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因俗分治
樸麗娥微微一怔,不知要不要下榻行個禮什么的,正猶豫間,就見一守在門外的內侍匆匆走進殿內,在太子的眼神許可下,對太子附耳說了幾句話后,又直起身,行禮出去了。 樸麗娥不敢問是什么事,倒是太子主動對她說道,“是福嗣王叔進宮了,他們同我說一聲罷了,不妨事?!?/br> 樸麗娥直覺這條信息不簡單,但她沒多問,只是應聲道,“是,是嗎?” 太子“嗯”了一聲,“是啊?!闭f著,太子似不經意地問道,“你是不是有些累了?不如,孤放你先去歇息一會兒罷?” 樸麗娥垂下眼簾,與太子相對著靜默了片刻,才開口道,“殿下,奴婢還等著您來說服奴婢呢?!?/br> 太子聞言,不覺肩頸一松,似乎卸下了什么重擔一般,他抬起頭,看著樸麗娥垂眼的模樣,吸了一口氣,溫聲道,“好啊,你既這么說了,孤今天便一定要說服你?!?/br> 樸麗娥抬眼,對太子微微一笑,還是那般溫婉的模樣,“殿下,請說罷?!?/br> 太子道,“遼太祖建遼,除了契丹人善戰,其治下漢臣亦是功不可沒罷?!?/br> 樸麗娥點點頭,道,“是啊,‘二韓一康’真可謂‘佐命功臣’?!?/br> 太子道,“尤其是開創大遼第一漢人豪門‘幽州韓氏’的韓藏明?!?/br> 樸麗娥看了太子一眼,輕聲道,“殿下,您不必特意稱其字?!?/br> 太子笑道,“無妨,昔年韓藏明出使契丹時,見遼太祖執意不行跪拜禮,連大遼淳欽皇后都要贊他一聲‘秉節弗撓’,孤自然該避其名諱,以示尊敬?!彼D了頓,又道,“臣佐明君,乃是天道常情,若因夷狄之別,就斥其‘不忠’,豈非狹隘?” “有道是,‘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侖之山’,大禹生于東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賢所出,何必常處?” 樸麗娥感慨道,“殿下真是心胸寬廣?!?/br> 太子道,“孤如此說,并非因為孤心胸寬廣,而是孤以為,‘二韓一康’輔佐遼太祖,是為了大遼轄下的漢人百姓,而非是為一己榮華?!?/br> “昔年中原勢力分裂割據,戰火紛紛,百姓為避藩帥暴政,北上‘闖契丹’以求生路,韓藏明倡導‘胡漢分制’,筑城郭,立市里,以處漢人,使各有配偶,墾藝荒田,由是北上漢人各安生業,豈非功績?” 樸麗娥道,“殿下,您贊成‘胡漢分制’?” 太子奇道,“‘因俗分治’,有何不妥?” 樸麗娥道,“遼國所謂‘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其根本上,還是將漢人看作低人一等的民族,殿下為何會贊成這樣的‘分制’制度呢?” 太子笑道,“此言差矣?!碧有α艘幌?,認真道,“大遼之所以‘一國兩制’,并非輕視漢人,相反,遼太宗置‘南北雙軌官制’,正是為了往后契丹的‘全盤漢化’與‘中央集權’作準備?!?/br> “遼太宗在掌權后,之所以不敢明言‘漢化’,是因為淳欽皇后以及其背后的草原貴族勢力。也正因此,遼太宗去世后,眾臣才會擁立仰慕中原文化的遼太祖長孫為帝。所謂的‘橫渡之約’,其實是遼國契丹草原勢力與漢化新勢力的沖突,而非僅僅關乎儲位的爭奪?!?/br> 樸麗娥道,“可遼太宗的即位,正是因為草原貴族勢力在奪位戰中占得上風啊,身為勝利者的遼太宗,為何會支持‘漢化’呢?” 太子道,“遼太宗滅后唐與后晉,便可看出其意在逐鹿中原,而非偏安東北一隅?!?/br> 樸麗娥道,“就同如今的華傲國一樣罷?” 太子點頭道,“是啊,夷族想進占中原,就不得不‘漢化’?!彼⑿Φ?,“因此,孤讀《遼史》時,并不以為‘二韓一康’是‘漢jian’,也不覺得‘一國兩制’是輕視漢人,因為大遼從意在中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決定了它必定要歸順‘漢文化’的命運了?!?/br> 樸麗娥道,“奴婢明白了,外族想要強大,就必須擴張;要擴張,就必須集權;要集權,就必得立世襲制;立了世襲制,就必逃不過‘漢化’?!?/br> 太子微笑道,“不錯,就是后來攻滅大遼的女真族,也逃不過‘被漢化’的命運?!?/br> 樸麗娥想了想,道,“殿下是覺得,韓藏明輔佐遼太祖,是為了‘闖契丹’的漢民,意在加速契丹‘漢化’進程?” 太子沒承認,也沒否認,只是悠悠道,“孤是覺得,韓藏明的‘胡漢分制’之策,當真高妙?!?/br> 樸麗娥嘆息道,“殿下,韓藏明的‘分制’之策并不新奇,真正高妙的,是漢文化中‘君臣父子’之間的巧妙聯系罷?!?/br> 太子也嘆息了一聲,“孤怎么解釋,你都仍舊覺得‘推舉’比‘世襲’強,對嗎?” 樸麗娥道,“殿下,若是遼太祖維持‘推舉’制,至遼世宗時,毋需‘二韓一康’,只須承襲‘推舉’,就足以讓支持‘漢化’的君主名正言順地掌權了?!?/br> 太子道,“你還是沒明白孤的意思?!?/br> 樸麗娥低了低頭,“奴婢愚鈍?!?/br> 這時,剛才向太子稟報消息的內侍又進來了,同先前一樣,對太子耳語了幾句,再行禮退出門外。 太子道,“福嗣王叔向太皇太后請了安,又被父皇召見,去了紫宸殿?!?/br> 樸麗娥道,“嗯,是么?” 太子道,“是啊?!碧宇D了頓,轉而又接上先前的話題,“其實,若是奉行‘推舉’,支持‘漢化’的君主,就更加沒有機會掌權了?!?/br> 樸麗娥聽了,不由問道,“為何?” 太子笑道,“因為當時的那種政治環境下,支持‘漢化’的漢臣與君主,根本無法參選,又如何靠‘推舉’,名正言順地掌權呢?” 樸麗娥道,“可‘推舉’秉持的是‘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后唐與后晉被大遼攻滅后,歸順契丹的漢人與漢臣已經占了契丹總人口很大一部分,若是將支持‘漢化’的一方排除在‘推舉’制外,難道不會引起民族沖突嗎?” 太子悠悠道,“簡單得很,孤若是大遼掌權的草原貴族,就將歸順的外族人全部定為‘少數民族’?!?/br> “無論人口多少、風俗遠近,都作為‘少數民族’,以‘少數服從多數’為名,只象征性地給‘少數民族’中的少量‘族人’參與‘推舉’的權利?!?/br> “一旦奉行這樣的‘推選集中制’,掌權的契丹貴族,就能名正言順地將外族人完全隔絕于國家的政治領域之外了?!?/br> 樸麗娥聞言,不禁一怔,好一會兒,才慢慢開口道,“殿下,您真是……太聰慧了?!?/br> 太子瞧著樸麗娥有些呆呆的模樣,不由又笑了起來,“你忘了,孤是漢人,像‘推舉’這樣‘文明的政治游戲’,再沒有哪個種族能比漢人玩得更好了?!?/br> 樸麗娥心中感想萬千,“這樣說來,韓藏明其實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幫助漢人罷?所謂‘一國兩制’,表面上是以契丹為尊,實際上,是在潛移默化地向契丹部族灌輸‘先進’的漢文化罷?” 太子撫掌道,“正是這樣,現下,你可明白孤的意思了罷?” 樸麗娥點了點頭,“謝殿下教誨?!彼D了頓,又道,“殿下,看來這‘遼國’一題,您本不須奴婢建言?!?/br> 太子抿了抿唇,朝樸麗娥展顏一笑,“其實,孤尋這個由頭,就是想同你一道說說話?!彼p聲道,“今天是七夕呢?!?/br> —————— —————— 1二韓一康韓知古、韓延徽、康默記 2韓藏明是韓延徽 3“秉節弗撓” 公元907年,劉守光囚禁父親劉仁恭,自立為盧龍節度使,劉守光掌權后連年征戰,實力日漸衰弱,想結契丹為后援,就派遣韓延徽出使遼國,在面見耶律阿保機的時候,因為韓延徽堅持不肯向阿保機行跪拜之禮,惹得阿保機大怒,將他扣留下來,讓他到野外去放馬。 《資治通鑒》劉守光末年衰困,遣參軍韓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馬于野。 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勸諫說“此人自持cao守,不屈不撓,是個賢士,為什么要讓他去放馬,讓他受窘迫和侮辱呢?應該禮遇于他??!”阿保機覺得述律平的話很有道理,就召見韓延徽并跟他交談,韓延徽的言論深合阿保機的心意,當下就下令讓韓延徽參與軍事謀劃,成為阿保機的主要謀士。 《遼史》述律后諫曰“彼秉節弗撓,賢者也,奈何困辱之?”太祖召與語,合上意,立命參軍事。 4“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這句出自《世說新語》中“蔡洪赴洛”的典故 蔡洪赴洛,洛中人問曰“幕府初開,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賢俊于巖xue。君吳、楚之士,亡國之余,有何異才而應斯舉?“ 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侖之山。大禹生于東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賢所出,何必常處。昔武王伐紂,遷頑民于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 蔡洪來到洛陽,洛陽當地的人對他說“官署剛剛成立,百官都在招募下屬,在出身卑微的人當中尋找英俊奇特的人才,在山野隱士中征俊杰。你是吳楚之地的讀書人,亡國之人,有什么特殊才能來參加征召呢?“ 蔡洪回答“夜明珠不一定出產在黃河里;一手握不下的壁玉也不一定非要采自昆侖山中。大禹生在東夷,文王生在西羌。圣賢之士的誕生地,不必是一個固定的地方。從前武王討伐紂王,把商朝愚頑的百姓遷到了洛陽,莫非各位就是那些刁頑之民的后代嗎?“ 5遼太宗是耶律德光。 其實耶律德光是次子,按照儒家的禮法來講,應該是耶律阿保機的長子耶律倍繼位,但是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不喜歡大兒子,支持次子繼位,原因就是耶律倍漢化程度太深了,尊孔尚儒,主張契丹全盤漢化,以儒家思想為治國之術;而述律平奉行草原本位主義,主張維護契丹奴隸制度,當時契丹的貴族也站在述律平這一邊,堅持擁立次子耶律德光。 《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初,阿保機死,長子東丹王突欲當立,其母述律遣其幼子安端少君之扶余代之,將立以為嗣。然述律尤愛德光。德光有智勇,素已服其諸部,安端已去,而諸部希述律意,共立德光。突欲不得立,長興元年,自扶余泛海奔于唐?!?/br> 然后耶律德光繼位之后,就特別敵視耶律倍,耶律倍就逃到當時的后唐去了。過了五年,后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自稱“兒皇帝”,割讓燕云十六州為條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對后唐。然后后唐就被滅了,后晉成立了。 《遼史》丙申,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其主所討,遣趙瑩因西南路招討盧不姑求救,上白太后曰“李從珂弒君自立,神人共怒,宜行天討?!睍r趙德鈞亦遣使至,河東復遣桑維翰來告急,遂許興師?!嗽录何?,遣蕭轄里報河東師期。丙寅,吐谷渾來貢。庚午,自將以援敬瑭?!录鬃?,封敬瑭為晉王,幸其府。 《遼史》十一月丁酉,冊敬瑭為大晉皇帝。自戊戌至戊申,候騎兩奏南有兵至,復奏西有兵至。 6滅后晉的這個過程也很有歷史諷刺意味,耶律德光好不容易把“燕云十六州”歸到契丹了,再一次揮師南下,進入中原,滅了后晉。但是因為當時的契丹沒有漢化,契丹兵一進中原就燒殺搶掠,后晉舊將和百姓全部起義,明明已經打下了后晉,但是耶律德光還是被迫讓出了帝位,回程的途中,死在了中原。 《遼史》十二月丁未,如南京,議伐晉。命趙延壽、趙延昭、安端、解里等由滄、易、定分道而進,大軍繼之。 《遼史》皇太弟遣使問軍前事,上報曰“初以兵二十萬降杜重威、張彥澤,下鎮州。及入汴,視其官屬具員者省之,當其才者任之。司屬雖存,官吏廢墮,猶雛飛之後,徒有空巢。久經離亂,一至於此。所在盜賊屯結,土功不息,饋餉非時,民不堪命?!斐?,次高邑,不豫。丁丑,崩于欒城,年四十六。是歲九月壬子朔,葬于鳳山,陵曰懷陵,廟號太宗。 7“橫渡之約” 耶律德光死了以后,當時有兩個繼承人,一個是述律平皇后的第三個兒子耶律李胡,一個是耶律倍的兒子耶律阮。耶律阮和他父親一樣,也是受漢化很深的,他繼位后,立了遼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漢人女甄氏為皇后。但是述律平還是喜歡支持契丹文化的耶律李胡,然后雙方就打起來了,耶律屋質就去斡旋,雙方達成共識,結果耶律阮繼位,為遼世宗。 《遼史》太宗崩,諸大臣立世宗,太后聞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擊,遇安端、劉哥等于泰德泉,敗歸。李胡盡執世宗臣僚家屬,謂守者曰“我戰不克,先殪此曹!”人皆相謂曰“若果戰,則是父子兄弟相夷矣!”軍次潢河橫渡,隔岸相拒。 《遼史》太后復謂屋質曰“議既定,神器竟誰歸?” 屋質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順天合人,復何疑?” 李胡厲聲曰“我在,兀欲安得立!” 屋質曰“禮有世嫡,不傳諸弟。昔嗣圣之立,尚以為非,況公暴戾殘忍,人多怨。萬口一辭,愿立永康王,不可奪也?!?/br> 太后顧李胡曰“汝亦聞此言乎?汝實自為之!”乃許立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