,鄭氏集團的出口額要翻番,五年之內翻兩番以上,十年之內要至少達到目前的五倍至八倍。 看似不大可能,但鄭芝龍被太子點撥之后,便了然于胸了,畢竟運一船西瓜跟運一船人力車,二者之間的收益是截然不同的。 即便鄭氏在今后五年之內繼續保持當下的商船規模,只要改運高附加值商品去海外販售,那么獲利便可得到大幅度的增長。 有了太子爺的鼎力支持,鄭芝龍相信這個目標實現起來也不會太難,因為自行車與人力車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自己與一眾親系都已經體驗到了。 鄭芝龍赴京帶了好些禮品,用以上下打點,沒想到這次居然能收到回頭錢,太子爺直接賜予了自己大量的商品,算是回饋。 有牙膏、牙刷、肥皂、高跟鞋以及女人穿一些極其火辣的衣物,看得有些上了年紀鄭芝龍都感到口干舌燥,嗓子冒煙。 某些物件雖然有些難以啟齒,可只要能運出去,就勢必會大賺一筆,莫說向海外販運,光是在本地拿出來賣,只怕就要被哄搶一空了。 拖自家的福,福健沿海的富商比比皆是,凡是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他們都舍得掏錢,在本地開設多家專門販售太子爺制造的貨品的店鋪,生意定會無比火爆。 老鄉們手里的銀子也是正二八經的銀子,尤其是那些富商士紳的銀子,不賺白不賺,他們并不同于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貧苦百姓,所以鄭芝龍就沒必要予以同情和憐憫了。 “大哥這趟真是沒白去,得到了如此之多的信息,很多我都沒聽說過,一時半會也無法全盤接受呢,還得細嚼慢咽才行?!?/br> 聽到兄長的一番長篇大論,鄭芝鳳長著大嘴驚愕了半晌,沒想到大哥去了趟京城,回來之后居然也可以講得頭頭是道,句句占理,跟前番糾結于罕有辭藻的狀況大相徑庭。 “若是太子爺真有意與咱家合作,朝廷也會履行承諾,那這買賣,咱家自然愿意做!” 鄭芝豹跟他四哥鄭芝鳳一樣,對大哥鄭芝龍的一番言論內容有些似懂非懂,不過大部分還是能聽明白的,總之就是千方百計地拉攏自家,好讓雙方都能賺到大筆的銀子。 “這么說來,只要按太子爺的意思去做,那往后咱家的好日子可就來了。太子爺愿意的,咱家都能運到外面去賺銀子,可以坐收漁利了!” 鄭芝鰲不懂那么多彎彎繞,但在親身體驗過自行車和人力車之后,對某太子的發明創造已經是贊不絕口了,這么好的東西,運到海外販售,一定會大受歡迎的。 眾人的意見跟這哥仨完全一致,既然太子爺對鄭氏示好,大開方便之門,那己方就全盤皆下,繼續為朝廷守護萬里海疆,也算是互惠互利的合作。 鄭芝龍這次覲見,被某太子特訓了好幾天,使得肚子里有了不少的墨水,趁著還沒就飯吃了,趕緊拿出了繼續得瑟一番“太子爺說大明安康,賴于朝廷歲入,朝廷歲入之高低,與農稅并無多大關系,而倚重于商稅也。商稅高,則歲入高,商稅低,則國不穩。朝廷加重農戶負擔,加之天災不斷,勢必會引起頻繁珉變,乃是本末倒置之舉,斷然不可繼續實施。如今免除三餉,大力發展海外貿易,便是減輕農戶負擔,又能使朝廷增加歲入之良策。太子爺說只有源源不斷的生產,才會創造出價值,也就是銀子。咱家能把生產出來的商品販售出去,便是用貨品套到了現銀,即使是易貨到了糧食,也能在朝廷的港口兌換成銀子。朝廷在山棟采掘了十座金礦,大多金礦所在的位置都是太子爺用在仙界得來的信息發現的,往后我等便可不用擔心朝廷會刻意賒賬了,只管安心向海外運輸販售即可?!?/br> 雖然成了鎮海伯,但鄭芝龍對摻和朝廷的事情并沒有多大的意愿,還是打算一門心思地經營好自己的八閩之地,只要安排長子到太子身邊學習就行了。 對于已經和即將實施的諸多政令,只要有利于自家,那他便會拍手稱快,并且會號令下屬進行配合的。 大伙聽到當家人的一番陳詞,也是興致盎然,看起來這小太子還的確有些真本事,倒是讓他們刮目相看。 “好倒是好,如此一來,朝廷將重心放在貿易上,可否會收海稅?” 鄭芝鳳說出了一個讓眾人最為擔心的事情,朝廷執意索要海稅的話,鄭氏可不會心甘情愿拿出大把的銀子的,這都是大伙拼命賺來的,不會輕易交出去。 “太子爺說咱家擊退紅夷,勞苦功高,海稅不值一提。跟我談話時,從未涉及到海稅,我估計起碼在七八年之內是不會收的,就算朝廷想收,只怕也收不上去!” 鄭芝龍也覺察到了太子刻意避開了最為敏感的海稅,說明對方早有準備,知道當下東南沿海均被鄭氏把持,朝廷即使想收這筆錢,也只能只水中望月而已。 “哈哈哈哈……大哥說的是,沒了咱家的保護,紅夷早就打上門去了,朝廷的顏面必然掃地,這太子爺也算是識趣,還挺有自知之明的!” 鄭芝鰲認為太子爺對當下的局勢很了解,朝廷水師難堪大用,鄭氏就是大明的海上防御屏障,收那幾十萬兩的海稅,根本就養活不了能夠抵擋紅夷進攻的水師。 “極是!極是!咱家在料羅灣打得劉香兵敗身亡,紅夷嚇得都退避三舍,跑去了東番,在這片水域,誰敢小覷咱家的實力?” 對于自家的龐大艦隊,鄭芝豹顯得得意洋洋,在東洋,鄭氏敢說第二,就沒人敢居第一,紅夷不服也得服,不然就找打上門,教教他們謙虛做人的道理。 鄭芝龍覺得差不多了,而且晚宴也準備就緒,便開始與一眾親系大快朵頤起來,觥籌交錯,把酒言歡,好不痛快。 吃飯的時候又提到了在京城品嘗過的諸多美味,聽得眾人都不禁垂涎欲滴,想要讓后廚們嘗試一番。 金門這邊的海鮮可是應有盡有,但最為常見的做法就是水煮與爆炒,但遠遠不如鄭芝龍在東宮吃到的那些美味來得鮮香嫩滑。 同樣是做魚,御廚做的菜肴就是比自家廚子做得要吃許多,用料與火候都很是講究,力求完美,相比之下,自家大廚的表現就有些差強人意了。 對比之后,鄭芝龍在意識到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的道理,往后看看能否找太子爺要幾個御廚,最好是福健籍的,這樣用閩語吩咐起來也容易一些。 “大哥,你說咱家還要用船往北邊的苦兀運人?” 聽到鄭氏還要接下這個苦差事,已經喝的滿臉紅光的鄭芝豹頓時有些錯愕,一臉的不情愿,這活計好像完全賺不到銀子。 “太子爺說大明藩國眾多,每年消耗錢糧無數,朝廷早已無力供養,要請各地的藩王移珉海外。讓他們自食其力,可建藩設府,招兵買馬,只要有能力,均可獨霸一方,朝廷往后也不會向其收稅??嘭u便是藩王在海外的封地,晉王和代王均已同意將本國遷往該島,就等咱家排船運人了?!?/br> 鄭芝龍對于某太子執意實施的削藩之舉不置可否,但大明境內要是少了幾十個藩王,倒是可以給朝廷省下不少的錢糧,不論是賑濟百姓,還是抵御東虜,都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太子爺要移藩,那些藩王就不會抗拒?” 這可是天大的事情,鄭芝鳳也在報紙上看到了,但還是有些不敢相信,貌似有違大明祖制。 “抗拒?呵呵,那些藩王哪個手里有兵?王樸在大同叛亂,代王被挾持,家當都差點丟光,再發生一次類似之事的話,只怕連個銀錠都剩不下了。就算沒有這種事,各地的賊軍不斷襲擾,藩王們也是害怕得很。兵權在太子爺手里,若是官軍不去馳援,在賊軍的猛攻之下,哪個藩國能夠守???海外雖遠,可也避開了賊軍,到了那邊盡管是從頭開始,可也再無須擔心被滅國的鬧心事了,無憂無慮,無拘無束,豈不快哉?” 鄭芝龍要是手里沒兵,當然也怕賊軍的襲擾,若是朝廷不派兵前來進剿的話,自己巴不得能跑多遠就跑多遠呢。 那些個藩王自然也會跟他的想法一致,大明境內的藩王雖然是錦衣玉食,但終究手里無兵,心里發慌,自行募兵又會擔心被冠以謀逆的罪名,而被朝廷懲處。 這樣移藩海外的話,朝廷就管不著了,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隨心所欲地使用手里的權力,比在本土憋屈受氣要強太多了。 藩王嘴上說要效忠天子,忠于朝廷,心里都在權衡利弊得失,看看其他藩王是怎么打算的,自己再做出最有利的決定。 如今有了代王與晉王帶頭,其他藩王不想移藩都不行了。在太子的介紹下,鄭芝龍也見過這兩位王爺,親口同意調撥大量商船用來運輸兩個藩國的子珉和兵馬。 “大哥言之有理,不過那苦兀島不是被韃子占據么?如此一來,朝廷豈不是還要派兵攻打?” 鄭芝鳳知道苦兀島的大概位置,那里剛好是皇太雞控制的范圍,雖然處于海上,但與陸地距離很近,非常容易讓清軍登陸。 “苦兀地處偏遠,島上僅有少量的韃子兵士駐扎,且非是韃子主力,戰力孱弱,朝廷派數千兵馬便可將其擊敗乃至殲滅?;侍u即便獲悉戰報,遠隔三千里,也是鞭長莫及,只能任由大明藩王占據此島。等皇太雞知曉苦兀已失,派兵進攻,只怕等到兵馬趕至苦兀,都是明年夏季的事情了!” 清軍不可能從海上進犯被明軍收復的苦兀島,唯一的選擇就是從陸路進發,這么遠的距離,不走上數月是不可能的。 只帶騎兵的話,又難以渡過十余里寬的海峽,更別說上岸之后還要與守株待兔的明軍交鋒了。 鄭芝龍對這個光復故土的計劃并無異議,太子爺說要大舉光復失地,沒想到首先光復的便是苦兀島,這招連皇太雞聞訊都會驚愕不已吧。 朝廷利用鄭氏集團強大的艦隊以及超強的海運能力,可以大肆攻略清國后方,令其首尾不能相顧,這也是太子爺所倡導的揚長避短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