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
這個手機端時時刻刻都在給pc端打廣告,很明顯只是pc端的一個推廣試驗版。 移動app已經強大如斯,pc端的完整功能該有多么恐怖? 邵逸明立刻起身,連回家都等不及,找了家最近的網吧,開機直接下載軟件。 比起手機端的簡易,pc端顯得過于臃腫了。光纖網速下,軟件下載了整整一個小時,又安裝了半個小時,才總算弄好。 這是個付費軟件,全功能試用一周,簡單功能試用一個月。 邵逸明迫不及待地點進去,發現它比起手機端的確是強大了不少。 文本輸入方式變成了導入文本文件,沒有五十個字的限制,一次可以導入數千字的文本。 他直接登陸云盤把自己的劇本下載下來,從里面選了一小段導入進去。 文本讀入后,顯示在左側的空白框里,系統自動識別文本格式,廣告詞、小說、劇本,都會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對應不同的窗口布局。就像ps一樣,根據畫畫、修圖、平面設計不同的功能,會有不同的窗口預設。 文本一導入,軟件就蹦出提示,“監測到您的文本類型為劇本,是否切換為廣播劇模式?” 切換之后,整個窗口布局大變樣,被分成了五個模塊。 左上是文本時間軸,一行一句文本,對應著音頻時間線。左下是角色窗口,從劇本中自動識別出的幾個角色已經整整齊齊排列在里面,點開之后是自定義角色卡,包括該角色的音色、情感濾鏡、語速語氣等等。 右上是屬性編輯器,右下是音效素材庫。 整個頁面最下方是一條多軌道時間軸,可以對音頻進行整體的編輯。 這么一看,這個軟件就已經專業得不行,UI設計功力不遜于adobe系列。 第一步依舊是選擇音色,但不再直接輸出音頻,而是選好音色后,填到角色卡里。 邵逸明選完第一個角色的音色就悟了,他應該先把這些角色卡填滿,然后再去調整生成的音頻參數。 除了常規的語速語氣等,角色卡里還有“情感濾鏡”選項,可以選預置的,也可以自定義。自定義窗口里足有二十多個情感維度,開心、同情、嫉妒、失望……二十多個滑條看得人眼花繚亂。 一個角色不可能永遠高興或永遠悲傷,邵逸明填完第一個角色,想了想,復制出一份,在角色名字后面加了個括號(低落),微調了一下參數,換了一個濾鏡,用來表示該角色不開心時的狀態。 很快,各個角色以及它們的復制體建立完畢,可以開始編輯詳細語句了。 每一句的可編輯參數都顯示在右側屬性編輯器里,和角色卡里的參數幾乎一模一樣,也有情感濾鏡選項。邵逸明立刻意識到,所謂的角色卡,其實就是一個參數模型。 屬性編輯器里,唯一和角色卡不一樣的,就是音頻液化曲線,像手機app一樣,可以對某一個句子的不同時間點,進行最細微的調整。 編輯完角色、編輯完語句,軟件自動合成音頻,這段音頻顯示在右下方的音效素材庫里,可以拖入多軌道編輯器進行剪輯。音效素材庫鏈接到云端,用戶可以從中下載所需要的任何音效。當然,也可以自己導入。 到這里為止,這個軟件只是普通的配音軟件而已,功能無非是模仿人類的聲音,細化了各種可調參數。 用這個軟件來做廣播劇的話,只要設定好角色,輸入劇本就可以輸出音頻。但這樣做出來的廣播劇非?!皹藴驶?,用邵逸明的話說就是“平平無奇、沒有靈魂?!?/br> 如果對廣播劇進行精細化的微調,可以達成很好的效果,甚至能調出專業配音都達不到的水平,但那樣又太慢了,要一點一點摳到天荒地老。 邵逸明心想,這個軟件是不是有點雞肋?一鍵生成的作品比較粗糙,精細制作的效率又不如人工配音。 當然,可以用這個軟件生成大量粗糙的UGC作品,人們對UGC作品的要求一向很低,就像網友自己利用游戲制作的電影,再粗糙也有粉絲。 但它也只能用大量粗糙作品填充低端音頻市場,或者出一兩部極其精細的“神作”,真正的中端精品內容,還是只能由pgc產出。 這個想法才剛冒出來,邵逸明突然發現,軟件里還有一個功能。 “AI換聲,這是什么?” 他一下子打了個激靈,想到AI換臉、AI換人……“草,不會是我想的那樣吧?” 還真就是他想的那樣。 AI換聲的功能是,可以自己為某個角色配音,AI系統會學習他的聲學數據,換成系統預置音色。類似于變聲器的功能,但不是實時變聲。 弄懂這個功能之后,他直接摘下耳機,坐在椅子上,喃喃道:“補齊了?!?/br> 軟件的最后一個缺陷也補齊了。 精細制作效率低?不,我們可以AI換聲。嫌調參數麻煩,就自己配音,再換成角色的聲音。 邵逸明是做音頻內容運營的,他一下子就想出了,這個軟件發布后,廣播劇的制作模式將會發生多么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低端市場,只要設定好角色、輸入劇本、適當添加音效,就可以一鍵生成廣播劇。這種廣播劇比較套路化,該有的語氣聲調樣樣不缺,但比較缺乏表現力。這就像是一部演技很差的偶像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