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救不了大漢(基建) 第388節
相較于前者,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也遠比一大堆患有ptsd,但因為能正常穿衣吃飯學習交流,能夠偽裝自己,所以被歸為正常人的人情況好的多,后者才是慢性毒藥和不穩定的定時炸彈,發現的時候,自身往往也已經被折磨的不輕,那才叫讓人崩潰。 腦海中快速掠過這些念頭,韓盈道: “這不是你的錯,別強逼自己?!?/br> 手上的力度突然重了一些,緊接著又突然松開,片刻,顧遲調整了過來,面上逐漸多了幾分尷尬。 “我失態了?!?/br> 雖是這么說,可顧遲手并未抽回來,還是緊緊握著對方。 從眼緣,身份,情感等諸多角度來說,韓盈是他最好的婚配對象,顧遲當然不像表現的這么糟糕,只是他的缺陷,終究要提前解釋清楚才好。 畢竟從利益的角度來說,他不能見男子的隱疾,一定程度的確有利于韓盈,但更多情況下,是人們懷疑韓盈作為一個尚院,為何選擇這么個有隱疾的男子作為夫婿,進而覺著她眼光不行。 而身為尚院,她的夫婿必然會參與很多正式場合的交際,總會有需要見到其他成年男性的時候,可這些人,顧遲是沒辦法正常見的,若是韓盈不知道他的情況,再加上聽聞這些時日,他能在外界走動,保不齊她就覺著自己并沒有那么嚴重,覺著他能強撐一下,在些特殊的場合,正常的和他們見面。 還是說清楚情況,由對方選擇更好。 “無礙?!?/br> 顧遲心中忐忑,卻見聽完的韓盈并未露出遲疑和后悔的神色,而是搖了搖頭,慢慢講道: “人軀之傷,重為斷臂斷腿,無可復原,心疾同是如此,傷重者失魂失智,如草木般不知七情六欲,饑飽冷熱,輕者如你這般,卻也為斷臂之傷,與人弱,意志不堅并無關系,只是心疾隱蔽,表現形態也各不相同,不像斷臂那般明顯而已?!?/br> “就像,一些久經沙場的將士,脾氣暴虐,極為漠視人命,與獸無異,難以相處,其實也是心疾,只是大家看著他們行動舉止正常,不覺有疾罷了?!?/br> 這是一段顧遲從未聽到過的話。 被救回來,發現他不能與人接觸后,父親一開始還好言安慰,可見他遲遲不能恢復,各種指責便劈頭蓋臉而來,哪怕是他說了原因,可父親的反應,竟是嗤笑一聲,說將士見的殘肢斷臂,腸穿肚爛多了,怎么不會像他這樣?鄉間也有稚童為父復仇殺人,也未見他這般懦弱的,生的好像不是個兒子,而是個女兒! 顧遲覺著,成年的自己,應該已經不在意幼時被父親全方位的否定,可此刻聽韓盈的解釋,眼眶竟還是克制不住濕潤起來: “竟是如此?” 韓盈伸手,撫去了他眼中滑落的淚滴,輕聲應道:“對?!?/br> 性別的約束,并非因為顧遲長久的養在宅院中而消失,即便此刻他應該痛哭緩解過往那么多年的壓抑,卻終究還是克制著自己,沒有出聲,只有幾聲哽咽混合著淚水,而這也沒有持續多久,很快,他便再次收拾好自己的情緒,也不敢繼續再提及此事,而是正色道: “我有心疾,按常理并不與您相配,未曾想能得此垂憐,我心愿之,只是如此,有損尚院名譽,我想等那頌文揚名后,再請您命媒人上門訂婚?!?/br> 手都拉上了,肯定是有選中他成婚的意思,顧遲自然不會傻傻的等到對方提,這倒不是傳統思維作祟,而是這輩子都不會再有的好機會,他必須要主動些,不然,要是這時候還有合適的人諂媚她,那自己說不定就要被排斥出局了! 這段時間韓盈找贅婿找的挺煩心,甚至有了這個要是不成,接下來都懶得找的心態,但在結婚上,還是不能將就,哪怕見面眼緣聊天都很合得來,也不能一次就直接訂婚,等一等,不是什么壞事。 “可?!?/br> 見韓盈頷首,答應下來,顧遲心中不由得松了口氣,思及之前所提的頌文,他又想起來另外一件事。 偷拿了他文章的顧木。 漢儒除了提倡大復仇,還有一條便是親親相隱,血親之間,要為其隱瞞過錯,甚至已經有了相關的律法,只是多是父子之間,還未蔓延到堂兄弟,但民間已經有了這樣的思潮。 可思潮終究抵不過實際利益,顧遲被剝奪了那么一次重要機會,早就想讓顧木連本帶息的還回來,只是他不太確定韓盈是什么態度,想了想,折中道: “還有一事想告知尚院,我有一堂兄弟,名為顧木,年幼之時,頗為親切,他還為我啟蒙,只是隨著長大,他越發勢力,拿著我寫的一篇文章,謊稱自己所做,哄得秦博士為他討得太學旁聽的機會,那時我不能怨他,可數月前家中出事,他們家不僅沒有伸出援手,還趁火打劫,搶了我家仆人與不少家產……我想讓他重復原位?!?/br> 就顧木那等無才的勢利小人,就算不直接揭開此事,只要將他從太學逐出去,日后也落不著好,畢竟—— 他這么多年,可從未再見到過他寫出類似的文章,反倒是有不少人覺著他不似少年時靈氣斐然呢! “喔?” 韓盈沒想到還有這么件事,自己納入羽翼下的人被欺負,自然要報復過去: “可用得著我出手?” 看她模樣,顧遲便明白對方不在意血親之間相隱的行徑,而是更在意他,這讓他心中不由得多了幾分歡喜。 “不必勞煩尚院,我自己來即可?!?/br> “我不知你那文章如何,只論這兩日所做,與儒家似乎沒太多關系?” 親自動手也的確更痛快一些,韓盈沒有阻攔,只是提點道: “陛下所設太學為宣揚儒學所用,招收學子也應如此,若你當年所作文章與此無關,那被舉薦入學可能會有些許別的隱情,你可先打聽一番,理清其因為何后,出手才不會留有后患,否只會則圖生爭執,讓對方有咬死不承認此事的機會?!?/br> 在這方面,顧遲的經驗顯然不如韓盈,她一提,顧遲才反應過來,自己當年啟蒙的是黃老,并非儒學,那篇文章是因為他困于家中,無法外出見識這世間,憤慨之下,假托尋仙之名,寫幻想天地綺麗盛景,與儒學并無關系,被那位博士欣賞,舉薦太學的確有些不合常理。 所以當年的情況,又是怎么回事兒呢? 顧遲起了探究的心思。 其實以他現在的地位與實力,想調查這件事情難如登天,但當韓盈愿意借給他一部分人手,韓羽又將顧琬收為弟子后,想要查明當年的真相,又突然變得極為容易起來。 很快,顧遲就理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當年之事的確有些取巧。 雖然陛下喜好儒學,并在逐步更替朝中堅持黃老的大臣,但整個過程肯定是循序漸進,耗費數年才完成的,而在這當中,被替換的其實只有領頭的那幾個大臣,以及一部分提拔上來的儒生,剩下的大多數官吏,其實是從舉著黃老變成了舉著儒學而已。 這些人的本質為官,對待學問如同工具,哪種有用,哪種好用就用哪種,甚至從更早之前,就已經有人道、儒雙修,而且學問還不低。 而太學雖然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宣揚儒學,但初設時,因為草創和其他諸多因素,并沒有全部的任用民間某一流派儒學大家過來教習,而是博眾家之長,也就是在多個勢力與流派中選擇,其中就有這位欣賞顧木的秦博士。 他早年道儒雙修,并不敬鬼神而遠之,甚至還好一些老莊,所以對‘顧木’尋仙頗為欣賞,而陛下雖然摒棄了黃老,開始推崇儒學,可沒有連帶著這些仙鬼之事一同摒棄啊,反倒是更注重祭祀各地鬼神,招他進來,若是能繼續精進,未來說不定頗有大用呢。 可惜,后面顧木寫的文章與《尋仙》相比相差甚遠,再加上其他博士的影響,很快,顧木的文章便出現了奇詞僻字,各種典故,越發的匠氣,讓秦博士嘆息。 只不過,文章平庸匠氣,是按照文壇天才們的水準來比的,顧木的學問在太學中能占個中游,放外面也能吊打不少學子,不然當初也沒辦法瞞過秦博士,也正因為此,他便一直在太學常讀下來。 將這些理清楚,顧遲很快意識到,韓盈提到的還真沒錯,他不能直接指認顧木拿了他的文章頂替。 一來,是此事時間久遠,當時顧遲又被困在家中,手中沒有明確的證據來證實這點,而兩人在那篇文章上,水平又有些相近,顧木不是大字不識一個,寫不出來,只是寫不了那么好,那他說是靈感并發,偶得此文,也能讓大家相信,爭執起來,很難說博士和太學生更信誰。 其次,便是太學內部這些博士們,也有著‘利益’紛爭,也就是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惡,不同學術認知之間的爭執,不比朝堂上的利益之爭差,而舉薦是要負連帶責任的,指不定就有其他博士會抓住這件事情,攻訐秦博士,如此一來,他必然會力保顧木,那再加上前面的一條,最后恐怕真的確定不了當年顧木偷他文章之事。 嗯……他得換個辦法,從秦博士身上下手才行。 第418章 熱度發酵 顧遲重新思索自己想要什么。 他到底是想要冒著不一定能澄清那篇文章風險,去證實它是自己所做,還是顧木竊取自己文章后,獲得的這一系列好處都要消失? 無論從現實還是結果來說,顧遲想要的都是后者。 既然如此,那他的重點,其實是如何‘說服’秦博士放棄顧木,將他逐出太學,并讓顧木這些年在太學努力經營的人脈全部廢棄。 劃定需要搞定的人數范圍和身份,事情便變得容易起來,顧木不是秦博士的親傳弟子,在太學內部利益之爭也不算小的情況下,以顧木竊弟文稿這種嚴重的品德問題來逼迫他,定會讓他放棄對顧木的保護,甚至會主動考慮將顧木清出太學,防止接下來牽連到自己。 而那些太學生,顧遲只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學生,提出顧木才華與過往不符,似有抄襲的猜疑,等顧木離開太學,又或者是這些人向他證實時,不贊同,也不反對即可。 太學里的學生都是聰明人,詳細到這份上的‘明示’,倘若理不清楚,日后也別想做官了。 親親相隱能大行其道的前提,是血緣親人之間能夠互相信任,幫助,一個竊取堂弟文稿的人,品行已經足夠低劣,而數月前他們一家淪為庶民,顧木家未曾施予援手,還趁火打劫,甚至顧琬被襲受傷瀕死,顧巒中毒,他們都沒有上門探望過,更顯冷血,像極了養不熟的毒蛇。 連家人都如此對待的人,助他,不擔心自己日后被這畜生反咬這一口嗎? 只要是個聰明人,就不會再與他有所牽扯。 沒有人脈,他顧木下半輩子還想起來? 做夢吧! 細想過入手辦法,顧遲便開始行動起來,他需要一份更加強有力的證據,好去說服秦博士。 至于這份‘證據’到底是什么—— 顧遲打算仿照當年的文章,再寫一篇風格類似的,涉及仙神鬼怪這種非尋常人事的內容。 回想起這段時間。從學徒口中聽到鬼怪復仇的故事,立刻有了靈感。 他要寫一篇《憤鬼》! 這不像賦和詩歌,每句都有字數的限制,也不像策論,需要中心主旨和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反而有點像后世小說的影子,也就是講一個故事,算是顧遲的強項,他將自己關在屋子里,迅速開始了新的創作。 而在顧遲寫新文章的時候,之前被明公在太學講解的那篇頌文,除了引發學生激烈討論,這討論帶來的影響,還在繼續。 數著時間,假日前天下午,在最后排模模糊糊的聽完課后,高松沒有和其他一樣旁聽的學生回宿舍,又或者為正式生做事,而是硯臺筆墨清擦干凈,往放了竹簡紙張的包里一裝,急匆匆的就往外走。 和他相熟的好友見狀,不由得問道:“高松,你要去哪兒?” “回家?!?/br> 高松一邊走,一邊應道: “我父也是明日休沐,今日回去,傍晚正好能見到,兩個多月才聚這么一次,能多見些時辰就要多見些時日??!” 通信和交通的匱乏,造成了一家人明明在同個城內,卻數個月都沒辦法聚在一起的情況,好不容易有機會見面,提前走會兒不要太正常,詢問的好友了然的點頭,并熱心地詢問道: “那你得快點回去,對了,你是有馬還是家里人來接?沒有的話,要不騎我那匹回家?” “不用?!?/br> 高松擺了擺手:“家仆早就在等著了?!?/br> “那就替我向伯父問個好?!奔热徊恍枰约?,對方又急著離開,好友也就沒有多說什么: “后日回見?!?/br> “回見!” 告別好友,高松快步走到門外,他看著家仆趕過來的馬車,頗有些無奈的扶額。 不用說,這肯定是母親和大母的主意,就是不讓他大冬天騎馬,防止著涼,可坐車趕路,真沒有走路快??! 車都來了,又沒有多余的馬,他還能怎么辦?只能上去坐著了。 搖搖晃晃,一路顛簸的回到家,還沒來得及喘口氣,高松就被母親早就熬好的姜湯堵住了嘴,直到把那碗辛辣中又透露著香甜的紅糖姜湯喝完,他才有時間和家里人說上話。 內容有些老生常談,無非是互相問問身體是不是健康,天冷有沒有注意防寒,衣服夠不夠,要不要再添些,是否出現了凍瘡,家里有沒有什么事情,高松在太學學的怎么樣之類。 雖然很零碎,可也正是因為這些內容,才讓一家人的感情足夠深厚,而身為侍中郎的父親高慶近日沒有太多事務,所以比高松回來的更早,他比任何人都注重長子的學業,一提到太學學了什么便停不下來,還問起來細節。 太學作為最高學府,對學生的要求并不低,經文背誦,議題論說是基本標準,旁聽者可以稍微放寬,但代價是他們無法參與考試,也不能獲得舉官的名額,也正因為此,高慶從不會放松對兒子學問的核查。 而再深厚的感情,也壓不過回家還要被提問的痛苦,高松原本高興的面孔瞬間愁眉苦臉起來,他向母親投去救命的目光,可母親卻直接撇開了頭。 快二十歲,都要加冠的長子,幾l乎就是個成年人,要頂立門戶了,哪能再像孩童時期那么愛護?更何況丈夫這幾l年在宮里日子過得也不太行,日后就指望著長子能有些更好的出息呢! 丈夫回來的越來越早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