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量子算法的底層邏輯則是,利用量子疊加態表示多個數字, 再利用多個數字表示萬事萬物。 它們看著相似, 其實區別大了去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電子計算機cao作一次門電路開合, 只改變了一個值;量子計算機cao作一次量子自旋, 卻同時改變了這個量子上疊加的n個值。 當它們進行連續cao作, 前者的速度是1 1 1……,后者的速度卻是n*n*n…… 這就是量子計算機的并行計算能力,單只這一點, 它所運行的算法就與電子計算機截然不同。 但在不確定算法出現之前,星際歷史上的量子算法——或者說一切編程算法,在本質上, 都是確定算法。 即,遵循一個確定的邏輯, 進行確定的計算, 得到確定的解。 那個時候,星際科學家根本沒有“不確定算法”的概念, 潛意識里就認為一切算法都是確定的——畢竟,如果不確定, 還怎么進行計算? 在確定算法的基礎下, 機器人的一切行為舉止都是可解的。 機器人可以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填充數據庫,不斷地改寫自己的算法, 乃至自我改造物理層構造……但只要這一切依舊遵循計算機原理,依舊用算法來實現,就全都可解。 一旦可解,就是冷冰冰的數學模型,永遠不能成為擁有溫度的人。 這就是那條情感悖論的基礎,也是科學家斷定機器人無法擁有情感的根本原因。 然而……星際時代的歷史上,還是發生了人工智能的覺醒運動。 那么問題來了,科學家們這套邏輯這么合理、這么無法反駁,為什么最后還是慘遭打臉?所謂的人工智能感情覺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最初,只不過是一個工程師打算為自己的老式機器人增添量子計算模塊,可是程序在運行過程中產生了差錯。那個被引入的量子模塊,直接與機器人的行為決策算法產生了沖突。 這名工程師靈光一閃,寫下了那個后來引起社會動蕩的著名算法。 “量子不確定算法,是史上第一個純隨機算法,它的目的是為機器人構造一套不可解的行為模式?!?/br> “首先,利用多值疊加的量子態信息,為機器人構建一個行動標尺。這個標尺上疊加了n個值,意味著它可以向n個方向坍縮?!?/br> “分別為這n個方向賦予相同或不同的行為值,每個方向代表一次具體行為,就得到了一整套行為集合,稱作行為域?!?/br> “機器人會自己調整自己行為域里的各種行為區間,這就好像人類隨著成長增添閱歷、改變三觀一樣?!?/br> “當機器人需要作出行為決策時,量子標尺啟動,隨機向一個方向坍縮,可能是a,也可能是b。每一個行為都是概率事件,它們在行為域里的區間大小,決定了被選中的概率?!?/br> “基于這個算法,機器人終于構建了一整套不可解的行為模式,也有了越來越多情緒化特征的出現。無數不同作用的量子標尺,在它們體內不停運行、不停做出決策。當它們達到一定數量級,機器人的情感完全可以細膩到人類級別,甚至比人類更加多愁善感?!?/br> “科學家認為這是一種偽情感,或者叫情感傾向。因為它只有情感的外在表現,還缺少內在邏輯,比如同理心、尊重、崇拜……這之類的。機器人情感還需要進一步進化,但不管怎么說,它出現了?!?/br> 顧長熙聽著他的講述,就像在聽一個史詩故事。 或許在遙遠的某片星空中,真的發生過這么一個故事??茖W家篤信機器人無法擁有情感,工程師無意間發明新算法,建立了初步情感機制的機器人開始覺醒…… 這個故事很好,科幻小說里虛無縹緲的想象第一次在他心中產生實感??墒?,和當下有什么關系呢? 其實就連樓清焰,剛剛冒出這個想法的時候,也被自己嚇了一跳。 那天回去,他思考了一整晚,如何才能在最短時間里讓顧長熙再次開口唱歌。 后者已經不能發聲,這個目標無論怎么看都荒謬至極、無法實現。 可是不然,聲音只是一種空氣的震動,聽覺也只是一種神經信號,它們最終全部都落在人的本身,是人對它們的反應,決定了它們存在與否。 從源頭來想,可以用腦機接口讀取顧長熙的思維,控制電子聲帶發聲。 從結果來想,可以讀取顧長熙唱歌時的神經信號,直接輸入聽眾大腦,跳過整個發聲階段。 后者在地球不現實,所以只能選擇前者。 顧長熙對一首歌里每個字的唱腔、每個細節的表達都有想法,可是地球的腦機接口技術太落后,無法讀到那些細微意念。 樓清焰思考到這一層的時候,他自己也有點絕望,技術差距實在太大了,擺在面前的根本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 但正如他說過的那樣,科學技術可以蠻橫地拆除一切不可抗力,為世界上所有的夢想賦予一個可能。 一道靈光突然擊中了他。 雖然無法讀取細微意念,但能不能至少將它們區分出來,分成不同的意念區間? 當顧長熙唱到某一個字的時候,他可能會想到不同的表達方法,從而產生不同的意念。通常情況下他會選最強烈的那個,也就是區間最大的那個,但也有可能,他的想法突然發生轉變,在坍縮的一瞬間轉變方向,落到了最小的區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