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第二章 歷史回望

    第二章

    歷史回望

    這片土地從不缺少英雄的故事:赫梯人鍛煉出黑色妖石;呂底亞人鑄造了全世界第一枚金銀幣;亞歷山大帶著東征的豪氣席卷而過;君士坦丁建起固若金湯的君士坦丁堡;征服者穆罕默德又將其改寫為伊斯坦布爾;正當土耳其危亡之際,凱末爾力挽狂瀾全力救國……英雄與帝王在此消隱遁沒,民族與文化在此交融并匯,6500年的漫長歲月為土耳其留下一段浩蕩迷人的歷史。

    古典時代的紛爭

    土耳其似乎有著神奇的魔力,每一個外來者都能在這里找到心儀之物。不幸的是,在過去幾千年里,每一代帝王也想從這里攫取一片土地。連接亞歐大陸的安納托利亞地區更是成為眾矢之的,歷代兵家會聚在此,上演了無數戰火紛爭。

    ◎從赫梯帝國到拜占庭帝國

    土耳其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原始居民掌握了初步的農耕技術,開始在墻壁上繪畫,并學會制作陶土器皿等,科尼亞附近的恰塔爾休于還建起了一個5000人左右的龐大社區。進入青銅器時代,人們開始用青銅器制作武器和工具,特洛伊遺址可以證明當時的冶金技術較為發達。

    公元前1800年前后,赫梯帝國興起。赫梯人是越過黑海來到安納托利亞的一支北方民族,他們在此建起最早的統一國家,也創造出與巴比倫和古埃及同時代的先進文明。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3世紀,赫梯先攻滅巴比倫,再與古埃及展開一場拉鋸戰。經過多年戰爭,兩大強國最后簽訂了平等條約。

    公元前1170年左右,赫梯帝國走向終結,安納托利亞地區出現了一段時間的政治真空。許多外來民族紛紛涌入此地,其中的弗里吉亞人迅速崛起,于公元前9世紀~公元前8世紀建起了以戈爾迪烏姆為都城的王國。

    弗里吉亞人最終屈服于呂底亞人,當呂底亞人占領安納托利亞后,希臘人一直窺視著這片富饒的土地。經過幾個時期的入侵與融合,安納托利亞迎來了希臘統治時期。

    公元前546年,強盛起來的波斯帝國又將安納托利亞劃入版圖。但是,這個強大的帝國在此統治了不到200年,便被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攻滅。隨著亞歷山大大帝英年早逝,馬其頓帝國分崩離析,安納托利亞也被瓜分。

    直到羅馬大軍席卷而來,這片土地才再獲統一。公元前133年,安納托利亞成為羅馬的小亞細亞行省。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建起了拜占庭帝國,并將都城命名為君士坦丁堡,這就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的前身。

    ◎從阿拉伯人到塞爾柱人

    395年,強大的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小亞細亞成為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中心,西羅馬帝國后來持續了400多年,最終成為神圣羅馬帝國。

    此時,盛起的阿拉伯人趁機攻入安納托利亞,占領了部分地區。這標志著又一輪長達數個世紀的長期戰爭已經開始,伊斯蘭教傳播也在這片土地上蔓延開來。其后,保加利亞人、亞美尼亞人、波斯人、突厥人又相繼攻來。

    突厥人原本是中亞地區的游牧民族,在連年戰爭中不斷西遷,一路遷至外高加索地區和小亞細亞半島,其中一支于11世紀中葉建起了以波斯伊斯法罕為中心的塞爾柱王朝。1071年,這支軍隊在凡湖西北以少勝多大敗拜占庭軍隊,控制了安納托利亞的東部地區。接下來的幾年里,塞爾柱王朝乘勢而起占領周圍大片土地,于1107年定都科尼亞。

    進入13世紀,塞爾柱王朝先后受到十字軍和蒙古鐵騎的猛烈沖擊,并于1243年最終屈服于蒙古人的統治之下。這時候,安納托利亞地區的突厥人實際已處于分裂狀態,每個部落各自為政,建起了若干侯國。

    位于土耳其東部的哥貝克力遺址,建于公元前1.16萬年前,遺址中包括具有著非凡考古價值的平頂t形巨石,大多數巨大石柱上雕有奇特和精致的圖案和紋飾,如野豬、野鴨、巨蛇及一些狩獵和娛樂的場面。

    奧斯曼帝國興起

    獨立出來的大小侯國中,有一支最強大的部落,首領名叫埃爾托格魯爾。埃爾托格魯爾率領軍隊東征西討,搶奪了不少土地與財富。他去世以后,兒子奧斯曼成為新的首領,繼續推行武力擴張。1299年,奧斯曼自稱蘇丹,將國號定為“加齊”,這就是奧斯曼帝國的雛形。

    ◎締造奧斯曼帝國

    獨掌大權的奧斯曼開始蠶食拜占庭在小亞細亞的領地,經過20多年的征戰,奧斯曼人在1326年攻占了布爾薩。這座城市的陷落,標志著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細亞的徹底崩潰。此后,定都在此的奧斯曼人完全控制了連接亞歐大陸的咽喉要道——達達尼爾海峽。

    奧斯曼的兒子奧爾汗順利繼位并自立總督,建起了一支規模不小的常備軍。他制定靈活的外交政策,與穆斯林的突厥鄰國保持友好,對波斯伊兒汗國稱臣納貢,同時又集中力量攻占拜占庭帝國領土。在1331~1346年間,奧爾汗率領大軍先后攻入尼西亞、尼茲米特與馬爾馬拉海南岸等地。而后,他利用拜占庭王室權力之爭,迎娶皇室約翰六世的女兒為妻。緊接著,精明的奧爾汗以援助岳父為由,于1354年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占領了加利波利半島,并把這里作為進攻巴爾干半島的橋頭堡。

    在擴張領土的同時,這位君王在國內推行多項舉措。首先,他初步確立了國家行政組織,中央設立迪萬(國務會議),任命維齊爾(大臣),向城鎮各地派駐行政軍事長官,鑄造統一錢幣。國內各地很快建起了許多清真寺,布爾薩還建起第一座伊斯蘭經學院,培養出一批法官、傳教士和政府官員。許多法學者組成顧問團,在奧爾汗的授意下,制定了第一部世俗法典,各項軍規條例也在同一時期出臺?;诖艘?,史學家把奧爾汗稱為“奧斯曼帝國真正的締造者”。

    ◎重創之后再度崛起

    1360年,奧爾汗去世,蘇丹穆拉德一世繼位。他發起大規模軍事進攻,征服了西色雷斯、馬其頓、薩洛尼卡及整個希臘北部,緊接著又在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聯軍。歐洲各國驚懼不已,遂組成一支援軍展開又一次聯合進攻。

    1396年,正值蘇丹巴耶塞特一世在位。奧斯曼大軍在當年的尼科堡戰役中,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蘭西、德意志等國聯軍。遭此重創后,歐洲各國再不敢輕舉妄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奧斯曼帝國繼續擴張,拜占庭帝國危在旦夕。

    然而就在此時,中亞的帖木兒帝國正在崛起,開始向小亞細亞一帶發起進攻。1402年,帖木兒與奧斯曼在安卡拉展開交鋒,這一戰令奧斯曼大軍吃了敗仗。恰逢國內又發生王位爭奪之戰,不少地區掀起反抗運動,奧斯曼帝國陷入內外交困之中,不得不停止擴張,拜占庭帝國方才得以暫時保留。

    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戰役中,奧斯曼軍隊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蘭西、德意志等國的聯軍,歐洲人從此再也無力阻止奧斯曼帝國的擴張。

    蘇丹穆罕默德一世在位時,收復帖木兒征戰時失去的領土,結束了國內的分裂局面。1421年,穆拉德二世繼位。這時候的奧斯曼帝國已經實力大減,并遭到了東歐各國的反抗。他整頓軍備振興國力,先是打敗了威尼斯與波匈聯軍,而后又在瓦爾納戰役中打敗了波蘭、匈牙利、瓦拉幾亞聯軍。在穆拉德二世的指揮下,奧斯曼大軍敗少勝多,一度遭受重創的帝國恢復了實力,越戰越強。

    帝國的黃金時代

    常年的戎馬生涯讓穆拉德二世對戰爭產生了厭倦之心,兒子穆罕默德二世卻與父親截然相反,生來即對戰爭與征服懷有巨大的興趣。1451年初,穆拉德二世病逝,穆罕默德二世繼位。在他執政的每一年里,奧斯曼帝國幾乎都在戰爭中度過。

    ◎攻陷君士坦丁堡

    處于窮途末路的拜占庭帝國成為穆罕默德二世的第一個征服目標。為了確保勝利,他一邊和威尼斯、匈牙利達成協議,令其保持中立,一邊積極備戰,取得了對黑海通道的控制權。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率領15萬大軍包圍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經過一個多月的苦戰,攻下了這座號稱永不淪陷的堅城,延續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國終于走到了盡頭。君士坦丁堡改稱伊斯坦布爾,穆罕默德二世隨后將都城遷至此處。經過多年的發展,這座都城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1538年9月,神圣同盟的聯合艦隊由安德魯率領,與巴巴羅薩·海雷丁在希臘的普雷韋扎附近交戰,結果海雷丁取得了勝利。

    在其后將近30年的時間里,穆罕默德二世又展開了一連串的征服之旅。塞爾維亞、波斯尼亞、愛琴海部分島嶼、意大利南部、克里木半島部分地區以及整個小亞細亞全被他納入版圖。不無得意的穆罕默德二世給自己加封了兩個稱號,一個是“法蒂瑪(征服者)”,另一個是“兩地(羅邁利亞和安納托利亞)和兩海(愛琴海和黑海)的主人”。這兩個稱號絕非徒有虛名,當時的奧斯曼帝國領土確實得到了極大擴張,僅歐洲部分就擁有28個行省,亞洲部分也占有20個行省。

    ◎邁入黃金時代

    1481年,這位為奧斯曼帝國奪得大片領土的君王被長子指使的御醫毒死,長子巴耶濟德二世登上了帝位。像父親一樣,巴耶濟德二世也是一位能征慣戰之輩,把一生中的大半時間都交付于戰場。1512年,他患上嚴重的風濕病,身體每況愈下,不得已遂將大權交給兒子塞利姆一世。

    1453年,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進入君士坦丁堡。

    塞利姆一世繼承了先輩的軍事才能,將帝國領土擴至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島和埃及。在他的統治下,龐大的奧斯曼帝國開始邁入黃金時代。當塞利姆一世的兒子蘇萊曼一世繼位,他仍然推行擴張政策,率領大軍先后攻占了羅得斯、貝爾格萊德、布達、佩斯、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等地——奧斯曼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之一。

    蘇萊曼不僅善于攻城略地,也富有治國之才。他下令完善帝國的法律規章,重建了耶路撒冷,另外還建起上百座清真寺、橋梁、輸水管道和學校等公共設施。

    進入16世紀,整個奧斯曼帝國如日中天,當時的小亞細亞、克里米亞、高加索、美索不達米亞、中東、北非和巴爾干地區都在這個大帝國的統轄之下。也就是說,它幾乎占據了全世界1/6的領土。

    皇宮岬

    在金角灣和馬爾馬拉海之間有一塊突出部分,名為“皇宮岬”。拜占庭軍隊在此拴起粗鐵鏈,以防奧斯曼軍隊的船只對城堡形成包圍之勢。為了突破封鎖線,奧斯曼人想出一個新奇大膽的辦法:他們在艦船的底部涂上油,船上系起纖繩,在牛和上萬名士兵的齊力拉拽下,一艘艘艦船從博斯普魯斯海峽通過陸路被拖入了海灣。這些艦船集中起來組成浮橋,士兵們迅速登橋越過海灣到達城堡的腳下,發起了最后的總攻——君士坦丁堡在圍城53天后終告陷落。

    動蕩與滅亡

    然而,再耀眼的太陽也有落山之時。當歐洲人開啟大航海時代,整個世界局勢出現了急劇逆轉。17世紀的維也納之戰給了奧斯曼帝國當頭一棒,其后遭遇的一連串敗績更令它元氣大傷,這個超級帝國從此江河日下,曾經開拓的巨大版圖也日漸萎縮下去。

    ◎外戰失利

    1683年春天,奧斯曼帝國進軍奧地利,準備占領神圣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奧地利派出軍隊匆忙應戰,結果屢戰屢敗,根本無力抵擋。7月上旬,奧斯曼大軍逼近維也納,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倉皇逃離。

    其時,入侵一方有十幾萬人,兵強馬壯糧草豐足,而守城一方只有1.3萬人,武器較差糧草不足。雙方實力相差懸殊,誰都能看出這是一場勝負明顯的戰爭。于是,奧斯曼大軍在7月14日圍城后并沒有急于攻城,而是休整了十天才展開攻勢。沒想到,接下來的拉鋸戰持續了一個多月,正當維也納破城在即,波蘭國王率領一支7萬人的聯軍于9月12日及時趕到。戰局頓時急轉直下,奧斯曼軍隊被打得遺尸遍野狼狽潰逃,維也納之戰以入侵者的失敗而告終。

    這次戰役是歐洲多個國家與奧斯曼帝國持續300多年斗爭中的一次轉折點,令奧斯曼帝國攻入歐洲的軍事計劃受阻。更不幸的是,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奧斯曼帝國又遭遇了接二連三的軍事挫敗。為了爭奪雅典,奧斯曼軍隊敗給了威尼斯軍隊。接著,奧地利軍隊深入匈牙利,趕走了奧斯曼人。不久,莫斯科公國連續進攻奧斯曼的盟友克里米亞韃靼人,最終逼得奧斯曼帝國簽訂和約,交出了亞速海和亞速港。更糟糕的是,在對外戰爭連連受挫之時,奧斯曼帝國內部也爆發了戰爭。

    ◎內戰爆發

    維也納之戰令穆罕默德四世退位,新任蘇丹蘇萊曼二世只是個傀儡君王。他在任之時,蘇丹近衛軍和西帕希騎兵發動叛亂,在國內引爆一場內戰,內戰的結果是兩支部隊洗劫了伊斯坦布爾等多個城市。

    蘇萊曼二世啟用穆斯塔法·柯普呂律來平息叛亂,穆斯塔法大力整頓帝國的財政并建起一支新軍,這支新軍的目的在于鎮壓國內叛亂者及清除其他潛在威脅。經過一系列殘酷鎮壓,穆斯塔法從叛亂者手中奪回貝爾格萊德和尼什等幾座城市,并穩定了伊斯坦布爾的局勢。接下來,他試圖反擊奧地利人,但在斯蘭卡曼戰役中被殺身亡。

    新任蘇丹穆斯塔法二世試圖繼續戰斗,可是接踵而來的敗績讓他無力回天。隨著奧地利、威尼斯、莫斯科公國的連連獲勝,奧斯曼境內大片領土被迫分割出去,穆斯塔法二世只得派出大臣與所有的對手開始了一次次和談。

    奧斯曼帝國明顯衰弱下去,歐洲各國在接下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繼續施壓,繼續大面積地瓜分其領土,致使奧斯曼帝國未獲喘息之際,最終淪為“歐洲病夫”。

    進入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陣營,戰敗后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色佛爾條約》。按照條約規定,帝國的大片領土遭到了協約國的肢解瓜分,只剩下以安卡拉為中心的安納托利亞中部和東部,以及黑海沿岸一小塊地區。1922年,末代君王穆罕默德六世被迫流亡,延續了600多年的奧斯曼帝國至此終結。

    1788年,奧斯曼軍隊試圖阻止俄羅斯對奧恰科夫的進攻,最終俄軍取得了勝利。

    共和國誕生

    協約國企圖瓜分奧斯曼帝國領土及土耳其本土的決定,令這個國家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險境地。安納托利亞地區的人民連續展開一場場游擊斗爭,資產階級和愛國軍官等進步力量也相繼建起了地方性的“保護協會”等民族主義組織。穆斯塔法·凱末爾將軍挺身而出,擔負起救國重任。

    ◎領導獨立運動

    1930年,參加完國民會議第七周年慶典后的土耳其共和國政要們。走在最前面的就是土耳其之父凱末爾。

    1919年5月,凱末爾以第三軍督察的身份來到安納托利亞。本來,他的任務是恢復當地的社會秩序,但這位將軍卻義無反顧地加入到反帝斗爭中,博得了大批群眾的信任和擁護。7月,在他的主持下,各民族主義組織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凱末爾當選代表委員會的主席。9月,全國各地的“保護協會”又召開了一次代表大會,成立了全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組織“護權協會”,并確立以凱末爾為首的代表委員會成為領導核心。這次會議結束后,凱末爾開始組建國民革命軍。

    隨著護權協會的發展壯大,日薄西山的帝國政府再也不能無視對方的存在。于是在凱末爾等人的敦促之下,帝國政府被迫于1920年1月召開了一場帝國議會,議會通過了由凱末爾起草的《國民公約》。

    這份公約相當于土耳其的獨立宣言,令帝國政府和外國殖民者極為不安。1920年3月,多個國家動用武力占領了伊斯坦布爾,逮捕了許多革命者。一個多月以后,凱末爾等人在安卡拉成立國民政府,他本人擔任總統兼國民軍總司令,領導國內各地群眾繼續開展轟轟烈烈的反帝斗爭。

    ◎成立共和國

    《色佛爾條約》的簽訂令土耳其全體國民激起了極大憤慨,凱末爾積極展開外交活動,在國際上博得不少國家的同情與支持。緊接著,他又率領國民革命軍,驅逐所有的外國入侵者。當奧斯曼帝國終結以后,土耳其參加了一次重新簽訂合約的國際會議,并最終使協約國另行簽訂了一份《洛桑和約》。這項和約廢除了《色佛爾條約》中的一些不平等條款,承認土耳其的領土完整和國家獨立,同時也意味著土耳其人民的反帝斗爭取得了巨大勝利。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全力推動革命運動的凱末爾將軍居功至偉,毫無爭議地成為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在凱末爾執政時代,土耳其進一步廢除了哈里發制,同時還推行一系列破除宗教舊習俗、實行現代新風尚的改革,比如封閉修道院;廢除舊歷法采用公歷;將每周假日由星期五改為星期日;在服裝方面推行西服和便服;廢除了婦女戴面紗和頭巾的習俗,提倡男女平等,實行一夫一妻制;取消象征封建等級的舊稱號與舊頭銜等等。

    一系列的變革推動土耳其快步向前發展,一個新的資產階級民族國家在封建奧斯曼帝國的廢墟上迅速興起,凱末爾本人也被全國人民尊稱為“土耳其之父”。1938年,這位國家領導人因患肝病而不幸逝世,人們后來把他的靈柩安葬在安卡拉的拉薩泰佩山岡。直至今天,土耳其的很多城市仍然建有以他命名的博物館。

    共和日與紀念日

    土耳其有兩個政治性節日與凱末爾有關。其中一個是共和日,即10月29日,該節日是為了慶祝凱末爾在1923年發表的共和國獨立宣言。每年節日前一天,政府機關會在中午停止辦公。另一個是凱末爾逝世周年紀念日,即11月10日。這個節日并不是一個公共節日,但土耳其全體國民通常會在9:05分以肅靜的方式以示紀念。

    “土耳其之父”凱末爾

    他在土耳其瀕臨解體的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他領導人民推翻帝制,驅逐列強,建立共和,他發動改革使封建落后的土耳其走上現代文明之路,他以大無畏的氣概及革新精神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他就是土耳其的民族英雄、現代史上的偉人凱末爾,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授其“阿塔圖爾克”的稱號,意為“土耳其之父”。

    ◎領導民族救亡運動

    1881年,凱末爾出生于薩洛尼卡(今希臘境內)的一個小康之家,原名穆斯塔法·凱末爾。在他的少年時代,奧斯曼帝國已經搖搖欲墜,蘇丹王室昏庸無道,不得人心,同時歐洲列強乘虛而入,紛爭迭起。凱末爾受到家鄉青年土耳其黨人的革命影響,對新思想和軍事非常有興趣,從小就擁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變革圖強的思想。14歲時,他考入預備軍校學習,21歲時進入軍事學院深造。

    1905年,凱末爾以上尉軍銜從軍事學院畢業,開始軍隊的戎馬生活,三年后成為“統一與進步協會”的活躍分子,而后又在平定叛亂中表現出杰出的軍事才能。

    在安卡拉的凱末爾雕像

    1915年,身為師長的凱末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恰納卡萊阻擊戰中,指揮部隊重創英法聯軍,一時間聲名大噪,被稱為“伊斯坦布爾救星”。第二年,他由于成功攔截俄軍的進攻而晉升為將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作為戰敗國之一的土耳其不僅要割地賠款,還要面臨被協約國瓜分的危險。1919年5月19日,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難之際,凱末爾挺身而出,以第三督察的身份,同戰友一起乘船從伊斯坦布爾到黑海海濱的薩姆松,提出“不革命,毋寧死”的口號,領導人民開始一場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運動。

    凱末爾決心同舊政權一刀兩斷,在大國民議會的推舉下,建立了新政權,經過近三年的英勇奮戰,將所有外國軍隊趕出土耳其國境。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宣告成立,凱末爾當選為第一任總統。

    ◎積極推行各項改革

    共和國成立后,凱末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制定了《土耳其民法》,宣布廢除蘇丹統治和哈里發制,取消宗教審判制度,封閉教會學校,實行政教分離政策;提倡男女平等,實行一夫一妻制,推行西方服飾,反對婦女戴面紗,婦女有接受教育和選擇職業的權利,有選舉和被選舉權;推行文字、語文改革,廢止阿拉伯字母,實行土耳其語字母拉丁化,全國實行現代小學義務教育,等等。

    1912年,時任州長的凱末爾(左)與土耳其軍官在德爾納

    凱末爾非常重視發展民族經濟,認為“沒有經濟獨立,就沒有民族獨立”。他把國家主義作為經濟政策的基本原則,以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式來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凱末爾一生將土耳其的獨立、自由、發展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努力“提高土耳其的國際地位,使之進入世界最繁榮文明的國家之林”。不僅土耳其各階層人士都愛戴他,全世界各國人民都尊敬他,敬仰他,認為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一位拯救國家于水火之中的民族英雄,而且還是一位深具遠見卓識的政治經濟改革家。

    凱末爾陵墓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國父,人們在安卡拉為穆斯塔法·凱末爾建起宏偉的陵墓。凱末爾陵墓又稱阿尼特卡比,是一組包括公園、廣場、陵墓、兩座塔及博物館的建筑群。其中一座塔名為“獨立塔”,里面陳列陵墓建筑資訊及凱末爾喪禮時的照片;另一座名為“自由塔”,圖解了整個陵墓景區。走過雙塔便進入陵墓主體,四周回廊上陳列著墓主的遺物、畫像與公文等。

    現代發展進程

    國父凱末爾離世之后,土耳其繼續執行發展經濟和維護國家獨立的方針。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批以輕紡、食品加工、制糖等為主的國營工業企業,此后又逐步建立一批鋼鐵、水泥等重工業企業。從此,土耳其開始邁入現代發展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土耳其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再加上此地的鉻礦、鉻鐵均屬于重要的戰略物資,故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這個國家成為英、法、德等國共同爭取的目標。土耳其政府出于多方面考慮,最終決定保持中立。

    盡管沒有參戰,但土耳其依然同英法等國保持良好的關系。1939年10月,它與兩國簽訂了一項為期15年的同盟條約。條約規定,英法同意向土耳其提供信貸支持,土耳其則答應將鉻礦砂賣給英國。

    不過在1940年以后,該局勢發生了微妙變化。隨著德軍在歐洲大陸取得節節勝利,土耳其政府開始偏向德國。1943年,“二戰”戰局出現逆轉,德軍在北非戰場和蘇聯戰場上連遭失敗,同時美國又向土耳其提供了大量物資。于是,土耳其政府順勢靠近了英、法、美等同盟國。1945年2月,“二戰”勝負已分,大局初定,土耳其終于放棄中立的立場,正式向德國宣戰。

    位于安卡拉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會場。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是最高立法機構,同時也是政府的監督機構,有權否決政府提案及對政府提出不信任。

    在最后關頭選擇了正確的立場,對土耳其無疑是個利好消息,這讓土耳其人民避免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但是,前期保持中立的態度也確實給它帶來了不良影響,間接導致了國內通貨膨脹比較嚴重,無法控制物價等問題。與此同時,為了應付可能面臨的危險,尤其是來自德國的入侵,土耳其不得不撥出巨額資金維持一支百萬人的軍隊。在多方面因素的刺激下,這個國家只能依賴美國的援助來穩定國內經濟發展生產。

    1949年在美國主導下,北約成立,1952年土耳其正式成為其中一員。

    ◎加盟北約組織

    1950年8月,土耳其政府約見美、英、法等國大使,提出了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要求。北約組織創立于1949年,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了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它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

    當時,西方陣營內部對是否同意土耳其加入北約產生了分歧。但是美國認為,地中海東岸北約的南翼是防御弱點,讓土耳其加入北約不僅能夠增加一道屏障,還可以對中東地區起到保護作用。于是,在美國的勸說下,其他西方盟友同意土耳其加盟北約。1952年2月,土耳其正式成為北約的成員國。

    加盟北約組織以后,土耳其很快迎來了一次工業化高潮,但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國內出現一次經濟危機,副總理厄扎爾大力實行改革,令國內經濟逐步擺脫危機走上了正軌。1999年,因受兩次大地震和亞洲經濟危機的影響,土耳其的經濟發展再度陷入低谷,直到2002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其提供了巨額貸款,土耳其的國內經濟才終于開始復蘇。

    雖然遭遇幾次經濟危機,但土耳其總能化險為夷。尤其是經過最近十幾年的發展,這個國家已經成為重要的農產品和加工食品出口國,同時也大量出口工業制成品,包括冰箱、汽車等。由于連續多年保持較大的經濟增長幅度,土耳其目前已經名列歐洲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