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節
又因為建文帝前后總共當了四年皇帝,哪怕確實做了蠻多事情的,但對于撰寫朱元璋那輝煌且跌宕起伏的人生,他的修撰工作量還是蠻小的。 總之,大概已經完成了,路謙就直接跳過了細節部分,轉而開始逼逼永樂帝。 還是春秋筆法,將永樂帝謀反那一段寫了個精彩紛呈,幾乎可以讓說書人直接拿去招攬生意了,可見路謙有多能耐。 明史館每隔一段時間是需要送奏表到御前的,當然,就算每次的進度都不多,康熙帝也不會責怪的。他找這些人進來,與其說是為朝廷效力的,不如說是養一群吉祥物來得更恰當些。能不能做事暫且不提,他們的存在能讓那些仍然忠于前明的百姓放下仇恨,就算值得了。 于是,至五月里,康熙帝就看到了來自于明史館的進程奏報,以及附帶的一份路謙所撰寫永樂帝生平的摘抄。 全部那是不可能的,永樂帝可不是建文帝那個短命鬼,他做過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因此,路謙特地摘抄了一部分,取的就是永樂帝謀朝篡位那一段。 ——只差沒明著說,看,這家伙的皇位也是搶來的! 不提祖宗的臉色,反正康熙帝看得是很欣慰。 照例說,但凡是撰寫史書,那肯定是要講究一個客觀公正。但問題是,康熙帝是瘋了嗎?故意找人修纂一本對清朝不利的史書?他原先想的是,在完全不介入明史館修纂工作的前提下,那群人肯定會磨嘰的,這是人的通病,反正上頭又不著急,慢慢來不好嗎?慢工出細活嘛! 也因此,康熙帝估算,等寫到明末的時候,最快只怕也是七八年以后的事兒了。當然,如今看來,他顯然是估算錯誤,這都兩年多時間了,明史館才修纂到永樂帝。 明朝十六位皇帝??!這第三個才剛開了口! 康熙帝估計,樂觀的看,二十年大概是能修好了吧?不過,其實就算是七八年后修到明末歷史,問題也不大了。時間這玩意兒才是世間最殘忍的東西,能夠抹去一切痕跡。屆時,就算曾經抱著深仇大恨,在入仕多年后,也該平心靜氣了,對于明末的那段歷史,以及清軍入關的情況,怎么著也應該會稍稍美化一番了吧? 如果不是七八年,而是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那就更沒問題了…… 康熙帝盤算得很好,只是他再怎么英明都沒想到,明史館里出了個叛徒。 這叛徒,長得濃眉大眼器宇軒昂,乍一看絕對不會想到這么個人居然是個馬屁精。 為了拍馬屁,為了能夠升官,竟是不惜將永樂帝往死里踩。 人都死了??!這是鞭尸呢! 康熙帝滿臉凝重的翻著折子,在房里伺候的太監總管觀其臉色,還道是出了什么天大的禍事,忙暗示準備送宵夜的小太監退下,又將油燈稍稍挑亮了一點。 然而,康熙帝此時卻是將路謙此人單獨拎出來想了想,還忽的開口問道:“你覺得路謙此人如何?” 太監總管:……誰??? 別看路謙在明史館里得了一群人的嫉妒,但其實放眼整個朝廷,他連個屁都不是。太監總管想了一圈才依稀記得,翰林院里有個姓路的。 這還是因為他的姓氏比較罕見,不然還不一定能想起來。 所幸,康熙帝也就是隨口一說,本來就沒指望聽到回答,他只將折子丟到旁邊,嗤笑一聲:“溜須拍馬,jian佞小人?!?/br> 踩永樂帝有什么意義呢?他還能去仇恨一個兩百多年就已經死去的人?再說了,一直都是明朝的后裔在痛恨大清,作為大清的皇帝,他想的是如何坐擁這如畫的江山,而不是拉踩。 太監總管默默的將康熙帝的話記下,他沒打算多言,只是覺得這人的官途就此涼涼了。 哪知,康熙帝吩咐道:“從庫房里擇一套上好的名家文房四寶,明個兒讓人去明史館賜予路謙?!?/br> 呃…… 這就有點兒令人費解了。 不過,路謙倒是不覺得這有啥好費解的。 面對來自于康熙帝的賞賜,以及眾同僚那羨慕嫉妒恨的眼神,路謙心里別提有多舒服了。 瞧瞧! 瞪大你們的眼睛仔細瞧瞧! 來自于圣上的寵愛,以及同僚的嫉妒,這些都是佞臣的標配??! 路謙覺得自己太成功了,等他發現御賜之物是文房四寶后,更是恨不得當場跳個嘚瑟舞。 祖宗卻沒看明白:“你不是不在乎文房四寶的品質嗎?還是你覺得御賜之物……” 眼見祖宗又要黑化,路謙趕緊叫停。待四下無人時,他才將文房四寶一一擺好,笑瞇瞇的邊欣賞邊解釋:“這是何意呢?嘿嘿,這是讓我沒事兒多用用這些御賜之物,文房四寶嘛,多使用不就是多寫文章嘛?這還能不是對我的文章特別滿意?” “他不知道你是在拍馬屁?”祖宗開始認真的懷疑康熙帝的智商。 “知道吧?肯定知道啊,我做得那么明顯,這得有多遲鈍才會不知道呢?”路謙看夠了御賜之物,又仔細的收好了,還一臉感概的搖了搖頭,“果不其然,忠臣不懂佞臣的想法,更不會揣摩君心?!?/br> 都說君心難測,但前提是皇帝有意識的隱瞞自己的想法,如今都表現得那么明顯了,也就是當了一輩子忠臣的祖宗想不通了。 路謙啊,他寫了一篇文章將永樂帝從頭到尾罵了個遍,只差沒指著人家鼻子罵是亂臣賊子了。 康熙帝啊,他看了路謙的文章想說干得漂亮,但這么干又顯得格外沒格調,于是他賞賜了文房四寶,一切盡在不言中。 “圣上的意思是,會說話你就多說點兒!”路謙挑眉看向祖宗,示意這下總該懂了吧? 懂了。 祖宗原地炸成煙花,恨不得立刻沖進皇宮里跟康熙帝同歸于盡。 “黑心爛腸的狗韃子!你娶媳婦必被你克死!你生兒子必是個禍害!你……” 第31章 這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br> 日子就在祖宗的罵罵咧咧聲中過去了。 一轉眼, 路謙也在明史館里待了兩年多光景,今年又是科舉年,等于說, 到了明年的四五月間,就會有一批新人過來了。 理論上是直接去翰林院的, 但想也知道, 這兩年多的光景里, 明史館陸續離開了好幾人, 興許人數不算多,可要知道,明史館本身的人就不多??! 邵侍讀已經開始盤算著進新人的事兒了, 又特地瞅了一眼路謙剛送過來的新修撰部分,心下逐漸有了個輪廓。 盡管明面上,明史館自打設立之初, 就擔負著修纂《明史》的重任。但實際上這個重任有點兒扯, 修書嘛,還是史書, 這個周期本身就是很長的,假如再人為的拖延一番…… 總之, 絕不可能發生一群人就這么耗在明史館,等著《明史》全部修纂完畢后再離開這種事兒的。 但有一人應該不會這般早就離開。 邵侍讀當下便有了個章程,決定等新人進來后,撥一部分讓路謙來帶。畢竟, 盡管路謙年歲輕、資歷淺, 卻架不住人家討得了帝王歡心,從五品的侍讀學士,都可以直接接手整個明史館了。 要知道, 邵侍讀入仕十幾年,這期間兢兢業業的做事,從不曾出過任何差錯,更因為上頭有需要,愣是放棄了原先的官職,重新通過博學宏詞科出仕,到如今也不過跟路謙平級。 也不能說是嫉妒吧,但終歸心里略有些不舒服。 邵侍讀略一猶豫,索性不準備等來年進新人了,立刻將路謙歷練起來。要不然,以路謙那個晉升速度,搞不好沒等他將明史館這個爛攤子交出去,路謙自個兒就已經調職飛升了。 于是,毫無預兆的,路謙手頭上的活兒一下子就多了起來。 甚至于在七月間,路謙臨時趕鴨子上架的被弄去了南書房輪值。 呃,也不能這么說,假如他還是那個從七品的檢討,那無論怎么欠缺人手,都不會輪到他的,因為他不配。但誰讓他接二連三的升官呢?哪怕實質上的工作內容并無變化,可只要品階在,翰林院缺人時,確實是可以拿他頂上去的。 路謙是懵圈的。 因為事情來得太突然,哪怕提前了兩天通知他,他也沒能緩過來。 總之,就這么莫名其妙的,他被安排到了南書房輪值。 就很離譜。 希望祖宗別搞事。 正常情況下,南書房這邊還是很安靜的。輪值的任務也很輕松,康熙帝最近讀的是什么書,會提前通知翰林院,免得臨時掉了鏈子。當然,這個所謂的提前通知,只是告訴翰林院大概的范圍,不會具體到某一本書的。 路謙得到的消息便是,康熙帝最近對經書頗為感興趣。 啊……這…… 這就是為什么有兩天的緩沖時間,他依舊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的真正原因。 他就不明白了,康熙帝這才二十九歲呢,讀個什么經書?就算要讀好了,怎么就還要別人來講解呢?真要講解也就罷了,干嘛非要扯上他呢?這他娘的都涉及到他的知識盲區了! 這個時候,就只能依靠祖宗了。 路謙是茫然的,祖宗則趁機擺起了架子,一副你求我的欠揍樣兒。 及至小太監過來喊路謙過去,他依舊處于神游天外的狀態之中。 這題超綱了??! 你還不如繼續問實務題呢,起碼咱還可以瞎扯一通。 祖宗抱著胳膊哼哼唧唧,一副等著看好戲的吃瓜群眾模樣。 路謙已經決定躺平了。 不想,康熙帝抬眼見是他,面上微微一怔,隨后倒是想起來了,笑道:“差點兒忘了再過一個月就是鄉試了,翰林院只怕是尋不出人來了吧?” 祖宗立馬開口:“他在罵你!他絕對是在罵你!翰林院為何派你前來呢?因為沒人??!絕對絕對是在罵你!” 路謙面上的表情不變,心說挑撥離間這種低級的伎倆,他才不會上當。再說了,不就是挨罵嘛?他從小到大挨過的罵還少嗎?都被罵皮實了! 上前一步行過禮,路謙表示確實如此,又一臉慚愧的道:“臣頭一次在南書房輪值,盡管老翰林告知了不少規矩,可如今乍一看到圣人您,卻又忘了個一干二凈?!?/br> 康熙帝:…… 想想他最近讀的那些書,他大概也明白路謙為啥擺出一副苦瓜臉了。又轉念一想,只怕這人因著接連升品階一事,在翰林院惹了紅眼病,被人算計了吧? “無妨,朕今個兒也不想讀書?!?/br> 康熙帝似是想起了什么好笑的事兒,輕笑一聲:“朕打算過兩日賜宴于瀛臺,你可知是為何事兒?” 這還能是為了什么?當然是平定三藩??! 路謙本人是不關注這個的,說白了,他是出生在康熙四年間,盡管那時天下尚未完全太平,時不時的就有前明遺孤搞事兒,可說真的,這又與他何干呢?他自家的事情尚且折騰不完,壓根就不可能去關注天家的事兒。連清廷的仇恨都無,更不提吳三桂等人了。 可架不住他有個祖安祖宗。 明明二三月間,那祖宗還見天的變著法子的詛咒康熙帝,一會兒說他是克妻命,一會兒又說他注定會面對兒子們骨rou相殘一事,一會兒又…… 其實吧,路謙不覺得那玩意兒叫做會看面相,這分明就是咒人嘛! 結果,罵了兩個月后,祖宗仍是一天到晚的咒罵,只是這對象卻是突然變了。 變成了吳三桂等人,還不光是罵,中間夾雜著若干痛快、活該之類的詞兒。以及…… 狗咬狗一嘴毛。 這里頭說的當然是吳三桂和清廷了。 還有什么比痛恨的兩方互相殘殺更痛快的事兒?如果是兩敗俱傷就更棒了,但像如今這般,吳家只剩下了最后一個后代,偌大的基業幾乎被清軍徹底毀滅殆盡,在祖宗看來,簡直如同是三伏天里喝了一大碗冰水那么痛快。 如果可以選擇,他當然希望吳三桂和清廷火拼,雙方都徹底涼涼。但假如只能死一方,他希望是叛徒死! 敵人可以慢慢的消滅,但叛徒必須立刻馬上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